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麻姑节漫谈

飞鸿

<p class="ql-block">文:飞鸿 图:来自网络</p><p class="ql-block">近日因祭祀请假者居多,于是心生奇怪,询问缘由,方知已是农历七月,员工大都因为过“麻姑节”才请假。笔者在沿海工作,虽知晓麻姑节的由来,但对这里风俗陌生,少见多怪,不禁好奇,借业余时间闲谈,才知道这里的“麻姑节”过得即隆重而肃穆,顿觉大开眼界,遂整理成文以记之。</p><p class="ql-block">在农历七月十五日,是佛教的盂兰节、道教的中元节、民间的麻姑节或者鬼节之说,乾隆年间版《泉州府志》载:"中元祀先,寺观作盂兰会,俗名普渡。南国风俗,中元夜,家户各具斋供,罗于门外或垌衢,祝祀伤亡野鬼"。而翻查光绪年间版《丰润县志》,在卷三风俗篇也有关于“七月十五日作盂兰会采蔴谷祀祖先亦有祭墓者”的记载,可见也应有“蔴谷节”之称。尽管如此,老百姓还是更愿意写做“麻姑节”的,民间传说中秦始皇残暴,强征民夫修筑长城,秦皇之女麻姑因体恤苦工劳累,求情顶撞秦始皇,于七月十五被斩,百姓感其恩义,“麻姑节”便世代相传。据说进入七月,阎王爷便开恩放暑假一个月,于是那些大鬼小鬼开心鬼,喜魂冤魂浪荡魂便解禁放束,皆大欢喜,跅弢不羁(注1),作祟阳间。因此,从古至今,人们把七月视为不吉鬼月,为避晦气,既不婚假,也不乔迁。 据说麻姑节那天,阎王老鬼会身穿盛装红袍,邀请各路仙神,大排宴宴,花天酒地,与鬼众同庆,醉生梦死,不问正事,享阳间未尽之福。而阳间人众,借此鬼门大开之际,烧纸送福,拜祭亲人,祭奠宗祖,参佛布道。这样阴阳合作,竟然把这鬼节过得有声有色,从古到今头头是道。</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俗话说,水土有别,习俗各异。唐山市民间麻姑节的过法也不尽相同,且说南堡开发区一带农村,祭奠离世超过百日的人,麻姑节便是最重要最隆重的祭奠日。于是,进了农历七月,馒头房生意格外的好起来,虾蟹肉类便也大涨物价,因为要祭祀祭奠和招待亲朋。在这里,祭奠过节那天,所有亲戚都要到场,名曰“齐礼”,不到即为不敬,后果便是断交割袍,再不往来,由此可见重视程度。</p><p class="ql-block">在这里,过麻姑节一般在七月十五以前,按照习俗选定的正日子进行,各不相同。例如南堡开发区老王庄在七月十二,张庄子在七月十三,尖坨子在七月十四那天,错开日子的原因大概就是为了防止亲戚过节时日子重复,避免顾此失彼。过节的一般在两天内完成。过节的头一天,要准备香烛、照片、供品、烧纸、纸扎的金银宝库,金条、摇钱树、聚宝盆,现代的纸扎品有楼房、车辆、电视冰箱等时尚祭品。摆好祭品后,在傍晚的时候,逝者子女用麻、谷、簸箕等到墓地招魂,意在请亡灵回家吃祭,到家后女儿在门口迎接,如无女儿则儿媳代替恭迎,进屋后拜祭,然后闲杂人等不得喧哗,用餐时在饭桌给亡人留碗筷,摆饭摆酒,如同生前伺候,夜里焚香,家人祈祷保佑,上香上供品,烧纸钱,子时开门送魂魄归去。次日上午亲戚俱到,花花绿绿祭品、供品带到墓地,焚烧拜祭,作揖磕头。完成祭礼后全体宾客到主家大吃一顿,喝酒吃肉,可以热闹,可以说笑,可以喝醉,以祝礼成。下午,宾客告辞而归,主家余悲未尽,打扫卫生,算是过节束。“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选自陶渊明《拟挽歌辞·荒草何茫茫》),至此,那位逝者在世上算是从此销声匿迹,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主家之后也不再为他组织亲戚进行大规模的祭奠活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西方以万圣节来纪念鬼魂,而中国人更重感情,每年除了麻姑节,还有清明节、农历十月一更衣节这三个节日来纪念自己心中的鬼,每一个祭奠日都体现了对先人的缅怀,也是一次人性的洗礼,一种感情的延伸,一个信仰的传承。今天,活着的人一起纪念逝者,借助节日表达哀思,提醒我们不愧对先人,不愧对社会,珍惜活着的每一天;当我们老去,或许我们那时也变成了鬼,我们会和他们相见,会和他们一起收到亲人送去的财物、衣服、祭品时,肯定也会还之以满意的笑容和知足的慰藉。</p><p class="ql-block">注:跅弢不羁 tuò tāo bù jī 〖解释〗放荡不受拘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