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帽上的挡风镜-1967年】

忍者神龟001

<p class="ql-block"><b> 多少年以前,从文艺路穿过二里牌到韶山路,只有一条简陋的麻石路,那麻石路也不知道啥年代建的?路面不但坑坑凹凹,还被磨损的呈光亮状,俺小时候,咱父母因为经常出差,也许是离操坪大院比较近,父母就把俺寄养在二里牌,一户善良的工人家里,这户人家其实离二里牌口子上那家副食品店很近,沿这条麻石路面进去巷子里3~50米,拐弯就到了,准确一点来说,那地方其实离粪码头近在咫尺。</b></p><p class="ql-block"><b> 过去的二里牌,据历史记载,这一片区域,大致是民国时代工人宿舍区,相当于过去的平民区,所以,在这种地方,你根本看不到象样一点的别墅之类旧建筑,整个区域内,大多为一、二层楼的砖木结构瓦房,大家都知道,湖南雨水特多,尤其春天,甚至可以不间断的连续下二月有余,在那种环境下,人长时间的郁闷不巳,不亲身经历的人,恐怕是难以想像的,所以,那时的砖木结构外墙,多用那种从树枝上切下来的整块松树皮展开包裹,以起到防水、防潮和隔热作用,那些切割成整块的松树皮,一般连片钉满整个山墙上,有些图省事的家庭,则直接用长长的圆木架起斜撑,把松树皮顶在山墙上,因而可见许多户人家外墙的东、西山墙上,支满了圆木斜撑,换在今天,后生仔如果知道,过去长沙下里巴人,普遍住的就是这样的房子,打破脑袋他们也难以相信,实际上,俺被寄养的这户人家,她家房屋也大致如此,一进大门,边上设有一木楼梯可上二楼,但她家外面山墙上倒没那么多斜撑,这就是留在俺依稀记忆中的最后印象。</b></p><p class="ql-block"><b> 曾经在一本记录首批进入长沙的人民解放军的书上,了解到1949年八月,进驻浏阳河东岸的解放军,接到程潜、陈明仁两将军率部起义,湖南和平解放的通电消息,这批驻扎在东屯渡东岸的解放军,随即整队从渡口搭船,依次进入长沙(东屯渡浏阳河大桥1953年建成),如今长沙的“八一路”命名来由,就是当年入城部队所经过的线路,这些隶属于林彪的四野部队,大多为南下的东北人,一到南方,几乎个个严重水土不服!以至于病号较多,他们非常难以适应湖南这种鬼天气,要么晒腊肉一般热得贼死、要么全身冷不丁被淋了一个落汤鸡,反正那身上就没一处是干的,这些憨厚的东北子弟,原本在北山黑水那样的环境中长大,哪里受过这茬罪,他们那里会想到,这世界上还有这等破烂潮湿天气的地方,唉声叹气都不管用,实在被逼得没法,只好每人配戴斗笠和以前那种油纸雨伞,用以躲避可以把人里外浇透的连绵阴雨。</b></p><p class="ql-block"><b> 言归正传,那时的二里牌紧靠韶山路,韶山路当时修建时间并不长,还算是一条比较新的柏油路,马路上来往车辆并不多,从这条路过去的车辆,一,是运输公司的万国牌重卡,二,是进城到粪码头拖粪、运氨水的,周边农村人民公社的拖拉机,另外,就是拖着高炮和舟桥设备的军车较多,有一次,韶山路与文艺路交叉的粪码头旁边,停了数辆牵引平板拖车,平板拖车上运输的几辆T-59坦克,这在当时的大城市,大街上忽然停了数辆坦克,那可是极为罕见的事情,遂引起周围群众的围观,俺也跑过去凑凑热闹,只见那些随车的坦克驾驶员和炮手,都悠闲地坐在坦克炮塔上晒太阳,他们并未戴那种防撞的坦克帽,头顶上只戴着65式军便帽,帽上扣着挡风风镜,显得格外的精神!</b></p><p class="ql-block"><b> 那时,这紧靠二里牌的韶山路上,种满了法国梧桐,咱那时刚刚学会爬树,所以,没事的时候,咱喜欢上树呆着,看着下面南来北往的汽车,路上那些过往的汽车,数量并不多,可用空旷来形容,从韶山路过去的各种汽车,倒是非常有特点,前面说到了都是万国牌汽车,前苏联带有“公牛”标志的重卡,美制“道奇”卡车和中吉普,美制“威利斯”吉普,美制水陆两栖吉普,美制GMC吉姆西十轮重卡,德国大众“甲壳虫”,波兰“华沙”轿车、英国第一代路虎车、二战苏制吉普,各种嘎斯车,以及带有克罗米&lt;奔鹿&gt;标志的“伏尔加”轿车等等,品牌真可谓林林总总,历史最久的车辆,是韶山路柏油路面翻修时,见到的那种烧煤,带有蒸汽动力、伸长的车臂上,立有黑烟囟的压路机,那玩意绝对古董级文物。</b></p><p class="ql-block"><b> 那时候,整个社会并不富裕,比如,那些公社拖拉机拖粪用的粪箱,还不是现在那种椭圆形钢制容器,大多是那种长方形的矩形木箱,粪箱的闸板口,就是用一木插板封睹,严密性显然不够,经常这种拖粪的拖拉机路过韶山路时,一路上边跑边泄,路人无不掩鼻而过,而拖氨水的拖拉机,情况要稍好点,拖车上则是一长方形的橡胶胶囊,那胶囊通常一次不能全装满,所以,那车经过时,胶囊上下起伏不定、动感明显,不过那车经过时,也充满了刺鼻的氨水气味!所有这些大粪、氨水,据说是农田很好的有机肥料,在缺乏化肥的年代,这可是农民需要的好宝贝。</b></p><p class="ql-block"><b> 上面说到,以前韶山路上过往车辆不多,因而常常被周边居民利用,靠近二里牌一侧路面,常年成为棕麻绳加工场地,那时,二里牌有一棕麻绳加工厂,里面全是些残疾人,把路面当成了天然的加工场地,那麻绳加工,一般需要很长的笔直平整场地,此时的韶山路正合工人的心意,那种用手工绞制的麻绳,左右两端相距20~30米甚至更长,一端放三四根细绳,另一端则拉结成束成为粗麻绳,简单地说,一根成品粗麻绳,通常由三四根小麻绳两端拉直、两端崩紧后,通过一小圆孔混合缠绕收缩,最后被拧成一股绳,这就是拉结成束,收缩的这一头,也就是拉紧这端,需要一定的体力,通常由二三个瞎子,手拉活动绞盘,不停地用力作360度旋转,给绳施加应力,最后出来的成品,才是制作完成的结实粗麻绳,当然这种人力加工方式,显得比较原始,如今早巳由机器代替手工绕制,省工省力且质量均匀。</b></p><p class="ql-block"><b> 那时,时间虽巳进入六七十年代,住在二里牌的,尚有许多从旧社会过来的老人,这些人早晨从来不使用牙膏涮口,他们一大早起来,用的是那种稻草烧成灰后,剩下的灰黑色粉末,用手沾灰在嘴里打个转,然后用清水一口吐出,所以,二里牌的麻石路面上,经常有卖刷牙灰的小贩路过,他们脚蹬那种牛皮做的木屐,边走边高声吆喝“刷牙灰”,看样子生意还不错!</b></p><p class="ql-block"><b> 二里牌往北,紧挨着的地方叫新生村,那地方原先也有一个生产消防水龙带的作坊式小工厂,听说这是公安局下属的企业,在里面工作的男女工人,据说是被判了重刑,在厂里强制劳动的犯人,所以,小小的窗户外边,也用铁条焊死,这是俺对无产阶级专政的最初印象。</b></p><p class="ql-block"><b> 之所以写点二里牌轶事,也缘于本人与二里牌从小有不解之缘,那时,咱没事在二里牌里面玩耍,熟悉这里的风土人情,遂凭记忆写点文字。</b></p><p class="ql-block"><b>所附图片:为美制GMC吉姆西十轮重卡,道奇轻卡。</b></p><p class="ql-block"><b> 后记:大概1967年,文革武斗阶段,湘潭易家湾两派工人民兵发生了武斗,长达40余天,双方居然动用了坦克和大炮 ,当年,韶山路上解放军往湘潭方向运送坦克,是否是47军去易家湾平息两派武斗?尚无这方面的原始材料。 </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