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技巧】说说写作的“代入感”

刘博温

<p class="ql-block">1.</p><p class="ql-block">我们看电影电视剧,评价一个演员演得好不好,是他的表演是不是真的代入了人物。所谓“入戏”,先是要演员沉入角色之中,入得好,大家就觉得好看,入不好,观众就会“出戏”。出的次数多了,就跟你说拜拜了。</p><p class="ql-block">写作也是如此。不管写什么体裁什么题材的文章,如果你自己没有“入进去”,没有能打动自己,又怎能叫别人愿意读下去?</p> <p class="ql-block">2.</p><p class="ql-block">最典型的是写小说。但是真正敢于尝试写小说的人少,咱们放在最后说。先说散文。</p><p class="ql-block">我有好一段时间没写散文了,其中原因之一是在我重新审视了自己从前写的那些散文之后,忽然脊梁骨冒汗。为什么呢?因为这其中,有的算得上散文,有得只能叫做“记事”,好在自己略有自知之明,那些“记事文”之前,都标上“纪实”二字。</p><p class="ql-block">记事与散文有区别吗?有。最重要的区别,是散文要传达给读者一种情绪,这种情绪或是某种情感,或是某种感受,这些情感是因为某个或某些亲历的故事而产生,或者某种亲眼见到的现象。所以一定会有人说,自己的经历,需要“代入”吗?答案是:需要。因为你所说的,都是过去的故事,当时的心情如何,你必须找回来。找回来之后才能写出真情实感。所以你要代入的,是那个过去的你。</p><p class="ql-block">譬如我写过一篇《我的老奶奶》,很短的一篇散文,记录了我的太奶奶和我们一大家子人,那是半个世纪之前的事。记忆中有一些碎片。写的时候,已经完全回到了当年老家的那条小街,一切都历历在目,老奶奶仿佛就站在门口呼唤我的乳名儿。一气呵成之后,就成了一篇好文章。因为沉浸进去了,后来又有几篇也觉得不错。</p><p class="ql-block">有些记事文章就差了很多。因为写得虽然也是记忆中的故事,但是对当时的心情把握不好,就代入不进去,文章写出来,像是别人的故事。所以就算是记事,不带入自己是很难让别人爱看的。</p> <p class="ql-block">3.</p><p class="ql-block">如果这样说,那有人可能说,我写别人的故事,没有这个问题吧?嘿嘿,恰恰相反,写别人的故事,更需要代入进去。</p><p class="ql-block">我写过很多篇关于古代诗人的文章,介绍这些诗人身上发生的故事。照理说,这样的故事因为古书里都有,只要翻译出来就好了。一开始确实是这样做的,写着写着就发现这样的文章很“干”,自己看着都没啥意思,况且对于古文,相信有很多人的水平比我高,人家看原文不就得了?</p><p class="ql-block">后来就尝试着改变。写一个人或一件事的时候,尽量把自己代入那个人所在的时代,甚至设身处地地代入到那个人的身上,去理解他的行为和作品。由此写出了一系列自认为颇有特色的古人故事文章,譬如《诗天子王维》、《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独行独唱朱淑贞》、《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等等。</p><p class="ql-block">“千里送鹅毛”的故事很多人都知道。我写这段的时候,就把自己当成了那个送鹅毛的缅伯高。从出了西域,到风沙漫漫的沙漠,再见到清清溪水,为鹅洗澡的兴奋和鹅飞走之后的沮丧。故事讲完了,意犹未尽,想起我自己当年送礼的诸般经历,最后一篇古人故事差点就写成了一篇随笔。</p><p class="ql-block">其实写别人的故事写成随笔是最常见的事。因为我们从别人(古人、外国人、名人、亲人、朋友等)的故事中能得到很多东西。而这些东西,如果你不能把自己代入进去,得到的要么是肤浅的,要么是矫情的。</p> <p class="ql-block">4.</p><p class="ql-block">我写小说,尤其是长篇,经常写写停停,有时候停很久,为什么呢?因为“进不去”。小说中的任何一个场景,作者都得如临其境,如在其中,如亲眼所见,如亲耳所闻。不如此便不能生动,不能绘声绘色。这个还好,更难的是人物。短篇小说一两个人或者几个人,长篇小说几十人几百人,难在每一个人物你都得“代入”进去,不然就做不到栩栩如生。我自己写,最困难的是写反面角色,因为太难“扮演”,心中生不出那种邪恶,所以就说不出那种恶毒的言语,干不出那种人神共愤的坏事。但是没有这些,又怎能把人物矛盾推向高潮?有时候勉强为之,结果一定是脸谱化的形象。</p><p class="ql-block">在日常生活中,我属于那种善于和乐于解决矛盾的人,所以在小说中,一旦不能代入角色任务,而是变成了我自己,那个矛盾一定会“迎刃而解”,这样不但故事变得不好看,关键是违背了故事中人物的性格特点,读者看来就很没意思。</p><p class="ql-block">写小说很重要的一点是人物不能照抄生活中的那些人,而是要“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高”在哪里?在于故事中的人物的性格大都属于比较极端甚至很极端的那种,或者把那些看起来平常的人物的内心深处的东西挖出来。你看看四大名著,哪一个不是这样呢。然而每一个人物,如果你不能设身处地为每一个人物(甚至是妖精)以他的性格去想,一个人物的“人设”就很容易崩塌。而且,一个作品,主要角色的人设崩一次整个作品就完蛋。补都没法补。做到这一点,难比登天,小说家不是谁都能当,也就难在这里。</p> <p class="ql-block">5.</p><p class="ql-block">不能不说,在写作的时候找代入感是需要环境的,我在高铁上可以写经济管理方面的文章,但是写不了小说散文。我写散文和现代诗,尽量一蹴而就, 中间不断,如果断了,出了那个氛围,再往回找就很难。</p><p class="ql-block">小说散文类的作品,大都是靠作品细节感动和吸引读者的。而细节在写作之前是没有的。别说写小说大纲里没法预设细节,就算散文,也是进入意境之后自然想起之前想不到的一些细节。小说更是如此,很多动人的细节都是代入感很深之后产生的。就如同好演员在演戏时经常能即兴演出精彩细节一样。</p><p class="ql-block">而要达到这样的“忘我”之境,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这就是很多人“闭关写作”,甚至到深山里写作的原因。因为在那个时间里,我就不是“我”了,是谁,要根据作品中的人物决定。所以写着写着,经常会因为驾驭不住剧中人物而烦恼甚至发火甚至悲伤流泪,可是没办法,到时候还要依着他不是依着你,除非你实在控制不住把他写死了算。</p><p class="ql-block">不知道说了多少次王国维的“意境”说,估计王国维都要跟我要专利费了。把王国维的“有我之境”从诗歌拓展开去,不管是散文、小说、随笔,都需要有一个“有我之境”,只是这个我,在散文、随笔中可以闪亮登场,而在小说中,就不是“我”了。而是角色中的“我”。</p><p class="ql-block">您在下一次创作的时候,不妨试一试 。验证一下俺说的对也不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