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部队我的团——辉煌的工程兵工兵第七团(连载1)部队组建及历史沿革

乐在其中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仅以此文献给工兵七团的战友及烈士家属们</b></p> <p class="ql-block">题图照片:抗美援朝期间我团在鸭绿江上架设的浮桥,志愿军就是通过这座浮桥跨过鸭绿江雄赳赳气昂昂地奔赴朝鲜战场</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编首语</b></p><p class="ql-block"> 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工兵第七团是我当兵所在的部队,是一支具有光荣历史传统的老部队,曾四次出国作战,战功卓著,英雄辈出,军地人才遍布全国各条战线。据团史资料记载,离开老部队到地方工作的战友,已有两万人之多。离开部队几十年了,如今,战友都非常怀念老部队,思念老领导,想念老战友。当兵的生活,参战的经历,令人终生难忘。</p><p class="ql-block"> 2012年8月1日,在纪念建军85周年之际,一本名为《辉煌的工程兵工兵第七团》(内部资料)印刷成书,该书由原部队宣传股股长张颂东、运输股内勤刘厚安同志牵头,在原任团长倪贤伟、政委张道宇、副政委李廷璧、伍朝信等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众多团营连干部及战友们积极参与,经过多方搜集文字史料、图片,编委会多次集体讨论会审后编写完成。</p><p class="ql-block"> 团长倪贤伟、政委张道宇共同为《辉煌的工程兵工兵第七团》一书写了前言,副参谋长李肇信写了出版说明,并收集了大量的珍贵资料。一营封兴贵教导员提供了他收藏保存20余年的团史最初审议稿的历史资料和图片。孙廷山政委、李永生副团长、李廷璧副政委、姚裕民处长都曾经参加了团史最初稿的会审。辛军、唐宝昆、陶建明三位战友为该书的印刷提供了资金上的支持。该书的编印完成,给工兵七团的战友们留下了一份十分宝贵的团史资料。</p><p class="ql-block"> 鉴于当时通讯网络的局限,很多的战友联系不到,因此有相当多的战友未能得到此书。</p><p class="ql-block"> 随着时间的推移,援越抗美、援老抗美战争和对越自卫还击战等历史档案资料的解密公开,也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为更多战友了解工兵七团的辉煌历史提供了条件。应部分战友的建议和要求,本人将该书中的重要章节内容摘编在美篇上连载,以此献给工兵七团的全体战友及烈士家属们!</p><p class="ql-block"> 在此,特向《辉煌的工程兵工兵第七团》一书编委会的首长和战友们表示衷心感谢,致以崇高敬礼!</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部队的组建及历史沿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 </p><p class="ql-block"> 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工兵第七团,前生是“东北军区工兵教导团”,是根据东北军区组字第12号命令,于1950年3月24日在东北吉林市原东北军区工兵学校组建,隶属于炮兵第六师代管。人员由工兵学校学员一队、炮兵第六师工兵营为基础,调步兵第163师、168师、169师、170师、171师、警卫师所属的共11个工兵连及军区所属解放团、招待所、休养所、第六军医院的部分人员组成,全团官兵共2305人,共编成3个营,每营辖4个连。另设警通连、器材连2个直属队。团机关由司令部、政治处、供给处和卫生队组成。由于干部缺乏,司令部仅设立了管理股,政治处仅有一名组织干事,供给处也只设立财务股、粮秣股和军需股3个股。</p><p class="ql-block"> 部队组建工作就绪后,首先开展了军政文化整训,通过整训,全面提高部队的军政文化素质,建立起正规的生活、工作、战备和训练秩序,为后来的专业训练和完成任务打下了基础。</p><p class="ql-block"> 1950年美国入侵朝鲜,党中央决定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951年3月部队奉命参加抗美援朝作战,番号改为“志愿军工兵第22团”。</p><p class="ql-block"> 1955年1月圆满完成抗美援朝作战和战后重建任务,从朝鲜撤回到国内整训,部队代号为独立7147支队。</p><p class="ql-block"> 1955年1月正式改番号为“工程兵工兵第七团(简称工兵七团),部队代号为7415部队”。</p><p class="ql-block"> 1962年至1964年部队代号为3309部队。</p><p class="ql-block"> 1964年8月至1965年10月部队代号为7762部队(建水)。</p><p class="ql-block"> 1964年8月至1968年5月,全团出国执行援越抗美作战任务,部队代号为:铁道部筑路工程队25大队,后改为:中国后勤部队25大队。</p><p class="ql-block"> 1968年5月至1968年10月部队代号为7753部队(文山)。</p><p class="ql-block"> 1968年5月至1972年4月,全团出国执行援老抗美作战任务,部队代号为“援寮筑路工程队706大队”。</p><p class="ql-block"> 1972年4月至1975年4月部队代号为0412部队(玉溪)。</p><p class="ql-block"> 1975年4月至1985年10月部队代号为35014部队(玉溪)。</p><p class="ql-block"> 1985年10月,全军机构改革、精简整编,军队“裁减员额一百万”,工兵七团整编为“陆军第14集团军工兵团”(部队代号为35014部队(玉溪)。</p><p class="ql-block"> 1992年12月~2000年部队代号更改为35012部队(玉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以上资料摘自“工兵七团各时期番号、代号使用情况”)。</p><p class="ql-block"> 至此,这支光荣的部队先后在东北军区、志愿军总部、沈阳军区和昆明军区的直接领导下,走过了35年不平凡的战斗历程。经历了16年战火锤炼,铸就了敢打敢拼,连续作战,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p><p class="ql-block"> 部队曾四次出国作战,参加抗美援朝、援越抗美、援老抗美、对越自卫还击作战和老山作战,涌现出王世荣、余如意、刘长春、李培孟、“五功臣”、“五烈士”等为代表的英雄人物(群体)。在云南老山地区对越作战中,工兵七团荣立集体二等功,十一连三排荣立集体一等功。</p><p class="ql-block">(未完待续)</p> <p class="ql-block">上图:工兵七团走出的将军杨成熙(前排中)与团史编写人员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资料来源:《辉煌的工程兵工兵第七</p><p class="ql-block"> 团》团史资料</p><p class="ql-block">资料编辑:原工七团政治处干事尹德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