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鱼的江河

向日葵

<p class="ql-block"> 我喜欢秦都文化馆组织的活动。无论是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的书法文学讲座,还是雅俗共赏非遗传承的面花剪纸。组织者请来的都是我们常在报纸电视上读到看到,生活中难得望其项背的行业翘楚,我们寻常百姓仰望的当地名家。当一场场讲座已经走远,主讲人的形象却常留心田,在某一个不经意的瞬间,蓦然间跨越时空地想起他讲过的某一个点,告诉我往事并不如烟。那些听过的,看过的像鸟儿划过天空,天空中没留下一丝痕迹,我的心却被滋润、温暖,那鸟儿掠过的是我的心湖。</p><p class="ql-block"> 看到秦都文化馆举办《秦地》中青年骨干作者培训会的公告,情不自禁地划开微信二维码报名。风雨半生,世事飘零,文字于我,是血脉里的东西。高兴时,忧伤时,那些车轮转却不能言的心事,一杯茶,一支笔,一个个跳动的字符的流出,让我的心也归于平静。一直觉得写作是基于内心的冲动,想在烦躁不安的红尘中给心灵寻一个宁静的栖居地,像亡灵的入土为安。我向往文学。尤其是能聆听秦力、许海涛老师的讲座,于我是一件难得的幸事。迫不及待地报名,等待着开班……</p><p class="ql-block"> 开班的前一天晚上,我把公告看了又看,骨干作者培训会。我充其量只是一个文学爱好者,不是作者,离骨干更遥远。我,能去吗?可以参加吗?有些忐忑,有些胆怯,我犹豫着……我想去!那是在我能接触的范围内,一场心灵的盛宴,我不想错过!</p><p class="ql-block"> 八月十一日的早上,我早早地到了秦都文化馆,选一个角落安静地坐下。身边的美女作家们呼朋引伴,分享着重逢的喜悦,她们是旧相识了,我有些落寞。</p> <p class="ql-block">  作为这次讲座的主办者,王晓琳老师致开幕词。聊聊数语,我知道王老师是《秦地》馆办刊物的主编,为这次活动筹备了好几年,即将退休,想把浸染了半生心血、蜚声华语圈的《秦地》交给热爱的青年,有留恋,有不舍,有希冀,有期待……</p><p class="ql-block"> 王老师的致辞让我感到亲切,紧张感松弛下来,血液涌到了头上,我的心也随着激动。我坐直了身子,不再怕被王老师和众人看见。我们的灵魂足够丰富,我们的心胸足够宽广,我们的热爱足够动人,我也是我们中的一员。是文学引领我向你靠近,虽不至,亦不远。 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我们常这样互勉。滚滚红尘,泥沙俱下,不忘初心,有几人欤?在秦都区文化馆《秦地》编辑部的一隅之地,辛勤耕耘三十多年,从约稿、选稿到组稿、校对亲力亲为,让一份没有稿费的馆办刊物插上翅膀,飞翔到海外的华语圈,成了其它馆办刊物的追逐仰望。</p><p class="ql-block"> “我只是一个小小的主编,是文学让我行走各地,结交各路朋友,让许多大家以礼相待,这是文学的魅力……”没有半生爬格子的艰苦辛劳;没有为约稿的辗转反侧;没有为组稿的废寝忘食;没有为校对的眼花泪流,有的是对半生事业的感激,有对中青年作家的勉励。</p><p class="ql-block"> 时光染白了须发,岁月臃肿了身躯,风沙喑哑了嗓音,胸膛里跳动的仍是那颗少年的心。像当初刚从大学里毕业,明亮的,濡染着书卷气的玉面少年,跃跃欲试。像那个沙滩上拾贝的孩童,穿起了一串串的珠贝,却凝望着更辽阔的大海深处……</p> <p class="ql-block">  秦力老师做了《当下 突破 远方——和秦都区文友三句话说透文学创作的瓶颈问题》的报告。秦老师从自身创作的体会出发,真诚地分享为什么会出现瓶颈,瓶颈的特点,突破的举措。句句珠玑,是几十年心血的结晶,把宝贝拿出来与与会者共享,指导后来者语重心长。然而让我感佩的却是秦老师旁征博引的博学,信手拈来画龙点睛的深刻。阔别大学课堂将近30年了,这20多年来,充盈耳边的尽是教材的分析,说课,让我渐渐忘了我曾是读书人。秦老师的儒雅平和,引经据典使那些记忆深处的史籍、诗歌活络了起来,重新回到了我的面前,仿佛回到了大学的课堂,随着教授的情思心驰神往。</p> <p class="ql-block">  仿佛一夜之间,许海涛老师的《跑家》传遍了三秦的大街小巷。在我心里,许老师就是传奇。只是“美人如花隔云端”,能一窥庐山芳容,也是一件快意的事情。许老师今天做《从最熟悉的生活里提炼创作选题》讲座。不要讲稿,一口地道乡音。拿我们熟悉的路遥《人生》举例,在城乡二元差距下,一心想跳出农门的帅哥高加林和质朴纯真的农村姑娘刘巧珍与出生江南文艺气息十足的县城女子黄亚萍的恋爱,场景是路遥熟悉的,事情是路遥经历的……。许老师还讲了吴敬梓与《儒林外史》,阿成与《棋王》。</p><p class="ql-block"> 许老师的讲述透着三秦大地的厚朴与生动,像射出的箭直中靶心接地气地解馋,像听白妞说书吃了人参果的舒坦。这是从走街串巷的收藏,日积月累的热爱,水滴石穿的执着,灵机附体的顿悟中走来的,是汤汤的渭河水,厚重的五陵塬,市井的谷家巷,灵异的马家窑孕育的黄土地上扎根发芽开花的作家。作家有许多种,许老师是最富有灵性的那一种,我这样认为。汝果要学诗,功夫在诗外,许老师的传奇就是选题最好的诠释。</p> <p class="ql-block"> 会后的座谈,我认识了风霜不改其志,已经出版多部长篇小说的姜兰芳;任风吹浪打,一片丹心为文字的韩丽子;手到擒来,诗歌、评论,文章样样皆通的李为;心如素简,人淡如菊的陈菊艳。</p><p class="ql-block"> 午饭的餐桌上,大家信口闲聊,觉得与一个人的爱好相近,一介绍,认识了孙静君。“重为轻根,静为躁君。”当我的父辈们为三餐忙碌的时候,静君的家人为姑娘取了这么含义深厚的名字。参观厚天博物馆,我和静君同行,看到李云轩的介绍,静君轻声低语,这是我外公。突然间我明白了,喜欢诗词,音乐,常做格律诗的静君,自带的书卷气是几代人的书香墨气一点点沉淀、熏染、深入骨髓的。</p><p class="ql-block"> 到了知天命的年纪,不断做着生活的减法,原本只想多识草木少识人,我却还为今天的相逢激动。“相逢情便深,恨不早相逢”。像宝黛初会,这个哥哥,这个妹妹我曾经见过。这个文学圈的人与我有着陌生的熟悉,一见如故。世间的一切偶遇都是久别重逢,这一刻,我相信这句话是真的。和周围的文友们在一起,我的心是熨帖的,舒坦的,像蓝天下头枕臂弯仰躺草地看白云不断变幻的孩子,像干涸的小鱼历经长途溯游回到了江河,我愿意沉潜在水底,望着大鱼的项背,跟着他们游向浩瀚的海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