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坐落在杞县文化广场里的刘公理顺石雕塑像。</p> <p class="ql-block">2022.8.12(农历七月十五),适逢假日,我来到杞高北校区旁边,杞县城郊乡花园村南边,有大名鼎鼎的刘公理顺之墓。</p> <p class="ql-block">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在科举时代,这种情况也是时有发生。比如明末状元刘理顺,他十次会试均不第,却在抱着失败的心态下参加了第十一次会试,结果却一鸣惊人,53岁夺得了状元的桂冠。</p> <p class="ql-block">刘理顺,字复礼,号湛六,河南省杞县城郊乡花园村人。他中举时才20来岁,而会试屡次失败。崇祯七年(1634年),他再次北上赴试,这也是他第十一次参加会试,以前的每次失败,都促使他更加努力。30余年的刻苦用功,使他的学问日益淹博通灌起来,当然下笔为文也就日趋老练。</p><p class="ql-block">这一回,刘理顺顺利通过会试。这个时期的殿试卷,在格式上有很多新的规定,凡是有意争魁者,无不刻意求工,严格地按照规定的套路书写。刘理顺殿试时,根本无意于争魁,也就心里坦然,无所顾忌。每遇到迁就了格式就有损于文气、文意的地方,他总是以意、气为重,不合格式也在所不惜。</p> <p class="ql-block">殿试结束后,读卷大臣拟好了头12本卷子送呈崇祯帝审定。这些卷子当然是严格按照要求办事的。但迁就了格式,就不免显得空洞呆板,套话多。崇祯帝将这12本卷子翻来覆去看了两三遍,始终皱着眉头。读卷官见形势不妙,赶紧拿出第二个12本来。</p><p class="ql-block"> 崇祯接过卷子一,翻了七八本,仍然没有挑出合意的。阁臣们无奈,只好将所有卷子都抱来送给皇上翻阅。崇祯帝反复翻检的结果,还是认为原拟的第22名考卷,敢于打破条条框框,能畅所欲言,质量最高,就定为第一。这本考卷正是刘理顺的。</p><p class="ql-block"> 崇祯帝在位17年,前后任命过50个大学士。走马灯似地换阁臣,说明他对臣下都十分不信任,在审定殿试名次时,他也往往不就阁臣们初拟的次序。这一科,不仅状元是他自己选定的,而且榜眼吴国华、探花杨昌祚也是他另行选定的。刘理顺无意争魁而成魁首,正是得利于崇祯重视人才的选拨,而又不信任辅臣的特殊心态。</p><p class="ql-block"> 传胪之后,崇祯对自己选定的状元十分满意,得意地对近臣说:“今科得以耆硕矣!”不久,刘理顺被授予翰林院修撰,负责《起居注》,管理刘曹奏章。其后,历任侍读、侍讲。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一面是清军南下,一面是李自成义军势如破竹,进逼北京,明王朝已经是日薄西山了。崇祯帝知道大势不可挽回,做了以死殉国的打算。这时刘理顺入仕十年,但也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不过,由于他恪守封建道德,在朝中的威望还是很高的。</p><p class="ql-block"> 一天,同乡官员都到刘理顺家商议去就。刘理顺严肃地对大家说:“国家存在我们就存在,国家亡了我们应该以死相殉,自古以来作臣子的就认这个理,有什么好商量的!”说罢,找出自己俸禄及全部积蓄共150两银子,叫家人送到城上捐助军饷,又命仆人在院子里挖了一个数尺深的大坑,准备掩埋尸身。</p><p class="ql-block"> 当月二十九日一大早,刘理顺整顿衣冠入朝,拟叩见皇上谋划背水一战。这当口,义军已经攻入城中,他见状立即返回寓所。有位门生翰林前来拜望,问他的打算,他说:“贼兵打到我门上,我还可以办得一件事——死,其他不必费口舌了。”说完,紧闭大门,整好衣冠,到“天地君亲师”牌位前拜辞。</p><p class="ql-block"> 刘理顺的继室万氏、妾李氏已先期自缢身亡。他还有个小儿子,尚幼,托付给仆人。一切布置就绪,便坐下来磨墨,从容写下自赞曰:“成仁取义,孔孟所传。文信践之,吾何不然?既占科名,岂肯苟全?三忠祠里,无愧前贤。”“文信践之”指的是文天祥实践了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古训。</p><p class="ql-block"> 刘理顺写毕,自缢而死。上吊时,由于戴着官帽,帽沿太大,头伸不进绳套里,他就先踏着板凳,把帽子摘下来,把脖子套进绳套后,戴好帽子,摆弄妥帖,最后才把凳子踢掉为大明殉国。这个死法,可比崇祯上吊时从容多了,也更具仪式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