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牢山,从庄园到一所学校——传说埋有300箱金条的庄园李顺骅

远方的码头

<p class="ql-block">(一)上哀牢山</p><p class="ql-block"> 哀牢山,得名于古哀牢国,位于云南中部,是云贵高原和横断山脉的分界线。</p><p class="ql-block"> 从昆明上哀牢山,一般都要经过新平县戛洒镇,戛洒是花腰傣的故乡,全国重点乡镇,地处玉溪、楚雄、普洱三州市的交通枢纽。</p><p class="ql-block"> 从戛洒镇远望哀牢山,幽深壮丽,云蒸霞蔚。它有原始森林自然风光,有茶马古道传说,有少数民族原始村落,有古滇皇室后裔花腰傣,也有陇西世族庄园的历史文化。后来,更有以褚时健先生励志人生的褚橙庄园,为哀牢山风光又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p> <p class="ql-block">哀牢山下的戛洒镇,是花腰傣的故乡,这是戛洒镇街头的雕塑。</p> <p class="ql-block">历经人生磨难的褚时健,在74岁时重新创业,在哀牢山上种植改良甜橙,建起了一座褚橙庄园。为哀牢山的风光又增添了浓墨重彩。</p> <p class="ql-block">褚橙庄园的橘子象征褚时健对命运抗争的不屈不挠精神。</p> <p class="ql-block">哀牢山村落景色。</p> <p class="ql-block">波诡云谲的哀牢山,这里不知道有多少令人向往着迷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在这里要着重叙说一座土司府和一所学校,而这座土司府通常被称为陇西世族庄园,以下行文简称陇西庄园。</p><p class="ql-block"> 土司制度是宋、元、明、清王朝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的地方政权组织形式和制度。土司又称土官,是古代中央王朝任命和分封的地方官,即拥有世袭的政治统治权,辖区土地的世袭所有权及对附着在土地上的农民的世袭统治权。</p><p class="ql-block"> 因少数民族众多,土司制度在西南云贵川三省最为盛兴,以贵州为例就有播州(遵义)杨氏土司,思州(黔东南岑巩)田氏土司和水西罗氏土司。</p> <p class="ql-block">土司制度在西南最为盛兴,这是贵州播州(遵义)的杨氏土司官寨“海龙屯”废墟。</p> <p class="ql-block">  云南的土司府更是星罗棋布。昔日元跨革囊,忽必烈铁蹄踏灭大理政权后,欲将云南各少数民族置入治下,使用部族酋长为地方官。忽必烈把重任交给政治经验十分丰富的大臣赛典赤 . 赡思丁。赛典赤进入云南后,了解到云南政出多门,于是上奏忽必烈:“云南诸夷未附者尚多,今拟宣慰司兼行元帅府事,并听行省节制”。这大概就是云南土司制度的最早雏形。元朝在云南的土官有宣慰使、宣抚使、安抚使、招讨使、知府、知州、知县等职,后来演变为土司制度。云南最著名的就有丽江木府土司,大理高氏土司,梁河的南甸宣抚司署土司,孟连宣抚司和新平土司等,而新平土司指的就是哀牢山陇西世族土司。</p><p class="ql-block"> 陇西世族庄园深藏在哀牢山腹地密林深处,重峦叠嶂拱卫,纵横溪流阻碍,土司庄园就盘踞在哀牢山腹地主峰地段的白虎崖上,独立险要,睥睨万方。</p> <p class="ql-block">云南历史上第一任中央委任长官赛典赤 . 赡思丁。是他向元朝建议实行宣慰司制度,也就是后来的土司制度。</p> <p class="ql-block">云南孟连宣抚司署(土司府),这是网络图片,我在2021年3月自驾游到孟连,由于当地疫情严重,在县城外被阻拦劝返,至今未能看到这座著名的边疆土司府。</p> <p class="ql-block">丽江木府,其实也是一座土司府。</p> <p class="ql-block">(二)陇西庄园和李润之</p><p class="ql-block"> 游览这座庄园,当然要了解这座建筑曾经的主人。天下李氏出陇西,哀牢山土司李家祖籍亦是甘肃陇西县,迁徙哀牢山至清朝乾隆年间,家族中有李毓芳因为平叛有功,被皇帝诰封为“云骑尉”,赐“哀牢土司”,世袭爵位。</p><p class="ql-block"> 但是哀牢山李氏的扩张发达有赖于一个叫李润之的后代。清末后土司制度名存实亡,但李家作为曾被朝廷官方正名过的地方势力,且在当地经营数百年,依然有着很强的掌控力,为了适应时代潮流,李家便由土司转为地方乡绅,通过政治、经济、军事上的种种手段,继续统治哀牢山这片土地。</p><p class="ql-block"> 民国年间,李润之上位家族掌门,他手段高明,心狠手辣,又略知现代社会的经济运作,遂将李氏家族在哀牢山地区的统治经营得更为牢固。</p><p class="ql-block"> 1926年云南军阀混战,李润之准确判断,派手下支持龙云,日后龙云果然蔚为云南王,封李润之为云南陆军第五独立团少将团长兼新平、镇沅、景东、墨江、双柏五县联防指挥,至此,李润之在哀牢山区的最高统治得到正名和定位。</p> <p class="ql-block">李润之年轻时的照片。</p><p class="ql-block">在这里引述资料介绍: “ 李润之,又名李有富,是乾隆御封“岩旺土把总”世袭土司李显智的末代传人。这位末代土司年轻时做过土匪,在哀牢山中杀人越货,抢劫过往马帮和行旅。后来贩卖鸦片,兴办实业,修建学校,一生集土司、土匪、商人、善人于一身,足见人性之高度复杂。据说他与国民党搞得火热,与国军特务机构人员关系密切。在他的院子里,现在还保留有专门的发报室。后来解放军大兵压境,在云南省主席龙云的劝说下李润之投降了解放军。可是他心有不甘,在昆明密谋叛乱时在董家湾一房内抓捕,1951年被镇压。”</p><p class="ql-block"> 又注: 龙云,彝族,云南恩安(今云南昭通)人。中华民国时期国民党滇军高级将领,国民革命军陆军二级上将,云南省国民政府主席。龙云于1949年与蒋介石彻底决裂,后任新中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等职。</p> <p class="ql-block">陇西庄园里李润之的卧室。</p> <p class="ql-block">  是时地方秩序仍动荡不安,李润之有了名正言顺的政治地位,更加不择手段捞取财富,通过商匪结合,开始经营烟土、茶叶和“富昌隆”商号。先后在茶马古道周边垄断了烟土运销,并开设机械织(染)布厂、机械厂、冶炼厂、铸锅厂和造币厂等工厂,短时间快速聚积了大笔财富,让李氏家族的财富膨胀起来。</p><p class="ql-block"> 据记载,当时每天翻越哀牢山茶马古道的商队就有800多匹骡马、1000多个商人,往来于哀牢山区的商队,想要通过茶马古道不被土匪打劫,就需要付保护费,即购买李润之“富昌隆”商号出售的三角小黄旗插在车马队伍里才可安全通行。</p> <p class="ql-block">哀牢山的茶马古道,当年商队经过这条路,都要向李润之的商号购买一面小黄旗作为标记,避免被土匪打劫。</p> <p class="ql-block">来自网络图片,李润之在昆明和特务土匪策划不择手段经商谋利。</p> <p class="ql-block">哀牢山的原始森林,即便在今天,走进这样的密林里也会让人感到几分孤寂和胆怯。</p> <p class="ql-block">(三)见识陇西世族庄园</p><p class="ql-block"> 2022年夏季6月,戛洒镇溽热难耐,汽车爬上哀牢山却分外凉爽。到达陇西庄园时是下午时分了。登上几级台阶,就迈进了洋味十足的有希腊神殿三角楣的华丽大门,迈进了一条近百年前的时光隧道。</p><p class="ql-block"> 1938年冬天,李润之积聚扩张财富后开始大兴土木建造陇西世族庄园,用马帮从昆明驮来水泥,并在当地开炉炼铁打制钢筋用于建房。经过5年的努力,1943年春,这座豪华的庄园问世。</p><p class="ql-block"> 陇西世族庄园分主体建筑、花园、马厩三部分,占地面积4.2亩,共58间。</p><p class="ql-block"> 庄园的建筑风格离不开时代背景,为提高防卫功能,模仿了欧洲中世纪城堡式的建筑格局。从外观上看,庄园有坚固厚实的墙基,高大的外墙,雄伟而别致的尖顶欧式大门。门两侧、后山墙、左右廊房大墙都设有枪眼。</p> <p class="ql-block">就地取材冶炼钢铁修建庄园的炼铁炉。</p> <p class="ql-block">陇西庄园大门前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碑。</p> <p class="ql-block">进入庄园大门后是高大的照壁,与地上的一株月季构成色彩差别的视觉效果。</p> <p class="ql-block">陇西庄园大门华丽而坚固的墙基。</p> <p class="ql-block">  庄园主体分为门前广场、前院、中院、大院、正堂5个部分,设计采取依山借势,层层深入的手法,三院一堂风格各异,正院和左侧花园植苏铁,兰花,缅桂等,花木扶苏,奇花异卉,芳香四溢,烘托一种宁静幽谧的环境。院子右侧是仓库和厨房,正面上方即为正堂和主卧。整座庄园具备游览、欣赏、休息、住宅、防卫等诸多功能。</p> <p class="ql-block">庄园里的窗花装饰。</p> <p class="ql-block">走廊一侧,墙上的字画显示虽然李氏从甘肃陇西迁居哀牢山成为彝族,但是深受汉文化影响。</p> <p class="ql-block">这是院子里景色,红色横标显示刚刚结束对陇西庄园修缮工程竣工。</p> <p class="ql-block">优雅宁静的一角。</p> <p class="ql-block">庄园左侧的小花园和凉亭。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这样的水平非富即贵。</p> <p class="ql-block">(四)神秘的财富传说</p><p class="ql-block"> 陇西庄园还有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的传说,为乐趣计,也在此顺带一提。</p><p class="ql-block"> 话说后来李润之被解放军剿灭,庄园也易主为新政权,然而当解放军占领土司府后,只搜出一些武器和鸦片银元等财物十多箱,但是这些东西对于李润之的财富仅是九牛一毛,更多的宝藏却下落不明。据被抓获的李家匪徒供认,早在解放军攻进土司府之前,李润之已经将大部分主要家产进行了转移,但究竟转移到了哪里一直成谜。</p><p class="ql-block"> 据传说李润之的宝藏并未离开陇西庄园,就藏在园内4处秘密地点,具体地标由李润之的“神秘符号”图案记录,就刻在院子里的四块地砖上。这样的传说让财富下落更加罩上一层神秘色彩。刻有“神秘符号”的四块地砖分布在土司府院子中的四个角落;其中院落右侧的一块石板上刻着一个不规则的五角星图案,左侧石板刻着像椭圆又像音符的图案,还有一图是奇怪的方格组合,看起来有点像田地,又有点像龟背……李润之在院子里的青石板地砖上留下这些粗糙的图案,从逻辑来说不</p> <p class="ql-block">这就庄园里地下一块砖头上的不规则五角星,至今无人破解其意,大多认为就是李润之藏匿宝藏留下的密码。</p> <p class="ql-block">这个像田土图案又像龟背的地砖也被认为是藏宝密码,可惜无人破解。</p> <p class="ql-block">  据说李润之藏匿的财富里包括有300箱金条,问题是至今谁也无法解读四块地砖的藏宝图案,有没有在未来的某一天,哪位有缘的游客能够解读出来并挖掘那些富可敌国的宝藏,也不是没有可能。</p> <p class="ql-block">(五)私立润之学校和耀南中学</p><p class="ql-block"> 从陇西世族庄园往回走到云南S307省道附近,就是耀南中学。</p><p class="ql-block"> 这所学校有两个名字,一个是今天的“耀南中学”,还有一个是历史上的“私立润之中学”。说到这里,从这个名字来看就和李润之有着密切的关系。</p><p class="ql-block"> 有人看到润之二字难免产生联想,其实此润之绝非彼润芝,八竿子都打不到一块。</p><p class="ql-block"> 在江湖的打混里,也许李润之认识到乡土教育的重要性,又也许从土司转为乡绅后为了振兴本乡教育。总之,李润之用他的财富建起了一座学校,这座学校的建筑质量在当时可能还不亚于省城昆明的任何一座学校。</p><p class="ql-block"> 这座建于民国37年(1948年)的学校,为八百里哀牢山中的第一所洋学堂,在周边彝族、傣族、拉祜族、佤族、哈尼族、回族和苦聪人等原始村落簇拥下,仅从教育的角度,应该说这座学校发挥了推动当地文明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润之中学的西式大门,这里已经是玉溪市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润之中学门前又立一块石碑,名称是“耀南中学”</p> <p class="ql-block">润之中学内院景色。</p> <p class="ql-block">润之中学二楼的走廊。</p> <p class="ql-block">润之中学门前有两块碑文,这是以李润之名义撰写的碑文。</p> <p class="ql-block">这块石碑文字以润之中学校董会名字撰写,内容有 “人类需要学校之关系及富昌需要中学之迫切……”。也不乏对李润之的溢美之词。</p> <p class="ql-block">这是润之中学的白色外墙。</p> <p class="ql-block">润之中学的大门开在山后,可能由于整合师资中学不复存在,这里的门牌已经改为耀南小学。</p> <p class="ql-block">  不知什么原因,在网上查到润之中学的资料非常少。这并不妨碍我们在校园旧址里游览,那高大的西式门坊,宽阔干净的庭院,红色的教室和走廊,漫步其间,仿佛听到当地各族孩子朗朗的读书声:</p><p class="ql-block"> “河上二舟,一去一来。去舟顺风,桅上张帆……”</p><p class="ql-block"> 有看官或问,为啥同一学校却有“润之中学”和“耀南中学”两个名称。这又要略费一点口舌。</p><p class="ql-block"> 耀南村在解放前叫富昌乡,李润之名有富,字润之,号富昌,富昌乡地名是否与李润之有关不得而知。</p><p class="ql-block"> 1949年10月解放军奉命进驻新平县,营长董耀南率部战斗,驻扎在一个叫蒿芝地的地方。次年5月一夜,李润之组织400多人的土匪武装,偷渡戛洒江,把蒿芝地团团围住,在激烈的战斗里,董耀南和他的战友全部壮烈牺牲。</p><p class="ql-block"> 后为纪念董耀南烈士,把富昌乡改名为耀南村,富昌乡的润之中学顺理成章也改名为耀南中学。为了历史的记忆,润之中学原址门坊还保留当时的校名。</p> <p class="ql-block">网络图片,董耀南烈士像。</p><p class="ql-block">董耀南,男,白族,1914年生于云南省大理县银桥区古祖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艰苦的生活使他从小养成了勤劳朴实的性格,反动政府和封建地主的剥削和压迫,又使他具有反抗剥削压迫要求解放的革命精神。</p> <p class="ql-block">戛洒镇董耀南烈士陵墓。</p> <p class="ql-block">(六)李润之结局</p><p class="ql-block"> 故事似乎到此结束,不过,关于李润之的结局还需要简单叙述。</p><p class="ql-block"> 岁月的指针铿锵跋涉到上世纪五十年代,新中国成立,大陆大部分地方得到了解放,但是由于交通因素,西南少数地区还有国民党残留和地方土匪势力,本来李润之应该是有条件远走它方逃命的,可是他毕竟只是偏居哀牢山的一介草莽,自信兵强马壮,凭借哀牢山屏障,幻想可以与强大的解放军作一番较量。</p><p class="ql-block"> 1950年,政府开始清算和镇压解放前欺压人民的地主土匪,李润之组织武装力量负隅顽抗,于当年袭击新平县城,杀害党政干部和征粮人员100多人。5月3日,他又围杀到庄园内收粮的60多名新政权人员。此外,李润之还制造了几次土匪暴动,残害了100多名革命战士和人民群众,留下了罪行累累的记录。</p><p class="ql-block"> 1950年10月,解放军两个团包围陇西庄园,终于在三个月内攻占了土司府,抓住了李润之。1951年3月25日,李润之及其同伙在新平县操场被处决。</p><p class="ql-block"> 李氏陇西世族庄园回到人民手中。</p> <p class="ql-block">这是陇西庄园左侧外墙,解放军当年从这里攻入庄园。</p> <p class="ql-block">解放军征粮工作队攻打陇西庄园留下的弹洞。</p> <p class="ql-block">网络图片,当时新政权刚建立,需要粮食补给,解放军征粮工作任务繁重,不时遇到土匪和国民党残余势力的抵抗而壮烈牺牲。这是陈赓和宋任穷写给征粮剿匪烈士的悼词。</p> <p class="ql-block">李润之被人民政府枪决的图片。</p> <p class="ql-block">(八)尾声</p><p class="ql-block"> 李润之被执行死刑后,陇西世族庄园一直开放给游客参观至今。</p><p class="ql-block"> 英勇的解放军攻占庄园的战斗枪声犹在耳际,白色的墙壁上还保留着战斗的弹孔。虽然还曲径通幽,只是狭窄的过道长满了青苔……</p><p class="ql-block"> 青山不老,人事已非。</p> <p class="ql-block">哀牢山深处的飞瀑。</p> <p class="ql-block">壮丽神秘的哀牢山屹立在祖国的大西南,这里不仅有很多还不能破译的自然和生物密码,还有很多历史人文故事有待人们去挖掘。</p><p class="ql-block"> (全文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