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者之歌》萨拉萨蒂的代表作

dalong

<p class="ql-block">《流浪者之歌》又名《吉普赛之歌》是西班牙小提琴家、作曲家帕布罗·德·萨拉萨蒂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小提琴独奏曲中不朽的名篇。吉普赛民族在世界上分布广泛,但都是从不定居的流浪民族,世世代代过着清苦而又饱受歧视的生活,但这个民族活泼、乐观、能歌善舞。作者萨拉萨蒂运用十分恰当的手笔描写了这一民族性格的几个侧面,并使小提琴的旋律性与技巧性得到相当完美的结合。</p> <p class="ql-block">开始以4/4拍强有力的管弦乐作为开场,仿佛有一大群流浪者正跨过山头缓缓的向我们走来从远处就能看出他们衣衫不整,但是他们步履走的坚定,这个地方埋下伏笔。</p><p class="ql-block">接着,他们走近了小提琴独奏取代了强有力的管弦乐把镜头拉近,这时我们看到更多细节。这些流浪者虽然在走路,但是失去了走路的意义,因为他们没有目的,没有方向,就像他们的人生一样,眼里只有眼前的生存。</p> <p class="ql-block">第三部分,提琴声音渐趋于无,但是偶尔还能听到一两声激昂的琴声,但是又迅速消失,像那星火般的希望不成燎原之势就必然消亡。与鲁迅的“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与萨拉萨蒂的人生经历十分相似,他1844年生于西班牙潘普洛纳的一个贫苦家庭知道流浪者真正的生活状态是什么。</p><p class="ql-block">第四部分,琴声突然变得激昂!希望已成燎原之势!表现出吉普赛人虽然流浪是他们的常态,但是他们活于当下,即使在黑暗困顿时期一支舞蹈就可以把气氛推向高潮!这时乐曲截然而止,给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仍在挂念那群吉普赛人的命运。</p><p class="ql-block">该作品凄苦但不做作,既客观描述了那群流浪者的生活实景,又在结尾抒发自己浪漫主义思想。鼓励人们像这些流浪者们任何时候不要失去对未来的向往!</p> <p class="ql-block">西班牙男作曲家、小提琴演奏家</p><p class="ql-block">帕布罗·德·萨拉萨蒂 (Pablo de Sarasate,1844~1908),西班牙小提琴家、作曲家。</p><p class="ql-block">幼年时即学习小提琴,1856年入巴黎音乐学院深造。代表作品为小提琴独奏曲《流浪者之歌》(又名《吉普赛之歌》或《拉兹之歌》)、《卡门主题幻想曲》、《阿拉贡霍塔》等。</p><p class="ql-block">中文名:帕布罗·德·萨拉萨蒂</p><p class="ql-block">外文名:Pablo de Sarasate</p><p class="ql-block">国籍:西班牙</p><p class="ql-block">出生日期:1844年</p><p class="ql-block">逝世日期:1908年</p> <p class="ql-block">请欣赏对《流浪者之歌》有独特见解的沙拉•张演奏的这首乐曲。</p><p class="ql-block">小提琴演奏者沙拉•张是美籍韩国人,生于1981年,是世界著名的演奏家之一,小提琴大师梅纽因对她的演奏给予极高的评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