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p> <p> 父亲(右)与叔叔叶旬良(新四军老兵),解放初在杭州市合影。</p> <p> 老照片从右至左:父亲、母亲、姐姐、陈正财叔叔(警卫员)、叔叔叶旬良。(1949年冬于杭州)</p> <p> </p><p> 2022年8月1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5周年纪念日,回想起父母亲在年青时候,都曾是30年代很早就参加革命队伍,较早当兵的革命军人,都有着光荣的军旅生涯经历。因此,最近应宁波革命将士后代群之约,专题写一篇回忆老父亲从军的文章,以此作为庆贺建军节的纪念。</p><p> 父亲叶海良,1912年出生,系湖南省岳阳市平江县人。1930年5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入编于红二方面军六军团红十六师,时任师长萧克,师政委陈寿昌。后随大部队经历过著名的红军长征。</p><p> 我手头珍藏着一本由湖南省党史部门2019年9月年出版,原红六军团军政委主席、第七届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任弼时同志女儿任远芳题写书名巜最后的红军一一红六军团幸存者名录》书藉,书中详细汇编了建国以后,经历过长期战火洗礼,及战争年代的峥嵘岁月后,红二方面军红六军团所幸存的640多名老红军名单,并附有每个老红军的简历和照片,其中老父亲的从军经历等也编印在此书(P365页)之中,这是一本弥足珍贵的红二方面军红六军团党史和军史的补充资料。</p><p> 老父亲健在时,我曾好奇地问过他几次,为什么要参加红军?他回答得很朴实:因家里穷,经常吃不上饭,红军来了以后宣传鼓动,经过动员后,就去当兵入伍了。又问:在红军队伍里干什么呢?他回答道:先是当重机枪手,上战场时两人一组,一个战士拿着机枪扫射,另一个战士递送着子弹带配合。实战时,有时候因敌方火力点目标并不明确,重机枪就先开枪探寻,朝着不同方向作小火力点射试探,一旦敌军回射后,正好暴露了敌方火力点的位置,就可以集中火力对准目标猛烈扫射开打。</p><p> 以后,因部队工作需要,他又调到红军兵工厂、特务连等部门干过。那时候我们都还小,听到“特务”两字就以为都是坏人了,老父亲淡然一笑,说红军队伍中也有搞特务工作的(如交通、情报等),时为小孩子的我们,听后也只能是似懂非懂而已。</p><p> 父亲常黯然提起,当年家乡同批当兵入伍的共有36人,到解放以后,只剩下2人还活着,其他都英勇牺牲了。战场上几十年的枪林弹雨,浴血奋战,留在老父亲身上最显著的战争记忆就是枪伤。一到夏天冲凉或衣衫较单薄时,就能在老爸的右肩、后脖颈、左手掌等处,有很多枪伤造成的疤痕清晰可见。因此他持有民政部门颁发的《革命残废军人抚恤证》,又以此证为荣,常讲些革命经历中的战斗故事给孩子们听。</p><p> 老父亲回忆道:长年的行军打仗,在战场上的残酷拼杀中,自己曾多次受伤和昏迷,后都有幸被抢救生还。当年红军打仗时有句囗号是:轻伤不下火线,重伤不哭。对生与死都看得很轻,体现了红军战士作战时的英勇顽强和钢铁般的意志。早期的红军医疗队又经常缺医少药,伤兵员被抬下战场后,往往都是先用淡盐水直接冲洗伤口的,让人疼得哇哇叫,然后再做些简单的包扎处理就算好了,没有条件去做更好的治疗。</p><p> 进入抗日战争时期,我父亲曾在江苏盐城的新四军军部工作过,并为陈毅、刘少奇等军首长做过警卫工作。父亲曾教会我一首激情雄壮的军旅之歌,这就是由陈毅军长等老同志集体作词、何士德老前辈作曲的《新四军军歌》,至今我仍铭记在心,还经常在不同的场合中深情激昂地演唱过。</p><p> </p> <p>《最后的红军一一红六军团幸存者名录》,由原第七届中共中央书记处任弼时书记的女儿任远芳题写书名。</p> <p> 我在市直机关退休以后,返聘到宁波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驻会工作,继续发挥老干部余热,研究保存新四军军史,传播浙东红色文化,弘扬铁军抗战精神,因此,对江苏省盐城市新四军军部红色遗址,就一直怀有前往探访学习和敬仰先辈的心愿,想亲眼看一看父母亲曾经战斗和生活过的地方。到宁波市新四军研究会驻会工作后,2020年11月才有了机会,研究会专程组织去江苏省盐城市新四军军部旧址及新的展馆等场所,认真进行参观考察、学习交流。抚今追昔,沧桑巨变,岁月流逝,精神永存,此趟红色之旅,给我留下了深刻难忘的印象。</p><p><br></p> <p> 作者在江苏省盐城市新四军军部红色遗址参观学习。(2020年11月)</p> <p> 江苏盐城新四军史迹新展馆前方,广场上屹立的新四军老兵雕塑。</p> <p> 抗战后期与解放战争时期,父亲曾担任过皖北、苏北解放区阜宁、盐城等地的县交通局长。新中国诞生后,他担任杭州市邮政局首任局长,以后又调任中共浙江省委工交部党委书记等职。</p><p> 1958年至1963年,父亲再从省里调任嘉兴邮电局局长兼党委书记。我们全家随父亲工作调动,也搬迁到县城之中,居住在大运河畔的邮电职工宿舍楼里。小时候,我常看到有些学校或机关、企业等单位,拉着欢迎横幅,敲锣打鼓地来到我家门口,邀请老红军父亲去做光荣革命传统的报告。</p> <p> 皖北解放区邮电管理局局长联席会议合影,前排右四为老父亲。(1949年6月)</p> <p> 父亲(左)五十年代初在北京邮电学院干部培训学习班时,与部分学员的合影。</p> <p> 出生在这样的革命老干部家庭中,红色情怀会较浓些,从小就会更多地受到良好家风、家教言传身教与潜移默化的教育与熏陶。当年父母亲也十分关注着我们的成长,经常给我们姐弟三人讲:你们是红色家庭出生的孩子,更要听党的话,政治上要求上进,永远跟着共产党走。刻苦学习,健康成长,长大后努力报效国家,要继承和发扬好老一辈优良的革命传统。</p> <p> 作者(右一)指导宁波大学(马院)部分党员师生,暑假开展“红色印迹”社会实践活动。(2020年7月)</p> <p> 作者(左)在宁波市档案馆,参加小学生团队暑假红色文化研学与传承活动。(2021年7月)</p> <p> 1963年秋,父亲又调仼宁波专区邮电督导处主任,主管宁波、舟山、绍兴三地区的邮电系统工作。三年以后,“文化大革命”浪潮席卷全国,当年父母亲也作为“走资派”而遭到了严重冲击,被“造反派”们强迫关牛棚、挂黑牌、遭批斗,抄家室、下放劳动等,但即使在那“十年动乱”是非混淆的特殊时期,又身处在人生低谷的逆境中,他们对党对组织依旧是忠心耿耿,信念坚定,至今还记得父亲那时常说过的一句老话:“火要空心,人要忠心”。</p> <p> 父亲(前排左一)离休后,定期参加中共宁波地委老干部局安排的老同志集体活动。</p> <p> 老父亲1996年7月去世,现安息在由宁波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主管的,海曙区樟村四明山陵园的老干部墓区中,虽然至今离开我们巳有20多年了,但其音容笑貌却犹在眼前。他的一生真正做到了对党对国家忠心耿耿,那怕身处逆境,也做到临难不惧,坦荡面对。工作上认真努力、勤恳勤勉;生活上艰苦朴素、清正廉洁;为人做到两袖清风,一身正气,这些都是他传承给子女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并巳内存于心,外化于行,将始终激励和鼓舞着我,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进取,勇往直前。</p><p> 红军精神,永放光芒!</p> <p> 宁波部分革命将士后代欢聚一堂,隆重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5周年。(作者在第2排左5 、2022年7月28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