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摩梭文化与藏文化考察记之三: 在香格里拉和丽江穿梭,领略少数民族的文化魅力(刘向辉)

周 亮

<h5>  8月10日,我们在长沙师范学院党委书记、博士生导师罗婷教授的带领下继续深入考察少数民族的文化。在经过5个多小时的颠簸后,我们从泸沽湖畔的摩梭人家到达了迪庆藏族自治州的香格里拉,开启了对藏文化的考察。</h5> <h1></h1><h3><b>与香格里拉市文化旅游局领导座谈</b></h3><h5> 8 月10日傍晚我们到达了香格里拉并与香格里拉文化旅游局的局长达吉·扎西达娃,香格里拉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李厚,香格里拉市文化和旅游局资源开发股股长何玉梅举行座谈。座谈会上,罗婷书记从“百年老校、圣人奠基”“红色学府,英才荟萃”“师范本色、儿童特色”“创新发展、砥砺奋进”四个方面介绍了百年红色长师的办学情况。扎西达娃局长听了罗婷书记的介绍后,对红色长师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表示要和我校加强合作,并就如何挖掘和开发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培训相关工作人员与我校形成了初步合作意向。他接着表示香格里拉旅游文化资源丰富,藏文化特色鲜明,近些年受到外界的普遍关注,来这里旅游感受藏文化的人越来越多。但与此同时,尽管香格里拉红色文化资源也比较丰富,但香格里拉在红色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上尚不充分,愿意拿出30万元作为初步启动资金与长沙师范学院开展合作,希望能得到红色学府——长沙师范学院的帮助,共同就香格里拉的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旅游线路的形成进行深入探索,促进香格里拉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br> 香格里拉地处青藏高原、横断山脉腹地,云南西北部,又被称为香巴拉、人间天堂。境内居住有藏族、纳西族、汉族、傈僳族、彝族、白族、苗族、回族、普米族9种世居民族和其它民族共25种。这里历史文化悠久而丰富,由于多数都是藏民,这里成了了解藏民生活习惯、考察藏文化的绝佳之地。</h5> <h5><p><b>走进普达措国家公园:藏文化中自然因素考察</b></p> 8月11日上午,经过一晚的休整,我们在罗婷教授的带领下,走进普达措国家公园考察藏文化里的自然文化。普达措国家公园位于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建塘镇红坡村,处于滇西北“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中心地带。这里有多处断层崖、林间小涧、深沟峡谷等独特小景交错分布,包含了较为原始完整的森林灌丛、高山草甸、湿地湖泊、地质遗迹、河流峡谷生态系统等。</h5> <h5>  西藏被称为“在最接近天空的地方”。虽然我们这次不是走进西藏,但通过这句话也可以发现,像天空这种自然物在藏文化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藏文化中,天空、森林、河流和草原等自然事物都被赋予了神性,具有明显的泛灵论和多神论传统。<br>  走在碧塔海和属都湖的栈道,感受着尽在咫尺的天空,触手可及的草甸,远近高低起伏的苍绿尽收眼底,让人不得不感叹大自然的神奇。往深处想一想,这种自然景观具有极高的人文价值,生活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中,很难不生出对自然的崇敬和敬畏感,几千年下来,一代又一代藏民将这种崇敬和敬畏融在生活中,刻在骨子里,形成了“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观,成了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h5> <h5>  </h5> <h5><p><b>走进博物馆:人文香格里拉的考察</b></p> 博物馆集中体现了一个地方的历史和文化。迪庆藏族自治州民族博物馆拥有文物鉴赏,民族风情,佛教文物,工艺品和近现代文物等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览。这里既有藏传佛教各种文化、也有历史上本地人生活用品、工艺品、重要事件的介绍。博物馆二楼民族服饰展览馆汇集了本地少数民族的各种服饰、面具、各种民族乐器等。</h5><h5> 迪庆红军长征博物馆坐落在迪庆藏族自治州民族博物馆的对面,被中央宣传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馆中陈列以红军二方面军长征为主线,全方位展示红军三大主力踏破千难万险胜利完成长征的伟大壮举。陈列中突出展示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长征,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红军经过藏区时模范执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红军在藏区播下革命火种和迪庆各族人民发扬红军长征精神建设美好家园等内容,其中最有特点的是484平方米爬雪山过草地互动景观,它利用声、光、电等现代陈展手段再现了当年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情景。</h5><h5> 走进博物馆领略香格里拉的民族风情,走出博物馆思考藏文化的前世今生。在香格里拉这片土地上,在独特的地理环境影响下,人们劳作、斗争和生活,创造了独特的历史和文化,博物馆里的每件物品都是无数人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凝聚的智慧结晶,它们共同构成了璀璨绚烂的人文香格里拉。</h5> <h5>  </h5> <h5><b>返回丽江:走进东巴文化研究院和古籍文献馆</b><br> 11号傍晚,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车程,在罗婷教授的带领下,我们一行人返回丽江,穿过丽江黑龙潭公园,走进依山傍水、绿树掩映的丽江市东巴文化研究院和纳西东巴古籍文献馆。<br> 东巴文化古籍文献是和丽江古城、三江并流并称的世界遗产,是世界记忆遗产。东巴文字是一种兼备表意和表音成分的图画象形文字,被称为文字的活化石,是目前世界上“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见证了人类文字的童年。</h5><h5> 罗婷教授指出,挖掘、传承和保护东巴文化古籍文献的做法具有重要的意义。它首先是对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保护,更是对当地少数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其次是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湖南也有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女性文化和红色文化,长师图书馆也有很多古籍善本,长师要借鉴东巴古籍文献馆的一些做法,为湖南湖湘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做出自己的贡献!第三,作为教育工作者,本身就是文化使命的担当者,挖掘地方特色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把中国的各种文化挖掘、传承和发展工作做好,事关中国人“四个自信”的树立。因此要自觉学习东巴文化古籍文献馆的做法和精神,反思我们自己的教育工作,切实做好一名教育工作者在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担当。</h5> <h3><b>结 语</b><br></h3><h5> 摩梭文化,东巴文字和臧文华都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当地人们经历千年繁衍生息仍然活着的民族文化精粹。置身其中,我们能亲身感受到文化一点一滴的发展,在民族地区居民身上活出来生机勃勃的样子。在历史发展中,这些文化逐渐成为人们生命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人们精神成长的丰富营养。少数民族文化是民族地区人们生活,栖息,进行劳作和创新,在与天地自然互动中形成的文化瑰宝。湖南也有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红色文化和湖湘文化,长师人要在文化传承和发展中自觉担当,充分发挥长师精神,结合自身的优势,从身边的文化工作做起,为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