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疏勒县八一中学

淼森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们的学生时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作者:张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下图照片王震将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下图照片王恩茂将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下图照片赵锡光将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下图照片王震将军夫人,二军子校校长王季青。</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下图照片是1948年,二军子校在山西河津上课。</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49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野战军第二军在郭鹏军长、王恩茂政委率领下,从甘肃酒泉开始了向新疆南疆的大进军。9月25日,国民党新疆警备司令部副总司令兼整编四十二师师长赵锡光将军在喀什宣告起义。二军徒步万里,于1949年12月1日到达南疆重镇喀什。1950年4月,二军军部、教导团、四师师部进驻疏勒城,5月1日喀什军区(即南疆军区)在疏勒县成立,接管了原国民党整编四十二师和平小学,在原来二军子校的基础上建立了新的二军子校,校址就在南疆军区家属院内(现在南疆军区正大门对面坡下,南疆军区老游泳池西面,南城墙以北。)。1957年,二军子校与四师小学合并,搬到了城关镇阔拿巴扎村附近,正式更名为南疆军区子女学校,就是现在的疏勒县八一中学所在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学校北面是步兵第四师师部,东面是陆军第十二医院,西面是疏勒县城。学校当时住的是二军医院和医训队的房子,房子是那种高大的苏式平房,带走廊,房子的布局是围合式的四缺一形式。1960年以后学校在校内道路西侧建了一部分平房,做为小学部教室。</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下图是学校沿革示意图。</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下图是南疆军区子女学校老校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南疆军区防区面积88万平方公里,包括新疆阿克苏、克孜勒苏、喀什、和田和西藏阿里等5个地州,边防线3578公里,少数民族占90%以上,边防部队分布在西南天山、帕米尔高原、喀喇昆仑山、和阿里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解放初期,南疆地区教育水平落后,汉语教学更是薄弱。为了解决部队子女的入学受教育问题,南疆军区把全防区的部队子女集中到疏勒县的南疆军区子女学校上学。</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下图照片是八一中学保育员合影 ,前排左起、田淑芳、王凤兰,苟美兰。后排从左起、王翠兰、屈香元、胡芳琴、蒋淑英、何凤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学校实行集中住宿,统一管理。学校一、二年级每班配一个保育员,负责学生的生活管理和学生宿舍打扫卫生。小学生每周五下午洗一次澡,地点就在学校对面的四师师部澡堂,在一个四方形的水泥池子里,保育员阿姨给每个学生擦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下图照片是南疆军区子女学校三年级学生和老师合影(1954年),前排左一小女孩是李桂芝老师,后来担任我们小学67届(2)班三年级班主任。从照片中可以看出服装是统一制作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上世纪50年代初,部队实行供给制,没有工资,学生的吃穿费用由军队统一给每个学生发津贴费,由班主任保管。学生的服装由学校统一制作,包括棉服夏服,5个体型相同的学生站在一起,裁缝量其中一个同学尺寸作为标准统一剪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学校平时实行封闭式管理,不能随意出校门。家在疏勒县的学生每星期六下午可以回家,星期日下午回校。而边防部队的子女则只能长期住校,等到寒暑假时才能由单位派车接回,这一天是同学们最高兴的时候,南疆军区下属各单位接学生的大卡车占满了学校中间唯一的道路,同学高兴地往车上搬行李。</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学校实行准军事化的作息制度,早晨统一时间起床,以班为单位操场跑步,跑操半个小时结束后,全校集中在升旗台前,举行升旗仪式,唱国歌,向国旗敬礼,学校的升旗台上背景牌上写着“今天是红领巾,明天是红旗手”。每天下午吃晚饭前举行降旗仪式,由校领导进行讲评。然后列队到食堂吃饭。学校课程是每天六节课,上午四节,讲新课,下午两节进行复习作业,下午课结束后是课外活动,学生参加各种体育活动,主要是踢足球、打乒乓球,高年级学生则有晚自习。</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晚上南疆军区电影队定期在学校的大饭堂兼礼堂里放电影,看电影对少年来说是一件很高兴的事,晚饭后,男女同学们就把教室里的双人课桌椅抬到大饭堂,看完电影后又黑灯瞎火地搬回教室,往返200米,看似辛苦,却充满欢乐,给同学们留下了终身难忘的印象。没有电影时,在小学部教室的四合院里放幻灯片,内容主要是历史典故,高年级的同学边放幻灯片边讲解,《蔺相如》等历史典故我现在记忆犹新。晚上统一熄灯就寝。</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学校执行国家统一的教学体制,采用国家统一教材。1950年刚建校时,学校只有4个年级,每个年级一个班,每个班的学生人数比较少,一般为十几人到二十几人,由于战争年代学生学业耽误,班上的学生年龄不等。后来实行九年教育,设立了小学部、初中部,每一个年级设三个班。我1961年入校时学校已有24个教学班,在校学生700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下图照片是南疆军区干部处(1963年)干部合影,前排中是父亲张明儒。</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下图照片是南疆军区子女学校初中第二届毕业班全体师生合影(1964.6.30)二排左八、是父亲张明儒,二排左七、是陈世祥校长,二排左六、是师和书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由于学生都是部队干部子女,属于干部福利工作范围,归口南疆军区政治部干部部门管。父亲从1954年10月就担任南疆军区政治部政干科长,一直到1965年学校交给喀什地区管,中间有两年不在,其余长达9年都是担任南疆军区干部部门的领导,和学校关系密切,父亲经常参加学校的开学典礼和期末结业典礼,和毕业班的学生合影留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学校的部分领导和工作人员是军队现役人员。1961年到1964年的校长陈世祥是从南疆军区政治部宣传科副科长(团职)岗位上派来的,少校军衔,后来又返回南疆军区政治部担任组织处长。校长李敏、党委书记师和都是南疆军区机关调来的干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下图照片是南疆军区子女学校小学部教师合影(1954.7),三排左一管理员,三排左三老师,三排左四管理员,三排左五老师;二排右一潘霞云,二排左一张淑英,二排左三宋爱贤,二排左五杨光莲;前排左一刘晶波,前排左三张明校长,前排左四杨副校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50年代初期,学校的老师大多是部队文化程度高的现役军人,女兵较多。母亲朱磊是山东来的女兵,曾在学校的医务所担任药剂员。还有一些同学的母亲也是学校的工作人员。1954年以后,女兵脱下军装转为学校工作人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60年以后学校教师中有了师范学校毕业生,还有一部分文化程度比较高的部队干部家属。我是学校小学67(2)班的学生,班主任李桂芝老师就是部队子女,在南疆军区子女学校毕业后,到新疆师范学校学习两年毕业后回到学校任教,语文老师范树林也是新疆师范毕业的,数学老师李赛菊是部队干部家属。由于很多老师是军队干部家属,随部队干部调动、转业而变动工作,在学校任教时间不是很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下图照是南疆军区子女学校教导处主任魏景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下图照片是疏勒县八一中学初二、二班毕业生留影(73.7.14)。</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下图是我的同级同学邢疆楠的姐姐邢江梅的小学毕业证书。</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50年代初供给制时期,学生统一就餐,伙食费由军队补助,学生分为军官子弟食堂和士兵子弟食堂,可以吃到牛奶鸡蛋奶粉,军官子女每月可以补助5元。在当时5元是个很不小的数目,那时南疆军区大灶每天的伙食费只有0.40元。实行薪金制后,军官自己负担伙食费,学生统一集中在学校大食堂就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61年,我们入校时正是国家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粮食定量比较低,就餐时每个人的食物也是定量,粮食中杂粮占的比例很大,有高粱面,玉米面,看起来黑乎乎的,吃不饱肚子。男同学饭量大,有时候能得到女同学的一点接济,真是很高兴。肚子吃不饱,学校猪圈的猪饲料豆饼就成了男同学们的目标,趁饲养员不注意的时候,就翻墙进去到猪圈偷豆饼,豆饼是榨油剩下的残渣,颜色金黄,闻起来很香,吃起来口感不错。</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新疆部队进疆以后,为了解决部队的吃粮问题,普遍开展了大生产运动,各部队都有自己的生产地和农场,南疆军区为了解决自己的子弟吃饭问题,每年都从部队的生产粮中调拨几十万斤补贴子女学校,解决了学生的吃饱问题,同学们终于可以放开肚子吃白面馒头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南疆的少数民族农民生活习惯以吃粮食为主,农业主要是种粮食作物,所以市场上基本上没有蔬菜供应。为了解决吃菜问题,从部队到地方都自力更生自己种菜,这个传统一直保持到80、90年代。学校用一些从内地来懂种菜技术的汉族农民,成立了副业班,在校园里种上了各种蔬菜,解决了师生的吃菜问题。学校的交通工具就是一辆胶皮轱辘马车,平时负责到县城拉粮食,采购食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62年10月在喀喇昆仑山上爆发了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父辈们领兵上山打仗,一些同学的父亲在战斗中牺牲负伤。12月部队凯旋,返回疏勒县的军营,同学们和各族群众在县城的过境公路上夹道欢迎。公路上搭起彩门,锣鼓喧天,车流滚滚,尘土飞扬,车上车下,欢呼声响成一片,同学们跑前跑后,争相给解放军叔叔们鲜花,上百辆的车队一连过了几天,至今记忆犹新。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下图照片是1962年12月,喀什各界群众欢迎参加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的新疆边防部队凯旋回归。</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南疆军区烈士陵园(现更名为疏勒烈士陵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南疆军区烈士陵园埋葬着南疆军区部队在中印自卫反击作战中牺牲的烈士,和1949年解放新疆以来去世的部队官兵,为了记住父辈们的英雄事迹,清明扫墓成为全校同学思想教育的必修课,每年清明全校同学都要徒步去扫墓,原来烈士陵园就在学校附近,12医院旁边,后来迁到了离县城5公里的地方,我们扫墓往返徒步10公里,既受到了思想教育,又锻炼了体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喀什八一中学小学部六年级毕业留念(1965.7.3),二排左二、颜东森老师,二排左四、学校党委书记师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70年2月,中央指示复课闹革命,学校终于开始上课了,没有课本,政治课学的是毛主席语录,语文课学的毛主席诗词。由于文革的耽误,我们有两年多时间没有上课,本该1970年夏天毕业,当年却才开始学习初中文化课程,我从1961年秋季入学到1970年春季离开学校,这10年间有5年处在文革时期,这对我们这一代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们这些小学生连个小学毕业证也没有拿上,有些同学由于部队调动换防随家庭迁移的原因,离开学校后再没有继续上学,学历上的记载仅仅是小学四年级,即使上完了小学的同学,文化素质也是大打折扣,后来同学们走上工作岗位后因为文化程度和学历低受到了很大影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很怀念我们的母校。这所军队子女学校军事化的管理,培育了我们热爱党,热爱毛主席,热爱社会主义的优良品质,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精神,传承了父辈们的红色基因,造就了一批具有优良素质的军人后代。我们非常怀念陈世祥校长、李敏校长、师和书记、张淑英校长等老一辈校领导,和曾经给我们任过教的李桂芝老师、李赛菊老师、范树林老师、安素贞老师、颜东森老师、杨又乐等老师,他们鞠躬尽瘁,日夜操劳,在我们身上倾注了太多的爱和心血。我非常怀念我们班的同学,虽然他们分散在全国各地,虽然我们几十年不曾相见,但我们心心相印,小时候的纯真的短暂的同学情把我们紧紧相连,不管走到哪里,只要是同学,都会带来欢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2017年6月我和赵力、李勋、史远征同学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到了阔 别几十年的母校,这时学校已经于1971年由喀什地区移交给疏勒县管理,更名为疏勒县八一中学。今非昔比,我们上学时的平房已找不到一点踪迹。学校的刘校长热情的接待我们,给我们介绍了v学校的变化。现在学校占地面积175亩,建筑面积34220平方米,学校有教学楼5座,学生宿舍楼2座,学校在编职工191人,共有教学班46个,在校学生2300人,已经成为一所现代化的完全中学。我们衷心祝愿母校更美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下图是疏勒县八一中学东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下图照片是小学67届校友和刘校长合影(2017.6)</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左起、张朋、李勋、刘校长、史远征、赵力。</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