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西湖——敬一书院

叶老头

杭州西湖孤山的北麓,在一片密林中,有一座白墙灰瓦的院落,那是敬一书院。 杭州敬一书院始建于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由时任浙江巡抚的赵士麟亲手创建并担任主持。 赵士麟(1629~1699),字麟伯,号玉峰,云南省澄江市人。赵士麟幼时从师醒觉和尚。顺治十七年(1660)庚子科中举,康熙三年(1664)甲辰科考取进士。康熙七年调任河北省容城县县令,康熙二十三年(1684),赵迁升浙江巡抚。康熙二十五年,奉调江苏巡抚。康熙二十六年调回京城,升兵部督捕右侍郎,旋升吏部右侍郎,转左侍郎。 他天资聪明,读书过目不忘,经常手不释卷刻苦攻读,后来参加河阳县考,名列第一。他在任河北容城县令时,就试着办了一所“正学书院”。他有一个信念:“养民必先造士,造士必先明理”,老百姓有文化就会有见识,有见识才能构造和谐社会。因为平生最重一个“敬”字,他将书院取名为“敬一”,意谓“一念不敬,心便放逸;一刻不敬,体便松懈;一言不敬,言便招尤;一事不敬,事便取悔。”这般明朗正直的个性,近乎苛刻的道德自律。那个年代的读书人,是有使命感的,他们称自己为“士”,士可杀不可辱,士为知己者死,士不可不弘毅。大门入口上方镶嵌有石刻“敬一书院”,集魏碑字。 敬一书院位于西湖孤山的北麓,与纪念浙江大学创始人林启的林社以及纪念梅妻鹤子林和靖的放鹤亭为邻,在林社以及林逋墓园东侧均有小径于之相通。 严格说来,敬一书院更像是百家讲坛的性质,每月集会两次,初一聚名士谈心性,十五请儒师授经道。赵士麟也会亲自为士子授课。 身为康熙三年的进士,他的学养可不低,著名的《台湾善后疏》仅五百多字,字字珠玑。巡抚大人的演讲最有轰动效应,旁听者一直站到院子里。清风明月,道德文章,孤山从此又多了一道风雅的传说。 赵士麟在浙江任职时间不长,但敬一书院却为后人所敬仰。后人为纪念他为杭州教育所做贡献,在敬一书院设“赵公祠”。清道光年间,浙江布政史、赵士麟的云南同乡朱嶟登上孤山,命人在赵公祠的外墙上,刻下五个大字。如今我们上得孤山,还能在那片绿树掩映的白墙上面,看到那五个孤寂而温暖的大字:“孤山一片云”。“孤山一片云”的那个“片”字乍一看像“房”字。有人按现代读法从左往右读,“云房一山孤”,还蛮有诗意的。 在这片墙前,有一泉水池,现状像葫芦,有泉水不断涌出,常年不枯。 到清代后期,赵公祠的来历在民间记忆中已漫洇不清,赵公祠慢慢的演变成了敬的是财神爷赵公明,索性将它改建成了财神庙,称西泠财神殿。不知何时开始,每月初一、十五,到西泠财神殿参加财神会,成为杭州市区生意人的一项休闲活动。1929年,杭州举行西湖博览会,“孤山一片云”地界被征作西博会的博物馆,之后这里还曾经做过动物园、浙江省博物馆的员工宿舍等,几百年前的书院一度成了大杂院。 然而,虽是有些破旧的大杂院,依然是白墙黑瓦,雕花木窗,满墙藤萝苔藓。在读书人看来,这里却处处有诗情画意。 书院主体由前后两进厅堂和左右两厢房构成的四合院,院西侧另辟园林。书院前一进厅堂题额“瀛屿芬馨”。著名书法家、美术家周国城(1950-)题写。 厅堂以图文并茂的展板,集中展示了清代300年间留迹孤山的10位文化名人的生平事迹,从一个朝代时间、空间、名人三结合的角度,显现孤山人文渊薮的丰厚。入口楹联:“园中草木春无数;湖上山林画不如。”集林逋诗句旧联,当代著名书画家石雨书。 书院后进厅堂题额“秀萃明湖”。 著名书法大师沈定庵(1927— )题写。 展堂入口有楹联:“阑槛倚晴空,俯看绕郭,湖山勾留,座上聊中隐;画图收胜概,回忆故乡,云水浩荡,樽前得大观。” 著名书法家、美术家周国城(1950- )书写。 堂内有书画展。 后院里有一块石碑,有玻璃盒保护,碑上面刻着王冕的墨梅图。记得小学课本上曾有王冕学画的故事。王冕(1310~1359),元代著名画家、诗人、篆刻家,以墨梅名世。一枝倒挂老梅,刀斧铁削。 数百年来,敬一书院作为杭州西湖景区一个重要的人文景观坐落在西湖孤山上,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立德育人等方面曾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由于历史原因,书院功能一度被废。书院正赶亚运会前的修饰,修缮之后的数百年书院,将全新的姿态,迎接大家的到来。 (照片拍于2022年4月18日、2015年5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