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德仁医师的立券邮件——张中宇的邮史馆(40)

邮之趣(5525)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柯德仁医师的立券邮件</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张中宇</div> 科克伦·塞缪尔(Cochran Samuel,1871-1952,图1),中文名柯德仁,基督教美国北长老会(Presbyterian Church i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简称PCUSA)传教医师。他1871年5月9日出生于美国新泽西曼海姆,1893年获得普林斯顿大学科学学士学位(A.B.),1896年在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获得博士学位(M.D.)。 1899年柯德仁被基督教美国北长老会派赴来华,1901年被派至江南教区的安徽省怀远县传教站,进行基督教的传教和向教区施医施药。1910年,教会医院“民望医院”在怀远县创办后(图2),柯德仁任第一任院长。 柯德仁在中国期间,凭借高超的医术和先进的医疗理念,数次参与中国的疫情防治,积极防治山东、绥远等地爆发的肺鼠疫,赢得了很高的威望,以至于天津的报纸上曾刊登公告声称,“直到塞缪尔·柯克伦许可,才可以继续售票,恢复津浦铁路的客运服务”。柯德仁在防治疫情中成绩突出,贡献巨大,受到了美国驻华公使的书信嘉奖,北洋政府除了颁发给他一枚嘉禾勋章外,总统徐世昌还专门赠送了一块匾额作为嘉许。 1921—1925年间,身为文学硕士和医学博士的柯德仁,受聘于山东齐鲁大学,任医科的教授(图3), 讲授细菌学、血清学(图4),后任医科科长(教务长),把自己的所学,倾心传授给中国的莘莘学子。 1921年,他的学生于复新(1890—1967)首创“于氏环状沉淀试验法”(即梅毒血清环状试验法),比当时外国人发明的康(Kahn)氏、瓦(Wassemann)氏梅毒血清反应检查法,既简易又可靠,且正确率在97%左右。此成果于1923年发表在齐鲁大学主办的全国性学术刊物《齐鲁医刊》第3卷第2期上。为了向国外推广此法,但于复新又怕外国的医学刊物不给刊登,就请老师柯德仁帮助,以“柯—于”二氏之名发表在美国学术杂志上,推广到全世界。1925年12月,柯德仁因病离开中国回美疗养(图5)。1952年12月26日,柯德仁逝世于美国罗德岛纽波特,享年81岁。 柯德仁在怀远县传教行医期间,因为当地消息闭塞,方圆两三天路程内都没有邮局,为了沟通与基督教华中教区的联系,传教士们专门雇佣了两个信使,来保持与南京每周一次的通信。大约在1903年,这种情况得到了改善,大清邮政南京总局在怀远县城开办了一家邮局(笔者注:应该是“邮政铺商”),邮件由信差从南京带来。因为邮局的设立,在怀远县的传教士得以及时地与外界书信联系,方便订阅到在上海出版的按照美国式编排的报纸。<br> 2020年5月26日,上海“赵涌在线”上拍了一件“1918年上海寄安徽怀远县立券邮件”(图6)。 这件“立券邮件”是上海《大陆报》社1918年11月寄给安徽省怀远县的科克伦·塞缪尔的,订户编号2319,是一张用于包裹报纸的包封纸。柯德仁是《大陆报》的通信员,曾见他报道1910年淮河流域爆发洪水和预警随即到来的饥荒灾害(图7)。 《大陆报》(China Press),1911年在上海创刊,由美商密勒、费莱煦、劳合等人和中国联合组织的中国国家报业公司筹备出版。该报为日报。因为报纸消息迅速及时,报道繁简得当,文笔活泼轻松,言论代表在华美侨的利益,是上海最早的美国式编排的报纸,故颇受读者欢迎,发行数一度超过《字林西报》。<br> 清代、民国时期的报纸是报馆自办发行的。早在海关筹办邮政之初,总税务司赫德于1867年3月4日签署发布的《邮政通告》中即有“新闻纸每件收银二分”的资例,远远低于信函每件4分的标准。大清国家邮政开办之时,开办有“新闻纸类”与“刷印物类”等较低资费的业务,在1897年1月17日颁布的“大清邮政各类邮件寄费清单第20号”规定,“新闻纸类每件单张华文半分,洋文1分”。<br> 为了支持文化的发展,扩大邮局的业务,大清邮政总办帛黎于1905年2月1日发出第120号通令,自本年4月1日起,仿照在欧洲早已实行的方法,把每周发行一次以上的新闻纸出版物,由报馆在邮局挂号登记,预存一定的邮费款额,邮局为之制定较低的邮费率待遇,每半年结算一次,谓之“立券邮件”业务。为简化工作手续和提高邮政工作效率,邮局在“立券邮件”上加盖特殊的戳记,不再核对、称重及粘贴邮票,分发或寄递至全国各地。<br> 民国邮政承袭清制,除了“立券邮件”邮戳上的“大清邮政” 被“中华民国”取而代之外,“立券邮件”也被改称为“立券报纸”,业务性质也更加直观了。此件为上海《大陆报》专印的“立券邮件”包封皮,贴有订报人柯德仁的地址条,加盖一枚不甚清晰的英中文“上海/七年十一月××/立券报纸”戳和3枚英中文横框式“HWAIYUAN AN/七年十一月十四/怀远县/丙”日戳(其中有2枚叠盖在一起)。查张恺升编著的《中国邮戳目录(1872-1949)》,内有一枚使用于1924年4月7日的“立券报纸”戳与这枚“立券报纸”邮戳戳式相吻合(图8)。 这张“立券邮件”的另一亮眼之处是3枚怀远县英中文横框式日戳(图9)。此戳型初为清代1904年开始使用,以中国的传统的“天干地支”纪年,全中文,故又称为“干支日戳”。 于丙午年(1906年)五月开始,见有全中文横框式(或称腰框式)日戳。丙午年腊月见有中英文横框式日戳,到丁未年(1907年)冬月,出现了英中文的横框式日戳,为业务繁要之邮局使用之戳式。1911年2月24日,邮政供应处明令规定繁要局使用的英中文横框式日戳在局名之下,加注干支代表局内部门,同令规定加注时间字钉后加刻时刻字钉。民国建元后邮局继续使用清代日戳制式,日戳纪年由干支纪年改为民国纪年,月日由农历改标公历。这枚英中文横框式“HWAIYÜAN AN/七年十一月十四/七/怀远县/丙”日戳(其中有2枚叠盖在一起),上格为邮政式拼音“怀远HWAIYÜAN”和“安徽”的简拼“AN”(加注“AN”,以示与陕西怀远县<后改名横山县>、广西怀远县<今三江县>相区别);中格横框内为中文小写年月日时“七年十一月十四/七”;下格为地名和表示邮局内部部门的干支代号“怀远县/丙”(在中华邮政时期,日戳内“丙”字代表的是邮局内的“包裹处”或“包裹窗口”)。至于此枚“立券邮件”上为何加盖了3次怀远县的英中文日戳,笔者分析:当怀远邮局收到此“立券邮件”后,邮务员按规章在其上加盖落地日戳,第1次加盖的不清晰,第2次又在第1次加盖的日戳上覆盖了1次,虽然这次加盖的很清晰,也与第1次的日戳套印的很准,但因日戳或邮件挪动了角度,致使两次加盖的日戳角度偏差了40°,无奈之下,邮务员只好在左边又盖了1次,这次加盖的角度与第2次的角度是一致的,但年份字钉(“七年”)还是不甚清晰。按照大清及民国时期邮政章程规定,英中文日戳是国际邮件用戳,但为何把包裹处或包裹窗口使用的“丙”字国际邮戳当落地日戳使用?是因为这是一份寄给洋人的邮件,为便于洋人观识,临时挪作他用?还是国际邮件进口,怀远邮局都是用这枚英中文日戳作为落地戳使用?经笔者查找,在一枚民国一版帆船壹分国内邮资明信片上,找到了此戳的使用记录(图10): 该片由怀远寄上海,因1912年4月20日起,明信片外埠资费由1分上调至1.5分,故该片原有邮资不敷使用,加贴北京一版帆船半分票1枚符资寄发,怀远邮局用英中文横框式“HWAIYÜAN AN/七年一月十五/十四/怀远县/丙”日戳销盖(图11),蚌埠邮局用英中文横框式“PENGPU/七年一月十五/蚌埠/丙”日戳盖销中转,上海邮局1月18日投递。 由此可看出,此枚怀远县“丙”字英中文横框式日戳,不但邮局在出口邮件上销票使用,还用于邮局进口邮件的落地戳加盖,而不单单作为邮局内部的包裹处或包裹窗口,在收寄包裹时专用。它本是“国际邮戳”,还跨越了使用界限,在处理国内邮件时被挪用。<br> “立券邮件”是包裹在所寄报刊外部的封皮,其上又不粘贴邮票,极易被收件人忽视而丢弃,能保存下来的实物确属不易。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在1981年12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翻译室编撰的《近代来华外国人名辞典》中,科克伦·塞缪尔的中文名字“柯德仁”错为“柯德义”,编纂者把柯氏兄弟的名字混淆了,但幸运的是词条内容没有错。柯德义(詹姆斯·柯克伦Rev.James B. Cochran)牧师夫妇于1899年与其兄柯德仁医师夫妇一起被派赴中国,头一年的冬天在南京学习中文,后因义和团运动爆发而避居日本,直到1901年2月柯氏兄弟两家返回中国。1902年1月4日,柯德义被南京江南教区派赴怀远县传教、办教育,实现了兄弟俩当初来中国要在一起的愿望。1903年3月,怀远基督教会开办“含美学堂”,柯德义是第一任校长。至1910年“民望医院”开办,怀远县初步形成了一个以学校、医院为阵地的皖北基督教活动中心。<div> 本文在成文时,得到了安徽省怀远第一中学何大龙老师、张君林老师的大力帮助和悉心指导,谨此向他们表示衷心地感谢!</div><div><br></div><div>参考文献<br> 1、许润田,马鸣歧,“从含美学堂到淮西中学”,《荆涂春秋·第一辑》,政协怀远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1986年9月;<br> 2、仇润喜,《天津邮政史料》,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89年8月;<br> 3、狄超英,《中国清代邮政资费档案资料汇编》,《首都邮学》第11期,2021年8月;<br> 4、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翻译室,《近代来华外国人名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12月;<br> 5、His Story,怀远民望医院(Hope Hospital)往事——塞缪尔·柯克伦(柯德仁)医学博士,https://zhuanlan.zhihu.com/p/63899536<br><div style="text-align: right;"><br>原载《蚌埠集邮》2022年第2期</div></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