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八路军一二九师政治部宣传科的木刻作品

鲁夏冰

<p class="ql-block"> 想到木刻,我最先想到的就是鲁迅,他是文化战线上的革命者先驱。鲁迅先生早就说过:“当革命时,版画之用最广,虽极匆忙,倾刻能办。”“因为革命所需要,有宣传,教化装饰和普及,所以这时代,版画就非常发达了。”想到沙飞 1936年拍的鲁迅先生和青年木刻家在一起的著名照片。</p> <p class="ql-block">  鲁迅先生倡导的新兴木刻运动在延安延续和发展。鲁迅先生播下的种子,在后来的抗日战场太行革命根据地大放光彩,早期有太行木刻工厂后到129 师政治部宣传科成立木刻工作队,因战争年代条件有限我只找到他们很少一部分作品,但就足以震撼人心!</p><p class="ql-block"> 在那个没有摄影条件的战争年代,木刻是最好的宣传方法,它制作虽费工费时但印刷极为迅捷,可大量印刷。我们的八路军艺术家们用他们手中小小的刻刀。刻出了一次次战斗的真实画面,如“平型关大捷”“火烧阳明堡飞机场”“击毙日寇阿部规秀中将”“娘子关大捷”“响堂铺伏击战”“香城固伏击战”......</p> <p class="ql-block">艾炎作品(平型关大捷1940年)</p> <p class="ql-block">艾炎1940年作品(火烧阳明堡飞机场)</p><p class="ql-block">1937年10月8日晚,八路军一二九师一个营夜袭日军阳明堡飞机场,烧毁敌机三十四架。</p> <p class="ql-block">让我们现在的人们看到了真实的战场,我们似乎从这些木刻作品中听到战场上的号角声和战士们的冲杀呐喊声。</p> <p class="ql-block">艾炎作品(娘子关在山西省平定县,历代均为军事要隘。抗战初期,聂荣臻司令员率八路军在此歼灭日军板垣师团,这就是震动国内外的“娘子关大捷”)</p> <p class="ql-block">艾炎1941作品(香城固伏击战)</p><p class="ql-block">1939年3月间,我冀南部队在威县香城固诱敌出城,当敌人进入我军埋伏圈时,出其不意地遭到猛烈的炮火袭击,这次战役歼敌二百多名,烧毁汽车九辆,缴获山炮四门,成为平原模范的歼敌战。</p> <p class="ql-block">艾炎1941作品</p><p class="ql-block">响堂铺伏击战</p><p class="ql-block">1938年春,在徐向前副师长的率领下,我军三个团埋伏在响堂铺附近公路上,当敌人的汽车队进入伏击圈时,遭到我军的猛烈袭击,打得敌措手不及,180辆汽车全部绕毁,缴获大量军用品。</p> <p class="ql-block">艾炎1943年作品 解放汤阴城</p> <p class="ql-block">邹雅作品1943</p><p class="ql-block">破碉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邹雅作品 1943年彩色版</p><p class="ql-block">叫敌人有来无往</p><p class="ql-block"> 地雷战是一种群众性的、以“雷”灭敌的游击战法。“敌到雷到,敌未到雷先到。”在公路、村口、家门口敌人通过的地方,四下布下地雷阵,使敌人闻雷丧胆,有效地阻止了敌人的侵袭。</p> <p class="ql-block">古达作品1942年</p><p class="ql-block">破坏道路桥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艾炎作品</p><p class="ql-block">击毙日寇阿部规秀中将</p><p class="ql-block">1937年11月间,晋察冀全体军民奋起抗战,彻底粉碎了敌人的冬季大扫荡。在战斗中击毙日寇指挥官“名将之花”阿部规秀中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特别是这幅“击毙日寇阿部规秀中将”对我的视觉产生强烈的震撼,好像就看着日寇阿部规秀中弹后身体朝后脸朝着天慢慢倒下手里的望远镜也在慢慢滑落,身上还挂着战刀,时间就定格在了这一瞬间!</p> <p class="ql-block">艾炎同志在工作。</p><p class="ql-block"> 艾炎1914年出生于香港,曾在香港大埔师范学堂肄业,因家贫缀学,1937年参加革命,1939年在太行山参加八路军,任太行鲁艺美术教员兼木刻工厂负责人。在敌后反扫荡的间隙中从事美术教育、木刻创作、年画、宣传画等,参加了编辑出版《战场画报》。</p><p class="ql-block"> 1942年在太行五月“反扫荡”作战中,艾炎亲身体验日本侵略军的铁壁合围,他当时就在敌人的合击圈里,决心以身殉国,跳崖负了重伤。靠坚强的毅力,才得以生还。</p> <p class="ql-block">1943 年,129 师政治部宣传部的同志在涉县王堡。左 2起:郭南枝、熊雪夫、赵贵保、任大卫,刘备耕、王敏昭</p><p class="ql-block"> 这些作品他们都是在怎样的环境一刀一刀刻出来的,还是让我们看看刘备耕的书《沁漳血花》中赵贵保的文章“《战场画报》二三事”。</p> <p class="ql-block"> 《战场画报》二三事</p><p class="ql-block"> 赵贵保</p><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 1942年5月,我们太行军民战胜敌人的大“扫荡”之后,鲁迅艺术学校木刻工厂一部分人,由彦涵同志带领,回到了延安。另外一部分人,在10月份由艾炎同志带领到了一二九师师政治部(河北涉县王堡村),这部分人中有艾炎,杨明,邹雅,黄山定,古达、刘韵波(河北人,在战争中牺牲,他的素描根柢好),陈寿山,李振华,张贵如,张哲。等十余人与一二九师原来搞美术工作的梁坤生,熊雪夫,高帆等同志合在一起,组成的木刻工作队。同时,筹备出版《战场画报》。为了便利工作,领导决定让我们进驻师印刷厂所在地涉县西南的山区云平乡。</p><p class="ql-block"> 刘师长向来重视政治宣传工作,他说过:“目前我们武装工作队,就应制宣传品,散发到敌占区,号召敌占区同胞:反对鬼子欺压他们到抗战区掠夺烧杀'以华制华’的毒计。”他经常询问画报筹办情况。1943年1月份。他为《战场画报》创刊号题词:“胜利到来之前,必须越发结合群众机警顽强进行斗争。”同时,邓小平政委也提了词:“画报应该反应部队的生动事实,成为教育的有力武器。”这些就是我们进行工作的指导方针。</p><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 当时的云平乡只有几十户人家。由于村小人多,我们只好又分散在邻近的孔家村和平上村住下。木刻工作队一部分同志住印刷厂(在靠近我们住的西山根底的黄岩村)。我们吃饭和集体活动的地点是在孔家村和黄岩村之间的巷村(当地农民叫蒋村)。"我们既要做木刻工作。又要筹办画报。艾炎同志主管美术编辑业务,还兼党支书。杨明同志负责画报的全部版面的编辑工作。其他同志,根据编辑计划组织稿件,保证按计划完成任务。我和大眼(张哲)同志,主要担负和组织战士园地的画稿,来稿。编辑工作。</p> <p class="ql-block"> (三)</p><p class="ql-block"> 在 1943 年的新年《战场画报》创刊号出版了,大家高兴得不知怎样是好。特别是我们几个小同志,高兴地几乎睡不着觉,拿起画报看了又看。</p><p class="ql-block"> 画报新年创刊号的封面,是刘韵波同志画的,画面上一名雄伟的战士吹着响亮的军号,战士们扛着枪,昂首阔步地奔赴在前线战场上。</p><p class="ql-block"> 创刊号上,刊登了刘师长的画像。他的马上英姿,给人一种沉着、机智和坚韧的感觉。邓政治委员的半身肖像,是熊雪夫同志刻的,睿智深沉的形象,使人看了之后有一种亲切、朴实的感觉。</p><p class="ql-block"> 画报已刊登木刻作品为主。在创刊号上有艾炎同志的《强袭柳沟》。邹雅同志的《埋下我们的地雷》以及他的一幅剪纸作品我们是人民养活的。</p><p class="ql-block"> 在《战士园地》栏目中,登着从各个部队寄来的稿子,都是很有特色的。他们作画的技术虽然不熟练,但画的内容和意思是很现实的。战士们看了,拍手叫好。战士的作品,都来自于战争生活,让人们看了非常真实感人。</p><p class="ql-block"> (四)</p><p class="ql-block"> 我们的工作非常艰苦。为了让战场画报既快又好的早些印刷印制出来,木刻工作者就在小小的煤油灯下,聚精会神的构图,刻制。负责文字工作的杨明同志(他的报告文学有相当高的成就),认认真真地推敲着每一个字的含义,做到准确无误。</p><p class="ql-block"> 可是王堡离我们驻地还有六十多里地,当时又没有交通工具,每次稿件送审,只好靠两条腿走。早出晚归,每一次,我要来回跑一百二十多里路,腿疼了,脚上打了肿泡,但心里有说不出来的味儿,还觉得甜滋滋的,感到很舒服。</p><p class="ql-block"> 在战争年代遇到敌人“扫荡”是家常便饭。碰到这种情况,我们全体人员和印刷厂的职工一起坚壁清野,把纸张,印刷机器等,所有能搬运的东西,全部埋藏在山沟里、石岩下。同志们都非常小心,唯恐碰坏机器的某一部分,总是想方设法。埋藏好每一资材。大家都很清楚,如果这些资材损坏了或者让敌人搜去,我们就没法工作了,就不能用画报这一武器进行教育活动了。因此,大家总是齐心协力。安全地。埋藏好各种资材,保护好我们的“武器”。据当年负责石印印刷的高级技工安宏志同志讲,那块中等大的石印石头是来之不易的是通过武工队和地下工作人员费尽心思弄来的。他们在敌占区偷偷地买上,然后设法用拉肥料的马车运出敌占区。这类东西被日寇列为军事禁用品,要是被敌人发现了,是要人头落地的。所以在使用这块石头的时候。老安师傅特别小心,当宝贝似的护理,生怕弄坏了。它比贾宝玉系在颈上的玉石要珍贵的多,因为他是画报印刷的命根子。"老安从小就在天津印刷商标的石印厂当技术工人,以后参加了八路军一二九师印刷厂承担石印制版工作。当时他有三十九岁,工作很有创造性。他干活一天连着干十五,六个小时都不下“战场”。用石头印制印刷是一件很复杂的手艺,先得往石印用的药纸上描图绘画,再用药纸翻在很光滑的石板上。老安的技术达到了精确,细致,能符合原作的水平,不让作品走样。我们现在看到的刘,邓首长的题词手迹,就是安师傅当年按原稿所描绘的,由此可见他的手艺是相当高明的。</p> <p class="ql-block"> (五) </p><p class="ql-block"> 在画报出版后不久,领导决定派高帆同志到晋察冀军区画报社去学习,并顺便带上在太行山区拍摄的底片,制成铜版拿回来使用。他的路程往返有好几百里地,还要通过几道公路。铁路封锁线。一个多月以后,高帆学习回来了,把制成的铜板带回来,也印在画报上,大家见得真高兴。革命领袖,师首长和英雄人物的相片可以印在画报上,这是我们第一次在美术,木刻为主的画报上,出现了摄影制版的画面,这就为以后的摄影制版办画报打下了基础。《战场画报》一共出了六期,现在已经成了重要的战史资料了。可惜至今也没有找到整套的战场画报。不然我们可以从中选编成画册,作为历史见证。</p> <p class="ql-block">1940年129师木刻队正面右1是彦涵</p> <p class="ql-block">129师木刻队</p> <p class="ql-block">熊雪夫1943年作品</p><p class="ql-block">一二九师邓小平政委</p> <p class="ql-block">熊雪夫 1943年作品 </p><p class="ql-block">七六九团团长陈锡联</p> <p class="ql-block">邹雅1943年作品</p><p class="ql-block">太行军区黄镇副政委</p> <p class="ql-block">古达1943年作品</p><p class="ql-block">朱德总司令</p> <p class="ql-block">彦涵作品(1941年)</p><p class="ql-block">彭德怀副总司令亲临前线指挥震惊中外的百团大战。</p> <p class="ql-block">刘韵波作品1943年</p><p class="ql-block">太岳军区司令员王新亭</p> <p class="ql-block">刘韵波作品1940年</p><p class="ql-block">破袭战</p> <p class="ql-block">刘韵波作品1943年</p><p class="ql-block">出发之前</p> <p class="ql-block">刘韵波作品1943年</p><p class="ql-block">转移</p> <p class="ql-block">刘韵波作品1943年</p><p class="ql-block">敌进我退</p> <p class="ql-block">刘韵波作品1943年</p><p class="ql-block">敌退我打</p> <p class="ql-block">1</p> <p class="ql-block">2</p> <p class="ql-block">3</p><p class="ql-block">邹雅作品1940年 突然袭击</p><p class="ql-block">1:日军大 “扫荡”</p><p class="ql-block">2:进村填水井</p><p class="ql-block">3:背后挨了一刺刀</p> <p class="ql-block">黄山定作品1939年</p><p class="ql-block">代耕队帮助抗属春耕</p> <p class="ql-block">彦涵作品1940年</p><p class="ql-block">建立抗日民主政权</p> <p class="ql-block">彦涵作品1941年</p><p class="ql-block">亲人</p> <p class="ql-block">高帆作品1943年</p><p class="ql-block">我们生着两只手劳动起来样样有</p> <p class="ql-block">邹雅作品1943年</p><p class="ql-block">日本人反战同盟在太行</p><p class="ql-block"> 被俘或投诚过来的日军,组成“日人反战同盟”,反对日本法西斯对中国的侵略。他们写标语、印传单、向日军喊话,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p> <p class="ql-block">艾炎1943年作品</p><p class="ql-block">打草鞋(砖刻)</p> <p class="ql-block">1944年11月,李雪峰在太行区第一届群英会上讲话,左二为晋冀鲁豫中央局书记邓小平,左四为太行军区司令员李达。</p> <p class="ql-block">侯中作品(这张是晋察冀军区画报的)</p><p class="ql-block"> 人物肖像木刻各个都惟妙惟肖,因家父鲁之沫和柯岗,刘备耕,高帆,艾炎,李雪峰等都是太行山上老战友,李雪峰伯伯常来我们家,有时还在我家吃饭所以比较熟悉,当看到这个作品时我一眼就认出是李雪峰伯伯了,说明艺术家完全抓住了人物特征,生动反映当年李雪峰伯伯的风采。当年 129 师和晋察冀军区有着紧密合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29师政治部派工作人员去晋察冀交流制版技术:高帆(左 4),沙飞(左 2)</p><p class="ql-block"> 沙飞就是当年给鲁迅先生拍照的小伙子,此时已是晋察冀军区一名八路军宣传工作者,《晋察冀画报》社主任。</p> <p class="ql-block">  最后是这张 129师政治部的宣传传单“喜讯: 鬼子’完蛋了 8月 14 日日本政府宣布 无条件投降”你可以想象中国人民那一刻有多高兴吗!在那个没有任何通讯手段的年代,传单就是最快的传播方式。 这样的传单贴满太行山区,民众人手相传!</p><p class="ql-block"> 从1931年到1945年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华夏大地,14年呀!多少万同胞伤亡,多少万难民无家可归,敌人异常残暴。无数战士前赴后继,在国难当头时挺起民族的脊梁以血肉之躯筑起新的长城,才迎来这一天。但那段充满硝烟的历史,我们铭记在心,永不敢忘!</p><p class="ql-block"> 今天,我们寻找他们在那场不屈不挠的抗争中留下的足迹就是提醒你我勿忘历史,珍爱和平! 振兴中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