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味孙犁

姚文学

<p class="ql-block">大味孙犁</p><p class="ql-block">姚文学</p><p class="ql-block"> 对于文章,作家的情操,决定其高下。</p><p class="ql-block"> ——孙犁</p><p class="ql-block"> 在我那一架子杂乱无章的精神罐头中,有几盒“孙犁”牌,长年定位于显眼的位置。每当烦躁不安的时候,每当面对十字路口举棋不定的时候,我就会下意识地打开一盒“孙犁”牌,在他老人家那里,每次我总能获得三言两语式的,或安慰,或鼓励,或引导,使我继续前行的秘方。</p><p class="ql-block"> 朋友,当今社会,股票、彩票漫天飞舞,假如你因为经济贫穷而感到自卑,那么,就请你去读一读孙犁先生的小说《白洋淀纪事》吧;假如你因为事业不顺而感到心灰意冷,那么,就请你去品一品孙犁先生的那篇题曰《黄鹂》的散文吧。也许,孙犁先生那些珠圆玉润的文字,真能化解一团团堵塞你心坎的迷雾。</p><p class="ql-block"> 遥远的1939年,抗日战争如火如荼,烽火硝烟笼罩大地,枪林弹雨时时发生。在如此血雨腥风的时代背景下,孙犁先生却让我们看到另外一个清新淡雅的优美世界-----“月亮升起来了,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湿湿的,正好编席”、“她像是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的样子”……通读《白洋淀纪事》一书,你可曾听到水生原生们、大菱小菱们、水生嫂秀梅们,发出过一声悲观的叹息?在你眼前反反复复跳跃的,总是一张张阳光灿烂充满活力的脸庞。过去,或者现在,无论生活多么艰难曲折,读读孙犁先生的小说,人的内心都会增添几分安宁,也能增强迎接挑战取得胜利的信心。</p> <p class="ql-block">  古往今来,社会生活总是纷繁复杂的,呈现一个多面的立体,光明与阴暗并存。孙犁先生在几十年的创作实践中,一直坚持把“追求美的极致”作为自己文艺事业的指南,以极其冷静的态度观察现实生活,挖掘其中的美、善。广阔的冀中平原,是孙犁先生小说创作的根据地。不论是中篇小说《铁木前传》,还是长篇小说《风云初记》,孙先生都保持自己一贯的独特的艺术风格,徐徐展开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成功塑造出一群农村年青女性的艺术形像。作品充满浪漫主义气息和革命的乐观精神,语言精炼,描写逼真,抒情浓郁,以谈笑从容的姿态真诚描摹风云变幻时代中的人和事,赢得“诗体小说”、“绝句小说”、“音乐小说”的赞誉。</p><p class="ql-block"> 但开风气不为师。孙犁先生是文学艺术荒原上默无声响的执着的开拓者。</p><p class="ql-block"> 孙先生说:“艺术家的特异功能,不在于反映,而在于创造。不在于揭示众口之所称为美者,是在能于事物隐微之处,人所经常见到而不注意之处,再现美、善;于复杂、矛盾的人物性格之中,提炼美、善”,又说:“对于文章,作家的情操,决定其高下。情操就是对时代献身的感情,是对个人意识的克制,是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是一种净化的向上的力量。它不是天生的心理状态,是人生实践、道德修养的结果。”再说:“作家必须与自己的民族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只有真正的现实主义作家,才能成为人道主义者。”还说:“从事写作的人,应当经常把你的语言放在纸上,放在你的心里,用纸的砧,心的锤锤炼它们”……每当夜深人静,我坐在柔和的灯光里,打开孙犁先生的文学散论,仔细聆听,先生的声音仿佛天籁一般,句句清纯明净;又如黄钟大吕,直逼人心,屡屡让我顿生醍醐灌顶之感。如果心存丝毫私心杂念,如果不是一个心灵纯粹的人物,如果不坚定不渝地热爱生活,如果没经历过跌宕起伏的人生风浪,孙犁先生怎能发出这些光芒闪烁的声音?在物质财富空前繁荣令人眼花缭乱的今天,读读孙犁,尤其显得意义特别,如春风拂面,如酒醉饮茶。</p> <p class="ql-block">  孙犁先生的稀声大音是:“文章是寂寞之道,你既然搞这个,你就得甘于寂寞,你要感觉名利在那里诱惑你,就写不出艺术品。”相比之下,那位穿惯了高跟皮鞋的张大才女,一句“出名要趁早呀!”误导了多少风华正茂的青年男女!多少人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不择手段,糖衣炮弹,粗制滥造,模仿抄袭,欺世盗名,不以罪恶为耻,浪费世间的人力财力、读者的时间精力。</p><p class="ql-block"> 书籍,是孙犁先生终生亲密的伴侣。在战争年代的行军途中,在和平年代的运动风波里,人们都能看到孙犁先生手不释卷的身影。先生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博览群书的文化人。他在《生辰自述》写道:“天地至大,历史悠长,中华典籍,丰美优良,孜孜以求,他顾不遑。探求遗绪,发射微芒。”后人准确地称赞先生:读书人孙犁成就了作家孙犁。孙犁先生的一生确实嗜书如命。在先生晚年的文章中,丝丝缕缕,皆可窥见古代的、外国的,那么多灿若群星的人类的思想结晶。读书,是先生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书籍,也是先生创作取材的又一块丰富宝藏。先生曾经为自己制定过三不放弃原则:不放弃生活;不放弃读书;不放弃写作。</p> <p class="ql-block">  有次,孙先生偶然读到一部叫《藉香零拾》的丛书,对其中那部《敬斋泛说》尤其喜爱,专门请来曾秀苍同志将书中这样的一段话书为小幅,张贴座右:“吾闻文章有不当者五:苟作一也,徇物二也,欺心三也,蛊俗四也,不可以示子孙五也。今之作者,异乎吾所闻矣,不以所不当为患,惟无是五者之为患。”孙先生说:“我不主张空谈艺术。技法更是次要。文章写法,其道则一。心地光明,便有灵感,入情入理,就成艺术。”因为有这样的指导思想,所以“孙犁敢把一生中写过的所有文字都收入书中,这是别人所不能的。”</p><p class="ql-block"> 1956年至1976年,“十年荒于疾病,十年废于遭逢”,孙犁先生的文字生涯中空白出一段二十年漫长的时光。说起来,谁不扼腕叹息!“文革”之后,先生虽已年过花甲,但仍然精神振奋,重新提笔,饱蘸热情,耕耘不辍,留下《耕堂劫后十种》,高瞻远瞩,文字凝重,是一笔难得的宝贵的文学财富。那一篇篇高屋建瓴的文学妙论,那一封封博大精深的耕堂美函,像灯塔一样,照亮无数文学晚辈求索前行的道路。</p> <p class="ql-block">  对于孙犁先生,有人说他是“七分真实二分执拗一分偏执”,有人说他是“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也有人说他“是一面古镜,越打磨越亮”。孙犁先生远离世俗功利,冷漠御用文人,独服鲁迅先生的刚毅人格,一辈子自甘寂寞孤苦,“不自修饰不自哀”,一心一意读书为文,冷里也安得,热里也处得,从不高呼呐喊,从不痛苦呻吟,深思熟虑,春蚕吐丝,谈美,谈风格,谈友,谈爱书……笔下文章篇篇金声玉振。孙犁先生的离世,中国文学界消失了一座热血流动的活的图书馆。今天,我要说,孙犁是中国古典文学火炬的出色的接力者!孙犁是一位罕见的灵魂清洁的大作家!孙犁是立言者!</p><p class="ql-block"> 大道低回,大味必淡。这是孙犁先生文学作品的独特的艺术风格,难道不是值得文学晚辈深深思考的金玉良言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