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一、楔子</p><p class="ql-block"> 常听故老爬魁岭古道去福州办事、交易外的情景:说古道上有哪些壮丽的山水;说山头上穷凶极恶的土匪;说闽侯十八重溪出水口石磴道如何险恶;说上街街道、码头如何繁华、繁忙;说洪塘街状元府、状元坊的阔气及显赫;还说有机会带我也去走一走。那是很小时候的事了,现想重走那段完整的古道,已经不可能了!按着故老遗说的地址、地方史册、古地图,在断断续续现场摸索中,也有了清晰的轨迹。在探索大半部分通向永泰大樟渡古道后,仿然间,入福州西门的古道,突显的特别重要。古出福州西门旖旎分为两路,一路顺闽江东岸而上,直向南平;一路过洪山桥达洪塘街,再渡江分两路:一顺闽江西岸向上达闽侯、闽清,亦向南平;一往南过南屿向永泰、兴化等地。这是一条非常古远的道路,比起福莆漳古道更为悠久,起始年间已不可考,在南台岛形成前后,或许古闽越族就是这么来回走来。以寻找古道为借口,来到洪塘街,寻找故老常挂嘴边的状元府、状元坊、状元古道、古渡口及沿边的山水寺宇。</p> <p class="ql-block">二、状元故里山水、寺宇</p><p class="ql-block"> ①状元故里</p><p class="ql-block"> 状元故里位处建新镇洪塘街,亦为状元街。位于建新镇北部,处闽江下游南台岛的西北端,东隔闽江北港(俗称白龙江)与福州市区气息相闻;西联闽江南港(俗称乌龙江,亦称洪塘江)与闽侯地区灯火相望;南望西山、将军山;北枕妙峰山。这里群英荟萃、人才辈出,建新镇人民政府顺势落在了洪塘街道。在闽江两岸筑堤抗洪之前,妙峰山与西山之间隔着条内河亦名洪塘,连接着乌龙江、白龙江,进出有水陆两驱并进,交通极为方便。而洪塘村、洪光村就在这内河的旁边、妙峰山南麓。沿岸为上流冲积成的沙滩,洪塘内淤泥拥集,土壤松软肥沃,适宜乡村经济发展,因是扼守西去闽侯、闽清、永泰、兴化等地的交通要道,是福州西门外的一个商铺旺市,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码头,南台岛早期不过数个小岛,最突出的只有这妙峰山、烟台山与高盖山,而这妙峰山离旗山很近,西出南下的路可想而知,只是福厦路及洪塘大桥开通之后,这里才渐渐的开始退出历史显赫的舞台。</p> <p class="ql-block"> ②妙峰山</p><p class="ql-block"> 据《名胜志》载:“洪塘之山,皆洪山也。其曰瓦埕、东岐、妙峰、佛楼、皆滨于江。有小金山者,在江中,形家言,以为印浮水面然。”其中以妙峰山为高为广为长,海拔136.8米,其形如同出白龙江之巨龙,伏着地、调皮着戏弄乌龙江中的“金珠丸(金山寺)”,北麓为316国道,南麓有洪塘公路,山东端为洪山桥,山西端有洪塘渡口。妙峰山脉罗列有九个山头,如龙身起伏,又似九龙显身,古有“九龙渡江” 之妙。民国《闽江金山志》作者侯官林其蓉先生曾诗曰:“平生泉壑爱幽探,顾影年来瘦不堪。笑与金山缘未了,前身或是此瞿昙。”他对妙峰山是爱其幽境探其泉壑,每草每木,每寺每景,了如指掌,诗其曰:“洪塘九山如群龙,矫若云海来相从。东岐(山一)山峻悬一径,妙峰古寺围苍松。东为洪山(山二)企江趾,报功祠树生敬恭。马鞍(山三)凤尾(山四)迩相接,石仓还足劳游筇。福顶(山五)山存古灵庙,全闽理学推儒宗。硋山(山六)应谶生余相,盐屿(山七)绝顶镌环峰。云程(山八)山麓聚林郑,簮缨代远余耕农。别有金山(山九)耸一阜,江心力抵洪涛冲。翁(青阳)张(半洲)后先读书处,龙江亦借垂遗踪。即今萧条各异代,徒见山高江淙淙。”山中朝起云雾缭绕,静晚松涛与江水齐鸣。亦有“妙峰十景”曰:仙人坪、敛迹寮、回龙井、三笑石、相见峰、棋盘石、寒山岩、凤朝峦、晒云岗、跨虹岭。明代更有僧人释灵谷妙峰十景诗,可以得窥十景之奥妙。“然沧桑屡迁,湮没无考,仅知三而已”。“十景”流传匀有许多不可思议的故事。如“仙人坪”在山之北麓“燕窠”处。据说,古代有异人在此结庐炼丹,后羽化登仙。“晒云岗”号称“十景之最”,长岗与朝岚交映,暝烟共夕照争辉,远望之若金沙无数,闪闪发光。附近有泉清冽,久旱不竭。还有观音岭,中多岩洞,风景绝佳。山腰有妙峰寺、寺右侧通山之巅为大片妙峰山陵园,甚杀山灵之气。陵园广场中间山壁上,设有假山式巨大灵龛,内供见义勇为者英灵,倒也让人为之一撼!</p> <p class="ql-block"> ③妙峰寺 </p><p class="ql-block"> 妙峰山西北侧山腰处的妙峰寺,始建于宋天圣七年(1029年),坐东南朝西北,有佛侣智均行脚观景至此,发觉“九龙渡江”之妙,便在这山上结庐修行,始辟道场。直至明代,海印和尚到此创建佛殿,才称之“妙峰寺”。后继者继续构造罗汉阁、法堂、天王殿、玉皇阁、祖师庵等等,形成规整的禅院格局。如今寺内尚有一口宋代的古井,井水特别清冽。另有几对石羊卧伏甬道两侧,温顺可掬。山上至今还留有一段笔直攀升的石阶路,路中有一座简易、古朴的石牌坊。上山入口立有宋代著名书法家米芾“第一山”题刻,妙峰寺因而被称为“榕城西来第一禅林”。据清《榕城考古略》说:“上有妙峰寺,境极幽旷。宋天圣间建,明成化间修。国朝顺治间重修。上为中书舍人林遹读书处。”明代,洪塘人文特盛,与这妙峰寺有着千丝万缕的不解关系,如兵部尚书张经,状元翁正春、龚用卿,礼部尚书曹学佺等,都曾在妙峰寺读过书,也有很多文人墨客在寺里吟诗作文,以其“境极幽旷”分不开。明嘉靖元年(1522年),湖广布政司参议林文缵辞官不受,回妙峰寺办学,以《易经》课子成名。妙峰寺成为中国东南半壁的“易学”中心,从学者尤众,福州竹屿邓吉士等人皆出其门下。邓吉士有诗回忆说:“龙梦云中钟吼起,鹤吟山半月衔来”。明代,福建士子登第者中不少倚《易经》之学。近寺处有明林璧《妙峰寺诗》云:“地以入山胜,心因到寺幽。夕阳斜塔影,门外俯江流。香积秋花供,清樽竹叶浮。千岩兼万壑,如在镜中游。”抗日战争中,福州沦陷,妙峰寺惨遭破坏。2000年6月,复建大雄宝殿、客堂、僧寮等,占地约33 亩,建筑面积约 2000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 ③金山寺</p><p class="ql-block"> 金山寺为“九龙渡江”唯一一座,处江中浮沉而不没之“山”,这“山”是妙峰山的余脉,被江水洪涛冲刷着仅剩几块着地坚硬的大盘陀石,极似江中的“金珠丸”或史载之“印浮水面”。宋代,有人在这里建造一座七级实心的石塔。塔高7米,用185 块白梨石砌成。塔身雕有檐楣、门窗等图案,造型简朴不俗,称为“金山塔”。据传建此塔是为江中“镇邪”之物,其实是曾经作为闽江中非常重要的船只航标。旧有洪塘渡口在其旁,虽不比不远处的淮安渡口,历来也曾是出入闽府要津,商贾辐辏。</p> <p class="ql-block"> 这“山”仿若江苏镇江的金山,故有“小金山”之称。“小金山”除有金山塔外,还有尚余的裸露岩石与沙地,巧工能将们就把它围成了浮在江中的塔院,称“金山寺”。传说,“金山寺”能“随潮高下,水涨而不没”。其实,金山寺自元至明,曾被山洪毁过几次。历史上记载,当洪水来前,寺僧就上妙峰寺避险,洪水过后,又回来安禅,使金山寺与妙峰寺有着近亲兄弟之间的厚重关系。金山寺屡毁屡修,也屡修屡毁,没有被摧毁的就是用花梨石实心砌成的金山塔和寺围墙外的一棵大樟树。据说,明代礼部尚书曹学佺因而突发奇想,竟在大樟树的粗枝丫上,用木板围筑成一座绝无仅有的小房子“巢居”,被称之“天枰禅楼”。曹学佺是洪塘村人,明末自杀殉国后,“天枰禅楼”亦被毁,以后不再重建。</p> <p class="ql-block"> 现在的“金山寺”,是民国 23年(1934年)仍按原规模重建的。塔前之殿内供奉妈祖娘娘石像,塔后大悲楼有观音娘娘的香位。塔左“怡怡斋”是明嘉靖年间抗倭名将张经读书处。塔右“借借室”为明隆庆初年,莆田学者林兆恩先生寄寓著书之处。据地方志载:“借借室”原为莆田“小仙”卓晚春先生居室,卓晚春先生在洪塘借舍建醮普渡。明隆庆元年(1567年)春正月,林兆恩先生经过多年著释三教理论,仿然叹道:“今已五十一年,每欲作人,回首竟成春梦;尚余万八千日,幸毋老我,此心更烈秋风。”二月,林兆恩先生到此向卓晚春先生学习布气之术(其实在卓晚春先生的影响下林兆恩先生创立了九序心法,并得益于“人身乃一天地”的思想体系。两人亦师、亦友、亦陡相间关系),并借宿于此,有再借之意,因而取“借借室”名之。喻其意“山川寄迹原非我;天地为庐亦借人。”又说:“切莫认真,除此一心,虽形骸亦假;云何是借,岂惟万物,即天地为虚。”复吟诵云:“茫茫天地一闲身,寄迹榕州今几春。日暮潮平沙欲合,隔江还有未归人。”林兆恩先生在此著有《三山拾言》、《说夏篇》、《玄镜铭》、《心身性命图说》、《何思何虑解》、《存省规条》。之后亦有文人学者在这里投斋借室,其中不乏著名人物,如曹学佺、翁正春等。</p> <p class="ql-block"> 自南宋起,凡有船运的地方,且船运发达的地方,就有莆田妈祖存在的必然。现金山寺石塔前宝殿中,祀奉的就是妈祖娘娘。神龛上妈祖神像慈目站立远视江面,配有左右千里眼、顺风耳两神将,可谓眼视千里、耳听八方,备欲救急,为洪塘船户所崇祀,在建新镇中是惟一的妈祖庙。殿前石柱有名联曰:“日夜长浮,不用千篙争上水;乾坤屹立,独能一柱砥中流。”妈祖林默娘系湄洲岛人。据有关记载,其生于宋建隆元年,卒于雍熙四年,终年28岁。初生时,不闻啼哭,少时亦不爱讲话,故名默娘。13岁时,被莆田玄通道长收为弟子,授以道家玄微秘法。16岁于古井中得天书,通晓变化,祛邪救世,时常出没海上,救起落水之人。后来羽化成仙,成为历朝共奉的海上保护神。明时,洪塘是闽江下游要津。因闽江上游多暗礁险滩,商贾民船由此启航前,必向妈祖求签问卜,祈求平安,故而香火鼎盛。</p><p class="ql-block"> 旧有桥通金山寺,桥为洪水冲毁后,只能渡船往返,今亦是坐船以绳索导之,虽烦,却有“江风帆影野渡潮”的诗情画面。游览金山寺最妙处是倚在“观音阁”前扶栏上极目远眺,可见旗山如黛、斜阳如血、江帆逐浪、烟水苍茫。古有“金山八景”曰:洪塘古渡、石仓秋烟、妙高钟声、半洲渔火、云程石塔、岊山风帆、环峰夜月、旗麓斜阳。难怪民国主席林森特喜欢金山寺景,为之题“是最胜处”之匾。</p> <p class="ql-block"> ④龙江寺</p><p class="ql-block"> 洪塘名寺、名祠、名人故居众多,其中有个龙江祠,位于洪塘科贡马鞍山麓簟篱弄,为纪念莆田县三一教主林兆恩先生(1517-1598年)而建。一个洪塘镇,两个莆田历史名人,确实有些不可思议!林兆恩先生生于书香门第、科甲世家,明代祖辈几代产生11位进士,家族势力显赫。然学富五车、醉心科举功名,却事与愿违,屡次落地返乡。在他最迷惘失落、苦闷彷徨中,与莆田“小仙”卓晚春相识。在卓晚春的影响下,他广泛接触三教九流,深究儒学、道学、佛学,35岁时提出了三教合一的思想体系,并创立了三一教。三教合一在唐朝就有人当张提出,宋朝也是,明朝也有此契机,最终在林兆恩先生艰苦努力下得以实现。三一教主要是通过教门规戒修持,达到最高的精神境界,修己度人,在国内外影响颇深,传播广泛。当是时,倭寇患乱,林兆恩先生用大量精力协助抗倭,毁家纾难,赈民救灾,如:嘉靖三十四年冬(1555年),倭寇迫城,林兆恩先生命家人运粮秣、送酒肉,犒劳抗倭战士。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数千倭寇围攻福清、莆田等地,尸籍遍野。林兆恩先生倾家赈济,积薪火化死难同胞。林兆恩先生著作《三教正宗统论》三十六卷,统佛、道、儒三教之精髓合三为一劝人行善。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至四十二年(1563年),几度往来福州办事。明隆庆元年(1567年),曾借寓金山寺大殿右厢(后人称“借借室”),著书立说,并在金山建七昼夜普度道场,超度被倭寇害死的亡魂。嗣后,洪塘每逢甲岁,乡人必缘是建七昼夜普度。林在洪塘一带行医济世,辞世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乡人于簟篱弄建祠纪念。民国23年(1934年),莆田松青曾重修一次。1976年,三教门人广维师许仁庞等捐资重建,改称“龙江寺”。</p> <p class="ql-block"> 龙江寺坐东朝西,寺墙如带,寺内有园林花圃、大雄宝殿、观音殿、伽蓝殿错落其间。建国后至“文革”期间,曾作他用,改革开放后经过修建。1996年6月23日,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淹没寺宇,殿堂被冲毁。1998年,由善士捐资重建,大雄宝殿地基提高2米,木构新宝殿建成,其他配殿、三教主殿等在修建中。</p> <p class="ql-block">三、繁华的古街、古道、古渡、古桥</p><p class="ql-block"> ①古街、古道</p><p class="ql-block"> 汉初,闽越国被灭后,闽越族原住民基本上都被迫迁往江淮,带走了富足的古闽越族文化,使古闽越族文化到此断层。仅少量不识文化的原住民躲避深山野林,也有的就躲在了妙峰山的山中及山麓神洞内。据传说神洞内有金堆如山,后人也将洪塘称做“金山”。不久,遗民为了生活在洪塘江边以船为家、以渔为生,并在闽江中、下游广泛活动,被后世称为“疍民”,“疍民”过着飘浮的生活,但有个固定位置叫洪塘。中原来迁,民族交融,也促使洪塘地区成为历来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并成为商贸中心集镇,形成洪塘街。洪塘街居民没有农田耕地,解放前大多数居民多以卖蚬、制作箆梳及搬运为生。昔时街上有“半盲摊”海产品交易,“半盲摊,半盲摊,半盲(夜)就摆摊”之意。“半盲摊”销售的主要海产品按月份有:一月蛎、二月蛏、三月鲳鱼和鳗鱼、四月鲥鱼、五月黄瓜鱼和方鱼、六月鮕沙鱼和白力鱼、七月鲈鱼、八月鲫鱼、九月红虾米、十月螃蟹和鲟、十一月带鱼、十二月墨鱼。“春鳗冬带夏白力”是“半盲摊”的商业谚语,“半盲摊”赶早市,防止鲜鱼过午变质。各村“半盲摊”有十余家,兼营咸鲜鱼类、虾米、海蜇皮等。</p> <p class="ql-block"> 街上亦卖着各种窨茶原料花,和各期地方特色的新鲜水果。靠着临水近山的优势,先民们从唐代就开始种果树植香花,通过世代轮回接力,这里终于成就一个“花果之乡”、“鱼米之乡”。清中叶窨茶业的兴起,这里花农广植茉莉、珠兰、玳玳、玫瑰、栀子、金粟兰等窨茶原料花。与其相符相成的观赏花木、盆景产品也同时应运而生,并由商贾们在街上销售,并销往海内外,使建新镇成为福建省三大花乡之一。街上水果有东岭龙眼、刘宅茘枝、淮安橄榄、周宅白沙枇杷、建华洲雪柑、岩洲福橘、西山番石榴、后巷巨峰葡萄等建新镇地方特色四季产品。北宋蔡襄《荔枝谱》中载,福州荔枝“延迤原野,洪塘水西,尤其盛处,一家之有,至于万株”。明、清两代,洪塘的蓖梳更是扬名天下。</p> <p class="ql-block"> 街道的形成得益于古道的文化,古道文化有种无形的力量,在牵动着历史的动脉,始终在欢腾着跳跃着,有强有弱而已。据清末建新境内各乡(村)路境《侯官县乡土志》载:过洪山桥而入洪塘,分上、中、下三路。从中行者,由郭厝里西行里许为洪塘里。又里许为状元街,即洪塘街。西过瓦埕街,西向江中,有金山寺,又一塔。据林其蓉《闽江金山志》闽江金山左近疆域全图可知:过洪山桥有路经洪山寺、同逸亭、状元坊,始达洪塘街。古为青石路面,这条古道走过多少达官贵人、农工商旅,以及象我这样幻旅的自娱行者。只有深深去领悟感受,才能读懂其中的无穷奥妙,是现在汽油车辆上所不可能领会的来的。1985 年 11 月竣工的洪塘公路,是洪塘至郭厝里的第一条建新地区乡道水泥路,全长 1700余米、路面宽 6.5米。从此,古路就埋在了硬硬的水泥之下,带走了圆润青石板石头的灵魂与匆匆的来回脚步声和车马声。洪塘至金山寺为石板公路全长1公里,为洪金公路。</p> <p class="ql-block"> ②古渡、古桥</p><p class="ql-block"> 洪塘渡口在洪塘大桥建成之前,是曾经重要的渡口及交通要道。目前有记载的主要的以闽侯上街为主有:1洪塘一一上街浦口;2洪塘一一上街厚陈;3洪塘一一上街新洲。过去要乘坐半个小时的渡船,走上千米沙洲坡才到达上街堤坝边。福州有这么首民谣:“月光光,照池塘,骑竹马,过洪塘。洪塘水深难得渡,娘子撑船来接郎。”早期一直以木质船为主要运输,以福州的“福船”及闽清县“雀船”为主,每天在江面上来回穿梭。而我的“故老”们在这里留下一阵轻轻的风,看不见也望不着,仅有拍岸的江水,掀起粒粒的水花。比起湾边渡口(湾边渡口比洪塘渡口迟出现在历史上很多年代),我更愿意相信他们是在南通或者南屿坐船进省城的。状元街、状元坊、状元路也许是他们不解的情缘,或许在某些血缘上寻找一些寄慰!</p> <p class="ql-block"> 福州西门进入洪塘镇必要经过洪山桥,自古洪塘至洪山一带有洪一桥、洪二桥、洪三桥,分别桐口桥、万安桥、洪山桥。现在的洪山大桥距洪三桥上游有150米左右,是国道316线跨越闽江北港的重要桥梁之一,也是与南台岛连接的一个主要纽带。洪山大桥位于市区西大门,距福州7.5公里,是以福州为中心城区对外交通的“西南大门”。随着城市化建设宏伟战略布局,1993年,建新镇设立金山投资区,开设工业园区,加速引进工业企业。建新镇境内耕地面积已然消失,传统自然的生活模式已然转变,以渔农为主的经济结构不得不向第三产业转变。</p> <p class="ql-block">四、状元故居</p><p class="ql-block"> ①“明朝式”故居</p><p class="ql-block"> 有《过洪塘诗》云:“渡头买擢过洪塘,古巷苔光半夕阳。前代科名俱逝水,行人犹说状元坊。”洪塘,古为状元里,《福州府志》云:“在洪塘,翁文简故居。”据2007年版的《建新镇志》介绍翁正春故居:“坐落洪塘状元街6号,里人称“状元府”,是翁正春出仕后荣归故里时起盖的府第。坐北朝南,东西宽50米,南北深70米,占地面积3500平方米,建筑面积2600平方米,三落大厝并排,前后三进。建筑物纯属明代风格,是福州市为数不多的明朝古建筑。“状元府”几度易主。解放前,为福州城内萧家所有,一部分租给酒厂,一部分租给居民。解放后,租给建新供销社作为仓库、办公厅、门市部。20世纪60年代萧家把“状元府”房产卖给建新供销社,此后进行过五六次修缮。”</p> <p class="ql-block"> 翁正春故居为福州少有的“明朝式”建筑,1986年被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被公布为福州市名人故居。“明朝式”俗称“明朝厝”,主体建筑多数为单檐悬山顶,左、右两侧山墙,内有4柱3间(1厅2房)、6柱5间(1厅4房)、8柱7间(1厅6房)之分,以正中的大厅和后厅为中心向前后左右展开。大厅较宽大,为婚丧喜庆用所。两侧生活用房比厅稍狭。除主体建筑外,还有书院、回照、横厝、灶间等配套建筑,组成一个院落。有的房屋几座相连,有一进、二进、三进不等,组成一座住宅群。明末清初时建的,在大厅门楣左右均装有两个圆形的木框,俗称“龙目”。晚清民国初建的,也属“明朝式”,但房屋较前高大。主体建筑的立帖7柱出游廊,游廊上方双架覆龟(也称卷覆),檐柱、插屏柱多为方形,地面用规格条石铺设。四周砌筑高大围墙(俗称火墙包),有的仅在两侧设防火墙。</p> <p class="ql-block"> ②故居现状</p><p class="ql-block"> 面靠古街的翁正春故居,临近街口,现可参观为一落三进式悬山顶古建筑及左侧后一个花园。头二进为翁正春中状元后渐次修建的,真正的故居在第三进,地势比头二进高且靠着山体。第一进临街已隔堵成三间,左右为店铺,正中敞开为过路房,放些自行车、电瓶车等杂物。后墙正中为与墙同宽的大石板围成的二米左右高、一米左右宽的石门框,通向二进内埕。石门框左侧立为一九八六年市颁布“翁正春故居”一米多高石碑。内埕均为条石铺地,右侧三份之一被木栅栏隔开,有一井,有厢房。厢房后隔壁砖墙上,留有略呈微尖顶草帽状微翘的典型明式风火墙墙痕,故居若是三落大厝并排,那此为右侧落大厝。二进厅堂现面阔五开间(实为七开间),铁隔扇门紧闭,穿斗式木构架,斗栱、梁架上依然留有古老、俊秀的木雕。走廊干净整洁,不染尘土。内埕左侧为砖墙,设过道走廊,前后端有小门通隔壁院落。墙上挂有“翁正春故居”简介。二进厅堂与砖墙隔有窄窄的、长长的过道,木地板,砖墙也换成木墙,可窥隔院,疑是中落二进院落。出过道又一石内埕,效二进略窄,有石阶抬升通向第三进厅堂。中间进厅堂石阶两旁各围一大圆土堆,两株大茶树,迎空蔽日、荫庇清凉。三进厅堂为八柱七开间,左侧房新木修补漆染,走廊边沿附立新木栅栏,令人耳目一新,有几户据称是翁正春后裔在此看护,居住其间。左侧有过道通向后花园,花园靠山,有假山,树密阴浓,景静心宁。入口靠三进厢房侧及右侧各有一排新上色隔扇门、隔式窗小单间房间,两侧呈直角形,疑似客人间,又似搞文艺、艺术间,很古朴、雅气,简单而不俗。花园南下侧又是一大厅堂院落,疑似故居中落二进厅堂院落。据现居翁氏后裔称,早年故居门前有照壁、刁斗旗杆、封火墙,街口有状元里石坊,因为“数易其主”,建筑已经改建消失。上世纪50年代曾为闽侯县政府旧址,再为镇供销社宿舍占有直至现在,虽主体建筑以及石板地面、部分窗花栏杆虽可看出原有面貌,破损严重,未做保护措施,很是遗憾</p> <p class="ql-block"> 据实了解,二进厅堂右侧厢现为五六户外姓人家居住;三进厅堂才为翁姓人家居住。后花厅部分,占地1000平方米左右,建筑面积约400平方米,由翁正春第19代后裔出资300万元进行保护性修复。“状元府”后花厅是当年迎接皇帝圣旨之处。后花厅整座建筑的房梁框架原样保留了明代建筑木质梁柱材料和结构,包括斗拱也依照保留下来的明代样式重修。据称,当时重修时发现不少上刻有“状元”字样的古砖。</p> <p class="ql-block">五、状元翁正春</p><p class="ql-block"> ①状元及第</p><p class="ql-block"> 翁正春(1553-1626)初名应春,字兆震,别号青阳,先祖翁承赞是唐朝谏议大夫,闽王审知时宰辅,其父翁兴贤官至浙江通判。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正月初二日,翁正春出生于洪塘。少有奇志,然“久不得志于会场”,仅做个“龙溪县教谕”而已。“大比之年,郡太守梦明岁状元出龙溪;又其日,龙溪人望见五色云出。”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翁正春果登状元及第,授翰林院修撰。他的文章浩气在胸,且千锤百炼、典雅庄重。学子们纷纷把他的文章当作科举范文来模仿。奉使册封周藩,历中允、庶子,擢少詹事兼侍读学士。三十八年(1610年),拜礼部左侍郎,代吴道南署理部事。</p> <p class="ql-block"> ②封建理学传统之典型代表</p><p class="ql-block"> 当是时,明神宗皇帝怠政事,“高拱在内,大僚少所进用。”作为日讲师(亦帝师)的翁正春,“以贰长且直讲闱。日则戴星治文书,暮则篝灯草讲牍。沈思隐讽,其于治忽、邪正之辨,尤切。”十一月日食,正春便上书曰:“陛下自万历二十年后,财货日敛聚,人材日剥落,旨意日留中,至今已极矣。一切请:补大僚、推考选、起废弃,皆不省。而横征逮系者不止。天下不见阳和舒育之气,而冰凝之象独坚。夫日之食与更,只在一时。陛下之寝与行,亦惟在一念。诚鉴于此,而翻然转移,则天变可挽矣。”三十九年(1611年)万寿节,正春则上书规谏八条:“清君心,遵祖训,振国纪,信臣僚,宝贤才,谨财用,恤民命,重边防”。神宗皇帝虽不能用,然从心底肯定了他的意见。吉王翊銮,破封建规矩请封支子常源为郡王,正春立马功言道:“翊銮之封在《宗藩要例》已定之后,其支庶宜止本爵。”皇帝采纳了意见,授常源为镇国将军。代王亦想废长立庶,朝议已二十年无结果,翁正春道:“庶均,立长,宜也。然讼父得立,不顺。请:以爵予鼎渭子,而以前所立次子鼎莎为将军。则父子兄弟之伦皆尽。”皇帝亦答应了他的意见,使代王长子鼎谓最后得立。由于翁正春忠于职责、勇于陈事,故深为万历皇帝的倚重。在礼部任内,翁正春也是慎重提拔官员,杜绝请托,身体力行地为澄清吏治,纠正万历颓风做了大量工作。</p> <p class="ql-block"> 王贵妃死后,久不卜葬,正春对此发表了意见,命偕中官往择吉地,中官“难以烦费”。正春勃然大怒道:“贵妃诞育元良,他日国母也,奈何以天下俭乎?”遂上奏,获可。琉球中山王遣使人贡,正春言:“中山已入于倭,今使臣多倭人,贡物多倭器,绝之便。其中山土物,则诏福建抚臣量留,毋俾入朝。”帝肯定了他的意见。时皇太子已辍学九年,正春上疏曰:“东宫辍讲已久,控陈愈切,概置不问。意临御日久,静摄多年,视天下事无一足为吾急者,遂并天下大本地、子孙之计而亦缓之乎?其何以对列圣、慰四海臣民?且天下亦多事矣,元日风,二日火,宫府釜鬵之刑,朝绅水火之象,闾阎困敝,内外交讧。陛下聪明天纵,奈何于目前大事迟疑如此?”</p> <p class="ql-block"> ③职场党派之争及三辞呈</p><p class="ql-block"> 万历四十年(1612年),进士邹之麟参加乡试阅卷,与考生童学贤徇私舞弊,这事为御史马孟祯所揭发。翁正春向皇帝进议,罢黜了童学贤的科举功名,贬去了邹之麟的官职,但没有对主考官加以任何处理,政敌给事中赵兴邦、亓诗教因而弹劾翁正春执法徇私。朝争之烈,翁正春很是憋屈,上疏万历要求辞职,被万历皇帝第一次慰留;不久,言官又揭发汤宾尹,韩敬科场舞弊恶劣事件,翁正春处理了韩敬,但不够谨慎,再次激怒了韩敬同党。亓诗教又一次大张挞伐弹劾翁正春。翁正春弱以招架,上疏万历皇帝申辩,又深感政坛险恶,尔虞我诈深重,决定摆脱现状,万历皇帝第二次加以婉留。然,从此翁正春再也不能安其位、谋其职了。“四十一年(1613年)四月,改吏部,掌詹事府,以侍养归。”</p> <p class="ql-block"> 光宗继位(1620年)马上下诏翁正春进京。不久光宗死、熹宗立,天启元年(1621年)起用翁正春为礼部尚书,协理詹事府事。天启四年(1624年)左副都御史杨涟上疏弹劾魏忠贤,翁正春亦上疏揭发魏忠贤24条大罪。结果翁正春被天启皇帝斥责,杨涟被打入死牢。一时党争再起,朝政更加黑暗,在魏忠贤掌权下,朝中清流一派噤若寒蝉。他指使御史袁鲸“复劾翁正春呈身门户,为东林巨魁。”翁正春见此朝流,无力匡澜,第三次上疏请求致仕还乡。天启皇帝恩准了翁正春所请,并以翁正春三朝元老,又是祖父万历皇帝日讲师的原因,对他格外开恩。下诏晋翁正春为太子太保,赐传车归里。时正春年七十,母百岁,率子孙奉觞上寿,远近会者千余人,乡闾艳之。天启六年(1626年)九月廿一日病逝。终年74岁。是年十一月,谥“文简”。</p> <p class="ql-block"> 崇祯元年冬十一月(1628年)十八日乙亥,朝廷颁《谕祭文》曰:“谕祭原任太子少保、礼部尚书、谥文简翁正春并妻赠夫人林氏之灵曰:维尔品重璠璵,名垂彝鼎。高文制册,见池上之凤毛;博学宏词,作人伦之龟鉴。芳菲桃李,熠熠门墙,樊启沃于讲筵,赞经伦于典礼。三朝硕望,一代儒宗。方需济川之功,遽赴玉楼之召……光昭灵其格,思歆兹无斁。”次日,崇祯皇帝下第二道《谕祭文》,称翁正春“清标亮节,笃行贞心”。</p> <p class="ql-block"> 翁正春为人正派,立心稳厚,绝无炎凉趋避之态;天性孝友,捐钱粮济贫,数十年如一日;风仪峻整,与人终日谈论无一狎语。有一子二女。子登寀,郡学生,娶郑县尹士奎女,未孙而殒。择叔氏子登彦为后,登彦官知合州、四川按察使司佥事、布政司参议。</p> <p class="ql-block"> ④翁正春之墓</p><p class="ql-block"> 翁正春之墓在淮安石岊山西北麓,向西偏北15度,背山面水,呈是“风”字形。封土前建碑亭。碑亭为仿木结构,高 2.7 米、宽 2.26 米、进深 0.93 米,面百阔3间,四坡顶,方形柱,下有础,上立斗。亭额下有雀替相承。额上置“恩光”匾。亭内所立墓碑高2.25米、宽0.9米,碑面楷书镌刻“宫保翁文简公佳域,崇祯戊辰岁仲冬吉旦立”,字径分别为0.26米和0.10米,封土为三合土质。墓手、屏墙、墓坪等均用花岗石构架。太子太傅、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史继阶为其撰写《明资政大夫、太子少保、礼部尚书兼翰林院、谥文简、青阳翁公墓志》;总理钱法盐法、工部右侍郎兼都察院佥都御史董应举撰《明太子少保、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谥文简翁公神道碑》。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神道碑已无存。原有一对石狮,今仅存一只。</p> <p class="ql-block"> ⑤翁正春之家族传延</p><p class="ql-block"> 翁兴贤 字懋卿,一字见溪,侯官人,正春父也。万历初,以岁贡司训建阳。有嫠妇子,为邑令箠且死,兴贤察其冤,力白得解。又请县令蠲力役、定埠直,以苏民困;迁两淮通判,乞归。兴贤精于《易》,教授诸生,谈经讲义,一禀宋儒传注。著有《易经讲业》十二卷、《参同契注》 二卷。入祀乡贤。详《通志》。</p> <p class="ql-block"> 翁登彦 字君崇,一字三英,正春子。万历庚子举人,知合州,以军功擢四川佥事、参议。见《洪塘志》及《闽会水利故》。</p><p class="ql-block"> 翁希禹 字维范,一字警庵,正春孙。崇祯间庠生,荫工部郎中、庆远知府。见《洪塘小志》及《闽会水利故》。</p><p class="ql-block"> 翁煌 字樵仙,又字澹庵,侯官人,正春曾孙。康熙壬戌进士,授辰溪令。精明慈爱,所属清浪卫,承前朝弊,一田两赋,穷民鬻妻子不能足给,力请题豁,辰人感之。楚抚王梁举治第一,擢铨曹。民空邑遮留、祖饯 数十百里不绝。以目疾,未补官,家居廿载,年八十卒。详《通志》。</p> <p class="ql-block"> ⑥翁正春之作品有:《南宫奏草》4卷、《青阳集》、《翁文简公集》、《壬辰馆课纂》。</p> <p class="ql-block">六、结语</p><p class="ql-block"> 《闽江金山志》载:“洪塘前朝人物之盛为吾闽之冠而最彪炳者。”志中详列洪塘57名先贤姓名及其官职。最出名的有明嘉靖年间七省总制、抗倭名将张经;以“清标亮节”著称的状元、尚书翁正春;明末隆武时礼部尚书、著名学者、“闽剧祖师”曹学佺。因此洪塘亦是著名的“文化村”,“文儒之乡”。洪塘名胜古迹亦很多,除列为区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的怀安窑址、金山寺塔、张经祠堂、朱敬则墓、林延选墓、翁正春墓、卢幼笺墓、怀安县衙遗址、五帝庙、相公庙外,还有妙峰寺、翁正春故居、石仓园、怀安四达桥、云程林氏宗祠、龙江寺、普觉寺、洪塘陶窑、科贡将军庙、淮安城隍庙、米客庙、瓦埕塔等。信养得益于文化传承,文化传承亦得益于信养的延续。正如此,洪塘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特色。在城市化铺天盖地,如闽江洪流般冲刷着大地,洪塘的柴栏厝依然傲立着,是文化站立了最高点,或是政府的关注。文化没有象古闽越族一样断了,就是幸事!</p> <p class="ql-block"> 文末,用明朝林炫吟《妙峰》一诗:</p><p class="ql-block">洪塘江上妙峰高,</p><p class="ql-block">古刹栖云紫翠重。</p><p class="ql-block">岩石驱车时拂燕,</p><p class="ql-block">松萝把酒忽闻钟。</p><p class="ql-block">天边有客曾骑凤,</p><p class="ql-block">海畔何人见卧龙。</p><p class="ql-block">十七年前联句在,</p><p class="ql-block">山楼如梦叹萍踪。</p><p class="ql-block"> 参考:《建新镇志》、《闽江金山志》、《福州府志》、《明史》、《通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