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瓦山游记

破浪

<p class="ql-block">  话说金口河有四大名山,大瓦山、小瓦山、紫云山、帽壳山。紫云山就是城区对着的那座山,山下看还是很高大的。大瓦山我不介绍了,驴友们都知道,不知道的估计也不是驴友,大瓦山旁边那座如影随形的山就是帽壳山,估计不知道的很少吧,有的人把帽壳山说成是汉源的,永胜乡五池村的村民可不干,他们祖祖辈辈在上面种中药、放牛、怎么就成了汉源的了,实际是金口河和汉源的界山,再怎么说也是共有嘛,不说那么多了,跑题了,还是说小瓦山,跟大兄弟大瓦山比起来,小瓦山的名气似乎要小得多,海拔只有3000米出头,但是,攀爬难度远远高于大瓦山,这么跟你说吧,大瓦山虽然险峻,有路啊,小瓦山其实更险峻,而且还没有路,没有路,难度会成倍增加,走起来是什么感觉,驴友们比我清楚;大瓦山有木梯子(现在是钢架),小瓦山没有,很多地方要拉绳子。上大瓦山只有一条路(据说有白熊沟的村民,年轻的时候可以从瓦山锰矿那里的甑壁顶上去),小瓦山有多条线可以上去。</p> <p class="ql-block">  可以说 小瓦山就是我家后山,每天早上推开窗户就能看到他。一直有一种愿望,就是想上去看看,在山上看我家是什么感觉呢?就是这么简单的愿望,二十多年都没有实现。自从喜欢上驴行,了解到更多的信息,据说难度很高,不容易找到向导,因此小瓦山成了最后一座被我亲近的金口河名山。</p> <p class="ql-block">我家后窗拍到的小瓦山。</p> <p class="ql-block">角度的原因,小瓦山看起来就是一个小山头。</p> <p class="ql-block">  实际上小瓦山很高大,这是在紫云山顶拍到的小瓦山、大瓦山、大峡谷。角度的原因,小瓦看起来比大瓦还高大,实际矮了200多米。</p> <p class="ql-block">这是城区拍的紫云山,看起来也很高大,难怪,紫云山海拔2600多米,城区600米左右,高差2000米,肯定显高大。但是比起小瓦山来,又显得袖珍了。</p> <p class="ql-block">  大瓦山顶拍到的小瓦山、紫云山、大峡谷,紫云山在小瓦山面前显得很袖珍。</p> <p class="ql-block">  据我所知,1、从岩门子(新民村几组来的,忘记了)可以登小瓦山(下面称A线)。2、从牛落山(黎明村)可以登小瓦山(下面称B线),3、从茶坪村也可以登小瓦山(下面称C线);4、从道林子(铁道兵博物馆那里)也可以登小瓦山(下面称D线)。还有没有其他线,有,刚刚听说从花茨村那里也能上去,不罗列了。 </p> <p class="ql-block">A线、B线示意图。这张也是在紫云山拍的。</p> <p class="ql-block">  不管走哪条线,我了解的情况,就一个字,难,要拉绳子,危险。当地村民说难,那就是真的难了,记住,跟山民打交道,一定不要信他们说的话,千万记住,他们说几个小时就上去了,你走就要翻倍算时间,先乘以2再说,否则你会怀疑人生。很多强驴走了一些路线后,觉得很牛逼了,没必要,还是谦虚一点,跟山民比起来,啥都不是。山民才是山的真正主人,驴友只是过客,靠,又跑题了。</p> <p class="ql-block">老汞山附近拍到小瓦山。</p> <p class="ql-block">这个角度看起来小瓦就是大瓦的小弟弟。</p> <p class="ql-block">  放大看,小瓦山是一个独立山峰,挺俊朗的一座山(这张照片后面还会提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之所以罗列这么多照片放在游记前面,主要是让大家对小瓦山有个大概的了解,知道其在城区的位置、以及在跟大瓦山的关系。</p> <p class="ql-block">  我有两次登上小瓦山的经历,一次是2009年11月8日,十三年前的事了,一次就是最近喽,2022年8月13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一次登小瓦山走的是A线,就是靠金口河城区这边,从紫云山绕过去的,两天多时间,头天下午四五点直接从海拔580米的城区开始爬山,登上海拔1200米的岩门子,在那里住一个晚上。第二天开始正式登山,晚上在紫云山和小瓦山的一个山凹处的岩腔过夜,忘记说了,重装,我想啊,轻装的话一天也能搞上去,但绝对下撤不了,那到了山顶住哪里呢?山顶有岩腔,但没有水源,要背水上去,还是要背睡袋等露营装备(帐篷可以不带)、两天的食物,加在一起,很重啦,所以,设计线路其实挺难的,向导只能让大家在岩腔过夜,第三天早上轻装登顶再下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下面是第一次登小瓦山的经过和照片。</p><p class="ql-block"><br></p> 周五下班后去岩门子,爬高将近600米,还是挺累的,脸都红了。 乐山老一辈的美女驴友—“大眼睛”,现在好像不玩户外。 “暴徒”,现在家务缠身,也已经退出驴友界。 刚刚爬上来的是“水曲柳,金口河老一辈驴友、摄友。看他一身汗。 干饭 腊肉、羊肉汤,有点FB。 吃完饭开会,主要把注意事项跟大家交代清楚。 第二天早上开始爬山了。 一上来就爬坡哦。 从一条沟沟往上爬。 “水曲柳”大哥背的相机及露营装备,重。 “飞龙”大哥,领队,整个活动是他策划的。 这里要拉绳子,我个子高,很容易通过了。 这个地方还是有点危险。 “飞龙”大哥很调皮的。 王联华,真名,岩门子村民,以前爬山很凶的,现在FB了,长胖了,爬不动啦。 爬到一个山坡上休息。 路上遇到这样的林子,可把我整惨了,背着包卡在树枝上进退两难,记忆深刻,记得当时“水曲柳”大哥在我背后喘着粗气,说从来没走过这样的路。 <p class="ql-block">  这个美女的名字我忘记了,走在我前面,走着走着人不见了,踩空掉下去了,就我揉眼的功夫,好的是不高,比较松软,缓了一下起来了。</p> 这些地方都不好走,树枝卡包,累得很。 一个字,累,强度大。 下午6、7点的样子,终于走到这个大岩腔下面,晚上就在这里过夜了。 睡起不舒服,咯人。 我们好歹还找了个地方躺着,村民们一夜没睡,烤火御寒。没有地方躺着了。 “花椒麻人”和“撵山” 第三天早上轻装上顶,走类似滚龙岗一样的坡坡。见下图的A线。 山脊上能看到贡嘎雪山。 我们已经破了云端,在云海之上爬行。 “撵山”掉树洞里啦。 “撵山”手里拿的是著名的金口河大饼,6块钱一个,可以吃一天。驴友必备之干粮。 回看下面。 “撵山”和“破浪” 这些地方小意思。 快到顶了。 小戴美女。 “水曲柳”和“破浪” “侏罗纪”和“破浪” 终于到顶,我在拍摄大瓦山 下撤的时候留名,这是一种不好的行为,那个时候没有这样的意识。好的是这里几乎没人上来,不会造成多大的影响。 卡片机扫的全景照片。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当时我没有单反相机,用“水曲柳”大哥的尼康D300拍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登上小瓦山后,还是有不少感悟,写了打油诗一首,现在理解古代诗人为什么喜欢游山玩水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魂牵梦萦小瓦山,终凌绝顶夙愿还;</p><p class="ql-block"> 众山雄姿皆入眼,云涛翻飞诸峰间。</p><p class="ql-block"> 千难万险不枉攀,神清意爽天地宽;</p><p class="ql-block"> 荣辱名利如云烟,世事纷扰尽释然。</p> <p class="ql-block">  第二次登小瓦山走的是B线,实际靠金河镇这边,这边有公路上山,最高能开到海拔将近2000米的地方,也就是说只要爬升1000米,强度小得多,但路上危险点比较多,特别是第一个需要拉绳子的地方,是从陡崖边边上拉着树根上去,就是在万丈深渊的边上通过,因为有树木所挡,感觉没有那么吓人,走的时候,我偷偷的看了几眼下面,哇靠,下去了要少走好多路哦,人生也因此少过好多年呐,另外还有几个地方需要拉绳子,我都觉得问题不大,稍微拉一下绳子,带一下就可以喽。总的一句话,危险,难度大,攀爬的时候跟队友“静默一夏”(网名)说,强度五星、难度五星,现在冷静下来,改一下,强度四星,因为不是重装,难度还是五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周五下午出发,在向导家住一夜,周六一天打来回,然后天黑前下山回峨眉乐山。</p> <p class="ql-block">  向导是黎明村的王大哥,65岁了,爬坡上坎的凶得很。这是王大哥家。</p> 做了一锅豆花。 腊肉 天旱,没有蔬菜。 晚上还看到了月出。 月亮被吃了。 早上汽车开到了公路尽头,海拔将近2000米,走了半个小时的山路,在一个不起眼的地方开始钻刺笆笼笼。<div>  居然还看到了日出。</div> 刺笆笼笼我最怕了,趴在地上通过的。后来知道,就是爬一个大斜坡,海拔上升300多米吧, 照片都懒得照了,这个大斜坡累丝劳资了。拉绳子爬坡坡虽然看起来危险,但是上去了也就上去了,可以直腰啊。 爬上去还有点成就感。 喜欢这样的感觉。 这个地方可以不拉绳子,不过拉了绳子安全省劲。 感谢给我拍照片的各位,这些照片我都很喜欢。 看我的脸,还是出了不少汗。 狼狈,木子笑兮了。 <p class="ql-block">没有找到合适的地方栓绳子,我们两个人拉着,这样其实很不专业,但实用,好的是绳子只是辅助作用的。</p> 蘑菇,大家想的是能不能吃? 我喝了好多水,上去喝了两升水,下来喝了一升水。 我想睡一觉。 向导王大哥,65岁的人了,身手矫健,下面有他登山拉绳子的视频。 似乎习惯了用四驱模式。 <p class="ql-block">想睡觉,毕竟昨晚上没睡好。</p> 在大家的鼓动下,静默一夏圆梦小瓦山来了。 <p class="ql-block">大唐是这次活动的领队,最操心、最辛苦,始终保护队伍的安全行进。</p> 强悍的木子,越难的路线越起劲,她有这个实力 上顶前有个大岩腔,估计能容纳10多个人扎营。 下山对我来说很难受,腿不舒服。 经常是五体投地,屁股凑数,蹲下要舒服点。 走大斜坡差点崩溃,滑,容易摔倒。 等待前面的人拉绳子通过。 城区里看到的高高的紫云山在小瓦山面前不值一提。 下面是我在拉绳子下撤。 最终,总共花了11个小时又从荆棘林里钻了出来,回头看云雾中的小瓦山,不敢相信刚才是从上面下来的。 <p class="ql-block">下面发三段视频。</p> <p class="ql-block">回到了王大哥家,吃了四块大西瓜,又喝了一升水,踏上了回家的油门。</p> <p class="ql-block">这个视频应该是静默一夏做的。</p> <p class="ql-block">木子帮我录的,当时我还是很感慨的,眼眶甚至有泪水。</p> <p class="ql-block">  好了,我现在已经走了两条线,A线B线,总结一下,A线远,绕很远的路,强度也不小,但是到了山脊,类似大瓦山滚龙岗的山脊,基本没有危险点,视野比较开阔,有好几个地方能看到城区,还可以看群山,甚至能看到蜀山之王—贡嘎。基本不可能一天搞定。B线路程短,海拔上升少,但是危险。一天可以打来回,难度五星,强度四星,重装的话五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三次登小瓦山走的是C线,哦,不对,还没上去,正在计划中。我第二次登顶后,第一次登顶的搭档“撵山”兄弟知道后,很是感慨,也点燃了他的雄心壮志,说是认识茶坪的人,可以带我们登小瓦。我觉得吧,C线靠大瓦山这边,似乎跟大瓦之间有山脊连接(不确定啊),可以看到大瓦山的另一面,又是不一样的风景,所以有点动心。驴友啊,就是这么剑,大多数都是经不住诱惑的人,本来登一次就不想再上去了,没成想还是经不住诱惑又去了第二回,这不,又知道还有一条C线,又控制不住了,户外有毒,估计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吧,上瘾了。什么都不说了,相约在秋天,找个好天气再去一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看这个图嘛,就是茶坪、花茨方向,在上面转一圈,看看大瓦、瞧瞧小瓦,绝对有意思、好玩。 第四次登小瓦山,估计不会有了,没求意思,老是登这座山,不嫌腻啊。不过也说不准,万一又经不住诱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