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故里 传奇红安

红安七里坪红四方接待中心

红安——中国第一将军县。<br>在湖北,乃至在中国,红安县都是个特别的存在。这里不仅是红四方面军的诞生地,重建了红二十五军、改编了红二十八军,还是鄂豫皖苏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br>特别之一在于名字。红安县原名黄安县。早在1931年,鄂豫皖中央分局为了纪念黄安战役的伟大胜利,表彰黄安人民的革命斗争精神,就曾宣布将黄安县改名为红安县。但当时的蒋政权并不认可这个县名,为了不影响抗战时期的国共合作,双方统一县名,依然称为黄安县。至1952年,为了表彰黄安人民革命斗争业绩,由湖北省政府报请中南军政委员会转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核准,将黄安县正式改名为红安县。这是全国唯一一例被共和国以“红”命名褒奖的县,这是每一位红安革命前辈共同铸就的光辉勋章。<br>特别之二在于“将军摇篮”。尽管红安县全县国土总面积只有1796平方公里,却陆陆续续走出292位开国将领。红安开国将领有四部分,正式授衔的将军61位,副军待遇以上将领84位,副省(部)级待遇以上将领59位,革命战争中牺牲的副师(地)级以上将领84位,还有董必武和李先念,郑位三和张世奎(副军级),红安走出了292位开国<br>将领,2021年红安县根据史志和档案资料整理。<br>徐向前元帅曾为这片英雄的土地题词:“两百个将军同一个故乡”,“中国第一将军县”更是独有的殊荣。董必武、李先念、陈锡联、韩先楚、秦基伟……一个个闪光的名字无怨无悔照亮前方的路,一抹抹坚定的身影毅然决然担负起时代的使命。这处红色的摇篮不知疲倦地孕育了太多太多位英雄儿女,可以这样说,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中,每三人就有一人是红安人;每四名英烈中,就有一人是红安籍。红安的“红”,是十四万英烈用滚烫热血染成的红;红安的“红”,是十四万英烈用血肉之躯铸就的红。1958年毛主席接见红安党员干部时殷切叮嘱“要保持红安永远红”。<br>而今,硝烟散去,晴空万里,鲜艳的五星红旗随风自由舒展,笑眯眯地看着孩童嬉笑打闹。英灵可慰,盛世长安,至于“将军县”以后的故事如何书写,就要看你我一辈如何奋力向前了。 红安精神——万众一心,紧跟党走,朴诚勇毅,不胜不休<br>在红安,打响了黄麻起义的第一枪。而红安精神,正是孕育于因黄麻起义而建立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br>那长期的革命斗争中,红安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高举马克思主义的旗帜,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在大别山腹地英勇奋斗。因为怀着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再艰苦的日子也能开出花来——他们一路披荆斩棘,一路筚路蓝缕,在苦难中铸就辉煌,于探索中收获成功。不仅使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一直成为我党我军的重要根据地之一,更锤炼出熠熠生辉的红安精神。<br>而有关红安精神的具体内涵,《红安为什么这样红》中这样写道:“红安精神具体表现为 ‘要革命,不要钱、不要家、不要命’的‘一要三不要’和‘图奉献(原为‘图贡献’)、不图名、不图利’的‘一图两不图’。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波澜壮阔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进程中,红安人民为民族解放和独立作出了重大牺牲和卓越贡献,孕育了具有鲜明特色和丰富内涵的‘红安精神’”。故此,红安精神,是万众一心紧跟党走,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是朴诚勇敢不胜不休,无所畏惧的革命勇气;是中国共产党人无上崇高的革命品质。<br>红安之“红”,是一颗为国为民的赤子红心,是一腔报国报民的滚烫热血。从这一方英雄土地而出的一脉忠肝烈胆,守卫祖国万里山河不辞辛苦,走到哪里,就把红安精神带到哪里。红安以宽阔胸襟平等的爱着每一个在这片土地上生长过的孩子,无所谓回报,无所谓铭记,但求为人民谋福祉。那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自是生生不息,陪伴每一个红安后辈成长为共产主义的接班人。 红安传承——寻访红色记忆 缅怀革命先烈<br>“小小黄安,人人好汉。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送饭。”这是红安妇孺皆知的“黄安谣”。<br>转眼间,那些枪林弹雨的日子已经是八十多年前的故事了。然而峥嵘岁月永不会被忘记,纵使历史的尘烟遮掩了前辈们奋斗路上的一个个脚印,我们依然能拨开那些烟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牢记红安精神,牢记前辈们用汗水和血水书就的“朴诚勇敢、不胜不休”的殷殷教诲。<br>一代人走一代人的长征路,一代人承担一代人的责任和使命。如何能忘记?这里是“村村有烈士,户户有红军。山山埋忠骨,岭岭铸丰碑”的红安。怎么能忘记?那头上高高飘扬的,十四万英烈用鲜血染红的红旗。我们又怎能辜负这份沉甸甸的和平与幸福?又怎么好意思懈怠工作抱怨人生呢?同是黄皮肤黑眼睛的中华儿女,同是赤子红心热血沸腾的华夏子孙,我们理应成为前辈们的眼,热爱生活努力生活,替他们好好看一看这广阔天地锦绣山河。<br>且来红安县走一走,看看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纪念园、看看李先念故居纪念园、看看董必武故居纪念园、看看七里坪镇长胜街革命旧址群、看看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指挥部旧址和大别山抗日军政学校旧址……来亲眼看一看那斑驳的墙壁,每一块砖都曾见证昔日艰难困苦,每一片瓦都在诉说不屈的灵魂和强大的精神动力。红安精神从未随着时间远去,反而在世世代代的传承中不断汲取新思想与时俱进,更激励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上奋勇向前、开拓创新。<br>在这个和平的新时代,我们愈发要时刻以史为鉴,秉承红安精神,在日常生活中坚定理想信念,越是困难越向前。抓紧一切时间提升自我水平,充分做好准备时刻等待机遇,譬如学生好好学习,再硬再难的知识点也要把它吃透了;譬如工作者认真工作,再累再辛苦的时候也要咬紧牙关挺过去;譬如大家各安其职,唯有祖国的一颗颗小螺丝钉恪尽职守兢兢业业,国家这个大机器才能良好运转,创造新的辉煌甚至奇迹。一个一个梦想汇聚起来,才是我们共同的中国梦;一份一份力量累积起来,才能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红安红色之旅——不忘来时路,砥砺再出发<br>忆苦方能思甜,从昔日的五十几名党员,到如今的九千一百万党员,我们的党在无数种信仰的交锋中,以一次又一次的胜利脱颖而出,信仰之花已开遍神州大地,红色的种子播撒在每个人的心中。为了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的号召,结合红安丰富的红色资源,2015年我们成立了红安县首家文化服务中心和红安七里坪红四方服务中心。<br>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故此,我中心以大力宣传红安精神为宗旨,秉承“传承红色文化,服务传统教育”的理念,立足红安,面向全国。我们中心全心全意为省内外各单位到红安提供参观、学习培训、会务、文化研究、户外拓展、餐饮、交通、住宿等全过程、全方位的服务。<br>我们热爱红安、立足红安、宣传红安、服务红安,一直以来愿为宣传红安精神作出我们的贡献。让全国人民了解红安、走进红安是我们的不懈追求。为了能够更好地重温那段英雄的岁月,为了能够更加深刻地学习那段光辉的历史,我们精心协助各单位组织了专题教学、现场教学、音像教学、红歌教学、红色拓展、互动访谈、学员研讨等学习活动。而且从多年来承接大批量省内外学院来红安参观学习的过程中,我们积累了丰富宝贵的经验,不断完善丰富教学模式和内容,不仅有信心服务各地各单位来红安参观学习,更收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和好评。<br>根据上级有关文件和业务发展需要,经有关主管单位审核,原单位名称“红安七里坪党员干部教育基地”变更为“红安七里坪红四方服务中心”。原单位名称“红安县首家革命传统教育服务中心”,现更名为“红安县首家文化服务中心”。原机构代码和对公账号、业务范围、服务内容、地址、联系方式不变,由此带来的不便请谅解。<br>心中有根,脚下的路才走得稳。历史永远是最好的老师,不忘来时路,方能砥砺再出发。我们在红安诚挚期待您的到来,让我们共同学习革命传统教育,发扬红安精神。一次红安行,一生红安情!<br><br><br> 杨建文 1387200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