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固山游

彭东升

北固山位于镇江市区东侧江边。由前峰、中峰、后峰(主峰)组成;前峰在南边,后峰在北边,后峰是北固山的主峰,背临长江,峭壁如削,直插入长江中。远眺北固,横枕大江,石壁嵯峨,山势险固,因此得名北固山。一千四百年前,梁朝梁武帝登临北固山,赞其形胜,改固为顾,更名为北顾山。北固山系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唐朝时,诗人王湾在北固山停泊时见到这里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的壮丽景色,触发了对家乡洛阳深深的思念,写下了《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br> 南宋时,辛弃疾登临山上的北固楼,赞叹道: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br> 李白写下了《永王东巡歌》“丹阳北固是吴关,画出楼台云水间。千岩烽火连沧海,两岸旌旗绕碧山。”<br> 孔尚任写下了《北固山看大江》“孤城铁瓮四山围,绝顶高秋坐落晖。眼见长江趋大海,青天却似向西飞。” <br> 苏东坡写下了《采桑子·润州多景楼与孙巨源相遇》“多情多感仍多病,多景楼中。樽酒相逢,乐事回头一笑空。停杯且听琵琶语细,捻轻拢。醉脸春融,斜照江天一抹红。”<br> 米芾写下了《多景楼诗贴》和《秋暑憩多景楼帖》。<br> 乾隆皇帝写下了:“长江好似砚池波,提起金焦当墨磨。铁塔一枝堪作笔,青山够写几行多。”<br> “凤凰他”,传说明太祖朱元璋曾临池召选儒生。古时他水经甘露港通江。池中的那座亭名叫“凤凰亭”。 有一块平直一分为二的巨石,这就是“试剑石”,相传孙权和刘备同游凤凰池,刘备见池边有一块巨石,即拨下随从身上的佩剑,仰天暗自默祷:“我若能顺利返回荆州,成霸主之业,剑下石裂;着死于此地,剁石不开。”手起剑落,只见火花飞溅,巨石应声而裂。 东吴古道从山脚沿山势缓缓上行,旁边是大石块城基,上山的台阶较为平缓,脚下是苔痕斑驳的古道。这里现在还留有明朝将领抗击倭寇所筑的城墙。 铁塔又名“卫公塔”,始建于唐朝定历元年(825年),是唐代润州刺史李德裕为“资穆皇(唐穆宗)之冥福”所建。后屡毁屡建,现塔为四层,一二层是宋代制品,三四层系明代所铸。现存的塔基(即莲花座)和塔身均有精美的图案,如云水纹、莲瓣双雀、游龙戏珠、佛像等,造型精美,生动逼真。铁塔为北固山增添了庄严瑰丽的色彩,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冶铁技艺的高超。 《望月望乡》诗碑,碑上诗文系日本使臣阿倍仲麻吕(汉名晁衡)所作。他生于698年,卒于770年,自幼聪明好学,于717年被选为遣唐留学生,次年在日本第九次遣唐使多治比县守的率领下从大阪出发来华。753年晁衡受命为唐使,与鉴真大师及日本使臣东渡,途中船泊扬子江畔,夜晚月光皎洁,晁衡思绪万千,想到36年未回故乡,欣然命笔,写下了著名五言诗《望月望乡》,诗中写道:“翘首望东天,神驰奈良边。三笠山顶上,想又皎月圆。” 诗碑上的日文碑文由日本书道院院长田中冻云执笔,中文碑文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代主席沈鹏所书,著名书法家赵朴初为诗碑题写了碑额。 一块长方形条石上刻着雄浑有力的“天下第一江山”六个大字,气魄非凡。相传在三国时,刘备来东吴招亲,孙权宴罢陪刘备观赏江景,刘备见北固山雄峙江滨,大江东去,一望无际,气势雄伟,不禁赞道:“北固山真乃天下第一江山!”后来南北朝时,梁武帝登北团山时,见北固山景色极为壮观,兴致勃勃地挥笔书写了一天下第一江山”六个大字,留在山上,可惜已无从寻找。到了南宋,润州(镇江)刺史、著名书法家吴据将这六个字重新书写出来。清康熙年间,由镇江府通判程康庄临摹勒石。从此,北固山就名正言顺地有了“天下第一江山”之称。 一条连接着清晖亭的长廊通向山顶,长廊的墙面上嵌有许多关于北固山的石刻,红褐色的长廊在两侧绿树的庇护下,显得古色古香,凉爽惬意。相传,三国时期,孙权为谋取荆州,以招亲的名义将刘备骗至南徐。甘露寺相亲时,孙权派大将贾华伏兵于长廊内,后被吴国太叱退了伏兵。 宏开鹫岭碑墙,宏开鹫岭是指甘露寺的宏伟壮丽,落款为:出寰上人重修甘露寺书此赠之,米万钟。米万钟乃明代书画家,与董其昌、邢侗、张瑞图并称 明末书法四大家。 祭江亭,古称北固亭,还有凌云亭、摩云亭。亭位于北固山的最高点,上接蓝天而得名。由于此亭建造在北固山的面江石壁之巅,故又名“临江亭”。夫人孙氏听到讹传刘备病死在白帝城,悲痛欲绝,便登上此亭,设奠望西遥祭后投江自尽,故此亭又名“祭江亭”。<br> 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登北固亭,见万里长江滚滚东去,即兴抒怀,借古讽今,谴责南宋统治者的昏庸苟安,不图收复中原失地,写下了对国家前途寄予殷切希望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及《永遇乐·京回北固亭怀古》等流传千古的佳作。<br> 北固山前现在的只是一段夹江,在地图上量一下会发现,其宽度只有区区一公里,江那边的陆地并非江北扬州地界,而是个巨大的江心洲,江面上也看不到多少船只,因为长江航道还在江心洲之北呢!记得上高中的时候在祭江亭上用望远镜可以看到扬州瘦西湖里的白塔(两地间距离超过40公里),可见那时的空气是多么的干净。<br> 甘露寺始建于东吴甘露年间(265—266年),故名“甘露寺”。寺额为张飞的亲笔。古甘露寺规模宏大,宋代有僧侣500多人。明、清是全盛时期,寺宇、殿堂、僧屋计有200多问。康熙、乾隆二帝曾在此建有行宫。甘露寺三国时刘孙联盟的史迹、孙刘联姻的传说,从此,北固山便成为我国著名的历史胜境了。至今京剧中《甘露寺》(又名《龙凤呈祥》)这一传统剧目,已深入民间。《三国演义》第五十四回“甘露寺刘备招亲”故事的发生地。以险峻著称的北固山,因三国故事而名扬千古。 北固楼建成于东晋咸康年间(335—342年)蔡谟领南徐州刺史以后。在国内历史名楼中仅比相传建于东吴黄武二年(223年)的黄鹤楼晚一百多年,位居第二。但在长江下游的江东地区,它却是沿江所建最早的一座楼,堪称江东第一楼。它前有梁代萧衍父子登临赋诗,后有南宋辛弃疾登亭作词。“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让镇江的北固楼及北固山为人们所知晓。 多景楼为宋代郡守陈天麟于唐代临江亭故址修建。 宋·苏轼《甘露寺弹筝》诗:“多景楼上弹神曲,欲断哀弦再三促。” 刘禹锡登上多景楼,写下名句“江长天作,山固壤无朽”。陆游来到北固山,登上多景楼,俯瞰眼前胜景,不由感慨“连山如画,佳处,缥渺著危楼” 宋 刘过《念奴娇·留别辛稼轩》词:“多景楼前,垂虹亭下,一枕眠秋雨。”陈毅元帅登临多景楼,感慨道:“不要看画了,这里就是万里长江画卷!” 天下江山第一楼 这七个大字也是米芾所书,风樯阵马,大气磅礴。 《念奴娇·登多景楼》——南宋·陈亮:危楼还望,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鬼设神施,浑认作、天限南疆北界。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因笑王谢诸人,登高怀远,也学英雄涕。凭却长江,管不到,河洛腥膻无际。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小儿破贼,势成宁问强对!毛主席晚年读到南宋词人陈亮的《念奴娇·登多景楼》时老泪纵横,泣不成声。 多景楼西侧有一石,大小与真羊相仿,无角的石头,形状似羊非羊,腹部镌有“狠石”二字,据说赤壁之战前夕,刘备来京口,孙权陪他巡览铁瓮城,在后峰的狠石旁,他们远眺江北,定下了联合抗曹之盟。晚唐诗人罗隐有《题润州妙善前石羊》诗云:“紫髯桑盖此沉吟,狠石犹存事可寻,汗鼎未安聊把盏,楚了虽美肯同心?” 溜马涧位于北固山后峰后测的峭壁上,两面云崖夹峙,中通一线小径,地形非常险峻,又名“走马涧”、“跑马坡”、“跑马坡”。相传这里是孙权与刘备在此赛马比能争胜的地方。据说,一天刘备与孙权在甘露寺中饮酒,只见江风浩荡,白浪滔天,波峰上有一只小船,舟人驾驶自如,如登平地,刘备不禁赞叹道:“南人善驾舟,北人善骑马,信之有也。”孙权听了此话自思道:“刘备莫非是嘲笑我不会骑马?”就命左右牵过马来,飞身上马,驰骋下山,又加鞭回到岭上来,对刘备说:“难道南人真不会骑马?”刘备听了便敞衣上马,飞奔下山,又回上山来。两个人将马停在山坡上,扬鞭大笑。后人就将此称为“溜马涧”、“走马涧”、“驻马坡”。在其悬崖石壁上有明代所刻“勒马”二字。 鲁肃墓鲁肃字子敬,东汉临淮东城即今安徽省定远县人。东汉末年东吴功勋卓著的政治家、军事家。《三国志·吴志》说他少有壮节,好为奇计,家富于财,性好施与。东汉末年军阀混战,他献出家产随周瑜投奔孙权。鲁肃墓在全国有好几处,到底在哪,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东吴悍将太史慈的墓位于北固山中峰南麓。墓高1.7米,直径约3米,建于长6.7米、宽7.4米的石平台上,北面挡土墙长6.8米,高2米左右不等,墓前有高1.43米、宽约0.7米的大理石碑,上面刻着7个大字“东来太史慈之墓”。 中山纪念林塔位于北固山中峰,塔基为正方形,大理石、混凝土结构。塔高3.56米。该建筑物四周分别刻有了森林,天气中的水量便可以调和,便可以常常下雨,旱灾便可以减少。”要能够防水灾,便先要造森林,有了森林,便可以免去水灾、“我们研究到防止火灾与旱灾的根本方法,都是要造森林。”1930年春天,为了纪念革命先驱孙中山逝世五周年,镇江各界人士数万人组成造林大军,在镇江的土地上种植了大面积的树,这次造林活动,对城市的保护和美化效果甚大。为了纪念这次爱乡的壮举,镇江人民特于孙中山先生的忌日,建造了中山纪念林塔。 柳永(约984年—约1053年),大宋乐坛重量级词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柳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生于沂州费县(今山东费县),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柳永是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词人,也是两宋词坛上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诩。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独多。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极其广泛,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人称“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对宋词的发展有重大影响,代表作 《雨霖铃》《八声甘州》。皇佑五年(公元1053年),柳永病逝于润州(江苏镇江)僧寺之中,终年71岁。 柳永墓:皇佑五年(公元1053年),柳永病逝于润州(江苏镇江)僧寺之中,终年71岁。一代词坛巨匠,因宦囊微薄,殡葬无着,陈尸僧寺,直到王安礼知润州,才将其移葬于北固山下。柳永墓完全没有重修的鲁肃墓和太史兹墓那样的气派和名气,独自静卧北固山近千年。真可谓是“荒坟一掬”。柳永先祖有柳下惠、柳宗元、柳公权。而出生在镇江的名人柳诒徵、柳传志都是柳永的后人。 铁瓮城又名子城、京城,始建于公元195年,形成于公元209年,是三国孙吴时期的建筑;晋、唐、宋、明、清均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缮治,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建安十三年(208年),孙权将政权中心从吴(苏州)迁至京城(今镇江),是年发生赤壁之战。虽然其时孙权尚未称王,但铁瓮城实际上已具备了王城的地位和格局。清康熙帝诗中就曾以“半面烟岚雄北固,一方形势控东吴”来形容铁瓮城的雄险。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北固山前峰鼓楼岗南侧,由中峰与前峰相接处向东、西两个方向分开,并分别向西南、东南方向延伸大约300—400米。 许多镇江人都知道闹市区有条万古路,就是因为铁瓮城而迟迟未能完工,铁瓮城遗址作为镇江市区最早的城池和历代州署、府署的政治、军事、文化中心,它能被完整地保存下来,本身就是一个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