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生大医与含灵巨贼——孙思邈论医德

一丁诗书画

<p class="ql-block">孙思邈,唐京兆华原(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人,相传为楚大夫屈原的后人,唐代医药学家、道士,被后人尊称为“药王”。孙思邈出生于一个贫穷农民的家庭,他从小就聪明过人,长大后开始爱好道家老庄学说,隋开皇元年,见国事多端,孙思邈隐居陕西终南山中,并渐渐获得了很高的声名。孙思邈十分重视民间的医疗经验,不断积累走访,及时记录下来,终于完成了他的著作《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唐朝建立后,孙思邈接受朝廷的邀请,与政府合作开展医学活动。唐高宗显庆四年,完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唐新本草》。唐高宗上元元年,孙思邈年高有病,恳请返回故里。不久,与世长辞。</p> <p class="ql-block">苍生大医和含灵巨贼</p> <p class="ql-block">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崄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p><p class="ql-block">唐 孙思邈《急备千金要方·大医精诚》(节录)</p><p class="ql-block">译文:</p><p class="ql-block">凡是得大道的医生治病,必须要安定心神和情志,没有其他的欲望、追求的干扰,首先生发大慈大悲的同情心,发誓愿意普遍地救度含有灵魂的个体的痛苦。如果患有疾病来求救治的,不可以计较病家的社会地位高低、拥有财富多少、年龄大小、相貌美丑、是冤家还是亲友、中国人还是外国人、愚笨的人还是聪明人,一视同仁,都当作至爱亲人对待;也不可以瞻前顾后,考虑医病下药对自己是吉是凶,维护、爱惜自己的身家性命。看到病家的痛苦、烦恼,就好像自己感同身受,心底里深深地凄切悲怆,不避艰难险阻,不怕月黑夜深,不顾严寒、酷暑、饥渴、疲劳,一个念头就是赶去救治,没有显示功夫、事迹的心思。像这样才是苍生大医,反此道行之的,就是生命的最大的戕害者。</p> <p class="ql-block">(图片选自网络,感谢原作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