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永驻:北大荒人的忠诚与坚韧

蘭豀儂(文銳)

<p>每年的三四月间,在龙江大地上有一种生命力极强的小花都会如期盛放,它叫冰凌花。冰凌花寓意着执着、坚韧以及纯洁、顽强。&nbsp;</p> <p>网络图片</p> <p>在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里,与黑龙江地域有关的,就有东北抗联精神、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p> <p>这次短暂的龙江之行,也让我有闲时缓步走进我们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仔细品味其精神内核。</p> <p>在兴凯湖的当壁镇,有座北大荒开发建设纪念馆。</p> <p>当壁,原满语称“奎屯必拉”,“奎屯”为卷浪之意,“必拉”为小河沟之称。“奎屯必拉”就是湖浪卷起的一条小河沟。可见,兴凯湖无风也是三尺浪。当地人将“奎屯”念为“快当”“必拉”音转为“别”,即快当别。“快当别”建镇时删掉“快”字,剩“当别”为当壁镇。</p> <p>走进北大荒开发建设纪念馆,就是走进了北大荒的时间隧道,就是走进王震将军和拓荒者们的精神世界。</p> <p>北大荒纵然有“捏把黑土冒油花,插双筷子也发芽”的千里肥沃,也有“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进饭锅里”的生态富美。</p> <p>但是当年的实况,就是聂绀弩在其笔下《北大荒歌》的真实。</p> <p>北大荒,天苍苍,地茫茫,一片衰草枯苇塘。苇草青,苇草黄,生者死,死者烂,肥土壤,为下代,做食粮。何物空中飞,蚊虫苍蝇,蠛蠓牛虻;何物水边爬,四脚蛇,蛤士蟆,肉蚂蟥。山中霸主熊和虎,原上英雄豺与狼。烂草污泥真乐土,毒虫猛兽美家乡。谁来酣睡以榻前,须见一日之短长。大烟儿泡,谁敢当!天低昂,雪飞扬,风颠狂,无昼夜,迷八方。雉不能飞,狍不能走,熊不出洞,野无虎狼。酣战玉龙披甲苦,图南鹏鸟振翼忙。天地末日情何异,冰河时代味再尝,一年四季冬最长。遨游牧民携篷帐,逐水草,牧牛羊,不来北大荒;农业居民治田庄,拓土地,种食粮,不择北大荒;部落酋长逞豪强,驰战马,动刀抢,不在北大荒。何以故,史无文,记其详。</p> <p>网络图片</p> <p>大文豪聂绀弩因与胡风案有牵连,戴上“右派”帽子,55岁被流放到北大荒。也因年岁大,农场领导让他烧炕,结果把茅房烧着了,又被关过监狱。这是中国历史上特有的悲剧。</p> <p>北大荒,如此之“荒”,更与清朝“龙兴之地”,施行封关,禁止汉人移民到东北有关。</p> <p>从开发北大荒的时代背景看,1947年,人民解放战争已由战略防御转向战略反攻阶段,“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显得非常紧迫,中央决定,从部队和地方抽调一批干部奔赴北大荒,领导全面开荒的大生产运动。</p> <p>从开发北大荒的时间脉络看,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p> <p>第一阶段:1946年6月,东北民主联军,就是东北野战军的前身,撤退至松花江以北地区,在物资匮乏又处于战时状态,根据中央“自力更生”指示,从日本开拓团遗弃的物资中,选了拖拉机等可用之材及少数技术人员,先后组成了宁安、通北、赵光等一批机械化农场,这是北大荒最早的开荒历史,也成为点燃创建公营农场的星星之火。</p> <p>1948年冬天,东北境内基本解放。战争中负伤致残的荣誉军人,集中到东北达10余万人。为安置荣誉军人,中央军委成立了荣复军人管理委员会。当时,除动员荣军回原籍参加生产以及创办工厂、转业参加生产外,开办了荣军学校,边学习,边休养,还试办了荣军农场。</p> <p>在荣军农场取得经验的基础上,扩大生产,发展机械农场,实现当年开荒、当年生产。在其影响下,当时归属东北荣军工作委员会领导的东北军区政治部,把国民党部队起义、投诚、被俘人员约1.4万人,集中起来进行教育、改造,创建了解放团,也相继办起了农场。军队的组教干部和警卫战士与投诚起义人员同吃同住,带头劳动,关心生活和疾苦,并鼓励在劳动中改造思想,自食其力,为北大荒创建机械农场作贡献。</p> <p>1951年8月,东北荣军工作委员会与东北公营农场管理局合作。将各解放团农场由供给制事业单位,转为薪金制企业。自此,军队官兵集体转业,由供给制改为薪金制。投诚、起义、被俘人员,经政审清理,多数成员通过教育改造,分批转变政治身份,成为公民,转变为农场职工。其中学有所长的,成为国家干部。</p> <p>第二阶段:1952年解放军31个师转为建设师,1954年8月农建二师开赴北大荒。1954年,前苏联对华进行农业机械援助,在集贤县三道岗地区建立“国营友谊农场”。当年开垦当年收获,这是新中国成立后,首个使用较为先进的农业机械,实行科学管理的国营农场。</p> <p>在1954年至1956年期间,王震将军命令铁道兵7个师,近两万复员官兵来北大荒安营扎寨,开荒造田。1955年8月,王震向中央提出铁道兵储备后备官兵,举办国营农牧企业的报告,建议由铁道兵在密山、虎林、饶河三县境内,创办综合性半机械化农牧企业。全面实施大批铁道兵复员转业,“寓兵于农,屯垦戍边“的设想。1955 年元旦,八五0部队农场在密山成立,建立起第一个军垦农场,拉开了大规模开发北大荒的序幕。</p> <p>第三阶段:1958年从大江南北、南海之滨,向北大荒汇集十万解放军转业复员官兵,使北大荒进入全面发展时期,共同在密山、虎林、宝清、饶河4个县开发北大荒,谱写了开发北大荒的壮丽高潮诗篇。</p> <p>1958年8月29日,中央作出了《关于动员青年前往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决定》。从1968年-1976年,先后有54万城市知识青年来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为垦区注入了新鲜血液,成为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他们和转复官兵一样,为开发建设北大荒贡献了自己的青春,正因为在那里,艰苦卓绝的垦荒生活,铸造了他们刚毅顽强、百折不挠的北大荒人性格。</p> <p>在纪念馆右侧的广场上建有王震将军的“五色土”纪念碑,代表着王震将军曾经生活和战斗过的地方,纪念馆里陈列着王震将军的文献资料,一幅幅一件件都诠释着他一生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懈奋斗、无私奉献,展现着他那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气魄、胆略和政治智慧。</p> <p>在纪念馆里,还有许许多多名不经传的“小人物”,他们都是北大荒的拓荒者。半个世纪来,几代拓荒人承受了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战天斗地,百折不挠,用火热的激情、青春和汗水把人生道路上的句号划在了祖国边陲那曾经荒芜凄凉的土地上。</p> <p>一幅女知青的照片令人驻足仰视。她叫孙文珍,杭州知青,1969年17岁时来到八五二农场,1972年被派往杭州红十字医院学习,期满后又回八五二农场四分场卫生院工作。在以后的十几年里,她用自己的心血与热爱迎接1000多位新生儿的降生,挽救了上百位母亲的生命,自己却因劳累成疾,患上了胰腺癌,1989年3月病逝在杭州的一家医院。临终前,委托丈夫给农场医院的党小组写下遗言,交了最后一次党费。弥留之际对母亲说:“妈妈,我死了,把我的骨灰拿到北大荒去……我有一个家在东北,我要到北方去。”</p> <p>当年的风和雨、悲和壮、思与情,仿佛历历在目。孙文珍是几代人的一面镜子,拓荒者是一个民族的一面镜子,是他们,是她们,把青春与热心融进那个时代、融进那片黑色土地,铸造出一种永不叛变的忠诚、永不屈服的坚韧。</p> <p>忠诚与坚韧,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是不可或缺的民族气节。</p> <p>北大荒的拓荒者就是一朵朵怒放着的冰凌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