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闲暇偶读法学教授罗翔的《法治的细节》,其中的一篇提出了“我们为什么要诚信”的问题,很有感触。</p> <p class="ql-block"> 罗教授认为:诚信的前提离不开人所持的有关正义的信念,不同的信念决定了人们不同的立命之法。孔子说:“民无信不立。”意思是,国家不能得到百姓的信任就危险了,后引申指做人、为学都应诚信为本,否则无法安身立命。</p><p class="ql-block"> 生活在如今的纷繁复杂的社会里,我们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诚信问题,无论是亲朋好友,还是同事对手,我们会被迫面对甚至去解决这些问题,这就使得我们又时常困惑:人为什么要诚信,为什么做到诚信很难?</p> <p class="ql-block"> 罗翔教授将诚信归纳为三类:一是强权下的诚信。认为正义是强者的利益,权力决定正确,强者指黑为白,指鹿为马,弱者也必须接受。只要你足够强大,即便在众目睽睽下作假,你也可以以人格、生命、名誉担保,你即“诚信”;二是功利论式的诚信。认为只有当诚信能带来或名或利的好处,人才可以诚信,做人的最高境界就是有诚信之名但不行诚信之事,学者的最高境界就是拥有完美的学术声誉,但却可以没有任何真才实学;三是道义论下的诚信。认为正义本身就是一种客观的善,坚持正义,人的心灵才可能井然有序,充满喜乐,正义不是幸福的工具,正义乃是幸福本身。这就如康德所说,“道德本来就不是教导我们如何使自己幸福,而是教导我们如何使自己无愧于幸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当然,以上三种诚信的归类,虽然是罗教授从法治的细节角度去考虑的,但在我们及古人的实际生活中的确是实际存在的。</p><p class="ql-block"> 南宋的岳飞在明知被十二道金牌召回必死的情形下,依然和儿子放弃战场的有利局面,返回朝廷慷慨赴死。数次冒死上谏的东汉大臣李固、杜乔等人,终触怒外戚梁冀,威权之下自杀而亡。在看看那些指鹿为马的赵高们,所有这些难道不是强权之下的诚信吗?</p><p class="ql-block"> 功利式的诚信,亦时常可见,拿钱办事,有好处办事,应该是这种诚信的准确体现。</p><p class="ql-block"> 至于道义下的诚信,这应该与我们经常提倡的诚信文化较为类似。“诚”,是儒家为人之道的中心思想,立身处世,当以诚信为本。所谓“一诺千金”,就是要求你无论作出什么承诺,就要努力实现他,哪怕付出生命的代价。讲朋友之交为什么淡如水,那其实就是抹去了功利与强权的诚信交往。诚信的真正含义就是,以真诚之心,行信义之事。</p> <p class="ql-block"> 我们为什么要诚信呢?</p><p class="ql-block"> 为人之道,立身处世,要求我们必须讲诚信。平等主体还是不平等主体,要想和谐相处并向前发展,诚信是必不可少的。“人而无信,不知其可”,日常生活中,无论是约个会、吃个饭、谈个事,还是经营交往、管理单位,亦或是其他大大小小的事情,都要坦诚相待、以诚待人、信守承诺,这都是我们取得成功的关键。</p><p class="ql-block"> 诚信的核心之一就是“实”字,凡事讲事实依事实,实事求是的做事做人,这与法律思想上经常讲的“以事实为根据”是一脉相承的。违背了“实”,何谈诚与信呢?</p> <p class="ql-block"> 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要求我们必须讲诚信。古人所讲的诚信,与我们今天提倡的诚信,不尽然相同:忠君思想下的诚信,有很多是被迫盲从的,亦有很多是被所谓的道德绑架了的。“从一而终”、“一女不侍二夫”、“三从四德”,这些古代推崇的“诚信”,在我们今天这个社会还能被接受吗?人类在进步,社会要发展,旧的一些思想与糟粕就必须被清除,这就是实事求是,这就是今天要讲的坚守批判式的诚信。</p><p class="ql-block"> 如今的社会中,尽管不少人人口口声声要讲诚信,堂而皇之要实事求是,然而在特殊背景与环境下,似乎又回到了前面古人所提倡的那种”正义“与”道德“的轨道上了,而再也无关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p> <p class="ql-block"> 人性的回归,心灵的净化,要求我们必须讲诚信。回顾历史,对照今日,强权论下的诚信和功利式的诚信,仍时时可见。</p> <p class="ql-block"> 这里,再借用下罗翔教授讲的,卡尔维诺的短篇小说《黑羊》,说的是一个窃贼之国,每个人都昼伏夜出,以偷窃为生。</p><p class="ql-block"> “每个人都从别人那里偷东西,别人又再从别人那里偷,依次下去,直到最后一个人去第一个窃贼家行窃。该国贸易也就不可避免地是买方和卖方的双向欺骗。政府是个向臣民行窃的犯罪机构,而臣民也仅对欺骗政府感兴趣。所以日子倒也平稳,没有富人和穷人。”</p><p class="ql-block"> 但是后来出现了一个诚实的人,在该国寄居,他从来不去偷窃,每晚在家安静地看书。后来有人告诉他:“你不去偷无所谓,但是你破坏了这个国家的传统,你不出去,就意味着有人无法偷窃,别人会挨饿的。”诚实的人没有办法,最后选择晚上出门,当然他没有偷窃,他只是在河边静静看着流动的河水。每次回家,都发现东西被偷了。但是,他依然没有从众,最后他饿死了。</p> <p class="ql-block"> 这个故事,可以用宋朝大儒朱熹一说:“民无食必死,然死者人之所必不免。无信则虽生而无以自立,不若死之为安。”也就是说,无论现实多么恶劣与残酷,我们都要像故事中诚实的人做的和大儒朱熹说的那样:以诚信自立,呼唤人性回归,直至人心净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