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通苑“邂逅”阿赫玛托娃

拙眼观天下

<p class="ql-block">  仅仅过了八个月,我第二次来到现场聆听Yi Xi演讲会,真滴很开心。</p><p class="ql-block"> 这种兴奋,首先是在不得不长时间“自我禁足”之后,有机会走出家门、小区,到城内另外一个比较远的地方去透透气,去感受那么多陌生人聚集在同一个空间里的那种氛围,是多么开心快乐的事情啊。</p><p class="ql-block"> 感到兴奋更大的原因,还在于Yi Xi的演讲会有魅力,有水平,吸引听众,发人深省。八个月前我第一次在现场聆听Yi Xi演讲会,就亲身体验到“听君一席谈,胜读十年书”这句话的深意。</p> <p class="ql-block">  Yi Xi第107场演讲会入场券。这行富含哲理的标题,这张不同凡响照片,都会激发起听者的好奇心。</p> <p class="ql-block">  Yi Xi第107场演讲会选择在“天通苑文化艺术中心”这座正式运营才一年多的大厦剧场里举办,彰显出举办者慧眼独具。</p> <p class="ql-block">  2022年,在疫情和战争双重冲击下,Yi Xi迎来了自己的第一个十周年。 </p><p class="ql-block"> 在可以想象的困境中,Yi Xi坚持把高水准的演讲活动继续办了下来。</p><p class="ql-block"> 2022.8.21日举行的第107场演讲会,七位演讲者没有辜负数百名听众的期望。</p> <p class="ql-block">  蔡东东是一位资深摄影师。拍了二十多年的照片,他突然感觉原先所拍的好些片子,索然无味。于是就停下了拍摄的脚步。这一停,就是两年多。</p><p class="ql-block"> 有一天他在整理旧照片时,不经意之间,顺手撕了一张片子,忽然发现这张被撕掉的片子有一种别样的,打破定势思维的拍摄灵感油然而生。从此蔡先生就踏上了别开生面的摄影之途。</p> <p class="ql-block">  蔡先生用新思维来处理照片,像外科医生给照片做手术一样,诸如:卷曲、打磨、移植、刮擦、撕扯、拼接、灼烧等等手段,解构传统照片,让其获得新意。</p> <p class="ql-block">  来自郑州的蔡蕾女士与听众分享了她和同伴们创办“融合幼儿园”的心得体会。</p><p class="ql-block"> 一般的幼儿园只收健康正常的孩子。但那些生来就患有残疾的儿童怎么办?蔡女士顶着压力,克服许多难以置信的困难,硬是开办了“奇色花融合幼儿园”,在接受正常健康的幼童同时,也接纳一些患有自闭症、唐氏综合征等先天性残疾儿童,帮助他(她)们逐步学会最基本的自理生活的技能。</p><p class="ql-block"> 现在这种融合幼儿园已在全河南遍地开花了。</p> <p class="ql-block">  歌手姜昕与听众分享了她对生命的切身体会。七年前爱人离去,让她困惑,一度对生命的意义产生质疑。</p><p class="ql-block"> 但坚强的她,并未就比消沉,而是选择重新出发,相信她所爱的一切,继续歌唱生命的美好,自由的可贵,纯情的可爱。</p> <p class="ql-block">  许路先生以“顺风顺水顺人意”为题,讲述了自2007年起,为复原在八十年代已经消失的中国古代⛵️帆船,他和他的团队所做出的非同寻常努力。</p> <p class="ql-block">  许先生沿着福建几千公里海岸线,往返无数次,进行调查研究,同时又请教了许多老船工之后,终于就要开工建造属于他们自己的“太平公主号”帆船了</p> <p class="ql-block">  “太平公主号”帆船的航行路线图。这艘仿古帆船在辽阔的大洋上航行了69天,途经那霸、旧金山、檀香山。</p> <p class="ql-block">  尽管许先生和他的团队按我国古代帆船仿制出来的“太平公主号”帆船在第一次远洋航行归来时,不幸发生船体碰撞,被毁成两截,所幸无人员伤亡。</p><p class="ql-block"> 这次仿制古代帆船是了不起的事件,特别是许先生把整个仿制过程中的宝贵资料汇集成册,给历史留下了最好的礼物。</p> <p class="ql-block">  王梆女士没有到现场演讲,而是从英国传来了视频,与听众分享了她有关养老的这一世界性难题,以义工身份所做的调查研究情况,及心得体会。</p> <p class="ql-block">  方励先先生八年前,就登上Yi Xi讲台。他那次演讲,创下了第一个点击量过亿的一席演讲记录。</p><p class="ql-block"> 方先生身为企业家,又是电影制作者,参与多部影片的创作,拍摄、导演工作。同时他还开办了餐饮美食店。</p><p class="ql-block"> 他说:人生假如是一个苦海,我就是小舢舨。但别忘了,老子是船长。什么时候抛锚,什么时候启航,不管是风平浪静,还是惊涛骇浪,我说了算。那里是彼岸,只有我自己知道。</p> <p class="ql-block">  我要特别感谢汪剑钊教授。是他题为“白银的月亮凝立如冰”的演讲,让我有幸在天通苑文化艺术中心“邂逅”了被誉为俄罗斯白银时代“月亮”的伟大女诗人安娜·安德烈耶夫娜·阿赫玛托娃(1889—1966)。</p><p class="ql-block"> 汪教授用有磁性的声音,平静讲述了阿赫玛托娃在特殊年代所度过的命运多舛的生涯,以及她在诗歌创作上的煌辉成就。</p> <p class="ql-block">  阿赫玛托娃1889年6月23日生于沙皇治下的奥德萨。童年在圣彼得堡附近的“皇村”度过(普希金也在这里度过自己的童年)。她父亲是海军舰队机械工程师,母亲出身贵族,受过上层社会的传统教育。</p><p class="ql-block"> 这一切都让阿赫玛托娃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燻陶,对她诗歌创作,和日后应对纷至而来各种苦难,有了坚韧不拔的心理底蕴。</p> <p class="ql-block">  阿赫玛托娃一生情感生活十分丰富,她的爱情之路异于常人,走得十分艰辛。尽管如此,她终生坚信,人间有爱。</p><p class="ql-block"> 上小学时,她就开始了诗歌写作。作为白银时代的代表性诗人之一,她为后人留下了诸多的抒情诗歌,如:《黄昏》、《念珠》、《白鸟》、《车前草》`《耶稣纪元》等。</p><p class="ql-block"> 这些抒情诗表达了痛苦、错位的爱情,和被命运捉弄的无奈。一个忧郁、绝望、孤独、痛苦和矛盾的女性世界赫然在目。</p> <p class="ql-block">  阿赫玛托娃的诗歌创作从上世纪二十年代起,发生了巨大的变化。</p><p class="ql-block"> 随着她第一任丈夫以“参与反革命阴谋活动”罪名被捕枪杀,以及她儿子受父亲影响,两度被囚禁(她第一任丈夫和儿子的冤案分别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得以平反。)后,她走出了抒发个人感情的小天地,转而迈进勇敢地为时代,为民族立言的写作时期。</p><p class="ql-block"> 这期间,阿赫玛托娃写下了《安魂曲》、《没有主人翁的叙事诗》等不朽的诗歌巨著。</p> <p class="ql-block">  《安魂曲》是阿赫玛托娃在1935~1940年期间于圣彼得堡噴泉楼写下的代表作之一。她在这里居住了三十年。其间她所写的诗歌不能公开发表,只能由好朋友替她在住所打掩护,以转移监视者的注意力。她在室内一边写,一边读给最信得过的朋友们听,由后者再口口相传,流布开来。她则划着火柴,焚毁诗稿。</p><p class="ql-block"> 阿赫玛托娃在《安魂曲》尾声描写了她等候探监的情况:</p><p class="ql-block"> 祭奠的日子又临近了,</p><p class="ql-block"> 我看见了,听见了,感觉到你们:</p><p class="ql-block"> 这个女人,半死不活地被拖向窗口,</p><p class="ql-block"> 那个女人,已不能在故乡的土地上行走,</p><p class="ql-block"> 还有她,把美丽的头颅摆了一下,</p><p class="ql-block"> 说了一句:“我来这里,如同回家”。</p><p class="ql-block"> 我真想提到每一个人的姓名,</p><p class="ql-block"> 可名单被抢走,我已经无处去打听。</p><p class="ql-block"> 我用从她们那里偷听到的可怜的哭诉,</p><p class="ql-block"> 为她们编织一面宽大的遮丧布。</p><p class="ql-block"> 我无时无刻无处不把她们回忆。</p><p class="ql-block"> 新災新难新祸临头时,我也不会把她们忘记。</p><p class="ql-block"> 千万人用我苦难的嘴在呐喊狂鸣,</p><p class="ql-block"> 如果我的嘴一旦被堵住,</p><p class="ql-block"> 希望到了埋葬我的前一天,</p><p class="ql-block"> 她们也能把我怀念。</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二战列宁格勒被围困期间,阿赫玛托娃曾滞留于此,写下了鼓舞人心的诗篇。</p> <p class="ql-block">  尽管生活的道路崎岖坎坷,时时不得不忍受不公正的对待,但阿赫玛托娃出于对自己民族的热爱,她没有像其他一些人那样,选择“润(run)之路”。而是坚定不移地留在生她养她的片土地上,继续诗歌创作。</p><p class="ql-block"> 在被“风沙”期间,阿赫玛托娃潜心研究,收集本国少数民族的诗歌,还研究和翻译他国文学作品。她曾与汉学家合作,翻译了《离骚》和李商隐的一些作品。</p> <p class="ql-block">  汪剑钊是诗人、翻译家、文艺评论家,同时又是北外教授。 </p><p class="ql-block"> 2006年新世界出版社出版了他编写的《阿赫玛托娃传》。书中写道,“她生活在一个精神分裂的时代,但她保持了一种和谐的健康心态,历经苦难却从不丧失对生活的信心,面对诗歌与生活之间时而出现的两难困惑,总是依赖情感和人性作出正确的选择。”</p><p class="ql-block"> 当不堪回首的一页被翻篇,一切都成为过去时,阿赫玛托娃的所有诗作不仅重见天日,还在世界各地受到追捧,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出版。1964年她获得意大利国际诗歌奖。1965年牛津大学以“自沙皇以来俄罗斯最伟大诗人”为由,授予她“名誉文学博士”学位。1989年在阿赫玛托娃诞生一百周年之际,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把这一年定为“阿赫玛托娃年”。</p> <p class="ql-block">  “天通苑文化艺术中心”占地3.5万平方米,2021年5月建成,对外营业。这是“回天地区(包括回龙观、霍营、史各庄、天通苑等在内的地区,人口多达四十多万)”最大的集文化、艺术、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大型场所。</p><p class="ql-block"> 中心一层是24小时营业的书店,二层为由玻璃幕墙围绕的多个各具特色的阅览空间、瑜伽馆、棋牌室。这些空间串联起来,是环型美术走廊,展示昌平区历史文化资料。三层为艺术活动区,有儿童艺术中心、声乐中心、器乐中心、表演中心等。四层是小剧场(有四百多个座位)和电影院。</p><p class="ql-block"> 在书店、阅览室里我看到有不少人(中青年,及带孩子的父母亲)在专心阅读。24小时营业的书店里陈列着包括《复活》、《傲慢与偏见》、《简爱》等在内的经典巨著。</p> <p class="ql-block">  文化艺术中心里还有餐厅和咖啡馆。</p> <p class="ql-block">  演讲会从下午一点开始,持续到晚七点左右,中间有半小时休息时间。当我听完演讲,走出天通苑文化艺术中心,夜幕已降临,天空飘起了早秋的小雨。</p><p class="ql-block"> 我坐在滴滴出租车上,雨越下越大。雨滴模糊了车窗,灯火通明的店铺,往来的车辆、和打着雨☔️行走的人们,在眼前一晃而过。汪教授的讲述依然在脑海里盘旋。我突然想起几天前看到的“先锋书店”有关《生活与命运》这本畅销书的推荐文字。</p><p class="ql-block"> 这本书在世界上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俄语经典”,堪比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p> <p class="ql-block">  写作《生活与命运》这本书的作者是瓦西里·谢苗诺维奇·格罗斯曼。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在炮火连天的战场上发出的战地报道,一时洛阳纸贵,人们争相阅读。</p><p class="ql-block"> 在《生活与命运》这本书里,从斯大林、赫鲁晓夫,到官僚体制的具体运作,一直到前线红军在漫天炮火的日夜生活,还有和平地带草原上的牧民和农夫……,这个帝国的每一条神经,乃至它最末稍的毛细血管,全都被格罗斯曼一根根挑选出来,耐心检视。</p><p class="ql-block"> 这本书被“风沙”雪藏二十多年。但历史无情亦有情。在作者去世十几年后,这本书被拍摄成縮微胶卷,偷运到瑞士,于1980年代出版,并立即引起巨大轰动。</p><p class="ql-block"> 《生活与命运》不仅是一部文学巨著,而且也是一部史学宏篇,是读懂前苏联的必备之书。</p><p class="ql-block">(本美篇采用了“”闪传直播平台”若干图片,一些文字则是从“百度百科”上转摘的。谨此表示感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