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作者 史宝嘉</b> “还是那条小路那座山峰,还是那只雄鹰在山顶,还是那道闪电那声雷鸣,还是那座毡房在雨中……当年的营盘在哪里?当年的额吉在哪里?锡林郭勒不是梦,你是我的青春,锡林郭勒不是梦,你是我的母亲!”一群年过半百、身着蒙古民族服装的人站在舞台上,充满深情地唱着这支歌,很多人眼里噙着泪。被他们的歌声所感染,台下的听众中也止不住地传来轻轻的啜泣。<br><br> 这首歌的故事感人至深:一位在草原上度过青春岁月的知青,回到北京以后,对草原和牧民的怀念成为他和战友的永恒主题。在草原练就的朴实,使他获得了上级领导和群众的信任,他自己也成了单位的领导。实诚、苦干、想着群众,这些人们最期望的领导者美德,他都做到了。终于,他积劳成疾病逝在工作岗位上。临终前,他在遗嘱中写到:把骨灰撒到他青年时代曾经放牧过牛羊的第二故乡东乌珠穆沁草原波洛斯格梁。2006年6月12日,正在伊克昭盟出差的蒙古族词曲作家克明接到北京牧人合唱团团员、曾经的内蒙插队知青任春魁打来电话所讲的这个故事。同是内蒙插队知青的克明不胜唏嘘,连夜写下这首《锡林郭勒不是梦》。知青朋友和蒙古族乡亲们唱着这首歌,按照蒙古族的传统方式完成了逝者的心愿,让歌声陪伴他的灵魂重归草原。克明说,这首歌,是到内蒙古草原下乡的知识青年的安魂曲。<br><br> 用歌声为那位逝去的老知青送行的,正是北京牧人合唱团的团员们。 指挥: 阿日布杰 牧人合唱团成立于2004年11月20日,由曾在内蒙古下乡的北京知青、在京蒙古族同胞和其他蒙古族文化的爱好者组成。四十多年前,千百万风华正茂的青年学子被卷入上山下乡的风暴之中,迎接他们的,有繁重的体力劳动,恶劣的生存环境和难耐的精神压抑。而内蒙古大草原的牧民们敞开母亲般的博大胸怀,接纳了几万名来自北京的知识青年,知青也与牧民们结下了不解的情缘。合唱团成立五年来,团员们多次回到草原,捐钱捐物,还为小学校的孩子们送上了电脑和文具,为第二故乡的发展尽其所能。合唱团的团长穆增于是1968年到东乌旗插队的北京知青,他住进牧民的蒙古包,在草原上当了整整五年的马倌。在那些严酷的日子里,是他的敖腾额吉(蒙语:妈妈)手把手教会他放牧,还为他一针一线地缝制皮袍,就象对自己的孩子一样呵护他。去年,当敖腾额吉八十五岁生日到来之际,老穆特地为老额吉定制了一件精美的皮袍,带领团员回到草原为老人祝寿。看着老人布满皱纹的沧桑和安详的脸,老穆充满深情地说:“我们是回来报恩的。在当年那么艰苦的日子里,是牧民收留了我们,是草原包容了我们。他们真的像老额吉一样,让我们在远离亲人,远离家乡的时候,给了我们温暖。我们得知恩图报啊!”牧人合唱团的特邀顾问、著名词作家韩冷特意为这次草原之行写了一首歌《感恩草原》。歌中唱道:“在那不幸的年代我很幸运,离开爹的孩子又找到了父亲。坚强的臂膀为我抵挡风暴,教会我放牧教会我做人。草原阿爸你是我心中的神,草原阿爸你是我最亲的人!在那严酷的岁月我很欢欣,离开娘的孩子又找到了母亲。慈爱的双手为我缝制皮袍,温暖的身躯温暖我的心。草原额吉你有颗菩萨的心,草原额吉你是我最亲的人!即使我把一切都献给你,也报答不尽你的养育恩!”<br><br> 牧人合唱团的多数成员或是直接来自草原,或是把青春献给了草原,合唱团的指挥更是从巴丹吉林沙漠深处走来的牧人的儿子,著名蒙古族男中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合唱指挥家阿日布杰。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牧人合唱团的根在草原。<br><br> 对内蒙古大草原深深的眷恋和对蒙古族文化的挚爱,是这些草原文化传播者的联系纽带。这是一群酷爱唱歌的人。当年在草原上,他们对着蓝天白云唱,对着广袤的高原唱,用歌声抒发自己的喜怒哀乐;今天回到北京城,他们仍然经常聚集在一起唱歌,特别爱唱草原的歌。唱歌,已经成了他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前不久,在为庆祝建团五周年而举办的“草原情韵”音乐会上,他们演唱的《草原恋》、《蓝色的蒙古高原》、《天鹅》、《嘎达梅林》等合唱曲目,《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天边》等独唱曲目,无不充溢着浓浓的草原情。特别是女声独唱《天堂》,歌者在间奏中翩翩起舞,歌以咏言,舞以尽意,悠扬的歌声和曼妙的舞蹈把蒙古族能歌善舞的文化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br><br> 为了扩展草原文化的魅力,开拓合唱团的演出风格,牧人合唱团还设计编排了蒙古族服装的展示节目。在这次晚会上,当美丽的蒙古族姑娘身着艳丽的服饰款款登场时,华丽、庄重、大方、新颖,一个个高度评价的形容词出现在观众的心中。这个蒙古族时尚情景服装展示节目让来宾耳目一新。<br><br> 短短几年,这支主打草原歌曲的队伍已经成为北京上千个合唱团中的一支劲旅。他们是中国合唱协会团体会员和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国合唱联盟团体会员,而且是北京市文化局第一批市级优秀品牌文化团队,在国内各种合唱大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并经常参加各种公益性演出。他们曾参加过2008北京奥运文化广场的开、闭幕式演出;参加过央视和各地卫视的许多电视晚会录制;曾到建筑工地、<br><br><br><br> 医院、农村县镇、居民社区表演;还曾受中国合唱协会指派,为全国老年合唱比赛进行展演。<br><br>牧人合唱团还集全团之力,历时三年,于2008年5月编辑出版了中国第一部草原合唱歌曲集——《内蒙古合唱金曲》,由人民音乐出版社正式出版。布赫同志为本书撰写序言,著名词作家韩冷撰文称:“这是有史以来中国第一部草原合唱歌曲集,其规模之大,题材之广,形式之多,风格之浓,作品之精,都是前所未有的。……它对蒙古民族音乐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以及不断丰富人类音乐文化宝库,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br><br>“音乐,是上帝给予人类一切苦难的补偿。”一位老知青朋友如是说。在草原上度过青春岁月的人,用草原的歌纪念自己的青春。歌声里,有他们青春的跃动,有他们人生的轨迹。<br><br>那个特定的年代,造就了特殊的草原文化传播者。于是,他们的歌声里,有了更多的委婉细腻,也有了更多的粗犷沧桑;有了更多的忧思喟叹,也有了更多的甜美欢畅。<br><br>譬如人生。<br> <b>附录简介:</b><br><br> 北京牧人合唱团成立于2004年11月20日 ,由曾在内蒙古下乡的北京知识青年、在京蒙古族同胞和其他蒙古族文化的爱好者组成,以繁荣合唱艺术,弘扬优秀文化,陶冶高尚情操,塑造完美人格为宗旨,是中国合唱协会、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国合唱联盟团体会员,北京民间艺术团首批成员,隶属于北京市西城区金融街办事处。<br><br> 合唱团指挥为国家一级演员、中国合唱协会理事、中国金唱片奖获得者阿日布杰,团长为北京知青穆增于,声乐指导为男高音歌唱家唐玉光、马崇友。合唱团聘请电影表演艺术家于洋、杨静,作曲家辛沪光、乌兰托嘎,词作家韩冷、克明为顾问。<br><br> 合唱团声部配备完整和谐,以演唱蒙古族歌曲为主,以国内外其他经典名曲为辅,现能演唱多首蒙古族无伴奏合唱和其他声乐作品,如《牧歌》、《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草原在哪里》、《敖包相会》、《草原恋》、《酒歌—四海》、《蓝色的蒙古高原》、《深深牧人情》、《八骏赞》、《大漠之夜》和男声合唱《欢乐的那达慕》、《牧人歌谣》、女声合唱《彩虹》、《牧人心中的乐园》、重唱《天山牧民把歌唱》、《草原迎宾曲》等,能够独立举办专场音乐会。<br><br> 合唱团成立伊始,便被中国合唱协会破格吸收为正式会员,并在半年后的“京华之声”合唱音乐会上获得最高分;成立仅一年,便在2005年底举办了专场音乐会;2006年,牧人合唱团参加第二届世界华语合唱大会(THE SECOND CHINA INTERNATIONAL CHINESE CHORAL FESTIVAL)的比赛,获得“最佳音质奖”、“最佳音乐表现奖”、“最佳艺术风格奖”;2006年9月,牧人合唱团成为北京市文化局当年组建的北京民间艺术团首批成员;2007年,受中国合唱协会委托,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举办的全国老年合唱比赛开幕式上作示范展演;2007年,牧人合唱团受邀参加于韩国光州举办的“郑律成国际音乐节”,获得巨大成功;2008年12月,合唱团参加北京市18个区县精选的29个合唱团参加的“2008社区群英会社区合唱比赛”中获得成年组唯一金奖。<br><br> 牧人合唱团还积极参加各种公益性演出活动,参加了北京奥运会文化广场开、闭幕式、慰问建筑工人的“腾飞的金融街”文艺晚会、送文艺到北京郊区和河北省贫困县、全国“四进社区”活动闭幕式北京分会场、慰问肿瘤医院病人和医护人员等活动的演出,2005年---2008年曾经先后到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东乌旗和阿拉善盟演出。<br><br> 合唱团还先后参加过中央电视台“正气在人间”文艺晚会、广西卫视“七一”晚会和“八一”晚会、北京电视台“与共和国同行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四十周年”晚会、“我的朋友 辛沪光作品音乐会”(和中国歌剧舞剧院交响乐队共同参加担任合唱部分)等多部大型晚会。 <p class="ql-block">作者史保嘉:出身于干部家庭,在文革中参加了北京师大女附中“四三派”,后成为“二流社”成员。在1967—1970年,写有旧体诗词40余首,诗作在各沙龙中流传。她处女作《临江仙》,因为表达了对文革运动的幻灭心态和人生喟叹,曾引起广泛共鸣,在北京中学生中广为流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