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本月21日是我恩师巢伯舫先生逝世10年纪念日,回忆纪念恩师之际,想起了曾经在常州日报上看过的一篇《常州中医界的精英》之报道,我想找出这份报纸,可惜书柜整理了几次,已不知藏在何处。思来想去找到了我的同行,把照片发给了我。我想编写一下,表示对中医的热爱,也想为常州中医发展史作些介绍,更表示为了纪念我的恩师巢伯舫先生。</b></p><p class="ql-block"><b> 细看本文开头的黑白照片,是一张1965年9月拍摄的照片,照片的主人翁都是当时常州中医界的精英——七君子。</b></p><p class="ql-block"><b> 1965年9月,江苏省召开中医界学术交流大会,七君子作为常州地区的代表,意气风发兴高采烈地参加了会议。在大会上一些专家还作为常州代表作了大会发言,受到了大会的好评。在归来的路上他们热烈讨论着,精神抖擞着,个个表示要把这次会议学习到的经验、精神带回常州,搞好各自单位的中医事业!当火车到达常州站下车时,有人提议,我们合个影吧,为了忘却的纪念。</b></p><p class="ql-block"><b> 照片珍贵的留下来了,照片上的人物有谁认识吗?</b></p><p class="ql-block"><b> 左一:江友山(1901—1989)。早年师承孟河医派名医屠士初,乃屠揆先的师兄,学验俱丰,在调治肝病方面,更具特色,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中医科创始人。</b></p><p class="ql-block"><b> 左二:屠揆先(1916—2003)。常州市中医院第一任副院长,第三届常州市中医药学会会长,全国名中医。</b></p><p class="ql-block"><b>曾任常州市政协副主席。自幼随叔父屠士初,堂兄屠贡先习医,23岁成名,名重常州地区和省内外及香港,被誉为“屠半仙”。</b></p><p class="ql-block"><b> 左三:周玉麟(1918—2005)。常州市广化医院首任副院长,常州市中西结合学会首届副理事长,中医内儿科主任中医师。</b></p><p class="ql-block"><b> 中间:巢伯舫(1921—2012)。上海中医学院第二十二届(1938—1942)毕业生,又师从孟河医派创始人之丁甘仁之孙,上海名医丁济万习医四年。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医科创始人,主任中医师,任常州市中医药学会理事,江苏省中医妇科学会理事,常州市名中医,擅长内科及妇科。</b></p><p class="ql-block"><b> 右三:朱龙骧(1921—2000)。先后师从中医内妇科名家沈伯藩、中医骨科专家朱普生习医。江苏省中医药学会骨伤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江苏省名中医,著有《伤科碎金录》。</b></p><p class="ql-block"><b> 右二:丁遇吉(1919—1984)。常州市中医院痔科创始人。</b></p><p class="ql-block"><b> 右一:余鸿仁(1915—1970)。晚清名医余听鸿之孙,继承家学,毕业于上海中医学院,曾任《现代中医》主编,解放后,在常州市卫生局、常州市医学专科学校、市中医院等处任职,1960年出席江苏省文教群英会。</b></p><p class="ql-block"><b> 一张珍贵的照片,引出了一段常州市中医文化史,照片中有四位出自孟河医派,他们是:江友山、屠揆先、巢伯舫、余鸿仁,有三位是兼职教师,他们是:屠揆先、巢伯舫、余鸿仁。 这些中医临床的精英和领军人物,当时平均年龄只有49.1岁,风华正茂。</b></p><p class="ql-block"><b> “医,仁术也”,“夫医之一业,功少过多,利小任重”——七君子,个个都十分珍视和热爱中医事业,常怀普救之志,时发恻隐之心,无贵贱亲疏之分,无昼夜寒暑之别。整日与病人周旋,耐心细致,态度和蔼,遇重症病人甚至废寝忘食,起危回险。在紧张工作之余,或上门送医,或著书立说,或辅导授课,或国内外学术交流讲学。他们的默默奉献,为常州中医界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b></p><p class="ql-block"><b> 我的老师,巢伯舫是照片中最长寿的一位,享年91岁,他活得豁达开朗,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不计较名利地位,在工作之余还爱好文艺,年轻时擅长拉二胡,85岁时还到舞场跳舞,90岁时仍号脉开方。先生晚年最大的功绩,是在孟河医派新老交替关键时刻,创办了常州孟河医派传承学会。他和20多位老同学以及他们80多名弟子一起,在会长顾书华的资助下,开展了抢救性传承孟河医派工作。我有幸成为巢伯舫先生指定的学术思想接班人,并担任常州孟河医派传承学会副会长。</b></p> <p class="ql-block">写于2022年8月21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