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一座年轻而蕴含古老的城市

依恋

<p class="ql-block">  海口,别称“椰城”,地处海南岛北部,这是一座富有海滨自然风光的滨海城市。</p><p class="ql-block"> 这又是一座年轻而蕴含古老的城市。</p><p class="ql-block"> 说其年轻,是因为,1926年12月9日它才始称“海口”市,1988年4月13日,它被定为海南省省会。</p><p class="ql-block"> 然而,年轻的城市却蕴含着古老,“海口”一名最早出现于宋代,意为南渡江入海口处的一块浦滩之地。</p><p class="ql-block"> 海口,历史上隶属于琼山县,名称沿革有宋代的海口浦,元代的海口港,明代的海口都,清代的琼州口。</p><p class="ql-block"> 海口,自北宋开埠以来,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人文底蕴深厚,如今,那些散落在城市一隅,拥有悠悠岁月,其代表性的历史人文景点有:</p><p class="ql-block"> “海南第一楼”——五公祠、苏公祠建筑群;</p><p class="ql-block"> 中国历史文化名街——骑楼老街;</p><p class="ql-block"> 以及海瑞墓、府城、秀英炮台,琼台书院等等。</p> <p class="ql-block">  “大江东去,浪淘尽”,在海南也有这么一条气势磅礴、向北入海的大江——南渡江。</p><p class="ql-block"> 南渡江,得名始于明初,古称黎母水,这是海南岛最大的河流,它发源于白沙黎族自治县的南峰山,最后于海口汇入大海,“海口”,也因此而得名。</p><p class="ql-block"> 南渡江于海口市区分为三支,一支海甸河,人们称之为流淌在海口的“幸福河”,“世纪大桥”就横跨于海甸河入海口上。</p><p class="ql-block"> 眼前这座绚丽多姿的大桥,始建于1998年,到2003年竣工通车,历时5年,从20世纪到21世纪,横跨了两个世纪,因此得名“世纪大桥”。</p> <p class="ql-block">  一座滨海城市,夜色总是那么地吸引人,能集江河、大桥、园林和入海口于一体的,则更具魅力。</p><p class="ql-block"> 海口,这里也有一个外滩,它就位于世纪大桥下海甸河岸边,它虽然没有上海外滩壮丽的景观,没有宁波老外滩悠久的历史,但这里不缺优美和恬静。</p><p class="ql-block"> 此刻,海风吹拂,天空浅浅的蓝、暮色的黄、火烧的红,夕照很是迷人;江面波光粼粼,世纪大桥灯光璀璨,暖色的外滩与静谧的入海口相得益彰,犹如一副唯美的图画。</p><p class="ql-block"> 岸边,酒吧、餐吧、烤摊林林总总,此刻,吹着海风,漫步于此,不负闲适惬意时光,品赏椰城烟火气息,去寻找一款心仪的美食,不枉海口一行。</p> <p class="ql-block">  沿着海甸河畔绿道,赏着美景,移步前行,不知不觉间,来到了海口钟楼。</p><p class="ql-block"> 钟楼,远眺风姿绰约,近看雄伟壮观,它面向入海口,依街傍水,景致十分幽雅,一见到它,便连连按下快门。</p><p class="ql-block"> 海口钟楼,历史悠久,清康熙年间,海口就设立了统管本岛沿海十处的海关总口,清咸丰年间,海口又被清辟为对外口岸,至民国时,海口运通商发达、繁荣,然而,海口缺乏一个统一标准的计时设施,给当时的交通、商务和人民生活带来很大不便。</p><p class="ql-block"> 民国17年(1928年),爱国商人周成梅先生发动海外侨胞捐款集资,兴建海口钟楼,以统一标准时间。</p><p class="ql-block"> 如今,钟楼已成为海口最重要的标志性与象征性的建筑物之一。</p> <p class="ql-block">  此刻,钟声响了,宏亮悠扬,美妙动听,忍不住绕着钟楼又转了一圈。</p><p class="ql-block"> 钟楼的对面,灯火阑珊处,则是经历了沧桑岁月打磨后的海口骑楼老街。</p><p class="ql-block"> 街口,一石碑上书“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彰显了“海口骑楼老街”厚重的历史和独特的价值。</p><p class="ql-block"> 骑楼老街,是海口这座城市的缩影,是海口人的记忆,也是海口人平凡真实生活的纪实,它更是人们来椰城的必游之地。</p><p class="ql-block"> 此刻,走入老街,眼前一亮,兴奋不已,老街那一幢幢南洋风韵的骑楼已将我深深地迷住了。</p> <p class="ql-block">  夜色下的老街,更具韵味,少了白天的喧嚣,也没有了燥热的天气,漫步其中,凉爽舒适,悠闲自在。</p><p class="ql-block"> 骑楼,一种外廊式的建筑艺术,源远流长,自1849年第一座骑楼在海口建成,已历经沧桑170多年。</p><p class="ql-block"> 百多年前,闯南洋的海口人“叶落归根”,把毕生积蓄带回家乡,用这些积蓄盖起了具有南洋文化风格的骑楼,以在此安老终生。</p><p class="ql-block"> “骑楼林立、商贾络绎、烟火稠密”,是当时海口兴盛的真实写照。</p><p class="ql-block"> 骑楼老街,在其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积淀了大量的历史文化遗迹,人文色彩丰富多样,其中最为古老的建筑——四牌楼,建于南宋年间,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  “海口”,得名于南渡江从这里入海,这是一座集“江河海湖溪”五水并存的城市,更是一座有着旖旎风光的滨海城市。</p><p class="ql-block"> 这里有最美的海岸线,葱郁的椰林之下,旅游步道向着远处延伸,骑行其中,远眺碧海蓝天,近观绿意盎然,感受着热带滨海城市的诗意和浪漫,惬意至极。</p><p class="ql-block"> 一条绵延22公里长的西海岸风景线,北邻琼州海峡,东起秀英港,西至盈滨半岛,地段天生优越,其西秀海滩、观海台、假日海滩是海口西海岸风景线上的璀璨明珠。</p><p class="ql-block"> 旅游海南岛,海岸风光是吸引我的地方之一,听说,国家帆船帆板基地就位于西海岸的西秀海滩,于是,先来到了这里。</p> <p class="ql-block">  西秀海滩,海岸线长1200多米,是距海口最近和最大的海水浴场,这里天然的海景、高大的椰树和平缓金黄的沙滩相互融合,构成了一道美丽的椰风海韵风景线。</p><p class="ql-block"> 一块巨石上书“千帆竞秀”四字,令人遐想,原来这里是国家帆船帆板训练基地。</p><p class="ql-block"> 坐在帆板上,品着椰风海韵,眺望国家帆板运动员不惧风浪的飒爽英姿,时而与大海和睦相处,时而与之博斗竞争,此刻的我,恍如体会到了这项运动的艺术和魅力。</p> <p class="ql-block">  西海岸唯一一处有石头的地方——观海台,就位于西秀海滩的不远处。</p><p class="ql-block"> 听其名,就知道这里是观海的好地方,海岸边,椰树成林,一派南国景象。</p><p class="ql-block"> 一块巨石上刻“海誓”二字,寓意“山盟海誓”,海滩上礁石嶙峋,这里被人们称为“海枯石烂”之地,因为意境寓意,又有漂亮的钟楼映衬,观海台也就成了“新人”们的婚纱摄影圣地。</p> <p class="ql-block">  骑着单车于椰林步道前行,不知不觉间来到了假日海滩,这是海口最具代表性的海滨旅游休闲胜地。</p><p class="ql-block"> 绵长的海滩长达6公里,眺望大海,是碧波万顷的琼州海峡,走在海滩上,地势平缓,细细的砂粒踩在上面给人一种舒爽的感觉。</p><p class="ql-block"> 这里阳光明媚、海水碧绿、沙滩洁黄、椰林葱葱,阳光、海水、沙滩和椰树相映成辉,构成了一幅美妙动人的滨海风光画卷。</p> <p class="ql-block">  曾经看过电影《芳华》,影片里充满理想和激情的部队文工团,给人以特别深刻的印象。</p><p class="ql-block"> 影片的取景地就在云南和海南,其海南的取景地就在海口龙华区的观澜湖·华谊冯小刚电影公社。</p><p class="ql-block"> 冯小刚电影公社,建于2011年,这是一个集实景旅游、实体商业、影视拍摄三位一体的综合性旅游景区。</p><p class="ql-block"> 冯小刚电影公社由老北京街、1942街、南洋街等影视拍摄基地组成,这是一个以不同年代、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为背景的仿制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  老北京街,这是一个不同于自然景区、人文景区的旅游地,它是从拍摄电影的角度去考虑而建的一个景区。</p><p class="ql-block"> 老北京街,还原了上个世纪50—60年代的老北京建筑风貌,走入其中,仿佛走入了那个年代的北京城,大会堂、博物馆、王府井百货大楼、前门大栅栏一条街、南锣鼓巷、后海胡同等等,让人一看就觉得很是熟悉。</p><p class="ql-block"> 恰遇一个影视剧组在此取景,虽没看明白,也乐趣盎然。</p> <p class="ql-block">  穿过1942街,就是芳华小院,它位于1942街景区的最里端。</p><p class="ql-block"> 芳华小院,其实它不算小,这是为了拍摄电影《芳华》而建,拍完之后就留了下来的一个“小院”。</p><p class="ql-block"> 《芳华》,这是由冯小刚执导,以上个世纪70年代为背景的影片,它讲述了在充满理想的部队文工团里,一群正值芳华的青春少年,经历着成长中的爱情萌发和与充斥着变数的人生命运故事。</p><p class="ql-block"> 此刻,走进这芳华小院,望着曾经羡慕的场景,追忆似水年华,让人深有感触,虽然这一代人的芳华已逝,岁月给每一个人带来的命运不尽相同,可那个年代的故事依然流传至今。</p> <p class="ql-block">  1942街,由冯小刚执导的《1942》电影,其外景地国民党政府统治下的重庆,就是在1942街拍摄。</p><p class="ql-block"> 这里还原了那个年代山城重庆的街道风貌,完美地复刻了一幢幢知名的老建筑,曾经看过电影《1942》,此刻漫步在1942街,蒋介石的官邸尧庐、西山钟楼、国泰大戏院等,一眼便认了出来。</p><p class="ql-block"> 难忘的电影场景,浓郁的怀旧气氛,一段流逝的故事,在1942街,令人追忆和回味。</p> <p class="ql-block">  电影是造就名星的一个摇篮,电影公社也自然少不了星光大道,它由80位影视名星的手印和签名所组成,虽然我不追星,但还是在我所喜欢的明星手印里,伸展五指,来了个亲密接触,竟也其乐融融。</p><p class="ql-block"> 星光大道尽头的右侧,就是南洋街,它呈现的是上个世纪20年代的南洋都市感,它与1942街的风格迥异,数百米长的水岸边,集合了近百幢中外建筑风格交相辉映的南洋风情建筑。</p><p class="ql-block"> 牌坊、小桥、巷弄、钟楼等建筑凸显出地域特色,当铺、洋服铺、武馆、药铺、洋车等真实的还原了南洋市井商业的风貌。</p><p class="ql-block"> 漫步在南洋街,店铺里不时传出老唱片的悠扬旋律,身旁也不时有载人的马车驶过,这穿越的真实感,还是挺令人着迷的。</p> <p class="ql-block">  漫步在电影公社,让人颇有一种闯入电影世界的惊喜感觉,当夕阳褪尽,置身其中,此刻,多了一分星光相伴,更多了一种灯光迷离的浪漫感受。</p><p class="ql-block"> 相较之下,在电影公社里,我更偏爱南洋街的夜色,此时,一派绚丽斑斓,流光溢彩,这就是一场视觉盛宴,伴随着阵阵晚风,在石板路上走着,恍如又来到了海口骑楼老街,也仿佛感受到了天津第五大道的风釆。</p><p class="ql-block"> 美好的留连之余,总有一股隐忧袭扰着我,这里似乎过于冷清,让人在追忆过去的时光里,难免产生些许的伤感。</p><p class="ql-block"> 这里曾经有过辉煌,“人海”景观常现,我是2021年3月去的海口,也许我来的不是时候,可能是受新冠疫情影响的缘故吧。</p> <p class="ql-block">  五公祠,一道瀛海人文的风景线,来到海口,这里是不得不游的一处名胜。</p><p class="ql-block"> 眼前的这座建筑,是海口博物馆,这也是五公祠的东门。</p><p class="ql-block"> 五公祠,一组古建筑群的统称,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重修,后又多次修缮,如今仍熠熠生辉。</p><p class="ql-block"> 一条绿色的“丝带”——美舍河,蜿蜒流经五公祠,将这里点缀得格外美丽,园内水清岸绿,树木葱郁,环境清雅,一派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素有“琼台胜境”之美誉。</p> <p class="ql-block">  走过一座古老的小石桥,迎面一座红色三门牌坊,牌坊上部石匾,书有“思贤”二字。</p><p class="ql-block"> 这个“贒”字,真还第一次见到,查字典,古同“贤”,释义:有德行,多才能的人。它上部左为“臣”,右为“忠”,在此处意为忠臣贤人,很是贴切。</p><p class="ql-block"> 牌坊之后,是“苏公祠”,这是祭祀大文豪苏轼的祠堂。</p><p class="ql-block"> 来时,只知“五公”,因从东门进入,最先见到的并不是五公,而是被称为“千古第一文人”的苏轼。</p> <p class="ql-block">  苏公祠位于斜坡之上,潺潺的美舍河于此蜿蜒而过,它始建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p><p class="ql-block"> 其实,整个五公祠都是以“苏公祠”为依托而逐渐建立起来的。</p><p class="ql-block"> 苏公祠,占据着五公祠建筑群的中央位置,前有三门“思贤”牌坊,后有苏公祠山门、过厅、祠堂,环境清幽,素雅庄严,自古就有“圣祠叠翠”之美。</p><p class="ql-block"> 苏轼谪居海南四年(1097—1100年),带来了诗书礼乐之教,讲明学道,培育人才,为中原文化的传播和海南教育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史书上称谓“琼州人文之盛,实自公启之”。</p><p class="ql-block"> 1101年,苏轼仙逝,后人便在此立苏轼64岁肖像,并建祠纪念,祠前有一对联:</p><p class="ql-block"> 此地能开眼界,</p><p class="ql-block"> 何人可配眉山。</p><p class="ql-block"> 对联彰显了琼州人文之胜,实自苏轼起。</p> <p class="ql-block">  眼前这眼泉水,位于苏公祠旁,这是被誉为“海南第一泉”的浮粟泉,至今,仍喷泉不绝,清洌甘甜,堪称一奇。</p><p class="ql-block"> 北宋绍圣四年(1097年),苏轼被贬琼州,路过此地借寓金粟庵(琼州治所),那时当地人饮护城河水,水质欠佳,苏轼寻得地下水源,告之人们“依地开凿,当得双泉”,这就是苏轼在琼州“指凿双泉”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苏轼指凿的双泉,分别起名浮粟泉、洗心泉。如今的浮粟泉,是苏轼谪居海南岛的重要遗迹之一。</p> <p class="ql-block">  苏轼走后,时任郡守承议郎陆公为了纪念苏轼“指凿双泉”这一幸事,建了一亭,陆公没有起名,等着苏轼再来此地时命名。</p><p class="ql-block"> 3年多后,苏轼接朝廷令内迁,再次来此,陆公邀其命名,苏轼欣然应允,命名为“泂酌亭”,并为泂酌亭赋诗一首。</p><p class="ql-block"> 泂彼两泉,挹波注兹。</p><p class="ql-block"> 一瓶之中,有渑有淄。...。</p><p class="ql-block"> 同时,苏轼还写下了《泂酌亭诗并叙》。</p><p class="ql-block"> 此刻,望着眼前的泂酌亭,它并不像亭,而是一座面阔三间的房屋建筑,实是耐人寻味。</p> <p class="ql-block">  苏公祠右侧,有两组建筑,前为“拜亭”,后为“两伏波祠”。</p><p class="ql-block"> 拜亭内陈例的《神霄玉清万寿宫诏》碑,为宋徽宗真迹,是海南现存最古老的碑刻,堪称五公祠的“镇祠之宝”。</p> <p class="ql-block">  拜亭之后是两伏波祠,这是为纪念西汉的路博德、东汉的马援两位伏波将军而建的。</p><p class="ql-block"> 祠内供奉着两位伏波将军的雕像,两侧悬挂着两位伏波将军的事迹。</p><p class="ql-block"> 秦始皇时期,海南在概念上已纳入了中国版图,而海南真正纳入中国版图,是在汉朝。</p><p class="ql-block"> 西汉时,汉武帝任命路博德为“伏波将军”,横渡海峡,于西海岸登陆,海南结束了部族分治、群兽乱舞的时代,这一战争,史称“伏波开琼”,是国家意义上的开彊拓土。</p><p class="ql-block"> 东汉时,又有犯乱,汉光武帝派马援出征,所向披靡,平定犯乱,这是历史上第二次“伏波开琼”。</p> <p class="ql-block">  观稼堂,原名食源亭,初位于浮粟泉旁,明万历年间为纪念苏轼指凿双泉,造福百姓的丰功伟绩而建。</p><p class="ql-block"> 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琼州知府贾棠深感此亭对教化百姓、思忆先贤丰功伟绩有深远意义,便在旧址重建,易名为观稼亭。</p><p class="ql-block"> 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雷琼道台朱釆移建观稼亭于五公祠右侧,改称观稼轩。</p><p class="ql-block"> 民国四年(1915年),雷琼道台朱为潮重修,改名为观稼堂。</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西汉元封元年(前110年),伏波将军路博德平定南越之乱,在海南岛设珠崖郡(今琼山),海南岛从此纳入中央的管辖。</p><p class="ql-block"> 珠崖的名字,听起来很美好浪漫,但在历史上,这里一直都是历朝历代的流放之地。</p><p class="ql-block"> 早在“五公”之前,唐德宗时宰相杨炎(727—781年),财政学家、“两税法”的创议者和推行者,就因为朝争,被贬至崖州,后被坐罪赐死。</p> <p class="ql-block">  椰风海韵,滋润着千年的祠堂,这里安放着来自唐宋五公不屈的灵魂。</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五公祠,它有着“海南第一楼”之称。</p><p class="ql-block"> 五公祠,始建于宋(960—1279年),这是一座二层木质结构、单式斗拱、三面回廊的红楼,楼上挂有“海南第一楼”匾,落款署:“光绪十五年嘉兴朱釆”,楼内大厅挂“安国危身”横匾,楼下正堂供奉着五公神位。</p><p class="ql-block"> 五公祠庭院,树木郁郁葱葱,让人倍感清凉,五公的石雕身像,栩栩如生,或沉思,或忧郁,或安详,或期盼,但都透着一股凛然正气。</p> <p class="ql-block">  李德裕(787—850年),字文饶,赵郡赞皇(今河北赞皇)人,唐代杰出政治家、文学家,战略家。</p><p class="ql-block"> 唐会昌年间,李德裕出任宰相,辅佐唐武宗,开创会昌中兴,改革朝廷弊政,政绩卓然;诗人李商隐在《会昌一品集》作序中,誉李德裕为“成万古之良相”。</p><p class="ql-block"> 后被唐宣宗贬往海南崖州,极度郁闷之下,写了一首绝望的《登高诗》:</p><p class="ql-block"> 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p><p class="ql-block">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p> <p class="ql-block">  依恋摄影制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