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双雄,编辑整理——立木斤,图片————网络

立木斤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2px;">  前言</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资本主义也有了较迅速的发展。清政府推行的“新政”和“预备立宪”,在客观上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一些条件。20世纪初,又出现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较有影响力革命团体,标志着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形成。为了加强革命力量的联合,1905年在东京成立了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并 制定了同盟会纲领,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发动武装起义。11日,起义军攻克总督衙门,占领武昌。起义后全国二十二个省,有十七个省宣布脱离清政府的统治而独立。中华民国成立,定都南京,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职临时大总统。接着袁世凯篡夺了革命成果,中国进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p> <p class="ql-block"> 中华民国成立后,从1912年至1928年,属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北洋政府内部权力争夺相当的激烈,直、皖、奉三系交替上台执政,因此国家领导人更替非常频繁。在北洋政府执政的十六年中先后有十任总统,三十届内阁总理。北洋军阀政府的各个派系的相互争斗倾轧、以至于内阁像走马灯一样频繁更迭。群雄逐鹿,也涌现了不少贤士豪杰。本人以为,其中文武双雄当属段祺瑞和顾惟钧。他们对中华民族的贡献永垂青史。</p> <p class="ql-block">  在辛亥革命后,北洋政府一共统治了中国十六年,"城头变幻大王旗",各种派系势力轮番上阵做北洋政府的元首,但是有一个人在这期间始终立于不败之地,他一直处于北洋政府政治核心地带,始终拥有着左右政局的手腕,这个人就是“北洋之虎”段祺瑞。</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一、一代枭雄段祺瑞</b></p><p class="ql-block"> 段祺瑞(1865——1936),安徽合肥人。中华民国时期皖系军阀首领,号称“北洋之虎”。</p><p class="ql-block"> 1916年至1920年为北洋政府的实际掌权者。1924年至1926年为中华民国临时执政。“9.18”事变后,日本人曾胁迫段祺瑞去东北组织傀儡政府,段严词拒绝。1936年11月2日,段祺瑞逝于上海宏恩医院。</p><p class="ql-block"> 段祺瑞曾四任总理,四任陆军总长,一任参谋总长,一任国家元首。是中国现代化军队的第一任陆军总长和炮兵司令。任过中国第一所现代化军事学校保定军校的总办。</p> <p class="ql-block"><b> 1. 誓死不屈</b></p><p class="ql-block"> 八国联军杀入北京,慈禧逃到西安。庚子赔款后,慈禧返回,沿途迎接的大小官员及士兵,都跪下迎接。 慈禧御驾路过小站,段祺瑞及手下士兵站立迎接。 载沣喝令:“跪下!” 段祺瑞及士兵依然挺立。 载沣大怒,拔刀要砍段祺瑞的腿;段祺瑞扛枪昂然而立,怒目而视,卷出凛然不可侵犯之气势。 当时守卫京城的清廷禁军被八国联军消灭,要靠新军;慈禧害怕激起兵变,做出宽宏大量状,不追究。慈禧死后,载沣成为摄政王,段祺瑞依然不跪,因此受到清贵族的排挤,被解除兵权,任保定军校校长,在此期间培养出了一批杰出的军事人才,直到袁世凯重获重任才重新被重用。</p><p class="ql-block"> 袁世凯当上大总统后,准备称帝,北洋将领见袁跪拜;唯独段祺瑞不肯下跪。 冯国璋劝段,段不满:“已是民国,为何还行跪拜?” 冯说:“民国的大总统与皇帝没区别。” 段慨然:“我是军人,只行军礼!”然后直接进总统府劝说袁世凯不要称帝,共和已经深入人心,民心所向,否则必将导致天下大乱,袁虚与委蛇,表示不称帝。次日段被免去陆军总长职位,削去兵权。后袁称帝,蔡锷护国军连战连捷,北洋军分崩离析,袁在内忧外患中重病不起。当年劝其称帝的人都避而不见袁,撇清关系,唯独段每日前去照看,关怀备至,袁唏嘘不已。</p> <p class="ql-block"><b>  2. "三造共和"</b></p><p class="ql-block"> (1)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后,清朝令袁世凯出山,袁急令段祺瑞为第一军统领兼湖广总督。段祺瑞早年曾出国留学,接受了西方民主共和的思想,深知家天下统治的落后。 因此他虽然是北洋军主力部队的军长,但并不真的讨伐革命军,而是毅然“犯上作乱”,他与革命军谈判后,领衔高级将领通电清廷,逼其退位,否则将“率全军将士入京,与王公剖陈利害”。这种严厉的威逼终于促使了大清江山的迅速崩溃。这便是段祺瑞的“一造共和”的美誉由来。</p><p class="ql-block"> (2)袁世凯要称帝,段祺瑞不顾一生受袁氏提携之恩,坚决反对,袁称帝前,他曾五次劝阻。之后以沉默和称病来表示抗议。</p><p class="ql-block"> 袁世凯称帝后,出于他受袁世凯几十年的知遇之恩,段祺瑞虽然没公开声讨,但绝不参与其中。众叛亲离的老袁只得宣布取消帝制,恢复共和。</p><p class="ql-block"> 没多久,袁世凯命终,段祺瑞又推举黎元洪任大总统,平息了南方革命军的反对声音,恢复国会和《临时约法》。这便是段祺瑞的“二造共和”的光荣履历。</p><p class="ql-block"> (3)民国六年(1917年),一战期间,段祺瑞力主加入协约国并对德宣战,而黎元洪表示反对,两人争执不下,段祺瑞遂辞职出京。</p><p class="ql-block"> 当年6月,张勋率辫子军入京,竟搞起清朝复辟的闹剧。当时的段祺瑞虽然是一光杆司令,却挺身而出,跑到津郊吗厂第八师驻地,凭一己声望,组织起“讨逆军”,并与冯国璋联合,令吴佩孚为先锋,杀进京城,迅速终结了近代史上那一出大倒退的闹剧。由此,段祺瑞博得了“三造共和”的美誉,也赢得了在北洋军人集团里无人可取代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b> 3. 敢于坦当</b></p><p class="ql-block"> 段任总理期间,革除袁所留下的封建陋习。1926年3月18日上午10时,国民党与学生联合会等团体共约5000多人在京举行“反对八国最后通牒的国民大会”。游行中国民党激进派人士对段祺瑞的执政府卫队开抢,造成三名军士死亡,现场负责人员担心局势失控,命令预伏军警以武力驱散游行队伍,结果造成当场死亡47人,伤200多人的惨剧。段祺瑞在得知政府卫队打死徒手请愿的人们之后,匆忙赶到现场,面对死者长跪半日不起。次日自己向国会主动提出引咎辞职,表示从此再不过问政事,并从此终生食素,以示忏悔,一个月后国会接受辞职,从此段过起了隐居生活。</p> <p class="ql-block"><b>  4. 收复外蒙</b></p><p class="ql-block"> 辛亥革命后,段祺瑞瞅准俄国爆发十月革命,无暇顾及外蒙古的时机,派徐树铮一举收复外蒙古,在当时,就引起全国人民欢呼。外蒙古的回归,不仅打击了民族分裂势力,更保证了中华民国的领土完整与主权统一。在这一点上,作为当时的政府首脑,段祺瑞是值得称赞的。</p> <p class="ql-block"> 5. 坚持抗日</p><p class="ql-block"> 1931年9月,日军侵占东北,关东军特务机关长土肥原曾经数次到津密晤段祺瑞,请段出面组织华北政府,日愿以全力支持,段祺瑞坚持不与日人合作,悄悄离开天津移居上海。蒋介石通令所有少将以上的军官一齐到南京浦口车站迎接,有记者采访他为何来沪,他铿锵作答:“日横暴行为,已到情不能感,理不可喻之地步。我国唯有上下一心一德努力自救。全国积极备战,合力应付,则虽有十个日本,何足畏哉?”</p> <p class="ql-block"><b>  6. 一生廉洁</b></p><p class="ql-block"> 1934年春,段祺瑞胃溃疡发作,引起胃部出血,被送进医院,体质日衰,家人劝他开荤,以加强营养,但被他拒绝:“人可死,荤不可开,我已承诺终生忏悔,不可变改。” 1936年11月1日段祺瑞胃病突然发作,急送上海宏恩医院救治,2日在医院病逝,终年七十二岁l</p><p class="ql-block"> 因其一生廉洁朴素,身无余财,死后还留下一大笔的欠款,被人告上法庭。后青岛将佛海路按他的字改名为芝泉路,以纪念他在一战中出兵击败德军收复青岛的功绩。</p><p class="ql-block"> 段祺瑞信佛吃素,为人严肃刻板,不苟言笑,生活朴素,清廉如水,无积蓄房产,不抽、不喝、不嫖、不赌、不贪、不占,人称“六不总理”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  7. 功过评价</b></p><p class="ql-block"> 对于段祺瑞功过是非,争议最大的莫过于“制造”“三一八”惨案。其实,把责任完全归于段祺瑞实在不够公允。</p><p class="ql-block"> 1926年3月12日,日本军舰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16日,日本以国民军破坏《辛丑条约》为由,与签订《辛丑条约》的八国特使,对段祺瑞执政府发出最后通牒,要求拆除大沽口国防设施,并集各国军舰于大沽口,以武力威胁北洋政府。</p><p class="ql-block"> 列强的最后通牒激怒了全国人民,自3月13日起,北京开始爆发大规模学潮。3月18日,众多学生聚集在执政府门前广场列队请愿,广大市民也纷纷加入其中。在这次请愿中,国民党的激進派打死了维持秩序的三名卫队士兵,执政府卫队开枪自卫,混乱中造成47 人死亡,150余人受伤,酿成惨案。</p><p class="ql-block"> 当时段祺瑞正在家中养病,并没有在执政府,究竟是谁下令开枪,不得而知。段祺瑞于后来得知惨案发生,万分震惊,立即下令严惩凶手之余,忙赶往事故现场,面对死者长跪不起,并且发誓终生不食肉,以示忏悔。</p><p class="ql-block"> 笔者以为:把"3.18"惨案的责任完全推给段祺瑞是不公允的,当然,作为执政府首恼负有一定的领导责任,但这和段祺瑞一生的丰功伟绩相比是暇不掩玉的,历史应当给段祺瑞一个公正的评价,给段祺瑞冠以一代枭雄並不为过。</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二、外交奇才顾惟钧</b></p><p class="ql-block"> 旅美著名历史学家唐德刚评价:自有近代外交以来,中国出了“两个半”外交家,周恩来是一个,李鸿章是一个,顾维钧是半个。</p><p class="ql-block"> 顾维钧在北洋政府时期,以他在国内外的地位和外交总长的身份,在军阀纷争中保持超然的中立态度,充当了修约运动的主角,推动中国政府参加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促成了山东问题的最终解决,使国际舞台上有了中国的声音;随后抗日战争时期,他又以驻美大使的身份,完成了中美新约、中英新约的签订,促进了中苏友好关系的发展,为中国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取得了重大成就。</p> <p class="ql-block"><b>  1. 联美制日</b></p><p class="ql-block"> 顾维钧作为一位留美学生在民国外交界崛起后,对民国外交产生的一个深远影响就是“联美制日”外交方针的提出。</p><p class="ql-block"> 顾维钧的“联美制日”外交思想不仅是基于对当时国内与国际形势的判断,也是他留学美国潜移默化中形成的对西方思想文化的认同。因此,“联美制日”就具有一种外交战略的意义,美国成为中国选择的长久联合对象。从顾维钧本人来看,至二十一条交涉到参加巴黎和会及华盛顿会议,一直到以后担任北京政府的外交总长和南京政府的外交部长,“联美制日”是他一以贯之的基本外交主张。</p><p class="ql-block"> 顾维钧外交政策的重点是以与美国亲善为主,就民国政府外交来看,正是在顾维钧的积极倡导和推动下,促成“联美制日”外交方针日趋深刻地影响国家外交政策的走向,并最终演变为国家的一项基本外交政策。</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  2. 交涉二十一条</b></p><p class="ql-block"> 1915年,日本趁袁世凯妄图恢复帝制之机,向中国提出了“二十一条”,其态度极为蛮横。在袁世凯于总统府召开的外交政策咨询会议上,顾维钧首次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与建议,他提议应将有关“二十一条”的条约内容以及日本强迫中国接受等情形透露给英美国家,争取国际支援。</p><p class="ql-block"> 审视当时整个国际形势,唯一能给中国在外交上和道义上支持的国家,只有美国。而美国一旦出面支持中国,其盟友英国也会为保护在华既得利益出面干涉。所以对中国而言,能够保护自己的唯一手段是争取英美两国的支持,至于许诺保守秘密是日本威胁所致,没有遵守的义务。</p><p class="ql-block"> 对于顾维钧的这一建议,袁世凯十分重视,同意由顾维钧与英美驻华使馆就有关问题进行联系,顾维钧得以成为对美外交的核心人物之一。</p><p class="ql-block"> 顾维钧考虑的出发点始终与美国大体保持一致,执行了他内心坚定的联美制日的外交策略。这在当时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下是明智的选择。也为中国赢得了一战战胜国的荣誉。</p> <p class="ql-block"><b>  3. 中苏谈判</b></p><p class="ql-block"> 1924年3月22日,顾维钧和苏俄副外长加拉罕,经反复秘密交涉,最终于5月31日签署了《中俄解决悬案大纲协定》《暂行管理中东铁路协定》及七个声明书和两份照会。其主要内容有:</p><p class="ql-block"> (1)废除帝俄与中国或第三国所订一切有损中国主权及利益的条约;</p><p class="ql-block"> (2)苏联放弃帝俄在中国境内的一切租界、放弃治外法权和领事裁判权,放弃庚子赔款的俄国部分;</p><p class="ql-block"> (3)重行划定彼此疆界,未划定前维持现状;</p><p class="ql-block"> (4)苏联承认外蒙古为中国之一部分,尊重在该领土内中国之主权;</p><p class="ql-block"> (5)苏联允诺中国以中国资本赎回中东铁路。</p><p class="ql-block"> 《中俄解决悬案大纲协定》是“中国和其他国家在平等的基础上的第一个条约”,是对帝国主义压迫中国不平等条约体系的沉重打击,中苏两国由此建立了大使级外交关系,全国各地随即出现了大规模的废除不平等条约运动。</p> <p class="ql-block"><b>  4. 废除中比条约</b></p><p class="ql-block"> 中比条约于同治五年(1866年)生效,到1926年10月26日,条约届临期满。该约规定每满十年可以重订。4月16日,外交总长胡惟德照会比利时公使,提出将该约重行修改,应在平等互惠的基础上缔结新约。比利时否认中方有修约权,声称“只有比国有修约权”。</p><p class="ql-block"> 10月5日,顾维钧出任代理国务总理。在中比条约谈判无法取得任何进展的情况下,毅然提议北京政府下令终止中比条约。11月6日,北京政府发表了由顾维钧起草的废约令。</p><p class="ql-block"> 宣布废除中比条约在中国近代外交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它是“中国第一次在面对另一缔约国公开反对的情况下宣布废除旧的不平等条约”,是中国政府首次不怕西方缔约国强硬反对主动出击,宣布废除不平等条约。</p><p class="ql-block"> 顾维钧说:“中国有必要这样做,不仅因为中国根据情况变迁原则在国际法面前有充分理由,而且因为中国有必要开创一个先例,证明中国决心行动起来,以结束一世纪以来不平等条约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难”。他称中比条约的废除“是中国外交史上的一个里程碑”。</p> <p class="ql-block"><b>  5. 促进盟国援华</b></p><p class="ql-block">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驻外使节开始为积极争取外援而努力,他们不仅希望外国政府在道义上谴责日本的侵略行为,更能实际援助中国抗战。这其中包括时任驻法大使的顾维钧。</p><p class="ql-block"> (1)抗战爆发后,日本对东南沿海地区实行战略封锁。中国获得军需物品便主要依靠西北和西南的陆路交通线。当时滇越铁路是最为便捷,因此,设法让法国方同意假道越南运输成为焦点问题。</p><p class="ql-block"> 从1937年7月30日起,顾维钧就开始交涉。约见法国总理,希望法国也能像英美两国在此方面给予一定的帮助。</p><p class="ql-block"> 在顾维钧一再活动下,中国在布鲁塞尔会议前争取到了过境运输的便利。</p><p class="ql-block"> (2)虽然法国同意中国物资假道印度支那运输,但是中国政府还必须为此支付过境税。因此成了中国财政部的一项大负担。劝说法国政府减免过境税,减轻中国的财政负担,是顾维钧在法国争取外援的另一个贡献。</p><p class="ql-block"> (3)争取中法军事合作是顾维钧对法外交的又一努力。从1938年4月起,中法两国就派代表对军事合作问题进行讨论,但法方一直对抵制日军扩张迟疑不决。为此,顾维钧多次就派遣军事顾问和联合抵御日本与法方磋商。</p><p class="ql-block"> 在顾惟钧的努力下,法国同意运送枪炮部件到远东,并建厂装配。並促成法国派遣军事顾问赴华。对促进中国抗战的胜利起到了促进作用。</p> <p class="ql-block"><b>  6. 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b></p><p class="ql-block"> 1944年9月,顾维钧以首席代表身份出席了顿巴登橡树园会议第二阶段的会议,这个会议提出了战后建立一个国际组织——联合国。顾维钧采取一些比较务实的方法,基本接受英美已经讨论的方案,在这个基础上,再提出补充的方案,比较好的处理了中国的地位问题。顾维钧的灵活应对保障了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地位,中国提出的三点补充意见后来都在旧金山会议中写入了《联合国宪章》。</p><p class="ql-block"> 1956~1967年,顾惟钧历任海牙国际法庭法官、国际法院副院长等职。1985年11月14日逝世,享年98岁。</p><p class="ql-block"> (下图为顾惟钧与第四任妻子严幼韵。严幼韵是复旦校花、民国上海一代名媛,2017年5月24日在纽约去世,享年112岁)</p><p class="ql-block"></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