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新课标——统计与概率

<p class="ql-block">课程内容的第三个部分是“统计与概率”。原课标(2011)中把内容分为两个部分:简单数据统计过程和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而新课标(2022)把它分为了三个主题:“数据分类”、“数据的收集、整理与表达”、“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并对这三个主题都作出了详细的解释和说明。其中在“数据的收集、整理与表达”中首次提到利用百分数来表达数据。同时,把“数据分类”这一主题的内容也做了大篇幅的阐述。</p><p class="ql-block">在这一部分的第一学段中,首次提到了“能用语言简单描述分类的过程”,且在提供的例题中,不仅提到了要让学生经历“指定分类标准”、“逐层分类”,还在其中强调了要“讲述调查的过程”,“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内的交流和全班内的积极配合,培养协同意识和交往能力”。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核心素养。不仅能用数学的眼光观察(找到分类标准),还能用数学的思维思考(进行逐层分类,认识到把不同标准下分类结果也不同),更要能用数学的语言来表达(准确地表达与交流)。</p><p class="ql-block">而在第二学段中,新课标去掉了对统计表的内容要求。新增了“合理应用统计图表和平均数”,“能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在例41中也提到要让学生了解最大值、最小值、极差、众数等知识,这也要求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发展而教学,而不是课本上有的就教,课本上没有的就一概不提。除此之外,在第二学段中的教学指导中,着重强调了平均数的教学,这也体现了新课标中对平均数的统计意义的重视。</p><p class="ql-block">在第三学段中,新增了“能合理述说数据分析的结论”,还新增了有关百分数的内容。这是正式将百分数的统计意义展现在了学生的眼前,同时也将百分数的特殊性和其他的数系进行了区分(虽然还是有联系的)。新课标中也采用了大段的文字对百分数的教学作出了指导。</p><p class="ql-block">在第三学段中,还特别设计了跨学科研究的主题活动,结合语文、数学、体育共同进行研究,给学生提供了一种新的学习体验。这也可以作为一种长作业来进行自主探究,充分落实了新课标的目的。</p> <p class="ql-block">除此之外,在新课标的解读活动中,吴正宪老师详细地讲解了“数据分类”这一主题。她指出:添上数据二字,是有深层的含义的。事物分类通过分类对分类结果进行数字化、符号化的处理,给不同的属性用数据赋值,最终过渡到数据分类,事物分类是数据分类的前提,而数据分类是事物分类的更高级的方式。而“数据分类”和“分类”的本质区别在于,数据分类是根据信息进行分类的。它更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想事),并找到相关的数据,并感悟数据背后蕴含的信息,从而预测、决策事件或用于问题的解决(做事)。</p><p class="ql-block">整个“统计与概率”领域,都要求我们要引导学生拥有数据意识和应用意识。特别是数据意识。要让学生通过数据,感悟生活中的随机现象,逐步养成用数据说话的习惯,进而感受数据的力量,逐步学会思考、表达、交流与合作。而在解读的最后,吴老师特别提出,面对同样的统计结果,由于每个人的价值观不同、目的不同,所以也可能得出不同的判断结果。对于判断的结果,教师不应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学生,结果没有对错之分,只要言之有理,即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