谦谦如玉,铮铮若铁

秀儿一赵秀萍

<p class="ql-block">  君子如玉亦如铁的王阳明,出生官宦世家,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为官期间屡立战功。从王阳明的心学中能看到一个一生追求真理的人,他和别人不一样,十二岁时问老师“何为第一等事?”老师回答“读书登第耳。”王阳明持怀疑的态度,“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老师反问他什么是头等大事?王阳明说:“读书学圣贤耳。”少年时的王阳明认为读书登第当状元,只是外在成功,而读书学圣贤才是崇高的志向。</p> <p class="ql-block"><b>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b>说到读书,我们对朱熹这两句诗观书有感一定不陌生。而王阳明也和朱熹认识相同:<b>“与其为数倾无源之塘水,不若为数尺有源之井水,生意不穷”</b></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王阳明认为,没有源头的水是一潭死水,只有“活水”,才能源源不断,生生不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因此,无论遇庙堂之高还是江湖之远,王阳明的求学的步伐从未停止过。</p> <p class="ql-block">  我听过一个故事;徒弟跟着师傅学习技艺,几年之后,徒弟认为自己的技艺已达到炉火纯青了,他收拾行李,向师傅告别,师傅问道:“你确定已经学成了?”</p><p class="ql-block">徒弟指了指自己的脑袋自豪的说:“这里已经装满了!”</p><p class="ql-block">“哦,是吗?”师傅拿出一只大碗,要求徒弟把这只大碗装满石头,只见石头在碗中堆出一座小山。师傅问徒弟:“你觉得这只碗装满了吗?”</p><p class="ql-block">徒弟很快的回答:“满了。”</p><p class="ql-block">师傅从外面抓来一把沙子,把沙子撒入石缝中,再问一次:“满了吗?”</p><p class="ql-block">徒弟想了一下,恭敬的说:“满了”</p><p class="ql-block">师傅取入香灰,倒入那看似再也装不下的大碗中,然后轻声问:“你认为真满了吗?”</p><p class="ql-block">徒弟回答道,“真的满了。”</p><p class="ql-block">师傅拿起茶壶,将壶中茶水慢慢倒入碗中,而水却没有一滴溢出来。徒弟看到这里完全明白了师傅的意思,躬身拜师傅,请求师傅再次收他为徒。</p> <p class="ql-block">  老师的苦口婆心,想要说明一个道理,这就是学无止境!这一道理古今适用;金庸老师在八十几岁时,还在提笔修改了《射雕英雄传》,使这部经典名著再次受到众人注目。人需要时时不忘知识更新才能走向光明。这一切的前题是“<b>学无止境!”</b></p> <p class="ql-block">  贬谪龙场是王阳明人生的重大转折。他没有逃避,也没有自暴自弃。而是思考儒佛道思想,“<b>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王阳明提倡:</b>于艰难的生命波涛中寻找立身之本,圣人“求理”的途径是“内心自省”。</p> <p class="ql-block">  王阳明在危难关头不畏强权,坚持正义的行为,表现了他铮铮若铁的崇高的品德和人格,“<b>玉可碎而不可改其坚,兰可移而不可减其馨!”</b>正是具备了坚毅的品质,王阳明才真正凝聚了人心旳敬仰!王阳明永远用积极快乐的心态去拓展自己和身外的世界。</p> <p class="ql-block">  曾经有两个见解不同的人在争论三个问题;</p><p class="ql-block">第一个问题,<b>希望是什么?</b></p><p class="ql-block">悲观者说:是地平线,就算看得到,也永远走不到。</p><p class="ql-block">乐观者说:是启明星,能告诉我们曙光就在前头。</p><p class="ql-block">第二个问题:<b>风是什么?</b></p><p class="ql-block">悲观者说:是浪的帮凶,能把你埋葬在大海深处。</p><p class="ql-block">乐观者说:是帆的伙伴,能把你送到胜利的彼岸。</p><p class="ql-block">第三个问题:<b>生命是不是花?</b></p><p class="ql-block">悲观者说:是又怎么样?凋谢了也就没了!</p><p class="ql-block">乐观者说:如果花谢了,它还能留下甘甜的果实。</p> <p class="ql-block">  悲观者和乐观者由于对同样一个问题有截然相反的答案,是因为决定一个人心情不在于环境,而在于心境。王阳明说“<b>心无所累,意无所牵。”</b></p> <p class="ql-block">  宦海沉浮本是平常事,王阳明很清楚,所以他经历了大起大落他依然坚守内心的生活哲学,他并没有被困难吓倒,被失意所俘虏,依然微笑着面对人生。</p> <p class="ql-block">  心外无物,是出发。致良知,是归宿。然后则是人行动层面的问题,就是知行合一。心学的创立,成就了王阳明攀登中国思想巨人的高峰,王阳明的心学,不是象牙塔里“悟”出来的,而是在极端艰难困苦的情况下,凭借其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冲出绝境的心灵足迹,构成了“心学”大厦的一字一句!</p> <p class="ql-block">  古时候,有个书生在屋檐下避雨,他见到观音菩萨举着伞走过,他向观音菩萨说:“您渡我一程吧。”菩萨回答:“你在屋檐下,我在雨中,屋檐下无雨,我无须渡你呀!”书生立刻走出屋檐说:“我也在雨中,你该渡我了吧。”</p><p class="ql-block">菩萨回答:“我在雨中,你也在雨中,我不被淋,是因为我的伞,你想得渡,请找伞去。”</p><p class="ql-block">第二天,这书生遇上难事,去庙堂求菩萨,见到菩萨眼前有一个人跪拜,那跪地之人居然与菩萨长得一模一样;书生问:“你真是菩萨吗?”</p><p class="ql-block">“对呀,”</p><p class="ql-block">“你为什么自己拜自己呢。”</p><p class="ql-block">“我也遇到难事了,但我知道,求人不如求已。”</p> <p class="ql-block">  这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人生风雨,迷茫困境,何处避雨?唯有自渡。这正是王阳明所说:“<b>子夏笃信圣人,曾子反求诸已,笃信固亦是,然不如反求之切,今既不得于心,安可狃于归闻,不求是当?”</b>这个道理说明,不能把希望寄托在他人对自己的帮助,永远相信<b>“天助自助者。”</b></p> <p class="ql-block"><b>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则不至于责人已甚,而自治严矣。”</b></p><p class="ql-block">“自省”是王阳明的一面镜子,他随时照见心灵上的玷污,从而照亮前进的路途。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王阳明十分赞同孔子的这句箴言,见到比自己好的人要争取向贤良的人学习并共进,见到不好的人和事物要反思自己身上有没有类似的不足,而后及时改正。</p> <p class="ql-block">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一本心灵的书,即使我们没有记住一个字,却依然会受益终生,因为它会让我们心静如水,这就是自省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  一个人越是修为高,反而会表现得越谦恭,这是知识与修养给他的改变,有人曾问一位哲学家:“像您这样的大哲学家为什么还那么谦虚呢?”哲学家说:“人的知识就像一个圆圈,圆圈里面的是你已经知道的知识,圆圈外面的是你的未知。外面圆圈越大的人越会发现自己的不足。”</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心学是儒学的自我革新,也是儒学的一个高峰,有人说:“守仁弟子盈天下,其有传者不复载。”王阳明说:<b>“致良知是学问的大头脑,是圣人教人第一。”</b></p> <p class="ql-block">1528年阴历十一月二十八夜,王阳明让人帮他更换了衣冠,坐了一夜,第二天凌晨,弟子问王阳明,有何嘱咐?王阳明用他在人生最后的力气向弟子展现了一个微笑,说:</p><p class="ql-block"><b>“此心光明,亦复何言?”</b></p><p class="ql-block">这是大师留给人间最后一句话。</p> <p class="ql-block">  “谦谦如玉”与“铮铮若铁”是孔孟儒家思想中对君子人格的最高评价,它从不同侧面展现了君子人格的两种特质。王阳明曾言:“<b>名与实对,务实之心重一分,则务名之心轻一分;全是务实之心,即全无务名之心!”</b>虽然是成佛修仙遥不可及,但磨去棱角,收敛光华,养成谦谦如玉的君子性格却是可以为之。</p> <p class="ql-block">  当今之世,纷繁复杂,倘若只养谦谦如玉之性情,或者只炼铮铮铁骨之傲气,都不会成功。王阳明讲究方圆之道,既养铮铮铁骨的一身正气,处世有底线,为人讲原则,又取谦谦如玉的圆融为人,包容四方,才能给自己点亮一盏心灯,这心灯散发出温暖而美好的光,照亮别人也照亮自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