牌坊的起源与划分和著名建筑

苦 乐

<p class="ql-block">  牌坊是中华特色文化建筑之一,是封建社会为表彰功勋。科弟、德政以及忠孝节义所立建筑物。也有一些宫观寺庙以牌坊作为山门,还有的是用来标明地名的,又名牌楼。牌坊为门洞式纪念性建筑物,宣扬封建礼教,标榜德。牌坊也是祠堂的附属建筑物,昭示家族先人的高尚美德和丰功伟绩,兼有祭祖功能。</p> <p class="ql-block">  由来和起源</p> <p class="ql-block">  牌坊是由棂星门衍变而来的,开始用于祭天、祀孔。棂星原作灵星,灵星即天田星,为祈求丰年,汉高祖规定祭天先祭灵星。宋代则用祭天的礼仪来尊重孔子,后来又改灵星为棂星。牌坊滥觞于汉阙,成熟于唐、宋,至明、清登峰造极,并从实用衍化为一种纪念碑式的建筑,被极广泛地用于旌表功德,标榜荣耀,不仅置于郊坛、孔庙,以及用于宫殿、庙宇、陵墓、祠堂、衙署和园林前和主要街道的起点、交叉囗、桥樑等处,景观性也很強,起到点题,框景、借景等效果。</p> <p class="ql-block">  牌坊是古代官方的称呼。老百性俗称为牌楼。作为中华文化的一个象征,牌坊的历史源远流长,在周荆的时候就巳经存在了。《诗、陈风衡门》: “衡门之下,可以栖迟"。《诗经》编成于春秋时代,大抵是周初至春秋中叶的作品,由此可以推断,“衡门"至迟在春秋中叶即已出现。衡门是以两根柱子架一支横樑的结构存在的,旧称"衡门"也就是现在所说的牌坊的老祖宗。</p> <p class="ql-block">  种类与划分。</p> <p class="ql-block">  一、从形式上划分。</p> <p class="ql-block">  按照形式上划分,只有两类: 一类叫"冲天式",也叫“柱出头"式。顾名思义,这类牌楼的间柱是高出明楼楼顶的;另一类"不出头"式,这类牌楼的最高峰是明楼的正眷。如果分得详细些,可以每座牌楼的间楼和明楼多少为依据。无论柱出头或不出头,均有“一间两柱"、“三间四柱"、"五间六柱"等形式。顶上的楼数,有一楼、三楼、五楼、七楼、九楼等形式。在牌楼中,规模最大是“五间六柱十一楼"。宫苑之内的牌楼,则大都是不出头式,而街道上的牌楼则大都是冲天式。</p> <p class="ql-block">  二、从结构上划分。</p> <p class="ql-block">  从结构上分为六类: </p><p class="ql-block"> 第一类是木牌楼,这类牌楼最多。其地下部份用柏木桩,称地丁。基础上各根柱子的下部用"夹杆石“包住,外面再束以铁箍。街巷的木牌楼顶部出檐甚短,做成悬山或庑殿式。每根柱端耸出眷外,柱顶覆以云罐(也叫毗卢帽),以防风雨侵蚀虫蛀。楼顶所用之瓦,街巷诸坊多用黑色布瓦。</p> <p class="ql-block">  第二类是琉璃牌楼。这类牌楼多用于佛寺建筑群内,其结构是,在基础上筑砌6到8尺的砖壁,壁内安喇叭柱,万年枋为骨架。砖壁上辟圆券门三个,壁下为青、白石须弥座,座上雕刻着各种风格的艺术图案。壁上的柱、枋、雀替、花板、楷柱、龙凤板、明楼、次楼、夾楼、边楼等均与木枋相似。所不同的是,这种土方用黄、缘琉璃砖巅砌壁面,威严壮观。</p> <p class="ql-block">  第三类是石牌楼。这类牌楼以景园、街道、陵墓前为多。从结构上看繁简不一,有的极简单,只有一间二柱,无明楼。复杂的有五间六柱十一楼。由于本身的结构特点,有的虽为三间四柱式,却只有花板而无明楼。石坊的花板比较复杂,浮雕镂刻亦极有特色。如杲石质坚细,不仅浮雕生动,而且其精细的图案历经数百年也不泯没。</p> <p class="ql-block">  第四类是水泥牌楼。这是近代建筑艺术的产物,新建的数目不多,大多数是用于古牌楼的搬迁和加固工程。</p> <p class="ql-block">  第五类是彩牌楼。这是一种临时性的装饰物,多用于大令、庙市、集市的入口处,令期一过就拆除,一般用杉杆、竹竿、木板搭成,顶部安装五彩电灯泡,色彩缤纷。</p> <p class="ql-block">  第六类是铜制牌坊。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朱炳仁设计刨造中国第一座铜牌坊,高6、1米,宽7米,重近百吨。牌坊雕有莲花等案,在普陀山进香古道妙庄严路入口处,琉璃的翘角,精致的铜艺,栩栩如生的龙狮、仙鹤雕刻。牌坊由中国</p><p class="ql-block">佛家协会会长传印题“慈航普渡",另一面由原国家宗教局局长叶小文题词″妙庄古道",由国学大师文怀沙撰联“雅颂声共梵音齐远,云和月随法鼓谐宣",另一面由西冷印社书家、该牌坊设计建造者朱炳仁撰联″庄严六时苦心苦行尽佛心,妙理三乘古足古来是觉道"。该铜牌坊的落成,不仅为普陀山风景区又增添了一个精品景点,还掀开了佛国千年古香妙庄严路重修工程的序幕。铜制不易损坏,更具视觉效果,也有益于传世保存。</p> <p class="ql-block">  三、按照建造意图划分。</p> <p class="ql-block">  牌坊就其建造意图来说,可分为四类: 一是功德牌坊,为某人记功记德。二是贞节道德牌坊,多表彰节妇烈女。三是标志科举成就,多为家族牌坊,为光宗躍祖之用。四是为标志牌坊,多立于村镇入口与街上,作为空间段落的分隔之用。</p><p class="ql-block"> 按张玉舰《中国牌坊的故事》一书,更具体地划分为六类: 一是庙宇牌坊;二是功德牌坊;三是百岁坊;四是节孝坊;五是标志坊;六是陵墓坊。</p> <p class="ql-block">  牌坊的著名建筑</p> <p class="ql-block">  中国牌坊的著名建筑有顺峰山牌坊、许国石坊、贞白理坊、棠樾牌坊群、奕世尚书坊等等。这里,笔者特别向读者介绍许国石坊和棠樾牌坊群。</p> <p class="ql-block">  许国石坊</p> <p class="ql-block">  许国石坊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古徽州府歙县县城内,立于万历十二年(1584年),是全国罕见的典型明代石坊建筑。石坊四面八柱,″囗"字形,故称“八脚牌楼"。南北长11、54米,东西宽6、77米,高11、4米,面积78、13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  许国(1527一一1596),字维桢,歙县人。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进士,历仕嘉靖、隆庆、万历三朝。万历十二年以云南"平夷"有功,晋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学士。许氏锦衣还乡,当年即立此坊,故坊上镌有"恩荣"、"先学后仕"、“上台元老"、"大学士"、“少保兼太子太保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许国"字样。字为馆阁体,明书法家董其昌书刻。</p> <p class="ql-block">  许国石坊是仿木构造建筑,有脊、吻、斗拱。由前后两座三间四柱三楼和左右两座单问双柱三楼式的石坊组成。石料全部采用青色茶园石,石料质地坚硬,粗壮厚度,有一块就重四五吨,石坊雕饰艺术更是巧夺天工。每一方石柱、每一道梁坊、每一块匾额、每一处斗拱和雀替,都饰以精美的雕刻。12只狮子,前后各四,左右各二,雄踞于石础之上。形态各异,栩栩如生。这此富有"个性化"的雕饰设计,巧妙地表达牌坊主人许国的思想意识和社会成就。</p> <p class="ql-block">  这牌坊东南西北四个方面的内外侧都有精美的图饰,南面雕的是“巨龙腾飞",象征皇帝南面而王,表示许国对朝廷的忠诚;内侧雕"英(鹰)姿(雏)焕(獾)发",颂扬皇上年轻有为;东面雕"魚跃龙门",表示许国是科班出身;内侧雕"三报(豹)喜(喜鹊)",喻许国在万历年间三次升迁。西面雕"威凤祥麟","凤"和"麟"乃文风鼎盛,德政昌隆的太平盛世才会有的,这幅图称颂了当时的社会;内侧雕"龙庭舞鹰",“舞鹰"谐音“武英",暗示许国身居武英殿大学士的地位。北面为"瑞鹤翔云",寓意天下太平,又象征许国身为礼部尚书,常会嘉宾学子,鼓瑟吹笙,生活儒雅。</p> <p class="ql-block">  石坊上的题字都出字明代大书画家董其昌之手,坊上"先学后臣"按现在的话来讲,就是读书做官,它告诉人们许国是科班出身,是凭借才智而成为国家重臣的。“上台元老"中"上台"(即上台、中台、下台之一),"三台"本来是星象的名称,而古人常用以象征″三公"(太师、太傅、太保);"元老"指许国历任“三朝",是朝廷的重臣。</p> <p class="ql-block">  歙县“以才入仕"称甲江南,历代英杰輩出,名儒显臣层出无穷。许国石坊,又名大学士坊,建于明万历年间,为旌表少保兼木子太保、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许国而建。石坊上遍布雕饰,工致细腻,古补豪放,为微州石雕工艺中的杰作。</p> <p class="ql-block">  许国石坊四坊架连,八脚并立,俗称“八脚牌坊",它以中华独一无二的雄姿成为举世嘱目的″国宝,被誉为"东方的凯旋门"。</p> <p class="ql-block">  棠樾牌坊群</p> <p class="ql-block">  棠樾牌坊群位于古徽州府歙县郑村镇棠樾村东大道上。共七座,明建三座,清建四座。棠樾牌坊群是中国牌坊中最有名的一处,村内七座牌坊逶迤成群,古朴典雅,无沦从前还是从后看,都以"忠、孝、节、义"为顺序,每一座都有一个情感交织的动人故事。古牌坊周围伴以古祠堂、古民居、古亭居、广阔的田园风光、秀丽的山光水色映照下,使棠樾牌坊群成为天然的美丽景象。</p><p class="ql-block"> 1996年11月,棠樾牌坊群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宝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棠樾牌坊群(第一到第七牌坊): 鮑灿行孝坊一一慈孝里坊一一鮑文龄妻汪氏节孝坊一一骢步亭一一乐善好施坊一一鲍文渊继妻吴氏节孝坊一一鮑昌孝子坊一一鮑象贤尚书坊。</p> <p class="ql-block">  第一座麻石牌坊: 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矩今已有450余年。牌坊四柱落墩,古朴雄伟,在挑檐下的“龙凤板"上,“圣旨"两字镶在其中,横梁正反各有浮雕雄狮一对,英武异常。据介绍,被皇帝表彰的鮑灿,一生并末做过官,因教育子孙有方,其孙又在捍卫明室江山的战斗中娄建奇功,被皇帝"荣封三代",特为其祖立坊。</p> <p class="ql-block">  第二座牌坊: 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的"慈孝里"牌坊,乃皇帝亲批人,御制",其政治待過之高,可见一斑。牌坊上铭刻的“慈孝诗"记载了一个感人的故事。鲍家一子见父将被人杀害,便求代死。而父为了鮑氏家族不断香火,要处死自已,不殃子孙。鮑家父子上慈下孝之举感天动地,也感动了即些旌盗。乾隆皇帝下江南時听到这个故事后欣然写下"慈者之下无双里,绵绣江南第一乡",并拨银将“慈孝里"牌坊重新修缮。并增其旧制,刻御题对联于其上。-座牌坊两朝皇帝加封,这在我国历史上也不多见。</p> <p class="ql-block">  第三、四、五座牌坊: 分别"立节究孤"牌坊、“乐善好施"牌坊、“节劲三冬"牌坊等。一座一座都有感人肺腑的故事。值得一提的是“节劲三冬"坊是为一位继母所建。据说这位生进在亡夫之后,历尽妇道,把前妻之子重于亲生,年老之后倾其家产,为亡夫维修祖坟。这一举动感动了当地官员,打破"孔孟之道"继母不准立坊的常规,破例为她患造了一座规模与其他相等的牌坊。尽管得此厚爱,在牌坊上"节劲三冬"的节字上,还是留下了伏笔。把节字的草头与下面的“卩"错位雕刻其上,以示继室与原配在地位定永远不能平等的。</p> <p class="ql-block">  歙县棠樾青石牌坊群,既不用钉,又不用铆,石之石之间巧妙结合,可历千百年不倒不败,一座座直冲云霄,一座座精心设计和施工,一座又一座官批御审,历代统治者用这一特殊方式来表彰那些在社会中有“贡献"的人,这足于证明历代都极为重视"精神文明"建设。这些不仅给后人留下精神财富,也留下了文化艺术和建筑技术等许多方面的财富。</p> <p class="ql-block">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 </p><p class="ql-block">图片来源: 网络 </p><p class="ql-block">文字排版: 苦 乐</p><p class="ql-block">编辑时间: 2022年8月25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