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寒湖月饼”传人郭彦鹏讲述——和顺寒湖月饼那些事

梁余温泉

寒湖月饼(彦鹏制作) 寒湖月饼(彦鹏制作) 2022年暑假,回到家乡和顺避暑,遇见我的学生郭彦鹏(和顺一中1995届高95班学生),彦鹏是和顺寒湖(郭凤梧家族)月饼的第三代传人,现在在和顺新建街经营着一家店铺,20多年来,他和爱人起早贪黑、挥洒汗水,靠制作“寒湖月饼”养家糊口,随着“寒湖月饼”制作工艺于2017年成功申报省级非遗,“寒湖月饼”也成为了和顺独特的文化品牌,彦鹏两口子凭借传统的配方、精湛的手艺,手工制作的月饼皮薄馅多、香甜可口、营养丰富、无添加剂,因此,月饼生意愈发红红火火,家庭经济早就实现小康水平。<br> 说起“寒湖月饼”,不得不提到郭彦鹏的祖父郭凤梧(1913-1998),这位郭老先生,出生在和顺县阳光占乡寒湖村(2021年撤乡并镇,现在属横岭镇管辖),年轻时心灵手巧、勇于创新,开过饭店,打过烧饼,做过雨伞,当过工人,可谓浑身本事,他首创了独特配方、手工制作、传统吊炉温火烘烤加工的“寒湖月饼”,具有配料精致、色泽诱人、香酥味美、口感纯正、不油腻不变味、保存时间长、适合大众消费的特点,这种优良的品质一直传承到六十多年后的今天。<br> 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国家步入了改革开放的快车道,彦鹏的父亲郭玉旺成为“寒湖月饼”第二代传承人。到了每年的八月十五前夕,郭玉旺要走村进城推销自产的月饼,他发现了一个问题,月饼的外包装只印有“中秋月饼”的字样,没有产地和商标,外观无法与县营的食品一厂、三厂生产的月饼区分,于是,郭玉旺就萌生了给自己的月饼起个名字的想法,这就是最初的品牌意识,后来家人和朋友一致决定,就把月饼的产地寒湖村作为商标,从此,口口相传的“寒湖月饼”有了正式的名号和商标,“寒湖月饼”也因此成为一种优良品质、可口食品的代名词。<br> 1996年后,郭玉旺的月饼作坊从寒湖村搬迁到了和顺县城,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寒湖月饼”的产业也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在制作设备方面,从笨重费力、低效率的铁吊炉(一天制作200斤月饼),到自制的耐火砖铺面的土制铁烤箱(一天制作350斤月饼),进入二十一世纪后,购买了专业厂家生产的全自动化电烤箱,一个师傅能管理两台电烤箱,如果开足马力生产,一天生产2000斤以上的月饼不成问题。<br> 如今,郭彦鹏和他的三位兄长彦书、彦栋、彦卓作为“寒湖月饼”(郭凤梧家族)第三代传人,都在县城开着月饼和蛋糕的店铺,生意一直居于同行业龙头老大的位置,他们兄弟四人把价廉物美、酥香可口、甜而不腻、色香味俱佳的和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名点——“寒湖月饼”推向了新的高度。他们在承继传统手艺的同时,既繁荣了食品市场,给百姓带来口福之享,又发家致富,光耀了祖宗门庭;于己于人于国于私,皆大欢喜!<br> 在彦鹏的月饼作坊看到,月饼的馅料更加丰富,早以由红糖、芝麻、花生、青红丝等,变成了核桃五仁、纯核桃仁、枣核桃仁、腰果核桃仁、苦荞面无糖等多种成分的馅料,还有红糖、白糖等口味,让包括血糖高的患者在内的消费大众有了更加丰富多彩的选择。据了解,彦鹏在每年八月十五的销售旺季,月饼的销量保持在五万斤左右,这种畅销的势头,可以想到“寒湖月饼”在和顺人心目中受欢迎的程度该有多高。<br> 对于和顺人来说,每到八月十五前的两个多月(现在几乎是全年),县城和寒湖村的各个角落就会飘荡起烘焙月饼的酥香绵甜之味道,此时的月饼已经不是专属于中秋节的应节食品,而是逐渐成为百姓口中的日常点心或休闲食品了。身居外地的和顺人,返乡探亲回工作生活所在地时,经常要购买“寒湖月饼”作为馈赠亲友的和顺特色礼物,“寒湖月饼”因此名声大振,享誉省内外。 “寒湖月饼”创始人郭凤梧 彦鹏的月饼作坊 销售旺季时的月饼作坊 销售旺季时的月饼作坊 师傅在烘焙月饼 彦鹏在检查出炉的月饼 彦鹏的爱人包好了月饼 彦鹏月饼获得金奖 彦鹏月饼获得人气奖 寒湖村在318省道上的宣传标语 寒湖村在318省道上的宣传标语 <font color="#167efb">记忆中的月饼,随着时代的更替,呈现出不同的味道……</font><br> 上世纪七十年代,物资匮乏,许多物品须凭票证供应,中秋节的月饼也是每口人凭证购买半个或一个,大约一包四个装的月饼售价七八毛钱,当时的月饼是由县食品加工厂烤制,馅料成分是红糖、芝麻、花生、青红丝等,但馅里面掺和的面粉很多,半生不熟,月饼稍放置三四天后,就会变得坚硬无比。每到八月十五那一天,母亲把一个月饼切成四瓣,我们兄妹几人手拿一角月饼,津津有味的细细品尝起来,有时候舍不得当下吃完,就从作业本撕一张纸包住小块月饼装在衣服口袋里,看到其他同学吃月饼时,肚里的馋虫勾引着自己拿出纸包的月饼轻轻的舔上几口,再小心翼翼的包起装好,月饼的油脂很长时间渗在我们衣服口袋外面形成一片又一片的油渍痕迹。<br> 进入改革开放的八十年代,农民包产到户,物质供应渐为丰富起来,中秋节时的月饼基本能放开胃口而食。1982年我在平定师范上学时,到了八月十五,学校食堂还要给我们全体学生每人发放两个月饼。但是,当时月饼的种类还很有限,仅限于酥皮、硬皮,馅料以五仁为主。八十年代中期,我县的传统名食——寒湖月饼(家庭手工作坊制作)开始重新走进人们的视野。<br> 从九十年代起,一直到现在,一晃三十多年过去了,社会的进步日新月异,经济的发展有目共睹,中秋节的月饼更是花样繁多,口味各异。有苏式、广式、京式、宁式、潮式、滇式还有山西的名点“双合成”等不同产地;有甜味、咸味、咸甜味、麻辣味等口味;有五仁、豆沙、枣泥、冰糖、芝麻、火腿等馅料;有硬皮、混糖皮、酥皮等饼皮,价格从几元钱一包到成千元一盒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