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壮阔奇景 发吊古之叹 ——独孤及《观海》赏读

勇夫

<h3> 独孤及作为盛唐和中唐转折之际著名的文学家,其文学思想和散文创作对柳宗元等中唐古文运动作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有“作为文章,律度当世”(权德舆《祭独孤常州文》)之誉。独孤及虽以文名世,而诗歌创作也颇有成就。《唐律消夏录》认为:“独孤至之诗笔俱高,中唐时亦一大家。”他独好古体,追求古雅,风格沉雄劲健。在他留存下来的80余首诗歌中,最被选家看好的当属这首《观海》诗。</h3> <h3> 观 海<br> 独孤及<br><br> 北登渤澥岛①,回首秦东门②。<br> 谁尸造物功③,凿此天池源④。<br> 澒洞吞百谷⑤,周流无四垠⑥。<br> 廓然混茫际⑦,望见天地根。<br> 白日自中吐,扶桑如可扪⑧。<br> 迢遥蓬莱峰⑨,想像金台存⑩。<br> 秦帝昔经此⑪,登临冀飞翻。<br> 扬旌百神会⑫,望日群山奔。<br> 徐福竟何成⑬,羡门徒空言⑭。<br> 唯见石桥足⑮,千年潮水痕。</h3> <h3>【出处】<br> 此诗选自《毗陵集》卷第一,〔唐〕独孤及著,上海商务印书馆缩印赵氏亦有生斋校刊本。</h3> <h3>【作者简介】<br> 独孤及(725~777):唐朝著名散文家、诗人,字至之,河南洛阳人。唐天宝末,以道举高第,补华阴尉。代宗召为左拾遗,不久改太常博士。迁礼部员外郎,历濠、舒二州刺史,以治课加检校司封郎中,赐金紫。徙常州,卒谥宪。他是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的先驱者之一。有《毗陵集》20卷存世。</h3> <h3>【注释】<br> ① 渤澥(xiè) 岛:指云台山。渤澥,指东海。〔唐〕徐坚《初学记》:“东海之别有渤澥,故东海共称渤海,又通谓之沧海。”<br> ② 秦东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五次东巡中有三次途经海州,并于公元前212年在海州建朐县,立石阙作为秦东门。《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三十五年……于是立石东海上朐界中,以为秦东门。”<br> ③ 尸:主持其事。《诗·召南·采蘋》:“谁其尸之?有齐季女。”造物功:指创造万物的神力。<br> ④ 天池:天然形成的大海。《庄子·逍遥游》:“南冥者,天池也。”成玄英疏:“大海洪川原夫造化,非人所作,故曰天池也。”澒(hòng)洞:弥漫无际的样子。<br> ⑤ 百谷:指众谷之水。《文选·宋玉〈高唐赋〉》:“遇天雨之新霁兮,观百谷之俱集。” 李善注:“百谷者,众谷杂水至山之下。”<br> ⑥ 四垠:四境。垠:边,岸,界限。<br> ⑦ 廓然:形容远大。混茫:混沌蒙昧。这里指广大无边的境界。<br> ⑧ 扶桑:传说日出于扶桑之下,拂其树杪而升,因谓为日出处。亦代指太阳。《楚辞·九歌·东君》:“暾将出兮东方,照吾槛兮扶桑。”王逸注:“日出,下浴于汤谷,上拂其扶桑,爰始而登,照曜四方。”<br> ⑨ 迢遥:遥远。<br> ⑩ 金台:传说中神仙居处。《海内十洲记·昆仑》:“其一角有积金为天墉城,而方千里,城上安金台五所,玉楼十二所。”〔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海中有金台,出水百丈,结构巧丽,穷尽神功。”<br> ⑪ 秦帝:指秦始皇。<br> ⑫ 扬旌:高举军旗,这里指发号施令,指挥。百神:指各种神灵。<br>  ⑬ 徐福:秦著名方士。字君房,齐地琅玡(今江苏赣榆)人。公元前210年,奉始皇之命,率童男女、五谷百工泛海东渡,“得平原广泽,止王不来”。<br>  ⑭ 羡门:传说中的仙人。《史记·封禅书》:“于是秦始皇遂东游海上,行礼祠名山大川及八神,求仙人羡门之属。”空言:不切实际的话。<br> ⑮ 石桥:即赣榆秦山岛的“神路”。《述异记》:“秦始皇作石桥于海上。”庾信《哀江南赋》:“东门则鞭石成桥。”今赣榆秦山岛海面下,有一宽八九丈、长十余里的石路,潮来则没,潮落可见,俗呼“神路”,史称“秦帝桥”。</h3> <h3>【赏析】<br>  这首《观海》诗当写于诗人在广德二年(公元764年)入朝前这段时间。这一阶段,正是诗人游历、仕宦、避地的漂泊时期,基本上都是在齐鲁梁宋一带游学。因游历四方,交友广泛,又经历战乱,这一时期他的作品题材和内容也相对丰富,所抒发的个人情感也较为真挚。<br>  这首诗大致可分为两个部分。</h3> <h3>  第一部分从开篇到“想像金台存”,写诗人所见。<br>  诗歌以叙事起笔,先点明了北上登岛,回首秦东门的经历。而诗人所登的这个海中大岛(渤澥岛)指的是究竟哪里呢?尽管人们根据臆测各说不一,其实唐人早就有了认定,唐人徐坚《初学记》中说:“东海之别有渤澥,故东海共称渤海,又通谓之沧海。”可见渤澥就是沧海或称东海。而这东海上的大岛自然就是当时的郁州山(今称云台山)了。再看诗人回首西望的秦东门,就在秦时的古朐县。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就明确地记载着:“三十五年……于是立石东海上朐界中,以为秦东门。”而这秦置的朐县也正是今天的连云港海州所在。二者相互印证,诗人所登地点再清楚不过了。诗人来到郁州山,面对眼前这片弥漫无际的大海,不由得生发出无尽的感慨:是谁创造出这辽阔无际的“天池源”呢?面对这旷世之问,诗人当时自然无法得到也不可能得到满意的答案。如果我们从另一个角度讲,即使诗人得到了答案又能怎样呢?更何况诗人发问的目的并非要寻求答案,而只不过想借此来抒发面对如此壮阔的大海油然而生的浩叹罢了。你看,诗人紧接着便笔锋一转来写大海的壮阔奇景。这里诗人并没有对大海的景象作琐碎细腻的描写,而是从大处着眼,纵笔挥洒,不惜笔墨,连用“澒洞”“周流”“无四垠”“廓然”“混茫”等词语极写沧海的弥漫无际、雄浑壮阔。诗人用一个“吐”字、一个“扪”字,更是将灿烂夺目的白日从大海之中喷礴而出,伸手可摸的情境写得形象生动,极富情味。这是一个多么神奇的境界!大海的壮阔激荡着诗人的心胸,必然也激发着诗人神奇的联想和想像。“迢遥蓬莱峰,想像金台存。”这哪里是郁州山呀,这里分明就是遥远的蓬莱仙岛和想像中金台仙居呀!诗人由眼前之景自然联想到蓬莱仙岛、仙人、仙药、金台等神话,以及秦始皇妄想羽化成仙的传说。</h3> <h3> 第二部分从“秦帝昔经此”到诗末,写诗人所感。<br>  在这部分中,诗人暗承开篇的“秦东门”,自然转入对秦始皇故事的回顾,从而引发出对历史兴亡、山海永恒的喟叹。<br>  “秦帝昔经此,登临冀飞翻。”诗人先叙述秦始皇经过此地的史实和目的,以便为后面的感喟打下基础,做好铺垫。“昔经此”,指的当是秦始皇出巡东海(海州)的经历。根据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在位十二年,曾有五次出巡,所到之处,刻石铭功颂德,耀武天下,扬威边陲。其中四次巡到海滨,三至琅玡,两抵古朐(海州)。在连云港赣榆区驻地东10余公里的海中,有一座面积仅0.198平方公里、高程不足60米的美丽小岛名叫秦山岛,就是因秦始皇东巡时登山拜神希冀羽化成仙而得名。南朝梁著名文学家、地理学家任昉《述异记》中载:“秦始皇帝至东海,海神捧珠献于帝前,今海畔有秦皇受珠台。”岛上仍留有秦始皇受珠台遗迹。那么,秦始皇为何登临此处?一句“登临冀飞翻”,便将其此行目的揭露无遗:希冀能够羽化成仙,到那时依然可以发号施令,指挥着各种神灵相聚,在群山峻岭中狂奔。可到头来又如何呢?当年令方士徐福率童男女数千人泛海寻求仙山神药而不得,最终“得平原广泽,止王不来”(《史记·淮南衡山列传》)。秦始皇位极人尊,享尽人间荣华富贵,却还妄想长生不老,真是欲壑难填!什么仙人、仙药都是子虚乌有,秦始皇却想借此永享万年,真是可笑之极!“唯见石桥足,千年潮水痕。”这里的“石桥”,当指赣榆秦山岛上的“神路”。现在,在岛的西南端有一条近10公里长的海积石英卵石“路连桥”,呈“S”形蜿蜒伸向岸边,于大海的波涛中时隐时现,人称“神路”,又称“秦帝桥”。任昉《述异记》记载:“秦始皇作石桥于海上,欲过海观日出处,有神人驱石去不速,神人鞭之皆流血。今石桥其色犹赤。”诗人用一个“唯”字、一个“痕”字,一虚一实,强化了诗人对时间之幽古的喟叹:历史总归要成为历史,只有自然才得永恒! </h3> <h3> 这首诗由观海写起,到吊古完篇,由景及仙、由仙及人,俯仰古今,想象飞腾,无论是上半部分对空间阔大的描摹,还是下半部分对时间幽古的喟叹,可以说写得气势恢弘,风尘迥绝。正如南宋著名诗人刘克庄《后村诗话》评价的那样:“常州《观海》篇……虽高雅未及陈拾遗,然气魄雄浑,与岑参、高适相上下。”</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