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抗战歌曲老歌本(下)

水鄉過來人

<p class="ql-block">《我们冲过封锁线》,朱力生词曲。1938年年底,中央军委决定在晋东南成立抗日军政大学一分校。一分校校长何长工率领来自抗大总校、陕北公学和陕西三原县安吴堡青年抗日训练班等单位3000多名师生组成的队伍,徒手奔赴抗日前线,到达了晋东南的山西省屯留县故县村。22岁的抗大教员朱力生就是这支队伍里的一员。他被师生们这种不惧艰险不怕牺牲的大无畏壮举所感染,于1939年2月在故县村创作出歌曲《我们冲过封锁线》。此歌一经诞生,迅速流传于抗日各根据地。</p> <p class="ql-block">《晋东南进行曲》由朱力生作词,王久鸣作曲,于1939年3月创作。此曲歌颂了抗大一分校学员一边学习一边动员群众共同抗日的豪迈情怀。王久鸣时任抗大一分校文工团副主任。</p> <p class="ql-block">《晋东南青年进行曲》,林红,向隅</p><p class="ql-block">下面文字为仿照《晋东南青年进行曲》创作的《保卫东北》歌词。</p> <p class="ql-block">此页为报纸剪贴。</p> <p class="ql-block">《沉冤》作者王震之。王震之30年代开始发表作品。后赴延安,历任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戏剧系教师、副主任及实验剧团主任,延安留守兵团部队艺术学校副校长,西北联防军政治部部队艺术工作团团长。</p> <p class="ql-block">《心头恨》,李伟词曲。此曲为话剧《心头恨》的主题歌。该剧1939年9月创作于太行山南部,写的是敌占区人民的抗日斗争。</p> <p class="ql-block">《游击队歌》是贺绿汀作词作曲的歌曲,该曲作于1937年底山西抗日前线,于1938年1月1日八路军干部晚会上由贺绿汀指挥救亡演剧队首次演唱。</p> <p class="ql-block">《在太行山上》,桂涛声作词,冼星海作曲。1938年6月创作于武汉,1938年7月由张曙、林路、赵启海等在武汉纪念抗战一周年歌咏大会上唱出,迅速传遍大后方及各敌后抗日根据地。</p><p class="ql-block">桂涛声,回族,原名桂独生,化名吴璧,涛声是笔名。抗战爆发后在武汉《战斗》、《救中国》两个杂志社工作,他积极发表抗日宣传文章,与冼星海等相配合,创作了许多富有鼓动性、战斗性的抗日战歌,如《送棉衣》、《歌八百壮士》、《点后曲》等,《在太行山上》的歌词就是在这时创作的。</p> <p class="ql-block">第一首《参加子弟兵》,李伟作词作曲,作于1940年,在太行山北部流行。</p><p class="ql-block">第二首《阿侬曲》(仿绥远民歌),赵文英作词,贺绿汀作曲。</p> <p class="ql-block">《军民合作》,舒模作词作曲,作于1938年春。舒模,原名蒋树模。作曲家。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抗敌演剧四队副队长。 创作的歌曲《军民合作》《你这个坏东西》《大家唱》《跌倒算什么》等。</p> <p class="ql-block">《反扫荡》,李伟作词作曲。李伟又名李鼎声、伟华,1938年参加八路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总部炮兵团数理总教员,团政治处宣传股股长,1941年到延安后,任延安炮兵学校政治部宣传科科长。曾向吕骥、向隅学习作曲。1945年后,任东北民主联军炮兵政治部宣传科科长,宣传部副部长,东北炮兵纵队政治部宣传部部长,第四野战军特种兵政治部宣传部部长。创作有歌曲《毛泽东之歌》、《朱德将军》、《空室清野》、《行军小唱》、《炮兵进行曲》(改编为同名军乐曲)、《东北民主联军之歌》、《坦克进行曲》(改编军乐称《战车进行曲》)、《解放军是个革命大学校》、《军民一家人》、《我们是热血青年》等。</p> <p class="ql-block">《拆桥破路歌》,周云深。这首歌和作者都没有找到有关资料。</p> <p class="ql-block">《歌唱二小放牛郎》,方冰作词,劫夫作曲。作于1942年。方冰,作家、诗人,原名张世方,笔名方冰到延安后改名。1938年入陕北公学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创作的诗歌《歌唱二小放牛郎》曾到处传唱。劫夫全名李劫夫,原名云龙,著名歌曲作曲家,音乐教育家。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延安人民剧社教员,西北战地服务团、冀东军区文工团团员,东北野战军第九纵队文工团团长等。</p> <p class="ql-block">第一首《沙原的歌声》</p><p class="ql-block">第二首《新妇女》,杰民</p><p class="ql-block">这页两首歌均没有找到相关资料</p> <p class="ql-block">《拿起我们的红缨枪》,鲁藜作词,杜矢甲作曲。鲁藜(原名许图地)诗人。1933年加入反帝大同盟。1936年参加左联。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入延安抗大学习。曾任晋察冀军区民运干事、战地记者。</p><p class="ql-block">杜矢甲,原名杜刚,男低音歌唱家、作曲家,回族。1937年投入抗日歌咏活动,1938年起,先后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和张家口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音乐系任声乐主任兼教员,曾于1941年在延安鲁艺举行个人独唱音乐会。</p> <p class="ql-block">《红缨枪》,金浪作词,向隅作曲。《红缨枪》是抗日战争时期影响大、流传广的小型二部合唱歌曲之一。向隅,别名向瑞鸿,1937年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毕业后赴延安筹建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并历任音乐系教员、音乐研究室主任、音乐系代系主任、副系主任、延安鲁艺实验剧团音乐顾问、延安鲁艺“星期音乐学校”校长。</p> <p class="ql-block">《青年战歌》是一首苏联歌曲,塞克配词。</p> <p class="ql-block">《青春进行曲》洛辛词曲。洛辛原名阙大津,1939年1月转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1940年考入重庆国立音乐院,在校学习之余还为《新音乐》和《新华日报》副刊、《时代音乐》撰稿及翻译苏联音乐文稿。他的代表作《青春进行曲》和《我们不能不唱歌》等歌曲,不仅在重庆城乡而且在大后方及敌后根据地都广为流传。</p> <p class="ql-block">《朱德将军》,李伟词曲。此歌作于1939年底,是为祝贺朱德五十五岁寿辰而作,后来在《新华日报》华北版上发表,在敌后各根据地传唱。</p> <p class="ql-block">《八路军进行曲》,公木作词,郑律成作曲。</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公木原名张永年,著名诗人、学者、教育家,东北师范大学创始人之一。1938年8月,公木从抗战前线到延安抗大学习,结识了郑律成,两人于1939年秋合作完成了由八首歌组成的《八路军大合唱》,《八路军进行曲》就是其中一首。解放战争期间《八路军进行曲》修改为《人民解放军进行曲》。1951年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span></p> <p class="ql-block">《快乐的八路军》,公木作词,郑律成作曲,是1939年秋两人合作创作的《八路军大合唱》的组歌之一。《八路军大合唱》共八首:《八路军军歌》、《八路军进行曲》、《快乐的八路军》、《子夜岗兵颂》、《骑兵歌》、《炮兵歌》、《军民一家》及《八路军和新四军》。1939年冬,“鲁艺”音乐系将该作品油印成册,并在杨家岭中共中央大礼堂由郑律成指挥进行了演出。</p> <p class="ql-block">列宁照片。</p> <p class="ql-block">《我们是红色的战士》,苏联歌曲,亚历山大罗夫作曲 阿库连科改编 曹葆华译词 李焕之配曲。</p> <p class="ql-block">《战斗的五月》,李伟词曲。</p> <p class="ql-block">《反侵略进行曲》方绥作词,冼星海 作曲。</p><p class="ql-block">冼星海曾用名黄训、孔宇,出生于澳门。中国近现代著名作曲家、钢琴家,有“人民音乐家”之称。1935年法国勤工俭学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赴延安,后担任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1945年10月30日,冼星海因肺病在莫斯科病逝。冼星海创作了大量具有战斗性和感染力的群众歌曲,1935年至1938年间,冼星海创作了《救国军歌》《只怕不抵抗》《游击军歌》《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等各种类型的声乐作品,还创作了《黄河大合唱》《生产大合唱》等不朽名作。振奋了民族精神,成为中华民族抗敌救国的精神武器。</p> <p class="ql-block">《庆祝总攻白晋公路大捷》,张澜作词</p><p class="ql-block">1925年始修晋中祁县白圭镇至晋东南晋城的公路,全长348公里。1930年白晋公路建成通车。1937年日本侵略军进犯晋城,占领当时晋城惟一的公路,即白晋公路。此路成为日军一条重要的交通补给线。在举世闻名的“百团大战”中,白晋公路成为重点破坏目标之一。</p> <p class="ql-block">第一首《上山开荒小调》,海啸</p><p class="ql-block">第二首《生活更美好》,苏联歌曲。</p> <p class="ql-block">第一首《骂汪小调》,武乡民歌调,鲁艺实验剧团填词。</p><p class="ql-block">第二首《反摩擦小调》,李伟作于1939年。</p> <p class="ql-block">《顽固分子真可恨》,李伟词曲,歌曲作于1940年5月,当时正直国民党顽固派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末期,此歌在太行山北部地区流行。</p> <p class="ql-block">《百团大战》,李伟词曲。此曲作于1940年,太行山革命根据地,当时华北八路军正对日寇正太线各据点开展大规模破袭战。</p> <p class="ql-block">《十月进行曲》又称《十月革命进行曲》,陈尔东作词,郑律成作曲。陈尔东,后更名为林韦,1937年到延安后,曾任抗日军政大学校刊主编,与人合作创作了《黎明曲》、《今日的九一八》、《十月革命进行曲》等多首抗日歌曲,1938年出版的《保卫大武汉》乐谱显示:词作者为沙旅、尔东,曲作者为郑律成。</p> <p class="ql-block">《空室清野》,李伟词曲。1940年,八路军发起“百团大战”。在此期间,日军对晋冀鲁豫根据地进行报复性的“十月扫荡”,山西黎城县惨遭敌人的烧杀掠抢,西井镇成为重灾区。此前,八路军总部炮兵团的“怒吼剧社”曾在西井镇为抗日军民演出,但当剧社回到西井镇时,看到的是乡亲们的尸体和烧毁的房屋,于是,时任炮兵团总教员的李伟愤笔谱写了歌曲《空室清野》。</p> <p class="ql-block">《血债》,李伟词曲。此歌为“皖南事变”所做,成歌时间应该在1941年1月。</p> <p class="ql-block">《艺术工作者》,李伟词曲。此曲作于1939年11月,晋东南,原为八路军总部炮兵团宣传队“怒吼剧社”队歌。</p><p class="ql-block">此页下部《炮声》(彤云改词),应是我父亲以《艺术工作者》曲子改填的另一首歌词。歌词如下:</p><p class="ql-block">在火线上,四面闪耀着炮光,</p><p class="ql-block">在战场上,炮声震荡着山岗。</p><p class="ql-block">我们这一群新中华的儿女,</p><p class="ql-block">高举反侵略的臂膀。</p><p class="ql-block">我们是保卫和平的战斗员,</p><p class="ql-block">我们是站在争求生存的最前方。</p><p class="ql-block">在抗战中,我们一天天的成长,</p><p class="ql-block">在斗争中,我们一天天的健壮。</p><p class="ql-block">我们这一群新中华的儿女,</p><p class="ql-block">冲进了大时代的风浪。</p><p class="ql-block">我们是抗日战线上的射击手,</p><p class="ql-block">我们是民族解放中的主力军。</p><p class="ql-block">在火线上,</p><p class="ql-block">四面闪耀着炮光,炮声震荡着山岗。</p><p class="ql-block"> (1942年改编于延安军事学院)</p> <p class="ql-block">《行军小唱》,李伟词曲。1941年5月八路军总部直属炮兵团奉命回调延安整训。全团800多人从太行山出发西进,穿过敌占区,经过百里夜间急行军到达晋绥根据地。李伟目睹长长的队伍和战士们高昂的斗志,创作了这首军旅歌曲《行军小唱》。歌曲谱成后,炮兵团的怒吼剧社就立即组织宣传员到各连队教唱,这首歌曲很快就在炮兵团传唱开来。这首《行军小唱》的歌词借鉴杜甫《兵车行》中“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和臧克家《兵车向前方开》中“炮口在笑,壮士在高歌,风萧萧,鬃影在风里飘”的诗意,描绘出浩浩荡荡的炮兵部队长途跋涉的壮观情景,表达出八路军将士的乐观主义情怀。歌曲取材于民歌《小放牛》的音调,具有浓郁的民间音乐风格,是在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都十分流行的军歌。</p> <p class="ql-block">《炮兵进行曲》李伟词曲。1944年11月,根据中央军委决定,八路军总部炮兵团在延安南泥湾创办我军第一所炮兵学校–延安炮兵学校。延安炮校于1945年8月月1日正式开学。这首歌应该创作于建校期间,并成为延安炮兵学校校歌。</p> <p class="ql-block">此页和上页下部为报纸剪贴,内容为我军炮兵及炮击烟火照片。</p> <p class="ql-block">《庆祝红军大胜利》贺敬之作词 刘炽作曲</p><p class="ql-block">贺敬之,中国诗人、剧作家。1939年参加抗日救亡活动,1940年夏步行到延安,先在自然科学院中学部上高中,后到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194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2年随文艺工作团到华北,在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工作。</p><p class="ql-block">刘炽,原名刘德荫,曾用名笑山,电影作曲、歌曲家。历任抗战剧团舞蹈演员,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音乐系教员,研究生,助教,东北文工团作曲兼指挥,东北鲁艺音工团作曲兼指挥等职。代表作《我的祖国》、电影《英雄儿女》主题歌《英雄赞歌》、电影纪录片《祖国的花朵》插曲《让我们荡起双桨》等。</p> <p class="ql-block">《南泥湾》贺敬之作词,马可作曲。原为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秧歌舞《挑花篮》插曲。1941年春,八路军三五九旅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开展大生产运动的指示精神在旅长兼政委王震的率领下,奉命开进南泥湾,披荆斩棘,风餐露宿,战胜重重困难,开荒种地。经过两年努力,广大官兵用自己的双手和汗水,将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变成了“平川稻谷香,肥鸭遍池塘,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1943年3月“延安文艺界劳军团和鲁艺秧歌队80多人赴南泥湾劳军,贺敬之作词,马可谱曲的歌舞《挑花蓝》中歌曲就此流传。</p> <p class="ql-block">《拥军秧歌》陕北民歌,贺敬之配词。这首《拥军秧歌》和广为传唱的“正月里来是新春”的《拥军秧歌》显然不是同一首。</p> <p class="ql-block">《拥护八路军》陕北“打黄羊”调,安波填词</p><p class="ql-block">这首歌才是现在广为流传的《拥军秧歌》。</p> <p class="ql-block">第一首《运盐小调》董慎五作词 张鲁作曲</p><p class="ql-block">董慎五 当时是陕北公学学生,据说还是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p><p class="ql-block">第二首《定延公路》董慎五作词 张鲁作曲</p><p class="ql-block">定延公路应指定边至延安的公路。张鲁,1938年6月赴延安参加革命,并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后转入鲁迅艺术学院,开始艺术创作生涯。,《白毛女》中《北风吹》这段家喻户晓的旋律就是张鲁于1944年创作的。</p> <p class="ql-block">《移民与船夫对口曲》,陕北对花调,安波配词。“对口曲”是两人相对,彼此唱和之意。这种形式,流行乡间极广。《黄河大合唱》中就有《河边对口曲》一首。</p> <p class="ql-block">《旱船歌》安波词曲 </p> <p class="ql-block">《小车歌》,石田作词,张鲁作曲 1943年3月18日刊登于延安《解放日报》。</p> <p class="ql-block">《还是边区好》,董慎五作词,张鲁作曲。一首歌里提到了吴满有(农业劳模),赵占魁(工人劳模),林主席(林伯渠),贺司令(贺龙),高岗五个人的名字,这在歌曲中是不常见的。创作时间应该在1942年6月以后。</p> <p class="ql-block">《唱英雄》,凡正配词,歌唱了吴满有,赵占魁,张玉清,黄立德四位边区生产,工作中的英雄。</p> <p class="ql-block">这页是与大生产运动有关的报纸剪贴。</p> <p class="ql-block">《向劳动英雄们看齐》,羊路由作词,安波作曲,秧歌剧《兄妹开荒》选曲,作于1943年。《兄妹开荒》是由鲁迅艺术学院秧歌队王大化、李波在延安时期创作的。内容反映解放区大生产运动,依据当时陕甘宁边区开荒劳动模范马丕恩父女的事迹编写。原名《王二小开荒》,后以群众通称的《兄妹开荒》定名。 </p> <p class="ql-block">《黎明曲》,陈尔东作词,郑律成作曲,约创作于1938年。</p> <p class="ql-block">《反攻》 田间作词,冼星海作曲。</p><p class="ql-block">田间原名童天鉴,著名诗人。田间的诗形式多样,信天游、新格律体、自由体都有尝试。在新诗的民族化、大众化方面,他作过一些探索。1934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6年出版描写东北人民抗日斗争的短诗集《中国牧歌》和以红军长征为背景,写农民反抗斗争的长诗《中国·农村的故事》。1937年年底,到八路军领导的西北战地服务团当战地记者。1938年春夏,到延安与文艺界同仁共同发起街头诗运动日,其诗作《假使我们不去打仗》传遍全国,年底,到敌后晋察冀边区当战地记者。参加过百团大战。1940年创作《名将录》。</p><p class="ql-block">冼星海1940年5月去苏联,以后就在苏联病逝,因此《反攻》歌曲应该作于冼星海去苏联之前。但该歌词中有“我解放军”词句,显然是经过再改编了。</p> <p class="ql-block">《胜利进行曲》,锡金作词,贺绿汀作曲。</p><p class="ql-block">贺绿汀也曾经为田汉填词的同名《胜利进行曲》作曲。1939年,当时的中国电影制片厂决定拍摄一部以第一次长沙会战大捷为题材的影片《胜利进行曲》(导演史东山)。田汉参加了编剧,还为电影的同名主题歌《胜利进行曲》填词。</p> <p class="ql-block">《我们永远是支战斗队》彤云作词,张魁生作曲</p><p class="ql-block">这首歌虽然放在歌本的最后一页,但并不在歌本目录之中。从书写的字迹来看,比前面抄录曲谱时的笔迹要老练了许多,显然是在歌本抄录结束许多年以后这首歌才被收录了进来。作词者是我父亲(笔名彤云),但作曲者张魁生查无资料,是一个很大的遗憾。</p> <p class="ql-block">这页并不在《抗战史歌》歌本之中,而是我们作为子女为纪念我父亲诞辰100周年时所编辑的《任正亚诗词选》中的两页(《诗词选》中诗作及说明均为我父亲生前原作)。在这页中,可以看到《我们永远是支战斗队》的诗作注明作于“一九四九年十月南下途中”,诗作尾的(注)中有“大军南下时,全国胜利在望,部队里已产生一种解甲归田的思想。中央当时提出我们永远是支战斗队的思想。因成歌词,且已谱曲在部队中传唱”的说明,由此可知,《我们永远是支战斗队》大约成歌于1949年10月份左右,从时间段看,已经不属于抗战歌曲了。</p><p class="ql-block">这首歌创作时,尽管在北京已经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但当时在南方广大地区还在纷飞战火之中,因此也应属于诞生于血与火之中的战斗歌曲。这可能也是我父亲把它编入歌本的原因。七十多年过去了,现在看到还是很有纪念意义的。至于抄录的时间也就没有仔细考证的必要了。</p> <p class="ql-block">本页是子女为纪念父亲诞辰100周年而编辑印刷的《任正亚诗词选》的封面。</p> <p class="ql-block">  《一本抗战歌曲老歌本》的美篇终于编辑完成了,心中如释重负。在编辑这一美篇,尤其是《一本抗战歌曲老歌本》(上半部分)的美篇发表后,许多朋友都表示我父亲这一歌本是一件珍贵的革命文物,希望今后得到妥善保管或者捐赠给革命或军事博物馆。对此建议我是赞同的。歌本的史料价值,自有专业人员会研究。而我看到的,一是我父亲真的是才华横溢,在那样战事频繁的艰难岁月里,能够记录保存这样多的歌词歌谱,仅仅有对这些歌曲的热爱是不够的。二是我父亲及其当时的革命前辈们的革命意志和奋发乐观精神,以及对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和人民解放,民族解放的忠诚信念,这在歌本的歌曲中得到了完整体现。三是我父亲对生活的热爱和对革命必胜的理想追寻,虽然战争年代随时可能牺牲,仍然抄存如此数量的歌谱,没有对生活的无限热爱,没有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心,是不可能做到的,歌本也是不可能最终完成的。</p><p class="ql-block"> 现在把它奉献给大家,不仅是纪念父亲,激励自己,也想让大家向革命前辈学习,并从中汲取生活和奋斗的力量。</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