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表龙虎兄弟(选自徐策新著《文学的朝圣者》)

徐策跑城

<p>本文选自文汇出版社新书——散文、随笔集《文学的朝圣者》。该书“遇见贵人”单元,有九篇散文:《回忆恩师沈善增》《捣蛋鬼外公其人》《“古代人”吴广洋先生》《苍黄背影:老顾与老许》《大鼻子汤及其他老师——五十二中琐忆》《老表龙虎兄弟》《庙湾的姨娘姨父》《双林记》《文学的朝圣者》。“屈家桥往事”单元,有1970年代前后的几则传奇与逸闻:《鱼虫女绮贞》《“外国人”曼丽》《麦家姆妈》《嗲妹妹与华侨》等。本书一个鲜明的特点,是文学性与纪实性强,写人尤其传神鲜活,呼之欲出。而且,多个生活环境各不相同,无不折射出那个时代所具有的特质。书中白描、彩色插图18幅,作者自绘。</p> <p class="ql-block">(《文学的朝圣者》插图之一)</p> <p>老表龙虎兄弟</p><p>故乡上虞下管,素称“万年管溪、千年古镇、百年老街”。以前清明远道去给父亲、叔叔扫墓,都是朝发夕归,行色匆匆。2019年,母亲以前的娘家丁宅那里似有不便,遵嘱不用上那里去了,得便,我与太太决意投宿在下管一家旅社。</p><p><br></p><p>先父“叶落归根”,坟就在不远处的小溪埠头。这么多年来,多承老表阿虎兄弟关照,常去坟上打扫、看顾,所以,趁留宿之便,也想前往阿虎兄弟家拜访一下。也巧,刚准备好水果等礼品,小老表阿浩骑摩托车路过这里,便给我们带路。我驾车开夜路有点怕,尤其山路弯弯,道旁又多有沟壑。</p><p><br></p><p>(题图:下管镇一角)</p><p>(图:春天来到下管山乡)</p> <p>十来分钟后,就在一幢石头房子前泊了车。家里寒素、杂乱不堪,我们不期而至的造访,令主人阿虎又欢喜又窘迫,似乎还有点狼狈。他照例是那种热情到过了头的客套,夹着赔罪那样的谄笑、歉疚、羞赧与某种婢膝。</p><p>表哥与我都肖狗,要长我一轮,论年龄、排行,他都在我之上;况且,以前也没少麻烦他。如此谦恭,甚至卑微,让我既不安又不快,感觉一道鸿沟已将彼此隔开;而这,一点道理也没有。临别,留了点钱给他。</p><p>阿虎似乎连连催促谁出来跟我们照个面,我猜想,可能是一个正睡在床上的女人,迟迟不应答。屋外,漆黑夜空星星大而亮,仿佛触手可及。</p><p>(图:表哥阿虎近影)</p> <p>两年后,正月里从阿浩那里传来噩耗。阿虎死了?坐着接电话,我几乎跳了起来。据告知,阿虎一年前脑子不好了,眼睛也看不见,得了阿尔兹海默症。特别是摔了一跤后,就缠绵病榻。因夫妻关系很不好,照顾极其有限,致使生了褥疮,屁股有一半烂掉。躺了有三个多月,咽了气。</p><p>因阿虎生前信奉耶稣,按教规好像过年不能出殡,又在石头屋子里停尸多日。后来,葬在了山地往上走、一个叫“童郭”的公墓里。阿虎以前是个石匠,给别人采石造坟无数,到头来,公墓却成了自己的安息地。</p><p><br></p><p>(图:2007年清明时我们兄妹与老表阿虎、阿浩等合影)</p> <p><br></p><p>“怎么会呢?”我一直无法相信这是真的,因为记忆中的阿虎,真是太鲜活、太有趣了。</p><p>那时,还住在河滨大楼,阿虎来过几趟,嘴里“妗姆妗姆(舅妈)”,亲热地叫着我母亲。有一趟,我大哥陪他到老城隍庙去,从河南路桥下去,经过历史博物馆那幢楼,一路上,他有说有笑,又是讲笑话,又是唱绍兴鹦歌戏,唱得老好。我家兄弟几个都很喜欢他。</p><p>豫园外九曲桥畔,有一架拉力机,一个武松打虎造型,倘若膂力可嘉,那上面就会灯泡全亮,音乐全奏。阿虎正当年,健旺强壮,力气奇大,哪肯输给别人?于是就上去一试,结果似乎没发挥好,只弄个彩灯半开。过年喜铺里,少不得挂满玩具兵器、孙悟空和双插雉鸡尾羽的白骨精假面等。我们买了几杆红缨枪,高举手中,枪杆上绕着彩色斜螺纹线,煞是晃眼。</p><p>&nbsp;</p><p>阿虎是个大受欢迎的主,他活泼、爱讲笑话,又总是投合你的高兴,正中下怀。“徐文长搿个人啊,下作才(是)下作则个……”打了过门,掀开话匣子。然后,说了一个个段子,有许多奇奇怪怪的事。他插科打诨、能说会道、活力四射。记得小时候阿虎每趟来,每一次都被他迷倒。所以,每趟离开河滨大楼,我都要赖在穿堂或长廊里翻滚,以示不放他走。</p><p><br></p><p>阿虎很有点小聪明,会给人剪发修面,会吹梅花(唢呐)拉(胡琴)弹(月琴)唱(绍兴戏),也很会打纸牌。似乎就没有阿虎不会的。此外,打牌会小小地作弊一下;会吹点小牛,还喜欢作弄人,似乎不无小奸小坏,但也止于玩笑胡调。一脸天真无邪,笑容灿烂,偶尔也做做鬼脸。他们兄弟四个,数他顶活络。后来,有个传闻,说他娶了新娘,但新娘似乎肚皮里已有了,掐指头算算,怎么也碰不拢。因为很受伤,后来,夫妻关系就一直闹得很僵。</p><p><br></p><p>(图:阿虎近影 2010年)</p> <p><br></p><p>反正有的是力气,阿虎不断地打石头、盖房,给人造坟。大铁锤的锤柄软软的,双层毛竹篾爿,很有弹性。是一个呱呱叫的石匠,只不过门牙给崩了半颗。“阿虎后来相信耶稣了唻。”亲眷说。</p><p><br></p><p>我家老大只比阿虎小六岁,岁数相差不大,可以玩在一起。不过,当面或者背后,提到家兄,阿虎总是咧嘴笑笑复摇头,抱怨他借了一本《四游记》不还。姑父似乎有点耕读味道,也可能出于曾当过道士的一种习惯,眼睛非常近视,近于目疾,却手不释卷。每每鼻尖碰书页,且多为线装书,黄渣渣,软塌塌。</p><p>我估计,老大借去的就是这样一本老版线装书。关于这,家兄解释说:是的,当时从阿龙、阿虎手里借了一本书,书名忘了。之后去石弹下,他们追着要,有好几年。应该是在去黑龙江军垦之前。这本书,后来家里也没见着,不知是那个环节上弄丢了,也有可能还给他们了。印象中,从石弹下借来的书都不好看。于是,书成为老表之间一宗悬案。</p><p><br></p><p>我大哥回忆说:“当时住在下面,阿虎带我去陈溪一个叫石笋的地方,记不得是乘车,还是翻山去。一路过去非常高兴。阿虎结婚后,跟我们联系就少了。”</p><p>婚后,阿虎另住一个地方,也不远,我们回下管基本是在石弹下的嗯娘(姑妈)家吃饭,大老表阿龙忙这忙那,张罗一切。吃着饭,阿虎闻讯会过来坐一会,但并不上桌。记得嗯娘总会说:“阿虎你一道吃,一道吃。”阿虎并不理会。</p><p>估计他们已分了家,自顾自。大老表单身,母亲自然跟着大儿子过。阿虎的石头房子是他自己造的,在半山腰。自从分家后,我们去石弹下都是阿龙招待的,有时也留宿。嗯娘嘴里一直说:还是阿龙“靠得牢”。</p><p>(图:2010年老表们合影,中间为阿虎,左一我大哥)</p> <p class="ql-block">石弹下嗯娘家这所房子已是新址。老屋在溪边,抬头会看见一棵百龄的乌桕树。后来修路,才搬迁到了坡上,这下离乌桕树更近了,差不多笼盖在它的婆娑树影里。新盖的房子有三开间,宽敞高大,但我们还是恋旧那所老房子,尽管那里暗黢黢的,老旧杉木的板壁板窗——楼上面南的一排窗子往外一挑,拿木棍撑住,远处山峦高低起伏,尽在眼中。</p><p class="ql-block">正对面一座山很高,山上什么也没有,山顶略有几棵高而歪的松树,稀毛癞痢的样子。树梢云际,几只老鹰或盘旋或静止不动,隐约传来几声“嗷~嗷~”,不无悲凉。门前不远处有一条小溪,清亮澄澈。</p><p class="ql-block">再外面就是布满苜蓿或麦浪滚滚的田畈了,妈妈羊咩一两声,田埂细细弯弯,通往山脚下。这里,曾经是我们儿时的天堂。</p><p class="ql-block">&nbsp;</p> <p class="ql-block">小时候,包括后来年纪大点,去石弹下总是很开心。记得有一次,我们三兄弟从外婆家丁宅出发,徒步去石弹下,翻山爬岭,累个半死,脚板底下都起泡了。嘴上喊真当犯不着,老乌桕树在望,心里乐滋滋的。</p><p class="ql-block">小路在坡上,嗯娘家的老宅子在地面,所以,最后一截路几乎是冲下去的。老屋后面就一堵鹅卵石墙,背阴,中腰处有扇木头小窗。“到了到了!”我们大叫道。土矮墙一拐,家门口道地蹦出山羊,小羊羔垂着个吃饱草实敦敦的肚子。地上泥泞,还撒满了比人丹大些的黑羊粪。姑父做过道士,后来道士不让做了,但他依然很有些仙风道骨,衣裾飘飘。</p><p class="ql-block">我上初中时,姑父咪着小老酒,微醺着对我说:“喏,侬阿策画的老虎呀。”正门放乌木长几的墙上,贴着水墨老虎中堂画,我的手笔,姑父常常会向人炫耀炫耀。不过,那里已是搬迁后的屋子了。</p><p class="ql-block">&nbsp;</p><p class="ql-block">再后来,我们去石弹下,阿虎大多礼节性地来照个面。我们一行踏着山间小径离去,阿虎女人会在更高的石头房子前突然露头,远远说一些客套话。“下冒(回)一定来呀!”她说。亲切,但似乎怯怯的。</p><p class="ql-block">后来的后来,阿虎就在杭州、上海、绍兴等地给人做保安。尽管老表很壮实,可是打石头毕竟是拼年龄、体力的,慢慢这个“大力士”就退场了,一条背脊稍微有些弯。听说阿虎在上海南汇、奉贤已有多年,却从不来找我们——我想,阿虎是有些傲骨的,大约不愿意感觉比住大城市里的老表们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大哥住在杭州,阿虎就在浙大区域,杭大路旁边做保安,但从没上过老表家。我大哥听说阿虎在那里当保安,几番寻觅方见了面。以后,又去看过他几趟。阿虎似乎对当下的生活很满意,说起来一脸得色。“我啱(很)快活哉,吃饭也方便。一些学生大手大脚掼东西,衣裳啦皮鞋啦,都蛮蛮好的,经常捡到。”他笑道。“做稀客,不做生活,能赚钱,还拿到东西。”</p> <p class="ql-block">(姑父咪着小老酒,微醺着对我说:“喏,侬阿策画的老虎呀。”</p><p class="ql-block">此画作于1982年,显然不是给姑父画的那只下山虎。不过,应该也差不多吧。)</p> <p>除了鼻子底下这些事,阿虎还喜欢看报、听广播新闻,关心时局,一些时政要闻也相当了解。某年清明,我们回乡扫墓,阿虎陪着去小溪埠头。</p><p>一路上,竟然不停吹嘘吹嘘克林顿、奥巴马和白宫,说得有鼻子有眼。我们在外头路远不便,多年来,我父亲、小伯、爷爷娘娘的坟,一直多亏他照看。</p><p>后来,阿虎不常在老家,这事又多蒙他的小弟阿浩费心,或扫一扫竹林的残枝败叶,或积了水开沟弄干,某年老表兄弟还给垒石立牌——钱,自然是我们出的,但费工费力,尤其山路不便,也格外辛苦。“那,也是我们自家的大舅舅、小舅舅、外公外婆呀!”老表们笑笑说。而作为至亲的我们,往往不无愧怍。</p><p><br></p><p>听说阿虎走了,而且那么不堪,我大哥甚为悲伤。“阿虎是非常好的人,我们非常喜欢他。哪知他是这样走的,听了蛮难过。”大哥说。沉湎往事,缓了缓,又补了一句:“石弹下嗯娘家,阿虎更活络,阿龙更木讷实惠。”</p><p>(图:2007年贤侄赴美哈佛求学前,清明扫墓留影,左一为阿虎,右一二为大嫂、家妹)</p> <p>&nbsp;</p><p>大老表阿龙比阿虎长好几岁,早年出天花落下了麻脸,看似阴郁寡淡,实际上待人很好。阿龙平生顶扬眉吐气的,是当兵在杭州养军马。马群中,有一匹青花斑纹的年轻母马,让人发噱。某年嗯娘去军营探亲并来我家小住,张口闭口,都是小花马——乡下土音,加上学普通话,变成“小发马”,令我们不胜其烦,便管恩娘叫“小花马”。</p><p><br></p><p>后来,它竟然成了姑妈的雅号。我大哥说:“分了家,阿龙跟‘小花马’过日子,所以对他的印象逐渐好起来。阿龙话是没有,闷葫芦,你说什么都是‘嗯’‘才貌才貌’(是的是的)。</p><p>小时候,我们要爬山,他领我们上山,爬得老高。他蛮实在,蛮真心的。”因此,才有他母亲“靠得牢”一说。我想,阿龙当兵,确实有过一段短暂、骄傲的幸福生活。但作为一个退伍兵,也没给安置、安排工作什么的。总之,种种不如意之后,学我姑父的样,一度当了道士。也无非给人打醮送终而已。</p><p>&nbsp;</p><p>九十年代的某天,我大哥大嫂供职的钱江五金工具厂大门口,有一个人在东寻西寻,嘴里问着:“你们保安科的徐诚有吗?”原来,阿龙看见老表穿警察制服,以为是保安服,必定在保安科无疑。也巧得很,厂劳资科就在大门进来的第二间办公室,我大嫂就在那里上班。隔着一道矮树篱,阿龙探头探脑,又问了一遍。我大嫂晓得是大老表,忙说:“好的好的,我带你回家去。”</p><p>这次到访,主客都很高兴。如果乘宁绍火车,驶过临平站,远处便有一座带个土黄疤的大山一掠而过,这就是临平山。郁达夫曾有一篇登山游记。我大哥那时的家就在山脚下。晚饭后,他们到山麓散步。那里有一棵树很眼熟。“这是棵乌桕树貌!”阿龙说。</p><p>这乌桕树与石弹下的那棵一样,只是小了很多。以后,每每散步经过这里时,大哥总要学舌说一遍:“这是棵乌桕树貌!”</p><p><br></p><p>(石弹下的百龄乌桕树)</p> <p>&nbsp;</p><p>我大哥还陪阿龙去杭州逛了逛,柳浪闻莺、三潭印月、岳坟、玉泉、虎跑等是必去的,楼外楼用了餐。故地重游,愈加高兴。临回石弹下,还送了他不少衣裳和皮鞋。鞋是我大哥的尺码,41码。阿龙比表弟矮,脚比他小。</p><p>大哥说:“阿龙你穿一穿,大小对不对?大了,就算了;正好就拿去。皮鞋倒是新的。”大老表穿上皮鞋,脚后跟约空出一指半,走路未免哐几哐几。阿龙欣然说:“好个,才候数才候数(正合适)。”</p><p>&nbsp;</p><p>第二趟去老表家,阿龙身体已经不大好。老表俩一起到阿虎当安保的地方去。聊天时,说起胞兄的病情有发展,阿虎听了火烧火燎,脱口说:“……要不要:我马上就回去打石头,与阿浩一道,把你这支坟弄弄好?”阿龙一听,神色稍微僵住,咕噜一声:“哪记(能)有介急?”骤然之间,仿佛生死两界横在眼前了。</p><p><br></p><p>也是不巧得很,这趟阿龙来,正好我大哥的儿子考上复旦大学,要送他去上海念书。来得不尴不尬的时候,家里事多。正值炎夏,酷暑难当,晚上让客人睡在客厅里,空调冷气开得大,因为要捎带给另一卧室降温;而已抱着病体的大老表身体虚弱,竟然受不了这样的寒意。咕哝了好几声:“哪记介冷?空凋好不好关掉?”一般健康人,怎么理会病人对“冷”的感受?</p><p>白天大太阳火辣辣,阿龙要到杭州去配药,那时临平去杭州,既远又不方便。要乘21路车,中午的太阳晒着,车站旁鲜有树荫,车子又迟迟不来。</p><p>&nbsp;</p><p>阿龙盘桓一礼拜,但去大学报到这事,又催得很紧。无奈,我大哥只得向大老表说:“阿龙,没办法,我要送儿子去上海去读书了,真不好意思。”无疑,主人等于下了逐客令。一年后,阿龙病故。这么多年过去了,这事我大哥还一直耿耿于怀。“那时21路站候车,阿龙的样子,就在眼前。现在家里有自备汽车,上哪里都很方便。回想起来,应该待他更好一点。每每想起,心里蛮嗒嗒动。”我大哥说。</p><p><br></p><p>(2007年清明扫墓时与徐家堂伯等长辈合影)</p> <p>&nbsp;</p><p>年少,或年轻时涉世、阅历不深,现在回想起来,石弹下嗯娘、姑父,包括老表们一片真情,待我们是不错的。这种感觉,只有到我们老了,步入六旬才真正体会到。那时年年去石弹下,他们都热情招待。</p><p>“我们兄弟更喜欢住在石弹下,一住两三天,总觉得他们的菜好吃,一天三顿,实际上都是有付出的。”我大哥说。“他们当时确实很不容易。只有设身处地想想,才会觉得他们好。当时我们印象中,好像石弹下等欠我们多,好像阿爸为他们付出蛮多。仔细想想,那不过是站在我们的角度上所想。”</p><p>&nbsp;</p><p>家父四九年前离开乡下,到上海去闯荡。他是念旧惜福之人,曾回报乡里至亲堂房以某种照顾。我似乎就有这种感觉,仿佛还听说石弹下嗯娘——父亲的亲姐姐,因子女多,经济上不宽裕,加上成分之类破事,弄得不甚如意。每有所求,家父会伸出援手。似乎还听说那栋老屋修缮时,父亲也接济过。</p><p>“当时父亲在上海拿工资,总要养家糊口,要更多的钱拿出来支援下管、石弹下,拿出更多,可能也不现实的——但阿爸这个人脾气蛮好,乐善好施。他应该也有付出,但不会介许多的。我这样想。因此,换位思考一下,应该感激石弹下亲眷了。”我大哥说。</p><p><br></p><p>如今,嗯娘姑父、阿龙阿虎都已作古,感谢他们,这些话也不知对谁说了。</p><p>(以上摄影:徐策跑城)&nbsp;</p><p>&nbsp;</p><p> 酷暑,写于香泉书屋 2022.8.24</p><p>&nbsp;</p> <p>&nbsp;</p><p>作者徐策 一级编辑,作家。曾先后担任《上海电视》《每周广播电视》等报刊执行副主编、主编。</p><p>在《收获》《十月》等刊物发表中短篇小说《冬夜》《有四棵树的秋景》《离婚》《9平方》等,出版多卷本、110多万字的长篇小说《上海霓虹》《魔都》《春水》,这个“河滨大楼三部曲”为素有“亚洲第一公寓”之称的老公寓立传,在人性历史的深广度上可圈可点,获得好评。</p><p>另外,自创七彩指尖IPAD画,创作电脑画(含七彩画)近250幅,其中,《苏州河故事》(四幅)和《上海夜景》《公园一角》等,分别发表于《上海文学》杂志、上海中外文化艺术交流协会《缤纷水色盼春归》作品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