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作 者 :徐文涛</p><p class="ql-block">审 核 :王文忠</p><p class="ql-block">编 辑 :李运洋</p> <p class="ql-block">前 言 :</p><p class="ql-block"> 众所周知,现代化的战争,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打后勤保障。从古至今,自有战争以来,后勤保障的成败一直关系着战争的发展和结局。战争是武器、士卒的对抗;是谋略、指挥的角逐。但更大程度上是后勤物资保障的较量。任何一个军队在人无粮草、车无汽油、炮无弹药,舰无魚雷,就不可能完成成战役战斗的胜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甲坚兵利,车固马良,畜积给足,士卒殷轸,此军之大资也。”后勤保障是战斗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能打胜仗的重要基础。“物流赢得战争,步兵赢得战斗。”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美军统帅特级上将潘兴的名言。可见其后勤保障的重要地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在世界各国的军事史上,因重视后勤保障而胜利;因忽视后勤保障而失败的战例比比皆是,不胜枚举!在此仅举两例:</p><p class="ql-block"> 一是我军解放战争中的淮海战役。</p><p class="ql-block"> 淮海战役历时66天,我军以60万对敌80万,进行了规模巨大的战略决战。淮海战役期间华东、中原、冀鲁豫、华中四个解放区前后共出动民工543万人,动用担架20.6万副,车辆88万辆,挑子30.5万副,牲畜76.7万头,共向前线运送1460多万斤弹药、9.6亿斤粮食等军需物资。此战使国民党军精锐主力被歼净尽,江淮河汉宣告解放。这是我军战史上一次辉煌的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淮海战役胜利后,陈毅元帅曾深情地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陈老总的这句精典语言与淮海战役一起名扬四海,成为了我人民解放军与人民群众军民团结、鱼水情深最为生动的写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二是英阿马岛之战。1982年,英国和阿根廷为了马尔维纳斯群岛主权归属问题,爆发马岛战争。双方历经74天较量,以阿军守岛部队投降、英军重新夺占马岛宣告结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被阿军击沉的英军谢菲尔德号驱逐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英阿马岛之战除阿方战略失误;英方指挥坚定外,更重要的是阿方输在后勤保障方面。阿方军事与后勤严重脱钩:驻守马岛的阿方军队请求增援时,阿方只增加补充了一万人,却傻到没向岛上补充一枪一弹;在击伤英军护卫舰3艘、支援舰2艘,成功击沉英军较为先进的“谢菲尔德”号驱逐舰。</p> <p class="ql-block">英军航母特遣队出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阿军本应乘胜追击,用現代化先进的飞鱼导弹继续打击英军其他舰艇,关键时刻飞鱼导弹保障不上,给長途跋涉的英军舰艇喘息的机会,以致在英军第一波进攻受挫后采取了围而不打的战略战术封锁了阿军的海岸线,切断了阿军岛上的补给,最终马岛上的阿军在坚持了一个月后最后投降。如果,阿方军队的弹药和飞鱼导弹充足,英阿马岛之战的历史就要重新改写!</p> <p class="ql-block">在抗美援朝战场上,我军后勤保障部队面对物资匮乏、缺医少药、敌机轰炸、洪水冲袭、冰天雪地、车滑人摔等危险,在后勤保障极端困难的条件下构筑了一条“打不垮、炸不烂的钢铁运输线”,克服重重艰险、车马驮送、人拉肩抗,源源不断地向前方运送物资,为战争的最终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创造出了世界战争史上军事运输的奇迹。</p><p class="ql-block"> 今天,发表老战友徐文涛的第二篇文章《东北热土七十年 后勤精神一脉传》——“红旗车精神!”</p> <p class="ql-block"> 《东北热土七十年 后勤精神一脉传》 </p><p class="ql-block"> —— 红旗车精神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徐 文 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汽车是现代战争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装备。东北军区后勤部创建了全军第一个汽车团、第一个汽车学校,最早使用汽车部队前运物资、后送伤员的。在解放战争中,东北军区的汽车部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东北开到华北、中原、中南,完成了大量艰难险重的运输任务。</p><p class="ql-block"> 在朝鲜战场上,汽车是志愿军后勤各分部和各军、特种兵师的主要运输工具,在战役、战术后方的广大地域内,担负着火车卸载站、兵站(仓库)以及军、师之间的前送护送任务,起着后接火车,前接人畜力运输的重要中间环节作用。在三年的战争中,共完成了200余万台次、480余万吨物资、3.2亿吨公里的前送任务,并且回运了大批伤病员,较好的保障了作战需要。</p> <p class="ql-block">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汽车部队紧张劳累、伤亡严重。1951年6月,志愿军后勤运输部门为了建设一支强大的车勤队伍,广泛开展了“万里号红旗车”评选活动,谁能保证行车万里不出事故,就被评为“万里号”英雄,荣立战功,极大的调动了驾驶员的积极性,提高了运输效率。</p> <p class="ql-block"> 志愿军回国后,先后有4个汽车团隶属沈阳军区后勤部,作为战役后勤的机动运输力量,各汽车团持续发扬“万里号红旗车”精神,有效地促进了汽车驾驶员队伍的技术和作风建设,完成了许多国家和军队重点工程、重大任务。70年代初,军区一些部队开展了“遵纪、爱车、中速、安全、节约”十字活动,对于基层车勤人员的思想、作风、业务建设曾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1977年,沈阳军区后勤部把开展“十字”活动与开展红旗车活动结合起来,及时下发了评比的条件、方法和要求,制发了红旗车牌和证。1978年11月,总参、总政、总后联合下发了《关于在全军汽车部队开展红旗车驾驶员评比活动的通知》,提出在全军汽车分队中开展以“爱车、守纪、安全、节约”为内容的红旗的驾驶员活动,促进了军区这一活动的深入开展。汽车部队官兵的红旗车精神在战争年代的形象概括是:人不缺粮,枪不缺弹;在和平时期的形象概括是:人不掉皮,车不掉漆。下面,本文将逐个介绍各汽车团的成长过程、战斗经历、特殊贡献、优良作风。</p> <p class="ql-block"> 南北东西任驰骋,功勋卓著数第一。原汽车一团(37团)的历史最悠久、功劳最大,最有代表性。1946年9月,在东北解放战争中,东北民主联军总后勤部在哈尔滨首创了全军第一个汽车团,当时只有团部和3个中队(连)、60余台日产、福特等破旧汽车,各中队干部和司机均为雇佣人员。团组成以后,开到双城、扶余一带执行了两个多月“三下江南”的运输任务。当时由于没有管理汽车部队的经验,组织制度又不健全,更缺少我军的骨干力量,发生问题很多,严重影响任务的完成。1947年1月,在该团的基础上组建了我军第一所汽车学校,培养了我军第一批汽车驾驶员。</p> <p class="ql-block"> 1947年9月,在吉林省辉南再次成立汽车团,辖4个运输连、1个修理连、1个警通连,有汽车130多台。在东北民主联军秋季攻势作战中,该团执行由蛟河至吉林前线、再经桦甸至磐石、到四平前线的运输任务。此线路长达400公里,道路崎岖狭窄,非常难走。团党委进行了深入的思想动员,要求大家“打响建团头一炮,为人民立功争光荣”,保证前线“人不缺粮,枪不缺弹”的口号,全团很快掀起了下决心、订保证,为人民立功的高潮。因为有了严密的组织工作,高昂的战斗情绪,战勤司机的熟练技术和较新的汽车,任务完成得非常顺利,没有发生较大事故,保证了前线作战物质的需要。</p> <p class="ql-block"> 1947年底,随着战争形势的发展,该团开始了“转线分团”,王兴忠团长调回总部,江平同志任团长,李春林副团长带半个团部和一连去齐齐哈尔市成立汽车二团。1948年4月,冬季攻势作战结束后,汽车第一团在郑家屯正式成立。1948年9月,该团紧急到达义县、彰武、阜新等地,遂行辽沈战役运输粮草任务。团党委提出“多拉快跑,保证部队吃饱”、“我们多流汗,前方少流血”以及“粮食就是生命,粮食就是胜利”等口号。全团官兵士气高昂,在攻打锦州时,为防止敌机破坏,保证我部队之急需,该团尾随攻城部队往外抢运汽油、粮食及其它军需物质。锦州解放后,该团又满载粮弹,紧跟着作战部队往黑山进军,全歼廖湘兵团。</p> <p class="ql-block"> 1948年11月,汽车一团从辽西的阜新、朝阳、凌源、平泉过长城喜峰口到河北遵化,将大量人员和物资运送到平津战场。1949年1月,汽车1团参加了攻打天津运送弹药和伤员的任务。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后,该团派出15辆刚缴获的美制大道奇汽车和50名代表参加了北平入城式。1949年4月以后,汽车1团官兵跟随第四野战军渡过长江,先后到达湖北、湖南、广西、河南等省执行任务。该团有260多人立功,驾驶员张林颖同志荣立大功,并光荣的被推选出席全国首届英模大会,在北京荣幸地见到了毛主席和其他中央首长。</p> <p class="ql-block"> 1950年9月,抗美援朝战争初期,中央军委将原东北野战军的3个汽车团(包括汽车一团)从关内的汉口、南宁等地调到朝鲜战场。随着战争规模的扩大,我军在朝鲜的汽车团增加到17个,担负重要的物资前送和伤病员后送任务。仅在1至5次战役中,就牺牲驾驶员1,825名,占百分之25%,涌现了很多英雄模范。</p> <p class="ql-block"> 1950年10月下旬,汽车1团全部投入了长津湖战役的运输任务。当时天气寒冷,经常是零下30度左右。这个团入朝的连队几乎就是住在冰天雪地里,睡觉根本不能脱衣服,困极了就蒙被睡一会儿,冻醒了就起来跑步。有时连火都不敢生,白天怕冒烟,晚上怕露光,战士们开玩笑说:我们睡的是玻璃炕(冰地),盖的是雪花被(被上有雪),生的是气炉子(没有烟火),穿的是护身符(不能脱衣服)。出车执行任务时更冷,为了防空和防止挡风玻璃上霜,需要把门玻璃打开,有时不能开灯也得把挡风玻璃打开,迎着刺骨的寒风奔驶。平时很少能吃到热汤热饭,经常是一把炒面一把雪。有时车子坏在外面或者带的干粮吃完了,甚至连炒面也没有,紧紧裤腰带就扛过去了。由于天气寒冷,生活艰苦,不少人冻坏了手脚,得了夜盲症。但是,这些都没有影响完成任务。一车车的粮食和弹药运向前方,又把前线的伤病员转到后方。</p> <p class="ql-block"> 开始时由临江到三浦里往返320公里的路程,多数司机要4天才能跑一趟。而汽车4连的司机周明生总是3天完成4天任务,有时2天完成任务。团里轰轰烈烈地开展了“学习周明生运动”,有效地推动了运输任务的完成。1951年2月至5月,该团转战到汉江南岸支援东线和中线志愿军作战。穷凶极恶的敌人每天派出千余架飞机狂轰滥炸,企图切断我军后方交通线。仅4个月,该团就损失汽车250余台、牺牲驾驶员120多人。后来,他们总结摸索并掌握了敌机轰炸的规律,与敌机做斗争,创造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p> <p class="ql-block"> 8连司机杨丛芳拉着一车粮食往部队送,赶上我军几十辆汽车被堵在路上,暴露在敌机袭击的危险中。他为了掩护车队,立即开着自己的车,打开车灯把敌机引开。他一会开灯快跑,一会急停,甩掉了3架敌机,荣立一等功。爱车模范王仁山,连续4个月安全行车3万公里,多次甩掉敌机的狂轰滥炸,荣立一等功,并光荣地出席了全国第二届国庆大典,代表全团向祖国汇报,向毛主席问候。2连司机石金山,为了紧急前送弹药,他沿人涉水的路在齐腰深的水中,把汽车开到汉江南岸,解了燃眉之急。他又连续将前线医院的伤病员后送200余名、前运弹药10多车。团党委给他荣立了一等功。1952年秋季被敌机打中,壮烈牺牲。</p> <p class="ql-block"> 1952年10月,在上甘岭战役中,该团在“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的口号鼓舞下,紧张的投入到了火线运输的供应工作,大批粮弹由阳德一直送到上甘岭附近的平康前线。在最紧张的时候,汽车曾冲过敌炮封锁把炮弹直接送到五圣山上的炮兵阵地。2连司机黄学武同志,在途中发现一辆拉弹药的车被敌机轰炸起火了,他不顾个人安危,抢救战友,壮烈牺牲。在三年的战争中,这个团始终不断地开展万里号红旗运动,对安全运输工作,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涌现了13名一等功臣、41名二等功臣,1556名三等功臣。6连5班长周铁山、6班长丛世亨和战勤司机罗洪涛等同志,因为爱护车辆好,各安全行车4万公里,荣立一等功,成为全团的榜样。他们从1951年接的新车,到1953年,翻越了无数高山峻岭,通过了敌机敌炮重要封锁,车貌如新,没挂、没碰、没受任何损失。</p> <p class="ql-block">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汽车一团牺牲了188个同志,报废了将近300台汽车。但是他们也以重大的代价,换取了重大的胜利。他们不仅完成了各个时期的运输任务,还涌现出了1610名功臣,取得了能够适应现代战争需要的战地运输工作经验,在任何情况下都拖不垮、打不烂、能够送上去、能够拉下来。</p> <p class="ql-block"> 1958年4月,汽车一团从朝鲜回国后,立即接受在我国西北建设核试验基地和核试验的运输任务,番号改为汽车37团。在大漠深处,人烟稀少,生活条件十分艰苦。部队吃的是小米、玉米面,一日三餐的副食基本上是水煮黄豆和咸菜。住的是单帐篷,夏天中午气温高达50度,夜间降至零下10度以下,真可谓是“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从甘肃酒泉市到施工地域单程在280公里以上,汽车行驶在戈壁滩上,人迹罕至,飞鸟难见。由于运距远、道路差、任务重,本来三天一趟的任务提高到三天两趟,后期要求一天一趟,司机只好饿了吃凉窝头、咸菜,渴了喝凉水,困了停车在路边稍事休息又继续上路,各运输连都安全圆满地完成了任务,多次受到指挥部表扬。1960年4月,汽车37团1营1连、2营6连和3营赴青海省海晏22基地执行任务。工地在海拔3,000米的高原上,环境恶劣,吃的是青稞面和土豆,且全是半生半熟,大多数人患有胃病、关节炎、夜盲症。</p> <p class="ql-block"> 这个团的5个连队,5年时间安全行驶6,000万公里、运输物资66万吨、人员18万人次。副总参谋长张爱萍上将称赞这个团的官兵是“基地建设的尖兵”。1964年初,汽车37团1营奉命到新疆21基地,执行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前的突击抢运任务。全营官兵日复一日地驾驶着汽车,驰骋数百万公里,为着我国尖端武器的发展,夜以继日的奔忙。途中要经过著名的火焰山、吐鲁番盆地,翻越天山山脉,头顶烈日,身披黄沙,忍饥忍渴,在所不辞。1965年7月,1营又完成了保障我国第二颗原子弹试验成功的任务。1967年,37团4营4个连队到新疆21基地,执行我国第一颗氢弹试爆任务,直至1969年。</p> <p class="ql-block"> 1969年4月,该团调防至吉林省洮南县,隶属于总后勤部白城办事处,完成后方基地建设任务。1975年,白城办事处撤销后,汽车37团转隶沈阳军区后勤部四分部,主要担负赤峰地区部队国防施工运输任务。该团7个连队300多台车,每年平均行驶2,000万公里,运送人员40,000人次、物资10万吨。为了保证安全,圆满完成任务,团里广泛开展了红旗车驾驶员评比活动,以安全、节约、爱车、守纪为内容,做到周小结、月评比、年终总结表彰。全团官兵全心全意为施工部队服务,想施工部队之所想,急施工部队之所急,帮施工部队之所需,受到了施工部队的高度赞扬,《解放军报》、《前进报》报道了他们的事迹。1983年4月18日,汽车37团划归后勤三分部建制。这个团从1947年创建,到1985年撤团改营,共对外输出实力42个连队,培育出1个军级干部、16个师级干部、33名正团级干部。</p> <p class="ql-block"> 人不缺粮枪不缺弹,浴血沙场保障胜利。汽车6团的前身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暂编汽车第6团,该团于1951年1月15日在甘肃省兰州市组建,由西北军区数十个单位中的800多名志愿者所组成的。1951年2月初,即到达沈阳市和抚顺市,陆续接收车辆,补充人员,进行突击训练和思想教育。1951年6月18日,全团分别由安东、集安进入朝鲜,配属后勤第四分部。该团受领的第一项任务是,由熙川向阳德,由释王寺向洗浦里运送主副食、弹药、油料和被服等3,300吨。当时,美军正在实行”绞杀战”,朝鲜又正爆发着数百年来未有的洪水,桥梁、道路时常断阻,而且该团毫无战地运输经验,人地生疏,语言不通,夜间行车,困难很多。</p> <p class="ql-block"> 但是,全团驾驶员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在7月底前送各种物资3,323吨,回送伤员2,903名。仅一个月,就牺牲驾驶员11名,损失汽车8台。1951年,全团共行驶3,173,977公里,前送物资44,791吨,有266人立功受奖,有33人牺牲、39人负伤。1952年10月至12月,汽车6团1、2、3、5等4个连队参加了上甘岭战役的运输保障。全年行驶4,506,360公里,有38位同志牺牲、45位同志负伤。有1人荣立一等功、19人立二等功、265人立三等功。1953年1至2月,全团官兵刻苦努力,战胜了严寒和敌机的袭扰,完成任务149%。1953年6月,该团参加了金城川反击战的运输保障。团党委发起了以“超额完成任务,爱护伤员、物资,团结互助,遵守交通管理”为条件的红旗竞赛,并出版双日刊的小报《飞轮快讯》,开展群众性的宣传鼓动工作。全团官兵人人精神振奋,意气风发。</p> <p class="ql-block"> 在炎热的雨季里,不眠不休地在泥泞、崎岖、陡峭的山路上,冲破敌机敌炮的封锁,冒着大雨和浓雾,满载着粮食、弹药,往来奔忙。在7月中下旬最紧张的时刻,大部分驾驶员每天只睡两三个小时,只吃一两餐饭,带着重病或轻伤继续出车。大家只有一个念头:“一切为了前线的胜利,让我们作战部队人不缺粮,枪不缺弹”。年近40岁的副班长李政强同志,在昼长夜短、敌机袭扰、道路泥泞、车辆拥挤的情况下,在往返430公里的运输线上首创10天跑9趟的记录,不幸负了重伤。青年驾驶员苏宝玉同志,在一次白天行车中,躲过敌机4次围攻,甩掉被炸起火的几箱弹药,冲出险区完成了任务。由于全体驾驶员的努力,全团平均完成前送任务的250%,安全后送伤病员8,568名。二连4班副班长周炳良同志,在一次前运回来时,由于我军医院伤员也已转完,他就主动到朝鲜人民军医院联系,后送一车人民军的伤员。7月26日夜,一连驾驶员王志超直接从阵地上接下16名伤员,其中有两名重伤员不能行动,他一路精心护理,给伤员接大、小便,洗衣服,伤员们很受感动。一等功臣黄渭汾同志,在行车中遭敌攻击,用自己的身体掩护了助手,但他却壮烈牺牲,没有看到就这几个小时后到来的停战胜利。</p> <p class="ql-block"> 由于该团在金城反击战中完成任务出色,志愿军后方勤务司令部党委给汽车6团荣立集体三等功。评出一等功1人、二等功14人、三等功252人。在这次战役中,有13位同志光荣牺牲、44人负伤。1953年,是汽车6团成绩最辉煌的一年,全团行驶6,551,412公里,仅报废车辆3台,损失承运物资1,411公斤。还涌现了“战地行车安全4万公里号”28台,其中3连驾驶员胡刚安全行车51,000多公里、驾驶员廖崇光安全行车49,857公里、驾驶员程传平安全行车41,080公里。汽车6团在朝鲜57个月当中,行车17,778,000公里,运输物资25,883,272吨。部队经受了严峻的锻炼,尽管有94位同志牺牲、136位同志负伤,但他们的血没有白流,为我们赢得了光荣的胜利与宝贵的现代化战争条件下的汽车运输经验。</p> <p class="ql-block"> 1956年3月,汽车6团奉命回国,进驻辽宁省大连市旅顺口,配属军区工程兵第一、二、六工区,进行国防工程运输。由于环境和任务变化,部队官兵思想波动:不少人认为战争结束了,义务兵役制已经开始,该转业回家了。于是运输效率不高,行车事故此起彼伏,违法乱纪现象抬头。团党委根据当时的情况,立即以各种方式宣传国防筑城工程的战略意义和汽车运输在施工中的地位和作用,号召党团员带领广大群众向事故作斗争,很快改变了部队精神面貌。该团全年配属3个工区、12个现场、分28个点执勤,共完成了4,203,190吨公里的运输任务,还节约汽油148,645公斤,并切为旅大驻军培训驾驶员633名。1957年、1958年汽车6团开展了“五好”评比活动:“学习好、武器装备好、安全行车好、生产节约好和锻炼身体好”,广大战士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了起来。</p> <p class="ql-block"> 团党委进一步统一了思想认识:“千条万条,政治挂帅第一条;千难万难,依靠群众就不难”。1960年以来,随着全军部队连续开展三反运动、新三反运动和五反运动,一次比一次深刻,彻底打击了资产阶级个人主义思想,提高了全团官兵的无产阶级集体主义精神。特别是1961年开展的“两忆三查”运动和社会主义教育运动,通过“忆苦思甜”、新旧社会对比,进一步提高了全团干部战士的阶级觉悟,激起了发愤图强、自力更生,加速建设我国现代化工农业和现代化国防的政治热情。在1960年最困难时期,全团大力发展农副业生产,生产蔬菜87万多斤,平均每人750多斤;养猪300多头、鸡1072只,产蛋7,300多斤,实现了“两自给,一补助”。</p><p class="ql-block">1967年4月12日,旅大警备区汽车6团划归后勤三分部建制。1983年4月18日,汽车6团划归后勤四分部领导。1985年汽车6团撤团改营。</p><p class="ql-block">2017年6月5日,汽车6团137位战友,从全国各地一起回到团部原驻地---吉林省梅河口市龙山镇,大家浮想联翩,赋诗写作,汇编成了《龙山行》一书。召集人吴建国同志在书中写道:“龙山,汽车六团,离别43年了!这就是我魂牵梦萦的地方,这就是当年锤炼我的地方,这就是造就过我的地方,这就是我们六团人结缘的地方。它不亚于黄埔军校,它不亚于国防大学!龙山,是我作为一个六团人汇集思想和积蓄力量的源泉!”</p> <p class="ql-block"> 抗美援朝整八年,纵横北疆多贡献。原汽车10团,1951年10月组建,编制1,398人,辖6个运输连,一个修理连。刚组建第7天,就奔赴朝鲜战场,1958年8月回国。1951年2月至1953年6月,在两年半的朝鲜战斗中,汽车十团行驶里程14,030,155公里,可绕地球350圈,运输物资2,104,523吨,可装303节车皮,运输各类人员86,321人次。驾驶员魏成功在顺川公路运输弹药途中,被空中敌机扫射打中左臂,他咬紧牙关,独臂开车,经过近两个钟头的颠簸,终于将弹药送至部队。驾驶员张明杨在往新溪运送弹药途中,遇到敌人13架飞机追袭,身负重伤。智勇双全的驾驶员王凯,多次躲过敌机空袭、敌特破坏,首创全团安全运输“万里号”,志愿军总部给他记特等功一次。</p> <p class="ql-block"> 他1953年代表10团参加朝鲜政府授勋大会,受到金日成主席接见。回国后,又受到毛主席和周总理的亲切接见。周总理称赞说:“天上王海,地上王凯,打痛了美帝国主义”。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汽车十团共有魏成功、李世凯、徐树堂3位同志荣立一等功,46人次荣立大功,18名同志荣立二等功,1,415人次荣立三等功。该团有121名战友牺牲,长眠于朝鲜国土,有376名战友成为终身等级伤残。汽车十团被朝鲜人民军授予“快速无事故运输模范部队”荣誉称号。</p><p class="ql-block"> 1958年8月,汽车十团从朝鲜回国,立即投入了阜新房地产的扩建工程和四合乡水库工程的建设。共行驶100万公里,运输物资2,386,500吨。</p><p class="ql-block"> 1965年8月,沈阳军区组建抗美援越汽车营,汽车10团2连连长王凯被任命为营长执行赴越战地运输任务。这位当年朝鲜战场上的战斗英雄,率领部队克服热带雨多、蛇多、道路泥泞的恶劣条件,及时准确地完成了战场运输任务。</p> <p class="ql-block"> 1969年3月,中苏边境发生武装冲突,汽车10团奉命执行珍宝岛至东方红地区的战斗物质保障任务。该团参战车辆45台,出车7,129台次,行驶604,564公里,运送粮食、弹药等物资34,797吨,运送人员12,206人。沈阳军区后勤部在该团驻地召开了战时政治工作和战备工作现场会,对汽车10团进行的四会(会开车、会修理、会自救、会野炊)表演,给予高度评价。该团政委曹留桂,是1937年6月参军的老战斗英雄。1947年1月,在“一下江南”战役中,任一纵(38军)某团排长,身先士卒,率部勇敢冲锋,该排战绩突出,被东北民主联军授予“曹留桂英雄排”称号。1964年至1976年,他任汽车10团政委12年,平职交流到768仓库当政委,一直干到离休。由于档案记载原因,组织上没有认定他为红军,但是他高风亮节,无怨无悔。从1959年至1984年,汽车10团配属50多个团级单位进行国防施工和地方工程建设,遍布东北50个县市,行程43,629,500公里,运输土石、水泥、沙子59,634,000吨。</p> <p class="ql-block"> 1982年起,汽车10团担负小兴安岭运木任务。该团干部战士艰苦奋战、顽强拼搏,克服了天气寒冷、条件艰苦、任务繁重、车况差等困难,他们每天平均开车13.5小时,经常一天吃不上一顿应时饭。有时车在途中坏了,三四天吃不上一顿热饭热菜,还要趴在零下40度的冰雪中修车。不少人手冻僵了,脚冻伤了,连续几个月不愈,仍坚持工作。全团参加运木的200余人,开展比学赶超活动,有的连队写的对联是:上联“爬冰卧雪必定有我”,下联“运木夺魁岂能容他”,横批“敢争敢比”。还有个连队在帐篷门口贴的对联是:上联“天天出车天天都要安全”,下联“年年运木年年都要第一”,横批是“勇攀高峰”。表现了全团上下“站排头、争第一”的坚强决心和精神风貌。从1982年至1985年,汽车10团冬季运木共行驶2,703,685公里,运木47,537立方米,年年都是全区第一名。</p> <p class="ql-block"> 人不掉皮车不掉漆,国防施工屡屡建功。汽车15团,是1953年2月20日,在甘肃省酒泉县组建的志愿军暂编汽车第15团。人员来自新疆军区第4、第5、第6、第20团和独立汽车营等59个单位,其中95%以上是国民党起义兵,技术水平较高,政治素质较低。1953年3月移防到辽宁省抚顺市,准备入朝参战。1953年7月,朝鲜停战后,转为执行经常性运输任务。1956年4月,移防至安东市(现丹东),执行国防工程建设和后方基地的建设任务。从1953年组建至1993年,该团共进行了8次整编,缩编为沈阳军区第3独立汽车营。</p><p class="ql-block">从五十年代中期开始到八十年代初期,汽车15团的主要任务是参加国防施工运输。1956年3月起到1959年12月,汽车15团配属军区工程兵部第3、4、5工区执行长甸河口至旅顺口的国防施工任务。1960年1月开始至1964年12月,全团9个运输连有8个配属军区工程兵部第3、5、6工区执行凤城至铁岭一线的国防施工运输。其中4连、6连担负军区东指工程建设。1965年1月至1971年12月,全团除1连、2连担负军区战备值班外,其他连队都投入了沈阳军区后勤部在辽东、辽西、吉林延边等地进行后方基地建设。1972年1月至1981年11月,汽车第15团在两条线上运输:一条是配属辽宁省军区独立一师和守备四师在昭乌达盟(现赤峰市)边境进行国防施工运输;一条是配属旅大警备区执行海岛国防工程建设和后方基地建设的运输任务。</p> <p class="ql-block">汽车第15团还完成了一些特殊任务:</p><p class="ql-block"> 一是板门店运送战俘生活物资。1953年4月11日,汽车第15团2连奉命入朝参与运输,其任务是由安东向朝鲜战俘集中营运送战俘生活用品。当时因为板门店谈判处于谈谈打打的状态,所以运输过程仍然受敌机的干扰和威胁,不得不采取昼停夜行的方式进行。在长达4个月的战地运输中,二连共出车2160台次,运送各种物资4352吨。</p><p class="ql-block">二是首都国庆阅兵运输。1953年8月,汽车第15团抽调150名驾驶员和28名干部,参加首都国庆阅兵运输,到10月12日,共出车1,729台次,运送人员50,471人次,运输物资7952吨,安全行驶34,702公里,为团史记下了光荣的一笔。1954年,汽车15团再次被要求参加国庆5周年运输。该团抽掉87名驾驶员,改穿便装进京,隶属国务院事务管理局领导,负责接送外宾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任务更加艰巨而又光荣。团党委及时向进京的驾驶员发出号召,当好“三大员”,即驾驶员、服务员和保安员。在半年多的时间里,每个司机都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和周到的服务态度,赢得了用车单位的称赞。</p> <p class="ql-block"> 三是辽东半岛作战演习运输。1955年8月至12月,汽车第15团出动300辆汽车、763人参加了中央军委组织的辽东半岛三军协同作战演习。该团主要任务是负责庄河、城子坦至松树一线的演习部队的运输保障。4个月来,全团共行驶249,000公里,圆满完成了演习的运输保障任务。演习结束时,刘少奇副主席、周恩来总理、朱德总司令和叶剑英元帅等党、国家和军委领导同志亲切接见了参演部队。</p><p class="ql-block">四是抢险救灾运输。1975年2月4日,汽车15团1连、5连和9连奉命投入辽宁海城抗震救灾运输。1连表现非常突出,分散在沈阳市的4个点上执勤,接到命令后只用了一个半小时就把连队集结起来,紧急开赴灾区,把第一批救灾物资送到灾民手里。2月9日晚,为了落实中央慰问团提出的“要让灾区群众春节吃上饺子”的要求,一连发扬连续作战的作风,星夜兼程,将160吨猪肉送到各家各户。</p> <p class="ql-block">参加海城抗震救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一个多月的抗震救灾运输中,全连安全行驶119,000余公里,运输各种救灾物资12,000多吨,受到了总参、总政的通报表扬。1976年7月28日,唐山发生特大地震,15团一连通过铁路输送和摩托化开进相结合的方式,在24小时内行程615公里,提前赶到灾区。全连官兵不喝灾区一口清净的水,不吃一块救灾的食品,把帐篷让给伤员和儿童住,自己却睡在车厢上。灾区群众称他们是“新一代最可爱的人”。在唐山抗震救灾中,一连57台车安全行驶113,674公里,运输各种物资15,475吨,连队荣立集体三等功。1977年冬,昭乌达盟克什克腾旗草原遭受特大暴风雪袭击时,正在当地执行国防施工运输任务的15团6连3排官兵,不顾自己安危,主动投入抢险救灾工作,抢救灾民400多人,抢运物资764吨,安全行车26,000公里,全排荣立集体三等功。</p> <p class="ql-block"> 五是边境自卫还击作战运输。1969年2月,15团1连奉命从沈阳市苏家屯区的支农点上投入到珍宝岛自卫反击战地运输。2月13日14:20,奉上级命令该连9台车从宝清出发,在拂晓前把炮弹直接送到珍宝岛炮兵阵地。连长冯义文带队在夜间行驶200多里冰雪路,将弹药准时送到部队。该连在珍宝岛战地运输56天,行车143,642公里,运送弹药6,750吨,受到军区前指通令嘉奖,连长冯义文等6人荣立三等功。</p> <p class="ql-block"> 六是大(小)兴安岭运木。和平建设时期,为筹措木材,保障军区部队营建和国防施工需要,1959年11月至2001年12月,军区后勤部先后抽调各汽车团(营),利用封冻期,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执行27次木材运输任务,累计运送木材66万立方米。其中,汽车第15团部分连队曾13次进大(小)兴安岭,为军区运木29万立方米。1960年至1962年汽车15团7连和团机关部分干部,一起到黑龙江虎林地区运木。在粮食供应紧张,运行条件很差的情况下,连续奋战三个冬天,完成了10万立方米的运木任务,受到了军区的表扬。1966年10月至1967年3月,汽车15团三营配属38军一个师到大兴安岭山云岗等地运木,创造了寒区运木新纪录。当地冬季最低气温可达零下50度,素有“高寒禁区”之称,茫茫的原始森林,方圆百里无人烟,部队吃的是冻白菜,住的是帐篷,林区没有道路。三营官兵夜以继日、歇人不歇车,圆满地完成了3万立方米木材的装卸、运输任务。</p> <p class="ql-block"> 1987年5月,由于大兴安岭森林火灾的发生,造成大量”火烧木”存积,常年风吹雨淋和虫害,受损严重。1987年5月6日,经国家林业部同意成立了沈阳军区抢运火烧木指挥部,抽调后勤汽车第15团、独立汽车第二、四营以及第23、 39军共400台汽车和千余名官兵,开赴大兴安岭直接参加“虫口夺木”大会战。经过三年的拼搏,抢运“火烧木”800万立方米,为国家减少经济损失达10亿元。藏族战士甘孜华曾三次上山运木,连续4次立功。他驾驶的绞盘车人称“救命车”。1989年军区电视剧中心拍摄了《风雪大突击》电视剧。</p> <p class="ql-block"> 军区后勤部一直非常重视汽车部队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技术建设和纪律作风建设,继承和发扬抗美援朝战场上开展“万里号红旗车”立功评比活动,全区汽车兵广泛开展红旗车评比活动:爱车、安全、守纪、节油,形成了人人参加,个个争先的局面。汽车10团一连在抗美援朝战争时期荣立集体三等功,1978年再次荣立集体三等功,并被沈阳军区授予“硬骨头六连式的先进连队”荣誉称号。九连安全行车18年,荣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2次。汽车10团1978年被军区后勤部评为“安全无事故先进单位”。</p> <p class="ql-block"> 1980年7月,汽车15团被评为沈阳军区“开展红旗车驾驶员评比活动先进单位”。该团团长刘进烈提出“人不掉皮、车不掉漆”的口号,调动了全团官兵的积极性,1981年2月,沈阳军区给汽车15团记集体三等功,表彰该团从1976年至1980年安全行车2600多万公里无重大事故的好成绩。该团一连从1961至1996年,连续35年行车2840万公里安全无事故,被沈阳军区授予“文明行车模范连”荣誉称号,荣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3次,三等功7次。1987年被总后勤部评为“开展红旗车驾驶员评比活动先进单位”。1989年,一连指导员王安俊被军区树为“基层干部标兵”“指导员标兵”,荣立一等功。1990年,他代表后勤官兵出席了天安门观礼,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p> <p class="ql-block">赞“红旗车”精神</p><p class="ql-block">横飞弹火汽车兵,露宿风餐万里行。<br></p><p class="ql-block">方向盘前开亮眼,红旗照我上征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此诗系全国著名辞赋家、军旅名作家马仲喜大校为后勤“五种精神”而题。</p> <p class="ql-block">后 记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通过徐文涛馆长撰写的《红旗车精神》文章,回顾我军后勤保障发展的历史。可见后勤保障对战争胜败影响巨大,并且伴随着战争的发展而发展。深刻认识到后勤保障是战争的大动脉、战争的生命线。战斗力是军队遂行作战任务的能力,后勤保障作为军队战斗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军队武器装备的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战争对后勤保障的依赖性越来越明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21世纪的军队后勤保障必须是:以信息技术和高新技术的综合应用为基础,以对后勤力量灵活调遣和精确运用为特征,以远程投送、部署分散、高速机动的联合作战部队实施及时、准确、持续、高效为目标,快速机动和灵活配置,实施高质量的后勤保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联合作战、联合保障,是现代战争的重要特点和必然要求。针对联合作战保障行动中的重点环节,必须注重组织承担相应保障任务的不同军种后勤力量进行联合训练。任何不重视后勤保障的军队,是绝对不能打胜仗的军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