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无恙 英雄不老——志愿军老兵回忆抗美援朝战争真实经历

h z .

<p class="ql-block">  我父亲,陈文琰,今年96岁,抗美援朝为数不多仍健在的志愿军老兵之一,也是莆田分行退休职工中年纪最大的。1950年父亲从莆田中山中学毕业后考入福建军政大学,同年朝鲜战争爆发后父亲毅然投笔从戎,加入了那场波澜壮阔的抗美援朝战争中,编入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兵第七师33团(8507部队),与广大志愿军后勤官兵边保障边战斗,付出了极大牺牲,19万7000多名英雄儿女为了祖国、为了人民、为了和平献出了宝贵生命,长眠异国他乡,用生命和鲜血书写了对祖国的忠诚。抗美援朝的胜利,维护了亚洲和世界的和平,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威望,为新中国赢得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p> <p class="ql-block">  在入朝参战初期,父亲因为文化水平较高,主要担任师团文化教员,在炮火连天的恶劣环境下为广大志愿军官兵普及文化知识和从事思想政治工作。抗美援朝中后期,在后勤战线日益紧张的情况下,父亲加入修建铁路、抢修铁道补给线的战斗中,不怕枪林弹雨用生命扛起了“炸不断”的后勤保障线,在没有制空权、每天几百架次敌机狂轰滥炸的情况下,奇迹般地建立起“打不烂、炸不断、冲不垮的钢铁运输线”。作为后勤保障人员,父亲还加入了清理战场的工作,面对敌机轰炸和阵地争夺殊死肉搏后留下四肢不全的成千上万战友身躯,父亲压制内心的巨大悲痛,为每一位牺牲的战友登记部队番号、从血染“战袍”的战友身上尽可能仔细搜寻有纪念意义的遗物,一支笔,一个水壶,一本战地日记,一封还没写完的家信......都一一登记小心翼翼保管,为我军善后工作做出了贡献。</p> <p class="ql-block">  据父亲回忆:面对敌军飞机白天黑夜轮番轰炸,父亲清晰记得在一个寒冷的漆黑夜晚,提着马灯在一高地的悬崖峭壁旁寻找战友的遗体,被四架敌机侦察发现目标,看到地面微弱的灯光俯冲下来疯狂来回扫射,父亲赶紧用棉衣裹住马灯躲在草丛里,敌机再次来回俯冲确认目标消失后才停止扫射,每当想起这段饥寒交迫、刻骨铭心的回忆,父亲都会沉思好久好久......</p> <p class="ql-block">  十多年前,我曾劝父亲一起去沈阳或丹东志愿军烈士陵园看看长眠在那里的老战友,父亲只是倚在窗台向北眺望,久久驻立,不愿再提起那段九死一生、战火烽飞、金戈铁马的伤心往事。“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时至今日每次在电视上看到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想想埋骨他乡七十余载的战友终于魂归故里,这位年逾九旬的老英雄忍不住泪流满面,父亲每次谈到抗美援朝战争时,只是不停感叹:我能活着已经很好了!我能活着已经很好了......</p> <p class="ql-block">  20世纪50年代那段永不磨灭的战场记忆在许多人心中未曾遗忘。他们之中不只有亲自参战的老兵,还有曾对他们日思夜想的家属,更有他们的子子孙孙,在长辈们一代接一代的描述中,将这些英雄故事永远铭记。 (供稿人:莆田荔城支行 陈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