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念母亲

阳光

<p class="ql-block">母亲,我亲爱的妈妈于2021年8月24日永远的离开了这个世界,享年96岁。</p><p class="ql-block">一年前的今夜,一夜无眠。今天又是一个无眼之夜!今天是母亲一周年的忌日,一年的岁月流逝,带不走我们对您的思念,您的音容笑貌常常浮现在我的眼前,往事的回忆仍然历历在目……</p><p class="ql-block"> 母亲生于1926年(农历7月29),母亲在家排行老大(下面有5个妹妹,一个弟弟)。为了替外公外婆操持家务,照顾弟弟妹妹,从未上过一天学。母亲24岁嫁给了小她4岁的父亲,一生养育了我们兄妹6人。嫁给父亲后,家境非常贫穷,听母亲讲,结婚时盖的被子都是借别人的,当时母亲是不知情的,婚后三天人家来要被子,母亲才知道是借的。</p><p class="ql-block"> 母亲婚后一年多外婆就去世了(我们兄妹6人都没见过外婆)。当时我的老姨才几个月大,还在吃奶,这突然没有了妈妈,没有奶水吃,白天还好,到了晚上就哭闹不止。我的奶奶也是非常善良的人,看到我老姨这么可怜,就跟我母亲说,晚上把老六(我老姨的小名)接这边来吧,因为我外婆家和奶奶家离的不远,而且我母亲刚生完我大姐不久(夭折了)还有奶水,有奶奶的这句话,父亲就每天晚上把老姨抱过来吃母亲的奶水,跟母亲睡,白天再把老姨送回外公家。</p><p class="ql-block"> 五十年代,是吃大锅饭的年代,当时父亲己经闯关东去东北了,母亲带着我和哥姐三人,那时我们还小,只有母亲一人参加生产队的劳动,当时是按劳力分饭的,所以就只有母亲一人份的饭,打回来的饭母亲都留给了我们姐弟三人,自己就喝水充饥,日复一日,最后营养不良,全身浮肿,实在没有力气去生产队干活了,后来母亲带着我们兄妺三人去东北投靠父亲。当时我只有三岁,刚到东北那些年家境仍然贫穷,那个年代东北都是按人口供应粮食的,因为我们母子4人刚到东北还沒有上户口,所以也就没有供应粮,一家五口人只能吃父亲一人的供应粮,有时父亲的工友也接济给我家粮票。在那个年代母亲能守得住贫穷,和父亲一道忍饥挨饿,吃康咽菜,勤俭持家,吃尽了人间苦头,硬是把我们兄妹六人拉扯成人。到东北以后母亲又先后有了我的两个弟弟一个妹妹。</p><p class="ql-block"> 母亲一生吃了太多的人间饥苦,为了和父亲一道养育我们兄妹六人,干过无数的脏活累活:苗圃地里载树苗,拉人力平板车,刷油桶,食堂的伙夫等等。特别是拉平板车那些年,2百斤重的大麻袋都要自己装上卸下,母亲的双脚就是在那些年留下了厚厚的脚垫,给母亲造成了终生的痛苦!刷油桶是计件工资,母亲为了多挣几毛钱,总是起早贪黑,都要比别人付出很多。</p><p class="ql-block"> 在那个经济困难的年代,我们兄妹多,父母的负担重,平时是买不起新衣服的,都是盼着过年才能有新衣服穿,都是老大穿新的,穿小了老二再接着穿,虽然我们穿的衣服都带有补丁,但是母亲总是把我们的衣服洗的干干净净,穿的整整齐齐,家里家外收拾的井井有条,屋里的箱子柜子都是擦的油光锃亮,一尘不染。东北的冬天是相当的寒冷,我们兄妹六人,加上父亲母亲一共八口人,每到深秋就要准备过冬的棉衣。母亲白天上班,只好晚上給我们做棉衣,因为孩子多,天冷了怕我们挨冻,有时做着做着天就亮了。八口人的棉袄棉裤,都是母亲熬夜一针一线的逢出来的,年复一年,年年如此。母亲还会做得一手好菜,每逢年节,母亲都会想着法的把有限的食才做成色香味俱全。印象深刻的是母亲做的大包子,还有蒸闷子,那叫一个香!只是以后再也吃不到妈妈的味道啦![流泪][流泪][流泪]</p><p class="ql-block"> 母亲虽然目不识丁,但是很明事理,谁家要是有了夫妻或婆媳矛盾,母亲知道了都会去调解,直到劝合为止。母亲和父亲一辈子都是恩恩爱爱,相敬如宾,在我的记忆里她们没有吵过架,甚至说都没有红过脸。父亲的性格非常好,母亲有些急性子,每当两人遇到事情有不同意见的时候,都是母亲先急了,这时候父亲总是不言语,等母亲消了气,父亲再去跟母亲沟通,细细的把事情讲清楚,这时候母亲也总是笑着对父亲说,我错了,还是你说的对。我们兄妹六人从来也不打斗,很是让父母省心。当时的街访邻居很是羡慕的,都说我的父母教子有方。</p><p class="ql-block"> 母亲的一生经历了太多的酸甜苦辣,有过白发人送黑发人的丧女之痛,(我亲爱的姐姐在43岁那年因病去世了),有老伴离去的丧夫之痛(我的父亲因突发脑出血去世,终年74岁)。母亲80岁那年不小心摔了一跤,做了两次股骨头置换手术,术后那几年母亲的生活还能免强自理,但我们还是请了保母来照顾她的饮食起居。母亲85岁那年,突然得了一场重病,我们紧急把母亲送往医院,当时医生就说,病人年世己高,家属做好心理准备吧。可能是母亲一生积德行善,闫王爷并没有收留她。经过十几天的治疗,母亲竞奇迹般的康复了。就是从那时开始母亲患上了阿尔兹海默症,时尔明白,时尔糊涂。从那年开始,二弟从单位提前退休,从此担起了照顾母亲的重担。二弟服侍母亲真正做到了体贴入微,悉心照顾,尽了心也尽了力。有二弟的辛苦付出,才换来了我们其他兄妹各自家庭的安稳生活。后来母亲的痴呆表现越来越严重,完全丧失了生活能力,最后这几年不但不认识自己的儿女,就连呑咽功能也基本丧失,吃饭喝水都非常困难,每吃一顿饭都是非常的费时费力。直到母亲94岁那年,二弟也得了一场重病,无法在继续照顾母亲,大哥大嫂就把母亲接到了侄女家(因为哥嫂一直是和侄女一家生活在一起)。在这里不得不说母亲的高寿是与二弟和哥嫂侄女一家人精心服侍是分不开的,特别是在侄女家的这两年多,哥哥嫂子的付出是难以想像的。</p><p class="ql-block"> 母亲您一心向善,和睦邻里,尊老爱幼。</p><p class="ql-block"> 自从我记事起,家里只要是来了客人,母亲都是让客人先吃,等客人吃完了,我们兄妹才能上桌吃客人剩下的饭菜。六十年代的时候,父亲干的是体力活,当时我家粮食还是不够吃,所以只有父亲才能吃上三顿饭,母亲和我们只吃两顿饭,而且是给父亲一人贴点大饼子,母亲和我们只能喝稀粥。母亲都是提前告诉我姐姐说,等你爸中午下班回来吃饭,你就把弟弟妹妹们带出去玩,等你爸爸吃完了你们再回来。到了七十年代,生活有所改善,粮食基本够吃了,副食品都是用票供应,就是有钱也买不到副食。那时候爷爷奶奶来我家,母亲都是给爷爷奶奶单独做小灶,那时我们也都大了懂事了,不用母亲说,我们也不去伸筷子,把仅有那点好吃的留给爷爷奶奶,能让他老人家多吃上一顿。我们姐妹三人中,我是远稼,(我的结婚纪念日也是母亲的忌日,是寓示着什么?还是纯属巧合)?记得我结婚前母亲教导我说:等结了婚,就是人家的媳妇了,一定要孝敬公婆,过年过节给公婆买东西或者给钱,你做媳妇的一定要想在他儿子的前面,也不能因为给多或给少,两口子闹意见,人家是当儿子的给多少都是应该的。我的母亲就是这样做的。我受母亲的言传身教,这种习惯在我家延续至今。</p><p class="ql-block"> 后来我们都长大了,成家了,经济条件也好了,母亲却老了。本该享清福的时候了,您却患上了严重的老年痴呆,失去了认知能力。享福遭罪全然不知了。</p><p class="ql-block"> 母亲在时,沒觉得女儿是一种称呼和荣耀.是一种幸福,母亲走了,才知道女儿做完了,这辈子再不会有母亲的疼爱了。妈在家就在,多么怀念有妈的日子![流泪][流泪][流泪][流泪][流泪][流泪]</p><p class="ql-block"> 母亲,伟大的妈妈!您安息吧!!!</p><p class="ql-block"> 您长眠,我常念!!!</p><p class="ql-block"> 女儿:泣拜[合十][合十][合十]</p><p class="ql-block"> 2022年8月24日于凌晨3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