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欧洲散记之九——巴黎先贤祠、协和广场

驴行天下

<p class="ql-block">早上徒步穿过卢森堡公园,一路逛到先贤祠。</p> <p class="ql-block">十八世纪时,国王路易十五穷奢极欲,挥霍无度,针对人们的规劝,他说了一句千古名言,“我死后哪管它洪水滔天”。1744年,路易十五生了一场重病,命在旦夕。他在病中祈求巴黎的保护神圣吉纳维夫保佑,并且许愿,如果活过来,一定建造一座更加宏伟的教堂供奉她,以感谢上帝、感谢她。真的出现了奇迹,他活过来了。经过长期的筹备,1764年,他亲自为这座教堂奠基。可是他终于没有万寿无疆,而滔天的洪水也终于澎湃而来。1790年教堂竣工时,法国大革命已经如火如荼,路易十六全家很快就要被杀头,到处都在杀教士、毁教堂,圣吉纳维夫的骨灰也被抛进了塞纳河。 幸运的是,这座还没有成为教堂的教堂没有被狂热的革命群众捣毁。革命权力机构“国民公会”决定把它改做纪念堂,安葬伏尔泰、卢梭以及其他革命先贤伟人,以鼓舞民众,集聚民气。欧洲的教堂本来就建有地下室以安葬圣人,这一部分是现成的。只要在地面部分稍加改造就可以让它还俗,就可以把这座封建帝王的宗教建筑变成为新时代的革命圣地。</p> <p class="ql-block">遥望先贤祠:大门正面,门楣上镌刻着几个大字,“伟大人物,祖国感恩”;下面的柱廊是表现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的浮雕。</p> <p class="ql-block">雄伟的大厅气势恢宏,诉说着法国先贤伟人的丰功伟绩。</p> <p class="ql-block">留影打卡。</p> <p class="ql-block">进入厅内,墙壁上和穹顶的油画不再完全是宗教内容,而主要描绘的是法兰西历史事件;正中本该是供奉耶稣的位置矗立着一组“国民公会”大型群雕。</p> <p class="ql-block">看字母应该是狄德罗,启蒙运动百科全书派代表人物。</p> <p class="ql-block">按英语猜,雕塑下方的字应该是“国民大会”的意思。</p> <p class="ql-block">伏尔泰和卢梭两位吵了一辈子的大师,棺椁对面而置,后者没有塑像,否则更有戏剧性。</p> <p class="ql-block">二十出头就从大学的图书馆里借阅了伏尔泰的小说选,记得其中有《老实人》、《天真汉》等。</p> <p class="ql-block">棺材里伸出一只手,手上拿一个火把。法国人还是挺幽默的,例子还有罗伯斯庇尔的墓志铭……。</p> <p class="ql-block">虽然没完整通读赫赫有名的《社会契约论》、《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忏悔录》。对思想大师的的事迹和高论还是颇有了解。</p> <p class="ql-block">里面法国先贤很多,包括许多法国政要,我们按导游图找到了居里夫妇的墓穴,也算是满足了一下追星的欲望了。</p> <p class="ql-block">雨果大师,《悲惨世界》令人不胜唏嘘,《巴黎圣母院》略带几分诙谐。等有空再拜读一下《九三年》。</p> <p class="ql-block">小仲马他爹——大仲马,本老文青读的法国文学算不少了,可惜没读过他的书。回头应该补上。</p> <p class="ql-block">作家左拉</p> <p class="ql-block">雨果和大仲马一定是好朋友,合住一间。</p> <p class="ql-block">这里几乎没有国内来的旅游团。</p> <p class="ql-block">先贤祠的结构模型。</p> <p class="ql-block">画的应该是圣女贞德。</p> <p class="ql-block">出了先贤祠,来到大街上。</p> <p class="ql-block">女骑警英姿飒爽。</p> <p class="ql-block">来到蓬皮杜艺术中心旁,有一伙年轻人卖艺,表演一些街舞和杂技。围观者甚众,气氛很好。</p> <p class="ql-block">蓬皮杜艺术中心,天色晚了些,来不及进去细看,大厅里逛了一圈。</p> <p class="ql-block">教堂的遗迹,仅剩一塔楼,唤做:雅各伯塔。</p> <p class="ql-block">橘园美术馆,内有莫奈大作睡莲,天色晚了也进不去,遗憾。</p> <p class="ql-block">大名鼎鼎的协和广场,其实一点也不协和,法国大革命时期曾砍下滚滚的人头。</p> <p class="ql-block">说起“协和广场”这个名字,有着一段并不和协的历史,甚至是血腥的历史。协和广场原名为“路易十五广场”,中间铸造的路易十五的骑马雕像,显示着其在位时期的威势。当时的法国国王路易十五(Louis XV)下令营建的广场是为了向世人展示他的集权统治以及皇权的至高无上,但在之后的法国大革命时期,它又被法国人民当作摧毁王权的舞台,在此上演了一出出 广为世人所知的人间悲剧。</p><p class="ql-block">——百度</p> <p class="ql-block">在1789年法国大革命时期,雕像被革命人民推倒,并改建了断头台,易名为“革命广场”。在1792到1794年间的恐怖统治时期,共和军曾在此广场处决了国王路易十六(Louis XVI),皇后玛丽·安托瓦耐特(Marie-Antoinette)等大约1100名皇室成员及保皇派。结束了他们性命的这座曾设在协和广场上的断头台,据说还凝聚了被它断头的国王路易十六的“智慧”。它起初的设计是为了“以人道主义精神,迅速、无痛地处决死囚”。路易十六在为断头台的设计出谋划策时绝对不会想到他也是在为自己设计死亡方式。有个传说:当年由于这里血腥味道太浓,以至于一群牛从这里经过时都嘎然止步,不欲经过此地而改道绕行了。</p> <p class="ql-block">宣判路易十六死刑的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雅各宾派政府实际首脑罗伯斯庇尔(Robespierre),也是个法国历史上极具戏剧性的人物。他曾因反对极刑而辞去法官职务,后来在大革命时期又是他强烈主张以极刑处死国王路易十六。处死路易十六后,他不再满足于对王党分子的审判,一切不能与他保持绝对一致的人都成为了他清除的对象。丹东(Danton)就成了这场清洗运动的牺牲品。同样在罗伯斯庇尔的主张下,这位新共和国政府首脑于1794年 4月5日在协和广场上被处死。</p><p class="ql-block">在路易十六被处死一年多之后,1794年8月,为法国大革命作出杰出贡献的罗伯斯庇尔最终也被推上了协和广场的断头台。是否冥冥之中真有因果报应,如同路易十六设计断头台时的状况一样,罗伯斯庇尔在宣布路易十六死刑时怎么也不会料到自己会背负着与路易十六同样的命运。这就是历史,无法预知,无法左右,无法改写。</p><p class="ql-block">历史有惊人的巧合,那些创造历史的人是再也看不到了,但我们这些书写历史的人却看得很清楚:路易十六(Louis XVI),丹东(Danton),罗伯斯庇尔(Robespierre),这三个曾把握法国命运的人,死于同一个刽子手手下,死于同一座广场之上。</p> <p class="ql-block">历史真是像开玩笑一样,一幕幕荒诞剧不断上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