廓如亭里看匾额。

董一平

<p class="ql-block">站在颐和园廓如亭内,抬头凝视八幅高悬匾额,其丰富寓意通过乾隆御笔言表于外,字里行间折射出的是这位好借景抒情的皇帝真性情的一面。有了这八幅横匾,亦使建筑之美与人文历史有机结合,确为这座园内最大亭蓬荜生辉。学名称谓廓如亭,北京人都管它叫八方亭,这听起来似乎更直白也更通俗易懂。称呼它为八方亭,实因此亭有呈八方排放的内外24根圆柱和16根方柱,这是它最为亮眼的建筑特色,也是它最吸人眼球的地方。我不能说我每来颐和园都要看上它一眼,但我可以说它在我心中的地位不输园内它处景点。因为廓如亭不仅在我的眼里,在许多游人眼中,它是与昆明湖东岸堤边的昆仑石、铜牛和连接湖心岛的十七孔桥共同组合在一起的景点。乾隆那会儿清怡园没有东墙,站在亭内视野开阔,这是该亭被取名为廓如亭的缘由。今天我重点关注于亭内悬匾,意在通过匾书内容,了解当时乾隆帝游园心境,借此对颐和园的历史增加更多的新知。</p> <p class="ql-block">此匾额中的诗句为乾隆三十五年所作。“长河漾舫不多时,湖入昆明漭沆披。适可黄头落风颿,遂教青雀泊云涯。肩舆路便聊揽景,点笔秋前恰启思。底事对山饶逸兴,田功夹岸看来宜”。乾隆赋诗定是有感而发,诗中每一句都将昆明湖景致揉进其中,点笔成色,意犹未尽于心情大好。</p> <p class="ql-block">此匾额中的诗句为乾隆三十六年所作。这是他过广源闸换舟遂入昆明湖沿缘即景所作杂咏诗句八首。这里分别摘录八首诗中的前两句以示。第一首:广源设闸界长堤,河水遂分高与低。第二首:朱衣僧跪寺门前,不挂紫衣不透禅。第三首:萬寿寺无二里遥,墙头高见绣幡飘。第四首:夹岸香翻黍风,无论高下绿芃芃。第五首:水痕涨落尺犹,蒲苇根还泥带淤。第六首:麦庄迤逦接长春,平水无劳更易轮。第七首:东岸墙临圣化寺,其中林木颇清幽。第八首:轧轧鸣榔过绣漪,昆明百顷绿波披。乾隆一生在他所打造的园林里常驻,恐比在宫里的时间要多得多,游园即景,赋诗以诵,直抒胸臆,言不由衷,对于这位动辄喜爱表达的皇帝来说,园内多见他陈表于外的诗句,早已不足为奇。诗中可见乾隆非常重视农桑,以农为本的治国方略在其诗中表露无余。</p> <p class="ql-block">从第三块匾额始至第八块匾额止,匾额内容均为乾隆所书节选自南朝人刘勰所著《文心雕龙》。至于乾隆为什么情有独钟于《文心雕龙》这部文学理论著作,其中与这部著作所涉及的内容和所散发出的美学魅力有着直接的关联。由此可见,乾隆帝具有的很深厚的文学和史学造诣。</p> <p class="ql-block">图为由斗拱承托,呈伞盖形状的廓如亭藻井。古时多在殿堂、楼阁顶部作井,同时辅以各个水生植物作为装饰,希冀借以压伏火魔,以确保木制建筑不遭火劫而平安。</p> <p class="ql-block">附:园内湖心岛上广润灵雨祠图照四张。</p> <p class="ql-block">上下勾连,齐盯万寿山。</p> <p class="ql-block">换个角度看佛香阁。</p> <p class="ql-block">千万别用警惕的目光扫视我,我是来保护你的。</p> <p class="ql-block">我说咱这俩细绺长辫是不是该剪短些,你看看再不剪短的话,过不了多久,就会垂到水面。</p> <p class="ql-block">昆明湖掠影。</p> <p class="ql-block">找回年轻时曾在昆明湖上划桨船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为何有游人租划桨船,那是因为今天阴天凉爽不晒。</p> <p class="ql-block">划船摇橹荡桨,</p><p class="ql-block">迎面吹来秋风。</p> <p class="ql-block">过去湖中荡桨船,</p><p class="ql-block">今天又见回来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