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随着城市的发展,交通拥挤,建筑物密集,而主街道又难于拓宽,长治东外环和西外环高架桥“随需所建”以便缓解交通。先前我住的楼下是长钢运货的火车道,因为高架桥的因素2021年4月改火车道到最东边了,习惯了透过窗户看小火车孤独穿越城市边缘地带,自铁道改道后,夜晚再也听不到咕咚卡嚓有节奏的响声,悠悠岁月,情意绵绵,甚是想念。</p> <p class="ql-block"> 随工业生产方式的改革,交通运输的变革,也不知道如今小火车是否仍在运行并继续它的价值,而对于我来说,就是把它看做一个遥远的故事、一道古老的风景来享受:载着矿石的火车冒着滚滚的浓烟,像一匹疲惫不堪的老牛,冲破黑暗,一声声地动山摇的轰轰而过,驶向夜色苍茫的远方。</p> <p class="ql-block"> 听老辈人说:大跃进时代,在平顺县新城村附近发现了铁矿石,名曰长钢西安里铁矿,于是举全区之力修建铁路。1958年7月1日动工兴建,1973年1月17日竣工通车,起点位于长治市郊区故县,经过壶关、平顺两县,终点位于平顺县龙镇新城,全长54公里,客货混运,以货为主,沿途设有关村、长治东站、集店、庄头、晋庄、龙镇、新城等7个站点,是全国第一条民办地方铁路。铁路建成后,大量的铁矿石源源不断运往长钢,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p> <p class="ql-block"> 和我一起锻炼的一位姐姐家住市区,她的的家乡在壶关新城,西安里铁路穿村而过。她告诉我们:上世纪八十年代,交通条件还不发达,她们从新城到长治,就是搭这趟班车来市区,单程票价大概就是几毛钱。因为乘坐小火车的人特别多,有人干脆在车上做起了小本生意,手提篮子,篮子里装着瓜子、面包、水果、香烟等,来回在车厢穿梭叫卖,时间久了,都成了熟人。</p> <p class="ql-block"> 斑驳的时光中,长钢的小火车已运行了50多年,留给了人们许多的记忆,记录了长钢的辉煌和衰落。让我们从繁华的城市沿着火车道的轨迹,去那遥远的山区——壶关县新城去寻访我们记忆中永远的火车!</p> <p class="ql-block"> 一路前行,所经昔日繁忙的站点已是人去楼空,站台空空落落,杂草丛生,铁轨锈迹斑斑,信号灯支离破碎。至新城,西安里铁矿石早已枯竭,时移世易,物是人非,睹物思景,五味杂陈,使用不到50年,就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走到了历史的尽头,未免有点未老先衰。但在那个特定的年代,小火车生逢其时,发挥了它应有的作用,不可或缺,不可替代,成为那个区域那一代人挥之不去的永久记忆。</p> <p class="ql-block"> 对当地人而言,与西安里铁路日夜相伴,见怪不怪,司空见惯,早就麻木不仁了,而对外地人,尤其是爱好户外活动的人来说,遇到这样一条铁路和曾经的站台,是一份意外的收获。说不定再过几年,有关部门就会开发保护起来,改扩建为旅游观光线,作为景点供人欣赏。据说2012年春,著名导演冯小刚拍摄电影《一九四二》时,就曾在此取景,选择废弃荒凉铁道线,拍出了解放前的效果。</p> <p class="ql-block">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人生就是充满未知的旅行,停止每日在车水马龙的市井里忙碌的穿梭,流转的时光里去看看风景,听听内心,沿途的小站,可能也有最美的奇迹。享受每一刻的感觉,欣赏每一处的风景,走过的路成为背后的风景,保持一份平和,持续一份清醒,这就是人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