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济宁孙氏族人

老李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提起拥有济宁玉堂酱园的孙氏家族,方圆数百里的老年人没有不知道的。孙家是清代名门望族,官宦世家,祖辈上出过一名状元,一名榜眼, 六名进士,八名举人。至于考中廪生、贡生、秀才的就更多了。任知县以上官员者达30余人,其中有的官至内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尚书、总督、巡抚、府尹、布正使、按察使、知府、知县等职。孙氏族人有许多轶事至今仍在济宁一带民间流传。</p> 孙扩图其人逸事 <p class="ql-block">孙扩图,1745年 (乾隆10年)进士,曾先后任浙江乌程县、钱唐县、缙云县、嘉兴县知县,享年71岁。他为官十数载,两袖清风,性情耿直,躬身政事,严以法度,体察民情,在当地口碑极好。由于为官主持公道,公正断案,刚正不阿,不畏权贵富豪,因政绩突出多次被提拔重用时而遭人暗算,不仅没有得到提拔重用,反而被调到及其艰苦的缙云县。缙云县是原始、偏僻、荒芜之地,人烟稀少、尚未开发的落后地区,山林间湿热蒸郁常致人患上难以治癒的瘴疴病。因举家随孙扩图生活,瘴疴病先后夺走了孙扩图两儿一女的性命,也导致孙扩图落下痰疴之疾而死于20年之后。</p><p class="ql-block"> 这位两中明通进士、历任四县县令的孙扩图,是个不媚权贵,为民请命,执法严谨,两袖清风,一尘不染,且知识渊博,爱才好士,忠毅谦谨,恭德孝悌,被誉为“皆知名士,博物君子,名师不虚”的完美正人君子。孙扩图还与被削职罢官的郑板桥是忘年之交呢(郑年长孙24岁)。孙扩图虽为县令,但日子过得一直比较清苦,可孙扩图对穷困潦倒的郑板桥和众亲邻多有接济,其不贪钱财的轶事,被当地百姓传为佳话。</p><p class="ql-block"> 据传, 有天孙扩图到集市上打算买个衣架,一连问了好几家,都嫌贵没买。最后竟买了一个污迹斑斑的被当作处理品的旧衣架。孙扩图非常满意,因为这衣架虽脏旧,可擦洗干净照样能用。这样,他又可节约几个钱接济贫困乡邻了。</p><p class="ql-block">回到家里,擦洗干净一看,这衣架原来是银质的。全家人欣喜万分,孙扩图却愁眉不展,对家人说:“不义之财, 有何可高兴的?”并亲自去寻找衣架卖主,欲将衣架退回。</p><p class="ql-block"> 那衣架卖主也是个正人君子,被孙扩图的行为感动了,诚恳地说:“咱是按处理品交易的,买卖公平,并非强买贱卖,你我都不知道是银质的,你给的钱并不少。所以,这衣架我没有理由收回。”孙扩图退意坚决,没有一点商量的余地。卖主无奈,只好将卖出的衣架收回。后来,卖主将衣架以高价卖出,从多卖的银两中拿出一半,送给孙扩图表示谢意,被孙扩图婉言谢绝。</p> 孙玉庭其人逸事 <p class="ql-block">孙玉庭,孙扩图三子,乾隆40年进士,曾任湖广总督、两江总督、体仁阁大学士(文臣最高官),享年83岁。生三子。长子孙善宝,官至两江总督。次子孙仁荣,官至候补通判,英年早逝。三子孙瑞珍,官至户部尚书。孙玉庭还暗中支持过药材商冷长连买下了濒临倒闭的姑苏戴玉堂酱园,为济宁的民族工业做出了贡献。</p><p class="ql-block">清乾隆年间的一天,济宁州聚德药材老板冷长连,带着上千两银子的名贵药材(人参、鹿茸、虎骨等)乘船顺运河来到南京。不料,刚下船就被南京欺行霸市的大药材商颜某给抢去了,不仅不给银子,还诬陷冷长连贩卖假药材,把价值上千两银子的名贵药材给讹了去。</p><p class="ql-block">冷长连急得要死要活的,却毫无办法。后来突然想起曾听人说过有个叫孙玉庭的老乡在南京做大官。经打听得知,孙玉庭时任两江总督,总督府就在南京城里。冷长连摊上这种倒霉的事,只好斗胆递上帖子求见孙总督。一个商 人求见从未见过面的总督大人,岂是易事?冷长连一连去了 三次,孙玉庭都传下话来推说公务缠身,无暇接见。冷长连只好垂头丧气地回到客栈。不想,第二天一早,孙玉庭的轿子直奔客栈而来,随从们说要去客栈拜访老乡冷大爷。</p><p class="ql-block">冷长连听孙总督的轿子到了, 急忙迎了出来,一副受宠若惊、诚惶诚恐的样子。却见一年轻公子从轿里下来,冷长连也不管此人是谁,急忙跪下就磕头。那公子把他扶起来,深施一礼说:“我是三公子孙瑞珍,家父公务缠身,命我特来向老乡赔罪。家父说请你沉住气,只管在客栈里住着,讹你药材的人自会找上门来认罪。”说罢,孙瑞珍便起轿回府了。</p><p class="ql-block">孙玉庭的轿子在南京城好些人都认识,是第一号轿子, 一出门就惊动了不少人。消息传开,人们还以为客栈里住着皇亲国戚呢。不经意间抬高了冷长连的身分和地位。</p><p class="ql-block">这可把那药材商颜某吓坏了,急忙来到客栈跪在冷长连面前请求饶命,说甘愿加倍赔偿银两。冷长连因祸得福,不仅多得了上千两银子,还结识了一位大人物孙玉庭。有了这座靠山以后,冷长连的药材生意越做越大,发了大财,后来还开了钱庄,买下戴家的姑苏戴玉堂酱园(即现在的济宁玉堂酱园)。</p><p class="ql-block">据史料记载,济宁玉堂酱园创建于1714年(清康熙53年)。此前,江南姑苏(苏州)商品沿运河北上,经济宁州销往北方各地,特别是姑苏酱菜更受济宁州一带百姓青睐。济宁为运河中点,是著名的码头,商贾云集。姑苏城一个叫戴玉堂的人在友人的帮助下,在济宁商业中心区的运河畔开办了家酱菜厂,字号为“姑苏戴玉堂”。</p><p class="ql-block">经过近百年的风风雨雨,到戴玉堂孙子这辈,一度因经营管理不善而债抬高筑,加之官府恶少讹诈威逼、地痞流氓寻衅滋事,酱园濒临破产。戴家便主动提出,要求把酱园卖给聚德药材栈老板冷长连。这些年冷长连靠两江总督孙玉庭的声望发了大财,经济实力雄厚。冷长连是个十分精明的商人,已认识到玉堂酱园这块驰名京城的牌子及所处黄金地段的价值。可就是担心地痞恶棍、官府衙门讹诈欺骗,自己撑不起门面。于是,便跑到南京找孙玉庭商议。经协商由冷长连出资,借孙玉庭的权势和声威,两家合伙经营,股份各半。这也是冷长连对孙玉庭的报答。孙家不费吹灰之力,便得到了价值上万两银子的股份。</p><p class="ql-block">孙冷两家合伙经营了近百年, 几度兴衰。至1906年,冷家主动提出退股,玉堂酱园就由孙家独立经营,直到济宁解放。</p><p class="ql-block">济宁一带的老年人,都知道孙家出的进士、举人、秀才多,可其中的弯弯道道却很少有人知道。</p><p class="ql-block"> 据说有一年,适逢科举会考,朝廷命黄某做山东主考。当时孙玉庭在京任体仁阁大学士,位高权重。黄主考知道孙玉庭是山东济宁人,为了巴结讨好他,赴任前特意去孙府拜访。宾主寒喧过后,黄主考话入正题:“朝廷命卑职去山东主考,不知大人有何吩咐?”</p><p class="ql-block"> 孙玉庭听他如此说,正色道:“黄大人此去山东为朝廷选拔栋梁之才,自然要秉公办事量才录用喽。我家子弟皆禄禄之辈,写个‘也’字都不知道带钩。唉!实在令老夫惭愧。”</p><p class="ql-block"> 黄主考心领神会,又坐了一会便告辞了。结果,那一次山东会考,答卷上凡“也”字不带钩者,都考中了。</p> 孙仁荣其人逸事 <p class="ql-block">孙仁荣,孙玉庭次子,官至候补通判(清代设在各府主管粮运及农田水利事务的官员)。其子孙毓溎,是道光24年的状元。</p><p class="ql-block"> 据说,孙仁荣身无四肢,人称“孙轱辘子”、“孙二磙子”。其内房隐私密闻流传甚广,说他结婚后过夫妻生活极为困难,须由几个丫鬟抬着完成,羞死妻子、羞跑丫鬟的事均有发生,等等,传说得十分逼真,如身临其境一般。</p><p class="ql-block">孙仁荣英年早逝,死后葬于济宁城北李营东贺岗。作者亲自采访过贺岗村老书记宁洪运,据宁洪运介绍,1968 年其墓被红卫兵挖开,见其四肢骨胳齐全。可见上述说法系民间杜撰。</p><p class="ql-block">传说,有一次孙玉庭责备儿子孙仁荣的过错,孙仁荣不服,顶撞说:“你父不如我父,你子不如我子。”此回复语句搭配巧妙、对仗工整。只此一句便把孙玉庭噎得无话可说。这是因为:孙玉庭的父亲孙扩图,虽是1745年(乾隆10年)的进士,任过知县,但后被削职罢官,政治抱负未能实现;孙玉庭是1775年(乾隆40年)的进士,可官至两江总督、体仁阁大学士,德高望重,权倾一时;孙仁荣身无四肢,废人一个,全靠人侍候,遭人生厌:其子孙毓溎,却是1844年(道光24年)考中的状元,使孙氏家族功名富贵达到顶峰。</p><p class="ql-block">其实,这也是民间杜撰,据史料记载,孙玉庭死后10年,其孙孙毓溎才考中状元,孙仁荣不会有这样的先见之明。</p> 孙毓汶其人逸事 <p class="ql-block">孙毓汶,孙瑞珍之子(庶出, 行几不详),咸丰五年一甲二名进士(榜眼),光绪11年由工部左侍郎入直军机处兼总理各国事务大臣,后兼刑部、兵部尚书,享年65岁。曾与胞兄之子孙楫(先后任湖南按察使、顺天府尹)叔侄俩同朝为清王朝的封疆大吏。</p><p class="ql-block">当年,孙毓汶为母亲发丧的事,在济宁一带曾轰动一时。京城、省府、各州县的官员,云集济宁,来参加孙母的葬礼。</p><p class="ql-block">孙毓汶是庶出,母亲是丫餐出身,年轻时受族人欺负甚重。孙毓汶居高官后,曾试图将母亲扶正,由于族人意见不一,未能如愿。对此,孙毓汶一直耿耿于怀。按封建礼教规定,妾死不得葬入祖坟,棺材不得从正门抬出。孙毓汶当时是军机大臣兼总理各国事务大臣,是显赫一时的高官。若按封建习俗给母亲发丧,面子上确实说不过去。参加葬礼的人嘴里不说,可心里都在嘀咕:看你孙毓汶如何处理这件事吧。</p><p class="ql-block"> 其实,孙毓汶已上书陈情,慈禧太后已诰封其母为一品夫人,一切准备妥当之后才回的济宁。出殡前几天,孙家突然接到圣旨,孙毓汶当众宣布,要奉旨葬母,先将父亲(孙瑞珍)的坟墓由城北李营移至贺岗,重建新坟,与其母亲合葬在一起。族人虽有意见,无奈圣旨已到,不敢抗旨。</p><p class="ql-block"> 众人都非常钦佩孙毓汶的这一手。那么,他又是如何解决抬棺出门问题的呢?</p><p class="ql-block"> 母亲虽是丫鬟出身,但已被诰封为一品夫人,岂有出偏门之理?孙毓汶命人从正门顶上搭架子,架子上铺上木板,犹如大木桥,让人抬着棺材从“木桥”上经过。这样一来,母丧规格反而更高了,也着实为他母亲出了一口恶气。</p><p class="ql-block"> 据说出殡这天,孙毓汶痛哭流涕,当众发话:“毓汶不孝,长期忙于政务,未能尽孝。今日出殡,定要寸步不离母亲,以示孝心!”说罢,坐在棺材上大哭起来。众人只好将棺材连同孙毓汶一并抬起,就凭孙毓汶如此高官,也没有出偏门之理,况且其母已被诰封为一品夫人。孙家族人不敢不从,按照孙毓汶的意愿,从“木桥”上出了殡。</p><p class="ql-block">就这样,孙毓汶不仅巧妙地提高了母丧的规格,还展示了自己的权势和手段。到场的诸位官员及众百姓无不暗暗叫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