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都邯山】系列之赵文化的内涵

向阳而生

<div><br></div><div><br></div> 对于赵文化概念的界定,是研究赵文化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如上所述,尽管人们在对这一概念的理解上还存在着许多不同观点,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人们都把这种文化视为和其他地方文化(诸如齐鲁文化、吴越文化等)一样,是一种地域文化,这是一个不争的结论。这就需要我们对地域文化这一概念进行辨析。 所谓地域文化,杨善民、韩铎在其所著的《文化哲学》中这样描述:“地域文化是指因着一定的地理形势,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得以与其他地方区别开来的语言、风俗、宗教、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等。”这里包括三层含义:<b>地理形势、历史发展、内容与特征</b>。 就<b>地理形势</b>而论,赵文化应该是赵人足迹涉及的广大地区内的一种文化。在历史上赵人足迹涉及范围最为辽阔的是赵武灵王时期,其区域是,以邯郸为中心城市,以今天的河北南部和河南北部部分地区为中心区域,还包括河北省的中部和西北部、山西省的中部和北部、陕西省的北部、山东省西部及内蒙古南部的部分区域,在京津文化形成之前,还包括京津的一小部分。<br> 在这样一个广阔的区域内,既包括河北平原的山前冲积平原地带,即太行山东麓的冲积平原,还包括太行山西侧山西高原的太原盆地,以及由华北平原向内蒙古高原过渡的冀北、冀西北山区和内蒙古高原的部分地区。 就<b>历史发展</b>而言,赵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赵文化从何而始?长期以来,人们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并不一致,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第一种是以公元前403年赵烈侯正式获得诸侯称号为开始,第二种是以公元前475年赵襄子即位立国为开始,第三种是以公元前490年或491年赵简子据有邯郸已实际具备国家雏形为开始,等等。 赵文化止于何时是人们长期争论的问题之一。一种认为,赵氏立国既然是赵文化逐步形成的标志,那么,赵国的灭亡就意味着赵文化的结束;一种认为,赵文化是一种亘古及今的文化,其下限应与赵地的古今历史相始终;第三种认为,西汉时期赵国历史的结束即是赵文化的终结。第四种认为,赵文化的下限应界定在西汉刘氏王朝统治的初期,具体地说应以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标志,其理由是,在一个新的文化构建以前,原来文化的流风余韵仍将绵延一个阶段,当新的文化体系建立之后,旧的文化才会结束。这里我们赞同以两汉时期赵国灭亡为下限的观点,但同时认为,作为赵文化主要载体的赵国虽不复存在,但一些文化的精髓还在继续影响着赵地的人们。因为文化作为一种社会形态的东西,它总是处于一种不断产生、又不断淘汰的过程中,那些具有重要价值、具有生命活力的文化内涵会得以积淀、保存、延续下来,成为后世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就<b>内容与特征</b>来说,赵文化是赵地广阔区域内的广大人民群众在几千年的共同生活实践中形成的特殊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民风、民俗等风貌的总和,是他们共同拥有的群体意识、两汉以后,价值观念、精神风貌、行为规范和管理模式等非物质因素的体现。 赵文化是一种多元文化,它是华夏文化和戎狄文化互相交融的一个结果。赵武灵王改革标志着这种文化的最终形成,它的突出的特点是开放、进取与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