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力群:《 北方皮影戏手抄卷本的整理与研究 》

魏力群

《民间小戏调研文集》(2022.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北方皮影戏卷本</h3> 我国北方皮影戏以河北古滦州为中心,广泛流行于冀东、京东、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等地,并曾于明、清时兴盛于京华。旧称滦州影、乐亭影、老奤儿影、驴皮影,是我国皮影戏中有较大影响的流派之一。戏剧史专家周怡白先生在《中国戏剧史长编》中说:“表演影戏最有名的地方,为河北滦县一带”。<br> 北方影戏的起源于影戏形成并日臻完善时期的宋代,宋时的影戏种类很多,有小影戏、大影戏、手影戏、和以真人为影的乔影戏。自金兵攻占汴梁、侵灭北宋之后,曾掳各色艺人到北方,其中也包括影戏艺人。在宋·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中记载:“靖康二年正月二十五日,金人来索御前祗侯方脉医人、教坊乐 人、内侍官四十五人;杂剧、说话、弄影戏、小说、嘌唱、弄傀儡、打筋斗、弹筝琵琶、吹笛等艺人一百五十余家。令开封府押赴军前。”由此可见,我国北方流行的影戏是宋代影戏的后裔和分支。由于金、元、明 均建都于北方,影戏在北方扎根并逐渐形成地方性特征,便是很自然的。<br> 明清时期,北方官宦富豪之家有蓄养影戏班的风气,他们相互攀比以此炫耀财势,有的不惜重金招募名角,有的开办影戏学员科班,这对于中国北方皮影戏的发展起到了一定推动作用。到20世纪初期,乐亭县内知名的影戏班子达80多个,甚至城镇中各大商号和店铺也多有影箱;在农村更有大量的农民自己组织的业余影戏班,有的县,几乎每个大村庄都有小影箱子。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形式能够如此普及和为大众所喜爱,也是十分罕见的。 北方皮影戏的剧本大多是历代文人墨客所编撰,这与历代统治者重视戏曲宣扬教化的作用有着重要关系,特别是明、清时的传奇剧本创作进入了一个大发展、大繁荣的阶段,此时亦有一些不第秀才为娱心劝善或遣心消闲而专门为影戏创作了大量剧本。其作品诗文并重、雅俗共赏,能引人入胜,所以久演不衰,这对于北方影戏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大清乾隆圣渝广训》中就有“乐亭生员编撰影戏”的记载(乐亭属滦州辖):民国二年,乐亭知县孙涣伦曾聘任文人张廷荫改良影戏,“按影戏曲本删旧换新,以期化俗移风,借以辅助社会教育”。祖藉乐亭的李大钊先生也曾为家乡的皮影戏班编写过反映时事题材的影卷《安仲根刺伊滕博文》。<br> 北方皮影戏的剧本俗称“影卷”,早年称作影经,是北方皮影戏演出的专用文学剧本。在旧影戏班子里传说,北方影戏的底本源自观音菩萨来北方讲经说法时留下的经卷,故影戏艺人称之为影经或影卷。这种传说意在言明影戏的起源与宗教有着某种联系,而实际上影戏正是受古代寺院俗讲及唐宋说唱艺术的影响,而“采其说,加缘饰作影人”的(见宋·高承《事物纪原》)。北方影戏初期曾以“诵经调”进行演唱,人们才称它为影经;明、清时期,影戏剧本又较多地受到传统“宝卷”的影响,因此又称影卷。在影戏演出中,演员不背记台词,只须在幕窗之内照本宣科,因此,演唱皮影戏又有“宣卷”之称。<br> 一、流传中的影卷<br> 北方影卷的传统剧目繁多,数目难以统计。其演出内容,数百年来一直延续着古代讲唱佛经、历史、胭粉、灵怪的传统,包括从春秋战国至明、清的历史演义和民间传说,所宣扬的无非是历史兴衰、封建道德、三纲五常、忠孝节烈,江湖义气、世态炎凉、儿女情长、因果报应、劝恶为善、轮回报应的等,而且多为成本大套的连台戏,俗称“唱大卷”,常常可连演一、两个月才能演完。正如清代尤侗在《西堂杂俎》中说的:“灯戏从来太虚玄,杖影幢幢尽妖仙,不必认真求实据,聊借俚语解人烦。”<br> 北方影卷大多是历代文人墨客所编撰,这与历代统治者重视戏曲宣扬教化的作用有着重要关系,特别是明、清时的传奇剧本创作进入了一个大发展、大繁荣的阶段,此时地处京畿的滦州,亦有一些不第秀才为娱心劝善或遣心消闲而专门为影戏创作了大量剧本,其作品诗文并重、雅俗共赏,能引人入胜,所以久演不衰,这对于滦州影戏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大清乾隆圣渝广训》中就有“乐亭生员编撰影戏”的记载(乐亭属滦州辖):民国二年,乐亭知县孙涣伦曾聘任文人张廷荫改良影戏,“按影戏曲本删旧换新,以期化俗移风,借以辅助社会教育”,祖藉乐亭的李大钊先生也曾为家乡的皮影戏班编写过反映时事题材的影卷《安仲根刺伊滕博文》。<br> 目前可以见到的最早影卷是明代万历年间的手抄本《薄命图》,内容为张彦和白玉楼悲欢离合的故事,其情节悲楚动人,数百年以来一直广为流传,剧中不仅生、小、冉、净、丑之行当齐全,而且各种词格皆备。<br> 较早期的剧目还有一批专门为酬神、祭词、还愿而演出的“愿影”影词,如《天官赐福》《三星赐福》《麒麟送子》等,剧中人物为天官大帝、招财童子、利市仙官或福、禄、寿三星等,唱词不过数十旬,均为吉祥话、祝喜歌之类的内容。<br> 现存大量的北方影卷主要是明末至清末之间的作品,其中影响较大、流传较广的新、老四大部影卷。老四大部影卷包括《双失婚》《金石缘》《镇冤塔》《五锋会》,这些都是多少年来烩炙人口的影卷。其中《双失婚》是写高君宝下南唐秘访、平定内乱的故事,《金石缘》写南唐李化龙和敖姿伶一对冤家结为夫妇的故事,《镇冤塔》是关于岳飞遗腹子岳霄与秦桧之女秦玉兰离而复合的爱情故事,《五锋会》是由关内流浪到关外辽阳的齐二黑父女所编写,描写宋代神宗时,镇西侯曹克让与奸相沈恒威之间忠奸斗争故事,此为滦州影戏中具有代表性的一部长卷,它包括“乾天剑”、“保龙山”、“全家福”、“大封官”几大部分,故事情节曲折动人,唱词结构多变,被影戏界誉为“影戏纲鉴”。新四大部影卷包括《二度梅》《珠宝钗》《青云剑》《三贤传》,这几部影卷均为清道光年间的乐亭县正蓝旗秀才高述尧先生编写。其中《二度梅》叙述梅良玉和陈杏元曲折坎坷的爱情故事,《珠宝钗》写白玉卿打安太及尉迟大海招亲的故事,《青云剑》写东晋王敦篡位,少主司马潜龙走国的故事,《三贤传》是梁武帝访贤的故事。由于新、老四大部影卷接演不断,群众多有熟悉至极者,故又将“四大部”称为“四大臭”,这里的“臭”意为演员演的太熟了、群众看的太熟了。<br> 此外,常见的影卷还有《大隋唐》《天汉山》《四平山》《混元盒》《珍珠塔》《杨家将》《回龙阁》《小西凉》、《飞龙传》《铁丘坟》《伐西歧》《绿牡丹》《松栅会》《灵飞镜》《昊天塔》《锁阳关》《十粒金丹》等数百部连本戏大卷,以及数不清的单出剧目。<br> 自古以来,任何戏曲的戏文都是以传播伦理道德为目的,而民间大众的许多传统观念,也大多来自戏文,正所谓“民不知书,独好观剧”(清·王宏)。虽然北方影卷是皮影戏演出的专用底本,但在当地群众中却有着深厚的影响,许多读书识字的人都再欢阅读影卷,凡爱好唱几句的常常捧着影卷哼唱,许多不识字的人还以影卷做识宇课本,甚至许多商号柜台上的买卖人也有传抄影卷的习好,在一本民国初年传抄的影卷《黑驴告状》末页题有:“读书之乐乐如何,英利泉升记,郑维芳抄写于奉省山西街一三二号。”由此可见,北方影卷不仅为影戏艺人所需,而且已成为群众的普及读物了。目前在民间保存整箱影卷的群众读者是大有人在的。<br> 由于北方皮影戏艺术在华北、东北的影响日益扩大,自光绪末年至20世纪30年代上海、沈阳、唐山等地的一些印书局,曾印制发行了大量的北方影戏的词本,他们用有光纸石印成袖珍本的线装套书,外加硬壳封套,每套只卖十几个铜元,以薄利多销。当时国人文化水平低者多,购买小说诗文者少,一般书局营业并不景气,而大量的出版影词却成了当时的热门,这种小册子的流行对北方皮影戏的发展无疑起到了进一步推动作用。现在仍能见到的民间散乱保存的石印本北方影词有:上海德和义书局于宣统元年印行的《二度梅》《飞虎梦》,上海江东茂记书局印行的《薄命图》和《五锋会》,上海锦江书局印行的《薛家将反唐》,上海校经山房印行的《龙门阵》《党人碑》,上海大成书局印行的《仙桃会》《江东桥》《梅花亭》等。<br> 二.影卷的词格与韵辙<br> 北方影戏属于代言体戏曲,但它又保留着大量说唱文学中叙述体的痕迹,如《砸蛮驾》中包拯唱“……包公夸官且不表”之后,西宫娘娘接唱:“再表了愿的曹西宫……”;又如《武家坡》中薛贫贵唱道:“如此这般说一遍,连来带去十八年……”这种叙述体、代言体相结合的特征是现代其它戏剧中少见的,它清楚地表明古代影戏演唱与俗讲、说话的渊源关系。<br> 北方影卷的词格种类多、变化大。其中常用的七言、五言唱词的格式、韵脚与俗讲变文完全一致,剧中人物的上场诗、下场对句又与说唱文学中的诗、赞相同,还有的词格源于当地的民歌、俚曲而成为北方影戏特有的句式,如“三赶七”、“大金边”、“小金边”等。而且,北方影戏中不同的行当角色采用不同的唱词格律:一般每句字数较多的唱词,如“十字句”、“楼上楼”等多用于剧中主要人物;每句字数较少的“七字句”多用于次要唱段;至于“五字句”则常用于净行中勇猛、粗扩的人物和丑行人物;“大、小金边”只能用于丑行人物,其它角色不能滥用。<br> 北方影卷中的唱词讲究韵辙,即每句尾字要合辙押韵,它共有十三道大辙和两道儿化韵的小辙。其中十三道大辙包括工生辙、地西辙、天仙辙、堆灰辙、坡喝辙、交梢辙、加花辙、人臣辙、丢休辙、贴歇辙、扑苏辙、江洋辙、排怀辙,艺人们常以“东西南北坐、俏佳人扭捏出房来”十三字口诀来表示这十三道辙。另外两道小辙,即带儿化韵的“小人臣儿”和“小天仙儿”,多用于轻巧、亲呢的词句,如“这个小媳妇儿,没事就好串门儿”、“大战了好半天儿,累得她红了脸儿”。影卷中每种词格都是上、下句呼应,凡上句是仄韵、下句是平韵的叫正辙,反之上句是平韵、下句是仄韵的叫硬辙。正辙又叫软辙,演唱时可以放长韵,而硬辙演唱却不放长韵。<br>北方影卷中常见的词格如下:<br><br> “三字头”:通体为三字一句,类似数板式词韵,亦有上、下句之分,下句要在辙上。如《四平山》中高升唱,<br> “我高升,胆战惊,尊贵人,听我明,<br> 这件事,有隐情,苗国丈,老奸雄,<br> 他叫我,设调停,将薛海,请府中……。”<br><br> “四字句”:每句以四个字组成。但是在四字句的后尾则需要加衬字七言的句子结束,如:<br> “夫人有命,差我月花,<br> 寻找老爷,急赴观察,<br> 俱都找遍,不见人牙,<br> 绕到花园,两手不拉,<br> 瞧见一人,地下横爬,<br> 近前一看,把我吓煞,<br> 原是老爷,无了脑瓜。<br> 流了一堆鲜红血,不知是被何人杀。”<br><br> “五字经”:整段词句均为五言韵文,只用于净角和丑角简炼、明快的唱段,它属硬辙词格,上句落平声韵,下句为厌声韵。如《文殊庵》中胡标的唱词:<br> “我名叫胡标(平),你家坟东住(仄),<br> 家中有老妈(平),娘俩把日度(仄),<br> 那天我上山(平),天黑下大雾(仄),<br> 急忙赶回家(平),碰见大松树(仄),<br> 上吊一个人(平),救她把家入(仄),<br> 见了我的妈(平),就把苦处诉(仄),……”。 <br><br> “七字赋”:即七言韵文,是影卷中使用最多的,其句法整齐,容易上口,适用于各类行当角色和多种板眼的演唱。艺人们为了演唱中板式变化,有时加衬字,但不妨大体。如《偷看家书》中沈冰洁唱:<br> “满面常笑说有理,心里不由(的)打算盘,<br> 自从状元来入赘,看他总是不喜欢,<br> 奴家只得从夫志,不敢错待(这)小状元。<br> 今日呆然身乏困,少陪官人我先眠。”<br><br> “十字锦”:每十字为一句的唱词格式,一般用于慢板唱腔。如《砸銮驾》中西<br>宫娘娘的唱段:<br> “头层兵藤牌手头前列队,二层兵长枪手枪绽红缨,<br> 三层兵三股叉叉挑日月,四层兵四棱锏锏放光明,<br> 五层兵竹节鞭鞭打上将,六层兵短刀手手把刀擎,<br> 七层兵七星剑寒光夺目,八层兵狼牙棒棒打敌兵,<br> 九层兵连环锁锁马入阵,十层兵弓箭手腰挎雕弓。……”。<br><br> “三赶七”:又叫三顶七,是北方影戏中特有的唱词结构,属垛字句。字句以三三、四四、五五、六六、七七的上下句格式反复排列。三赶七属正辙,如使用硬辙便为“反三赶七”,它们多用于剧情高潮时各种人物的演唱。如《抄桃花堡》中蓝素艳的三赶七唱段:<br> “惊叉恨,气满胸,<br> 拉住官人,叫声相公,<br> 你休要害怕,小妾有调停,<br> 待奴抄刀上马,杀退这伙官兵,<br> 回来慢慢打主意,好歹不叫你受惊。”<br><br> “大金边”:此句法较有特色,是一种五五、三三、五五、七、三三三的唱词格式,虽有辙,但不拉辙,一直数唱到底,大段唱词按此格式重复使用,每段唱完时加钹、鼓等打击乐,其专用于丑角唱腔,富有灵活、诙谐意味。如《五锋会》中程有义唱:<br> “到了淮安城,离城十里地,<br> 租了房,做生意,<br> 开了小茶坊,过往人稠密,<br> 赚钱糊口现得利,<br> 好时气,好时气,好时气。”<br><br> “小金边”:词格为五五、七、三三三,其用同于大金边。如《五锋会》中潘才唱:<br> “越想越喜欢,打马摇鞭杆,<br> 表妹想我非一天,<br> 有心眼,有心眼,有心眼。”<br><br> “数念”:只数不唱,也不配鼓板。如《乾天剑》中报子的数念之词,其节奏清楚连贯,如妙语连珠,节节加强,甚至一口气数念到底,常常能引起满场的喝彩:<br> “报、报、报、探子忙来报,<br> 敌兵又来到,人马喊又叫,<br> 黑压压,密喳喳,吐噜噜,巴拉拉,乱响催军炮,<br> 有一员反将挑开哨,<br> 这个人儿生的傲,手使一根摈铁大棍,<br> 这么来粗,那么来长,连耍带绕,<br> 头上无盔,身上无甲,连蹦带跳,<br> 脸似蓝绽,牙似钢锥,两眼如灯,<br> 两耳生毛,口似血盆,哇呀呀一声怪叫,<br> 如同鬼嚎把阵要,声言赫连铁头到,<br> 单把侯爷叫,不敢不报!不敢不报!”<div><br> “赞句”,属只念不唱的韵词。如《双失婚》中洛红天所赞:<br> “我本霞生洛红天,洛红天,<br> 汝宁府内英名传、英名传,<br> 跟随师父学武艺、学武艺,<br> 精通兵器十八般,十八般。”<br><br> “楼上楼”:是一种不规则的辙口句,属巧口唱功,唱词结构有强烈的动力感,把动荡的情绪逐渐推向高潮,是最容易唱出情绪的句式。如《琵琶词》中秦香莲对丈夫陈士美如泣如诉地唱道:<br> “实指望夫荣妻也贵,<br> 陈郎夫呀,因何变了心?<br> 功名富贵身外事,<br> 怎忍心一旦富贵就忘了结发的人,<br> 如果你中途将我抛弃,<br> 为妻我终身无依靠何人?<br> 若有错处,指示我个明白吧,总死也无怨,<br> 哪怕是粉身碎骨也甘心。<br> 我的夫主啊,留下吧!留下吧!<br> 可怜可怜我这苦命人,我那好心的夫君啊……。”<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皮影戏《琵琶词》</h3><div><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北方皮影戏剧本的纲鉴《五锋会》</h3> 北方影卷优美唱段欣赏:《五锋会》中“大封宫”一、折。内容为宋神宗被奸相沈恒威骗至保龙山观景时遇险,曾被奸臣陷害的镇西侯曹克让率领各路英雄前往救驾。这是神宗皇帝在脱险后大封官的一段唱词,唱词结构多变,是滦州影卷中最具代表性、演唱时最见功力的唱段:<br> 神宗(白)“二位老皇兄功高尚父、劳过伊尹,何罪之有,请起呀,你们请起。<br> (唱)神宗天子忙离座,<br> 急忙忙搀起二位老功勋,<br> 传唤宫人而等快看座,<br> 爱卿你们坐下慢慢叙陈。<br> (曹、郑二臣插白,“为臣不敢”)<br> 哎,此处也不比金銮殿,<br> 此座不是绣龙墩,·<br> 请坐,请坐,你们快请坐,<br> 只管坐下慰肤我的心。<br>(曹、郑二臣插白:“臣等谢主赐座之恩。”)<br> 二卿你们劳矣须白了,<br> 尚且不肯忘国恩。<br> 朕不知恒威沈奸相,<br> 他竟勾串众贼人,<br> 再不知降香是诓我朕,<br> 他竟安下篡位的心,<br> 再不知恒党是他的姑舅,<br> 他竟忘了雨容之恩,<br> 再不知法戒是他勾引,<br> 他竟率领众三军,<br> 朕只想今日里命难保,<br> 朕只想回朝必是我那三魂。<br> 想不到戎王告沈说的那些话,<br> 想不到张全忠是一位忠臣,<br> 方才在庙内,多亏了他一人,<br> 杀死了二凶僧,托肠血淋淋,<br> 朕把他的灵枢带回朝,<br> 再超渡他的七魂,<br> 他的忠心扶日月、浩气贯乾坤,<br> 追封他忠烈公,<br> 肤封他一辈一辈、辈辈辈的、世袭传留荫子孙,<br> 俱是有功之臣。<br> 想不到曹兄你还在世,<br> 这也是鬼使神差你到来临,<br> 从天把你降,天也无有路,<br> 就地把你生,地也无有门,<br> 天无路,地无门,是怎么?<br> 今日今时你来降临,<br> 天意该当你重出世,<br> 搭救朕当两世为人,<br> 千错万错是朕当我的错,<br> 听信馋言怪朕我心昏,<br> 这从前以往的事,卿呀,你莫记在心,<br> 我只说咱们君臣见面,除非是梦里黄昏,<br> 这也是你的忠心感动了天地,<br> 神佛保佑!西天阿佛、南海真人、那摩护法,大慈大悲,阿弥陀佛,<br> 口内不住地把佛念。<br> 想不到贤臣郑士勋你也来临,<br> 想不到聚众在那青松寨,<br> 想不到青峰山上有能人,<br> 想不到赵英还有后,<br> 想不到还有这些女钗裙,<br> 想不到率众来救朕,<br> 想不到今日个君见臣,臣也见着君,<br> 该着龙虎再会风云。<br> 悔不该当初不问剃客,<br> 悔不该事事不辫假真,<br> 悔不该屈杀了赵察院,<br> 悔不该又拿他的满门,<br> 悔不该杀了寇参议,<br> 悔不该追回乾天剑一根,<br> 悔不该兵屯桃花堡,<br> 悔不该伤害了众朝臣,<br> 朕不拿住沈奸相,<br> 誓不回朝再为君,<br> 朕不与皇兄消此恨,<br> 朕就是死也不甘心。<br> 二卿啊,快与我朕选众将,<br> 与那几位女钗裙,<br>(曹、郑二人插白,“且等领旨”)<br> 救驾之功朕当难忘,<br> 自有皇宣大封功臣。”<br> 《五锋会》“大封官”唱段——著名皮影戏老艺人张凤阁演唱 三、北方影卷的演唱<br> 影卷经文人编写后在皮影戏班中流传,均按竖行格式抄写。一般用土窗户纸或粉连纸,裁成约三十开大小的线装规格,每页七行字,两页为一篇,每篇约二百宇左右。每本影卷约六十页,连本剧目要十几本甚至几十本为一卷。<br> 在影卷中,除了词文之外,还有一些关于人物唱、念、上场、下场等特殊的注记,如XX上、杀下、内白、摆帐、上又下:等,又如“∟”的记号表示唱念一段的结束,“卞”表示唱念结束后下场。<br> 由于影戏艺人文化程度所限,传抄的影卷中有很多错别字、代用字、方言字,这些宇在外行人眼中,常常不知其为何字,更难解其意。例如滦州方言读“这”为zhi音,所以有的影卷中常将“这个人”写为“只个人”,还有的把“一桩”写为“一庄”、“再表”写为“在表”等等。尽管这些字从字面上己含意全非,但经影戏艺人口中念出却毫无差错,这些字对于他们来说倒是很便于识别了。<br><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唐山市丰润老艺人赵振演唱</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皮影戏演出时,影卷置于影窗所在的长案正中</h3> 演出时,影卷置于影窗所在的长案正中,用一块名日"书戳子"的木板斜坡式托放,整场的唱念和操纵均要依据影卷之词。演唱者虽不须背词,但对其所唱须很熟悉,演出中要及时趋前看卷,唱毕则后退。每唱念到卷面只剩几个宇时,由操纵影人的师傅用竹签挑翻下一页。翻开的影卷一般用铁镇纸(俗称。仿健子")压住开页的两边,当唱念中途需要准备上场的影人时,掌台师傅则将仿健子横置在唱词的末尾,演员唱到此处就必须甩腔或拉长调切住,等掌台师傅做完准备工作,井将仿健子移为竖压影卷时,演员方可继续演唱。<br> 北方影卷的演唱完全是用当地那委婉动忻、富于歌唱性的方言,而且在早期诵经调的基础上,逐渐吸收当地民歌、俚曲以及其它剧种、曲种的曲牌子,形成了调口优美、板式丰富、地方味道浓厚的声腔体系。特别是清道光年间北方影卷“四大部”的出现,其复杂的唱词结构和抒情词句也促使影戏艺人在曲牌和调口上的更新。1920年前后,北方影戏班子和影戏艺人日益增多,他们为了竞争生存,不得不在自己演唱的板腔体上下功夫以争取观众,这样,逐渐产生了平调、悲调、花调、侉调、梦调、游阴调、还阳调、凄凉调、路途悲、哭迷子等调式。当时的小旦演员郭老天因坏了嗓子,不得已用手指掐捏着喉头以控制声带 但是这却意外地创造出了韵味很美的假声腔。这种掐嗓演唱的效果深得群众喜爱,故很快在北方影戏界普遍推广起来,而且成为北方影戏独具特色的艺术面貌之一。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著名皮影老艺人丁振耀演唱</h3> 影卷每经演出使用一遍,便称为“过一次灯”,凡过灯次数越多的影卷便是观众最爱看、艺人最爱演的剧目。每当演出结束时,掌台师博便将影卷戳立于影窗之上,这便表示散影了,如果观众此时仍不散去而齐呼再演一段,影班必须撤掉影窗上的影卷,由主要演员再加演一个片断或一段清唱,然后才能收台。<br> 在皮影戏演出中,同一个字的念白,由于语气重音的不同,表达意思也会大不相同。其中很有意思的一点是影卷中关于代言体和叙述体的结合问题,这是显示皮影戏是从说书向戏曲转变而来的,是个非常显著的特征:任何故事情节都是用叙述和代言的方法表现:《汴梁图》苏凤吉唱:<br> 凤吉在马上把令传(叙述体)<br> 众将一勇杀上前去(代言体) <br> 正遇贱妃刘瑞莲(叙述体)<br> 并不交言杀一处(叙述体) <br> 二马相迎战一团(叙述体)<br> <div> 《兰亭造律》中杨氏和萧何唱:<br> 儿啦,(代言体)杨氏安人止住泪,佳人相扶回里行。(叙述体)<br> 我的夫啊,(代言体)<br> 押下婆媳且不表,不知不觉起了更。(叙述体)<br> 萧何起身向外走,带领从人一窝蜂(叙述体)<br> 走不多时来到了,奸相居坐在当中。(叙述体)<br> 吩咐从人,有,快动手!(代言体)<br> </div><div><br> 四.影卷中的代用字辨识<br> 现存的北方皮影戏影卷有一千多种,正因为影卷作者是文人,所以其中的唱念词语必然带者浓厚的文人情态,唱词中经常出现了诸如:中鲜兄弟、进京入泮、今当秋闱、世代簪缨、终日谦谦、才高二酉、学富五车等文学性很强、距离百姓生活用语相距很远的的词汇。<br> 演唱皮影戏的民间艺人皮影戏的演员必须要识字,而且需要现场照着影卷在幕后唱念,所谓“照本宣科”。由于影戏艺人文化程度所限,传抄影卷的过程中,为了唱念时便于识别,改用了许多代用字、方言字和错别字,这些宇在外行人眼中,常常不知其为何字,更难解其意。例如北方方言读“这”为zhi音,所以有的影卷中常将“这个人”写为“只个人”,“一桩”写为“一庄”、“再表”写为“在表”等等。尽管这些字从字面上己含意全非,但经影戏艺人口中念出却毫无差错,这些字对于他们来说倒是很便于识别了。<br> 影卷中的代用字:<br> 例如:《邵玉兰救夫》一剧中,邵玉兰代元帅点兵时说道:“有见了”,大家很难明白是什么意思,但影戏要表达的是:有僭了(超越本分),<br> 此外,象“有理”与“有礼”、“以往”与“一往”、“明鉴”与“明见”、“在表”和“再表”、“眼忘川”和“眼望穿”、“遭尽“和“糟践”、等在字面上也常常是混用的,但在演唱时,却听不出有什么错处的。又如“启奏”在影卷中经常被抄成“乞奏”,这与影卷中唱见的“乞令定夺”、“望乞万岁做主”中的“乞”字通用。从文学上讲就是错白字,但在民间艺人眼里就不是错误,这样的文字对于他们来说是很好认识、很实用的东西。民间艺人说:“影卷上是字抄错了没有关系,只要念的不错就行啊。”<br> 影卷一般是用毛笔小楷抄写,或行书、或楷书,都比较容易识别,但我们还在有的影卷中看到,“眼”字,是用画的一只眼代替“眼”字,如同在行楷中夹杂了一个象形文字。如:<o>亮心也明、拔除<o>中钉,<br> 影卷中的方言:<br> 在影卷上通常把“这里”写成“只里”,这与地方乡音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在唐山当地方言口音中,“这”字读为“zhi ”,所以“这”的代用字成了“只”,又象“如此这般”,在影卷中常常成了“如此只般”。此外“泪直倾”读作“泪直keng ”,影卷上的“把命倾”,演员会读为“把命坑”,所以在影卷上倾、坑、都是写的倾,但念的是坑。 <br> 再有一些地方俗语也很多,如:落道(闲散)忒奥(太好),使的慌、嚼咯、会(和)我装门(么啥)呀,除了以上最基本的常识,更重要的是要入戏,行话叫“入皮子”才行。<br><br> 北方影卷经过了近千年的发展流传,形成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和灿烂的艺术成就,今天虽仍以独特的文学面貌保存在民间,同时也面临着失传的境地。北方影卷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文化现象,自有它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它不仅是中国戏曲文化领域中的重要内容,而且与语言学、社会学、民俗学等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北方影卷可谓是我国北方民间文化和戏曲文学的一个宝库。</o></o><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