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遇大安(三)一个有故事的地方

一川

<p class="ql-block">(图片说明)</p><p class="ql-block">人生就好比天空,蓝蓝的天空,总有几朵谎言似的白云媲美,但在我们看来那是美丽而美好的!当然天空也有几滴离别时泪水化作的雨滴,滋润着我们幼苗的心灵成长,渐渐的我们心里的幼苗也丰收了,收获到的就是我们的成功和成熟,然而,美好而悲伤的回忆,就是我们的太阳,明媚、灿烂!</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满怀深情迎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故乡情怀》</b>代序</p><p class="ql-block"> 在我们每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无论你如何奔波,如何忙碌,一旦有那么一天,当你突然间停下脚步,你会发现在你的内心深处,你最最难忘的是生你养你的故乡。在我看来,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得意时想到它,失意时想到它。逢年逢节,触景生情,随时随地想到它。 </p><p class="ql-block"> 我的故乡在三门峡,三门峡就在我们大安村。俗话说:狗不嫌家贫,儿不嫌母丑。其实,我的故乡并不美,她就象一朵不知名的野花那么普通,三面环山,奔腾咆哮的黄河从村旁流过,村子里住着大约百十户村民,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山村,却在我的脑海里久久挥之不去。虽是穷乡僻壤,但在我眼里,那山那水那人,无时无刻让我眷念万分,我虽远离故乡,身处繁华都城,故乡在心里依然放心不下,纵然不是在梦里我也无法忘记,无法忘记那苍凉大山及大山里淳朴的人们;纵然不是在梦里我也无法忘记,无法忘记儿时亲人溺宠的眼神;纵然不是在梦里我也无法忘记,无法忘记童年留在大山里的欢快足迹! </p><p class="ql-block"> 人在外头,故乡已渐行渐远,故乡的亲人与我,虽然生活习惯早已迥异,但是我始终没有迷失自己,淡看都市浮华,依然保留着祖先勤劳朴实的本质,故乡与异乡,一种人生,两头眷念,随着年龄增长,内心的思念也就越浓郁! </p><p class="ql-block"> 自从离乡奔京,十多年来,每每思乡,我总会面朝故乡的方向,举目遥望。无数次的乡愁,无数次的思念。到底家乡是什么?故乡又是什么?得到的回答是:与父母在一起的时候,父母在哪里,家乡就在哪里;离开了父母独立成家,父母在哪里,哪里就是故乡。 是的,如果有人问我是哪里人,我会很快地说出我填表时的籍贯所在地(其实追溯起来,我的先祖数代前却也不是那地方的人)——我父亲的故乡。可要是问我的故乡(具体城市)在哪里,我总是不好选择。说我出生的地方吧(甘肃敦煌),幼儿时我就随父母离开了,对那个沙漠之都我根本就没有印象。而大安则是我度过童年、少年、青年的地方。可是,正当我年轻力壮报效她时,又不得已随风北飘到首都北京,整整飘过近二十个年头。虽然只身投在祖国母亲的怀抱,但在那里我却没有一个亲戚,找不到别人回乡亲友满堂的热闹感觉。终因感念“月是故乡明”的乡愁,走时也怀着“挥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的潇洒心情。唯一能称得起故乡又让日思梦想的只有------三门峡-----大安。</p><p class="ql-block"> 最近一周包括今天连发3篇不同于以往的文图作品,是我今年以来在老家以视频的方式回忆记录在家乡的所见所闻:这里面有呐喊、有呼吁、有惆怅、有忧愁、有郁闷有伤感也有悲悯;有愉悦、有感慨、有得意、有欣慰、有赞美、有陶醉也有甜美……。是的,故乡的山也还是那座山,岭也还是那道岭,河也还是那条河,水也还是那片水。总之,故乡依然是我的故乡,尽管她还不是那么兴旺发达、美丽迷人,但我永远垂眷,依旧爱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前 言</b></p><p class="ql-block"> 美篇,美如诗篇;美篇书更是精美绝伦、艳美无敌!如果你把你的美篇作品,无论是洋洋洒洒的文章、石破天惊的消息、龙飞凤舞的书法、大笔如椽的巨制、沉博绝丽的散文、妙笔生花的诗歌、还有习已为常的日记;无论是洋洋盈耳的演讲、坐无虚席的戏剧、诙谐幽默的小品、掌声不断的相声、荡气回肠的乐曲、还是欢歌如潮、乐声激昂的晚会;无论是百看不厌的电影、扣心心弦的连续剧、瞬间永恒的摄影、还是身临其境的视频;无论是笔酣墨饱的书法、精彩绝伦的国画、云雾缭绕的水墨画、惟妙惟肖的剪纸艺术,凡此种种艺术佳作,都能在美篇书里完美再现。尤其是抖音作品,除了在美篇作品中点屏欣赏外,就是在美篇打印书里,只要点开书里自动生成的二维码,手机一扫,有目共视,而且永久观赏。</p><p class="ql-block"> 下面,我把我在抖音上发表的《乡遇大安,一个有故事的地方》系列视频及文案分5集,每集10组上传美篇,诚与大家分享。</p><p class="ql-block"> 这是第三集(23一33)</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片 头</b></p><p class="ql-block"> 昨天回了一趟魂牵梦萦的家乡小村大安村瞬间茫然,细观巷道两旁,一幅幅大型彩绘图画映入眼睑。不禁为这些内含丰富的墙画而赞叹…</p> <p class="ql-block">  错过一个人,才知道什么叫遗憾。结束一段情,才知道什么叫错过。回忆一段故事,才知道什么叫思念。执着一段过往,才知道什么叫回忆。若是不曾用心,便不会有这许多的纠结。若是没有这许多的过错与遗憾,拿什么来丰满回忆?心底的疼,轻轻的弥漫开来,用思念的泪水串成一串串璀璨的珠帘,镶嵌在流年的驿站,风,吹动珠帘,卷起闲愁,如同一串美丽的音符,跳跃着,闪动着,诉说着心底曾经遗忘的温柔。</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二十三】故乡的云</b></p><p class="ql-block">2022.4.5</p><p class="ql-block"> 故乡的云十分美丽。有时薄得像一层纱,有时厚得像一床被;有时分散成一块一块的,有时聚集成一座座小山。故乡的云又十分可爱。时而像一只小白兔,一蹦一跳,像和谁赛跑似的;时而像一只大黑象,鼻子里都是水,“哗啦,哗啦”地往下洒;时而像一只猫,正在睡懒觉,对外面的事情漠不关心。有时云儿们又会聚到一起,像是在说悄悄话:愿脚下这片饱受岁月骚扰的热土,从此不再遭受污染,让天更蓝,水更绿,云更白,人更美!</p> <p class="ql-block">纵使回忆再美丽,终究只是回忆。我也清楚的明白,我的回忆,只是我一个人的回忆,只属于我一个人的回忆,与岁月无关、与青春无关、与风雨无关、与回忆里的人事物无关,仅与我怀念的心,息息相连。</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二十四】网红大安</b></p><p class="ql-block">2022.4.9</p><p class="ql-block">三门峡市东郊的大安村近两年变化巨大,若不是疫情影响,早就是城里人节假日必游的网红打卡胜地。现已建成一片刀耕火种,躬耕苦,布衣乐的颇带神秘色彩的“乡愁农耕文化园”,以展示数百年的大安农耕文化和民间民俗文化。在这里你可观看或体验数百年前的“权耙扫帚扬场锨,犁楼磨钯织布机”等百余件珍贵农机具。作为当下中小学普遍开展农耕研学体验园地,大安村无疑是市区学校最理想、最聚人气和最有吸引力的地方。虽然农耕时代渐行渐远,农耕器物逐渐退出我们的生活,但是,源远流长的农耕文化,博大精深的农耕文明和农耕智慧无疑是现代社会需要继承和发扬的。</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二十五】我热恋的故乡</b></p><p class="ql-block">2022.4.15</p><p class="ql-block"> 喜欢起故乡的点点滴滴,因为我经常梦回故乡。故乡的美,给人一种如诗如画的感觉,依旧山清水秀,依然乡音淳朴,虽说失去了大都市的熙攘喧闹和灯红酒绿,但是却让我这个离家游子,却格外感觉到故乡淳朴和美丽。再次梦回到这样熟悉的地方,勾起了很多的回忆,只感叹岁月流逝太快,青春一去不复还,所以追求不能停,成长不能停,梦想不能停。人,唯有不断努力前行,你才会发现自己的人生原来可以如此的美好!有梦的我们,加油吧!</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二十六】大安人的蒲剧情怀</b></p><p class="ql-block">2022.4.16</p><p class="ql-block"> 大安村人爱唱蒲剧由来</p><p class="ql-block">已久,而且远近闻名。特别是在我少年时期的六七十年代,在我的记忆里依然清晰的记得大安大队业余蒲剧团连续排练了3部正本头大戏。整个剧团二十来号人,其中大安一二队就占三分之二,其他6个队每队一人,几部戏里的男女主要角色都是大安村人。最走红的要说还是《红灯记》《不忘阶级苦》和《巴结》三部戏。因为大家都知道的原因,尽是现代戏,没有古装戏,但是,在全公社乃至在小市5个郊区公社都小有名气。比如:在《红灯记》里,常胜叔演李玉和,兰丝姑演李奶奶,五守叔出演鸠山、我父亲任乐指、我叔叔演地下交通员…他们当时的舞台形象、唱念做打以及台下掌声叫好声至今难忘。</p><p class="ql-block"> 大安村蒲剧团最为活跃是在解放前后的几十年间。每到冬闲二三月,乡亲们便自发捐钱捐物,为不断发展壮大的戏班添置服装道具,直到今日我才明白在那淡淡的岁月里那些热衷蒲剧、喜欢唱戏的父辈的依然有着浓浓的蒲剧情怀。最有建树的当属我的大伯、父亲、叔父以及姨夫(明旺)、汉仁伯、汉武叔和常胜叔等。他们中间,有一流的导演,扎实的编剧,当红的角色和任劳任怨的后勤。大家不为钱财,只为爱好,要不是移民大西北把戏箱都留在敦煌,说不准现在这些戏装都成了村里的传家宝和价值连城珍贵文物了。</p><p class="ql-block"> 在整个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特别是在我的家乡豫西地区至今仍流传着一种古老的传统戏曲剧目----蒲剧,其唱腔高亢明亮,慷慨激越。蒲剧演唱时大小嗓兼用,采取真假声结合的方法,起调高,音域宽,腔高板急,酣畅淋漓,起伏跌宕﹐故长於抒发激越凄楚的情绪﹐具有豪迈奔放的特色,让人振奋。</p><p class="ql-block"> 我是豫西人,从小就爱听蒲剧戏,每次听到蒲剧,都觉得很亲切,虽说而立之后只身京城从事着文化行当,但一听到家乡腔调仍然心潮彭涌,热血沸腾,仿佛一下子拉近了我和家乡的距离。我的伯父、父亲和叔父都是蒲剧迷,他们在年轻时,特别是在大唱样板戏的年代更是情之所致,积极投入。尤其是父亲经常是大队业余蒲剧团的主要编剧之一,担任乐队总监及主笛手。年迈时,也常常放着碟或跟着电视里的人唱,有时候还给我讲戏里面的人物关系和故事情节,在我小的时候还经常带我去看戏。受父亲的影响,我从小就爱看戏,包括京剧、豫剧、晋剧、秦腔等。当然,最喜欢的是蒲剧,因为她是我的家乡剧目,土生土长,应该说是我们豫西人的母剧。</p><p class="ql-block"> 近些年来,在黄河之滨的陕州大地的各个公园里,经常可以看到有些戏迷在唱蒲剧戏。从那里路过,我总会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观看。他们有的唱腔悠扬,有的高亢有力,不管是着便装还是戏服,都一样的有板有眼,惟妙惟肖,真让人看着不想离开。虽然我和现在的小青年一样,也喜欢流行的热歌劲舞,但我更喜欢蒲剧,不仅仅因为它是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还因为她用脍炙人口,浅显易懂的故事反映了深刻的道理,唱起来淋漓尽致,回味无穷。</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二十七】故乡的洋槐花</b></p><p class="ql-block">2022.4.17</p><p class="ql-block"> 我的老家高庙在40年前就是有名的槐花之乡,现在虽说少了很多,可是当你沿着弯弯的回山公路一路向前,仍能望见道路两旁,远山近岭到处是一棵棵、一丛丛、一片片的洋槐树。每年花开季节,树上挂满了一串串白雪似的洋槐花,那种香气哟,直透人心窝。 你若漫步在林间丛中,一阵阵清香随风荡漾,令人觉得格外清爽。</p><p class="ql-block"> 昨天上午,春暖丽日,微风徐徐,我们和女儿女婿儿子带着位宝贝儿,驱车直奔采摘槐花的目的地,也是我六七十年代住过的上泉洼。一是采摘今年第一串洋槐花;二是亲近大自然让小宝贝儿们感受一下春日的美好;三是重拾儿时的欢乐。</p><p class="ql-block"> 从市区向东朝大坝方向过王官村、西东河底村、东坡村、窑头村、小安村直到大安的上泉洼。沿途比比皆是,一路青香。停车即摘,边赏边偿,先捋一把槐花,放在嘴里大口的咀嚼着,那份甘甜嗖的一下从嘴里传遍全身每个神经和毛细血管,香喷喷、甜蜜蜜的感觉现在回想起来还回味无穷。而香甜的记忆却是一辈子也难以忘记的。</p><p class="ql-block"> 记得小时候,一到槐花似开非开的时候,上树钩槐花我总是第一个爬上去,满载而归后,让母亲做槐花蒸菜吃。至于做槐花饼的方法现在回想起来,确乎记不很清楚了。只记得母亲每次都打上一个鸡蛋,然后调匀,再拌上面粉与槐花调和均匀,放在锅底铺开烙就行了。据说槐花茶甘甜鲜洁,芳香适口。对高血压患者具有独特的治疗效果。同时,槐花还有收缩血管、止血等功效。</p><p class="ql-block"> 我爱杨槐花,不只是儿时的美好记忆,还因为它开的时候,香漂万里。春天你来到山坡上,第一个闻到的就是洋槐花的香,每到春天,它总是引来了无数的密蜂,来它这里采蜜,洋槐花的蜜也很甜,你要是个细心的孩子,在花开的时候,摘一朵杨槐花,在花心吸一下,还能尝到杨槐花的甜味。洋槐花虽不骄贵,但不娇媚,不做作,不炫耀,也不张扬,朴实得只有一身素白,白得如晶如玉,白得纯真无暇;这么朴素而又纯洁的花,她的芳香无花能比,淡淡的素雅又清爽;甜甜的养心又醉人。这正是“洋槐四月酿琼花,郁郁清香洒万家,春风细雨飘落处,一路芬芳到天涯。”</p><p class="ql-block"> 自从奔京离乡之后,回家的次数渐渐少了,关于槐花的记忆在杂乱的忙碌中也渐渐模糊了。只是近些年在路过一道沟,一座小山时偶尔看见了一棵棵洋槐树,开满乳白色的槐花,便想起了家乡的那坡不老不少的刺槐树,同时也勾起了年青时的些许回忆。</p><p class="ql-block"> 每当细雨飘零的时候,我总是在痴痴地望着窗外,幻想着家乡的那坡洋槐树是否依然郁郁葱葱、花香怡人。然而,时风日下,那坡洋槐树早已被那些唯利是图、财迷心窍之徒砍伐殆尽,往日清香四溢、满树银白早已一去不复返了…… </p><p class="ql-block"> 不说了,伤感的话题太沉重,今儿高兴转忧为喜,即兴赋诗一首: </p><p class="ql-block">《摘槐花》</p><p class="ql-block">捷足先登摘槐花,</p><p class="ql-block">一路欢声喜喳喳。</p><p class="ql-block">只因车上有小藻,</p><p class="ql-block">爷奶爸妈乐哈哈。</p><p class="ql-block">不恋牡丹寻槐花,</p><p class="ql-block">东驱十里奔棉凹。</p><p class="ql-block">往年此时含苞待,</p><p class="ql-block">今春雨稀先开花。</p><p class="ql-block">但见碧玉露芳芽,</p><p class="ql-block">万树青线吐串花。</p><p class="ql-block">雨过崤函缠绿缎,</p><p class="ql-block">风吹高庙绕白纱。</p><p class="ql-block">蜂蝶蕊中成大侠,</p><p class="ql-block">儿童把它当铃耍。</p><p class="ql-block">难忘当年逢饥荒,</p><p class="ql-block">今日犹存满口佳!</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二十八】家乡的黄土地</b></p><p class="ql-block">2022.4.17</p><p class="ql-block"> 一首美丽的歌,深深影响着我,以致于我情见于色、情随事迁……</p><p class="ql-block"> 时至今日,我热恋的这片黄土地或是成了水泥森林,或是成了柏油马路,看不见打滚的毛驴儿,吃不到纯天然的黄瓜、洋柿,粮店大院也失去了它原有的尊严,唯有那几排老窑洞和老祖宗的坟墓还守护着这片黄土地,不舍不离。</p><p class="ql-block"> 岁月的车轮,滚滚向前,儿时的记忆也时有风化,但对黄土地的那份纯粹的自然情怀却没有流失,闲暇之余的我总是喜欢到田野和村庄深处走一走,看一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变化让乡村更宜居,更秀丽。虽然已经看不见柴火垛、看不见撒欢儿的毛驴儿和成群的牛羊,炊烟袅袅的景象也少之又少,但清洁的液气已走进各户,小汽车也成了代步工具,互联网也使乡村进入了信息时代,也许这些变化在昭示着黄土地的成长。</p><p class="ql-block"> 城市车水马龙的喧闹让人失去清净和自由,这也许是现代人更多的追求和奢望,对黄土地的那份情怀也许会随着岁月的车轮风化在时间的长河中。作为黄土地的儿子趁着我还不太老,时间还能挤出,趁着记忆还未消散,记录一下记忆深处的清净与自由岂不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吗?将那份信念与执着,希望和热情永远传承下去。</p><p class="ql-block"> 记忆中的黄土地,有太多生活的烙印,不管是天真年少还是夏日农忙,几许往事如烟,历历在目。看如今世事已迁,故土依旧,乡愁犹在,乡村也变得更加美丽了。</p> <p class="ql-block">人人都想忘记过去,而我却觉得回忆尤其珍贵。因为曾经的幸福时光已然逝去,唯有回忆能伴左右。时光固然无法回去,回忆却能重温旧梦。</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二十九】故乡山水故乡情</b></p><p class="ql-block">2022.4.19</p><p class="ql-block">故乡与家乡的区别:有人说:父母在故乡就是家乡;也有人说:父母已去,家乡就变成故乡。细思之后仍有余悸,因为兄弟姐妹、亲人们都还在,父老乡亲们也都还在。所以,我更倾向不叫故乡,也不叫家乡,还是叫老家亲切!同意的点评表明。</p><p class="ql-block">故乡情</p><p class="ql-block">故乡的山</p><p class="ql-block">故乡的水</p><p class="ql-block">故乡有我童年的足印</p><p class="ql-block">几度山花开</p><p class="ql-block">几度江潮清</p><p class="ql-block">童年的欢歌依然记在心</p><p class="ql-block">他乡山也美</p><p class="ql-block">他乡水也清</p><p class="ql-block">难锁我思乡一呀片心</p><p class="ql-block">故乡的土</p><p class="ql-block">故乡的人</p><p class="ql-block">故乡有我少年的余韵</p><p class="ql-block">几度风雨骤</p><p class="ql-block">几度雪飞春</p><p class="ql-block">少年的向往依然留在心</p><p class="ql-block">他乡土也好</p><p class="ql-block">他乡人也亲</p><p class="ql-block">难锁我思乡一呀片心</p><p class="ql-block">故乡的爱</p><p class="ql-block">故乡的情</p><p class="ql-block">故乡有我可爱的乡亲</p><p class="ql-block">几度芳草绿</p><p class="ql-block">几度霜叶红</p><p class="ql-block">悦耳的乡音永远记在心</p><p class="ql-block">他乡也有爱</p><p class="ql-block">他乡也有情</p><p class="ql-block">难锁我梦中故呀乡行…</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三十】农家乐</b></p><p class="ql-block">2022.4.24</p><p class="ql-block"> 农家,无论是春天还是秋冬,总会有令人向往的美丽风景!,你也可以投稿春天.麦田里一派忙碌而美丽的景色,许多农民在田地里辛勤地劳作,拔草的拔草,耕地的耕地忙得不可开交.农家春天的花丛也是美丽的,房前屋后大丛大丛的花儿草儿交融在一起,红的,绿的青的.颜色丰富搭配得均匀而壮观让人感觉置身在绿色世界,真是美不胜收!</p><p class="ql-block"> 虽然没有城市花园的华丽,但清新,自然和谐!夏天,火辣辣的太阳烤着大地,使辛勤的人们不得不躲在大树底下乘凉,许多人还在自家门前老树下乘凉;拿把凳子坐吃起西瓜拍着扇子和旁人谈笑风声.终于盼来了清凉的夜晚,向晚的微风吻在孩子的脸上.使他们无忧无虑地进入梦乡.一天结束了,你也可以关注农家的秋天更是迷人,果农们迎来来了丰收的好日子,他们把成熟的果实从树上摘下来,仔细观察看有没有虫子.程序之多是我们难以想象的!果园里有许多孩子,他们把果园当成了游乐园,笑声、歌声,还有劳动的欢乐声汇在一起变成了一曲曲美好的曲子,洋溢在人们的心头!……</p> <p class="ql-block">(图片说明)站在大安村的制高点,也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建设大坝时,十一工程局为在大安大规模建造职工宿舍及机关办公和配套的商店、医院、俱乐部等,而在村南大崖头上先弄一座石灰加工厂(时名:青石矿)。记忆力好的五零后,六零后和很少七零后们,应该记得自己初入校门时就是在当时废弃的厂房里读书学习……(这就是当年的青石矿旧址,后成为大安村联小)</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三十二】红薯情怀</b></p><p class="ql-block">2022.4.23</p><p class="ql-block"> 红薯是个好东西。据说,我国古代是没有红薯的,所以,在明朝以前,全国人口由于粮食产量太低始终徘徊在1亿以下。到了明晚期有人从国外引进开始栽种红薯后,由于红薯产量远远超过主要粮食,比如小麦、玉米、谷子等农作物几倍或十几倍,中华民族才得以更大的生存繁衍增长,到了清朝中期全国人口便大增达到数亿。可以说是红薯救了中国人的命。即使在解放后的数十年间,大量的栽培红薯才使全国广大农村人口得以生存发展和壮大。我的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几呼是离不开红薯的,因而到现在仍对红薯情有独钟。今天,在大街上碰见一卖红薯的老乡,喜极之下果断购买了一百多块钱,要知道,本地红薯存放到现在实属不易,它不仅口感好,而且有营养,每天搭配食用效果更佳。为了在麦收前还能吃上红薯,我还特意要了那位老乡的手机号码,以便想吃时上门采购,坚决将吃红薯进行到底!</p><p class="ql-block">《咏红薯》</p><p class="ql-block">当年羞为桌上餐,</p><p class="ql-block">如今身价不平凡。</p><p class="ql-block">苦难贫穷救命时,</p><p class="ql-block">自有真情在心间。</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三十三】 劈波斩浪</b></p><p class="ql-block">2022.5.3 </p><p class="ql-block"> 家乡大安村依山傍山早已闻名遐迩,但村边黄河蓄水期间横空出世的高峡平湖想必游人们还不多听说。今天是五一小长假的最后一天,我与5弟一家下河乘舟,跨上快艇飞驰在宽阔的湖面以饱两岸美景,心情紧随碧波尽情荡漾…</p><p class="ql-block"> 在全国各族人民众志成城、抗击疫情取得又一佳绩,满怀深情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际,老家的美丽乡村振兴大业正如火如荼、方兴未艾,旅游观光项目亦风声水起、有声有色。眼下,大安村“大安航模基地”已初具规模,农耕文化园研学基地,九曲黄河观景连锁台以及苏联专家旧居等项目已落地、开花、结果,待到疫情过后,丰收的喜讯将飞向远方。可以预见,一个个海、陆、空,多方位,全立体的大安旅游模式必将大见成效,安逸辉煌…</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片 尾</b></p><p class="ql-block"> 眼前,群山巍峨,脚下,黄河滔滔,如此相依相伴,形同父子,互相依偎着,山用他的高耸为大河保驾护航。山的峰峦雄伟,水的坚持不懈,告诉人们:醉美莫过三门峡,赏秋应登高庙山!2021-09-0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