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一、【炎德·英才大联考 湖南省九校入学摸底考试作文题】</p><p class="ql-block">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p><p class="ql-block"> 灵魂是身体的主宰,只有铸牢思想之魂,才有精神之成长。而精神之成长犹如身体一样需要“钙”的补充。这就是《大学》所谓的“富润屋,德润身”。在 6 月17 日中央政治局第四十次集体学习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用理想信念强基固本,用优秀传统文化正心明德,补足精神之‘钙’,铸牢思想之‘魂’。”</p><p class="ql-block">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p><p class="ql-block">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 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二、审题指导</p><p class="ql-block"> “精神之‘钙’”,是近年来有关青年成长与干部成长的热词。2012年11月17日,习总书记在重要讲话中指出,理想信念是精神上的“钙”,理想信念坚定,骨头就硬。缺失理想信念,或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人就会得‘软骨病’,就会导致政治上变质、经济上贪婪、道德上堕落、生活上腐化。”</p><p class="ql-block"> 回到这道作文题,一句话概括材料涵义:人的精神成长,需要补“钙”,那怎么补钙呢?“用理想信念强基固本,用优秀传统文化正心明德。”</p><p class="ql-block"> 作文材料先引出精神补“钙”的话题,再以习总书记的四句话作答,指出了精神成长(补“钙”)的具体内涵和方式,也就是“理想信念”“优秀传统文化”对精神成长、思想成熟、道德成型的重要作用,这一观点对当代青少年的成人成才具有重要启示和指导意义。</p><p class="ql-block"> 材料还引用《大学》中的“富润屋,德润身”一句。意思是“富贵惠及房屋,贤德润泽身心”。“德”是贤德,也可以视为精神之“钙”,思想之“魂”。</p><p class="ql-block">根据材料,可以确定如下立意:</p><p class="ql-block"> ①树立理想,坚定信念;</p><p class="ql-block"> ②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筑牢思想精神根基;</p><p class="ql-block"> ③向内涵养理想信念,向外汲取传统精华</p><p class="ql-block"> ④以“德”润身,以“道”正心,补充精神钙质。</p><p class="ql-block">(湘语文撰写,参考命题者提供的审题思路)</p> <p class="ql-block">三、作文拟题</p><p class="ql-block">给考场作文拟题,可以分两步走。</p><p class="ql-block"> 第一步,是基础版的,牢牢抓住并嵌入材料的核心词。能将核心词嵌入到作文题目,可确保阅卷老师迅速get到作文的切题信息。最好不用其它词义有偏差、可能导致偏离题意的词语替换。</p><p class="ql-block"> 比如2022年全国甲卷作文题“给大观园亭子匾额题名”,关键词为“独创”,替换成“创新”尚可,但没必要替换成“创造”“开创”“创作”。</p><p class="ql-block"> 再如,2022年全国乙卷作文题“跨越,再跨越”,就没必要替换成“发展”“进步”“飞跃”“腾飞”。</p><p class="ql-block"> 第二步,是升级版的,围绕核心词做好修饰增加文采。比如巧用比喻、对偶、谐音、押韵等修辞,或化用与核心词有关的名言金句,修饰标题的文采,增强标题的新意和吸引力,距离高分就更进一步了。当然能力一般的考生,优先完成第一步,能力好的考生,则在第二步下功夫。能走好这两步,基本不影响文章拿高分甚至拿满分。</p><p class="ql-block"> 我们以三道全国卷高考作文题为例。高考真题一:2022年全国新高考Ⅰ卷作文题“本手、妙手、俗手”。</p> <p class="ql-block"> 2022年全国新高考Ⅰ卷作文题“本手、妙手、俗手”,牢牢抓住这三个词即可,其中“本手”不必要替换成“努力”“规矩”“根基”等,“俗手”也不必替换成“败笔”“失误”“低级错误”等。优秀作文的标题中,基本包含了“三手”的关键词。比如,“青年们,请相信本手”“黑白棋局,本妙相生”“人生如弈,本妙相济”“本手为本,妙手生花”“君子务本,本立道生”。比较漂亮的,如“筑牢‘本手’之阶,以登‘妙手’之堂”,嵌入“本手”“妙手”两个词语,化用“登堂入室”这一成语,有新意,挺别致。“以本手为基,创妙手之奇”,短句押韵,朗朗上口。“守正重本,出奇求妙”,化用“守正出奇”的古语。“守拙固本,出新求妙”,化用“守拙”的传统说法。“固本薄发,妙手偶得”,化用“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妙手偶得之”的句子,巧妙地嵌入关键词“本”“妙”。“由本至妙,由技而道”,理清本到妙的关系,短句押韵,再借用传统理论中“技”和“道”的关系,如庖丁解牛中说:“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译为:我注重探究的,是解牛的规律,已经超过一般的技术了)补充一个具有警示意义的标题“绘事后素,终成壮美”。这个题目初看很高大上,引用孔子名句,但表意模糊晦涩,有些玄乎,“绘事后素”是说“先素(底子)后绘(绘画)”,意思是说“人有美质,然后可加文饰”,强调的是“质地”与“粉饰”的关系,和“本手(基础)”与“妙手(创造)”的关系隔了一层,在考场中,就不如说“先本再妙”“由本入妙”来得平白而确切,且“终成壮美”一词,也不如依葫芦画瓢说“可免俗”“成妙手”之类的简单明了。</p> <p class="ql-block"> 高考真题二:2019年全国Ⅰ卷作文题“劳动精神”。</p> <p class="ql-block"> 题目的关键信息和导向性都很明确,考生的思维空间有限,发挥余地也就不大,最终能切中主题,完成写作任务,文笔出众者更容易获得高分。从多省公开的满分(优秀)作文看,其标题基本包含了“劳动”或“劳”等字词,然后用个对偶短句,或者做个比喻。比如:“以小我之劳,筑大国之梦”“以劳动书写人生风采”“在心中燃起劳动之火”“劳动之花处处开”“劳动精神代代传”“劳动是奋斗底色”“劳动是青春最美亮色”。相对更高大上点的,如:“不辍劳作,青云可登”“凡心所向,劳动不息”“劳动挥汗处,成长有硕果”“以劳动,厚实生命之茧”</p> <p class="ql-block"> 高考真题三:2018年全国Ⅰ卷作文题“写给2035年的18岁”。</p> <p class="ql-block"> 该题写作任务很细很多,而考生只需抓住“与新世纪的中国一路同行、成长,和中国的新时代一起追梦、圆梦”的关键句,提炼关键词嵌入标题,就基本不会偏离题意。当年优秀作文里,有的标题很平时而切题,如:“写给2035年的人们”“对话2035的年轻一代”“不负时代,不负青春”“我们,与新时代同行”。也有文采好、很亮眼的标题。比如下面这些。“生逢其时,摇曳多姿”,四字短语押韵,朗朗上口,“摇曳多姿”一词典雅别致;“涓滴成河,青春接力”,“涓滴”喻平凡个体,“河”喻时代和国家,“青春接力”契合2018年的18岁和2035年的18岁对晤交流、彼此接力的情境,用语精到,恰到好处。“同饮一江水”,文章设置了一个极佳的情境,巧妙完成了作文题交代的写作任务:2018年18岁的“我”,在时代之河的上游,2035年18岁的“你”,在时代之河的下游,“我”的时光瓶漂流而下,与你在大河中相遇,我们同根同源,彼此心意相连,一起携手,家国偕行。“国有子都,乃绥四方”,化用《诗经》中名句“惠此中国,以绥四方”,“子都”原特指一名古代美男,长相俊朗,武艺超群,在《诗经》也有“不见子都”的句子,后来泛称青年才俊,这个标题同样表达“家国同行”之意,但作者能力超群,令人叫绝,不夸张地说,光这个标题就具有了满分作文的基因。“满船清梦你处寻”,化用古人唐温如的名句“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颇有韵味,“你处寻”虽稍有违和,但一个“你”字很好切应了标题中“203年的18岁”这一关键信息。</p><p class="ql-block"> 再回到这道2023届高三九校摸底考试的作文题。其关键词是“补钙”“铸魂”,可再加上“强基固本”“正心明德”。稍加提取和组合,就可以成为一个观点清晰、切合题意的标题。</p><p class="ql-block">以下作文标题来自阅卷记录或教师示例。</p><p class="ql-block">1.给我们的精神补补钙 </p><p class="ql-block">2.补钙壮骨,培根铸魂 </p><p class="ql-block">3.常补钙,早铸魂 </p><p class="ql-block">4.正心明德,补钙铸魂 </p><p class="ql-block">5.强基固本,补钙铸魂 </p><p class="ql-block">6.以“德”润身,以“道”正心 </p><p class="ql-block">7.为精神补钙,为思想铸魂 </p><p class="ql-block">8.莫让精神缺了“钙” </p><p class="ql-block">9.俱怀理想文化,登临精神高阁 </p><p class="ql-block">10.来一场精神上的修行 </p><p class="ql-block">11.用信念筑基,以文化养魂 </p><p class="ql-block">12.矢志笃行,正心明德 </p><p class="ql-block">13.补钙铸魂,练就丹心 </p><p class="ql-block">14.精神补钙,贤德润身 </p><p class="ql-block">15.固本培元,补钙铸魂 </p><p class="ql-block">16.固人生之本,补精神之钙 </p><p class="ql-block">17.高分作文:辟精神赤土,铸思想蔚林 </p><p class="ql-block">(升格:开辟精神沃土,思想蔚然成林)</p> <p class="ql-block">四、十个精彩语段</p><p class="ql-block"> 01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软骨病”导致政治蜕变、经济贪婪、生活腐化,最后滑向违法犯罪的深渊。——重要讲话</p><p class="ql-block"> 02长征永远在路上,“赶考”永远在路上,给精神补钙也永远在路上。品德培养、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要打赢这场硬仗,思想上扶正祛邪、补好理想信念的精神钙质,始终是放松不得的“灵魂工程”。</p><p class="ql-block"> 03于外在看,是党风政风持续向好、党员干部精神面貌为之一新;于内在观之,则是理想信念的筑底巩固。正是因为许多同志找回了群众观点,站正了群众立场,强化了宗旨意识,广大人民群众才能感到,办事不卡壳了,政策能落地了,能掏心窝子的党员、干部越来越多了。信念是本,作风是形,本正则形聚。抓好作风建设,需要抓住理想信念这个根本。</p><p class="ql-block"> 04我们一说到理想信念,很多人就觉得太“高大上”,与现实不太“搭调”。这委实是一种误会,其实理想信念就在我们身边,时常左右着我们的选择与判断,决定着我们的旨趣与行为。</p><p class="ql-block"> 05思想生了锈,外在的约束便很难产生化学反应。由此观之,“不敢”“不能”和“不想”,“不想”最为紧要。作风改到深处,就要在思想和灵魂上动手术,让“不想”成为一种条件反射。</p><p class="ql-block"> 06我们需要做的,是往思想熔炉中持续添火,打好信念之铁、炼出意志之钢来。思想上的革命最具彻底性,也往往阻力最大、转变最难。</p><p class="ql-block"> 07俗话讲,天天洗脸净在其外,日日反省明在内心。清除思想尘埃,改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刻也不能停歇。</p><p class="ql-block"> 08“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墨子观人染丝,禁不住感慨“染不可不慎也”。谁也不是生活在真空中,思想世界难免受到环境的习染。正因为这样,给精神补钙,为思想铸魂,显得尤为重要。要勇于接受生活磨砺、社会考验,放之于小事小节去涵养,放之于实地实处去锤炼。</p><p class="ql-block"> 09坚守理念信念,不是写在书上、贴在墙上的,来不得坐而论道、凌空蹈虚,惟有体现到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从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党员干部方能平常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难时刻豁得出去。</p><p class="ql-block"> 10再坚定的战士,也不是生来就那么坚定的。只有不断补充“精神之钙”,才能锻造钢铁战士。而最有效的补“钙”办法,正是把自己摆进去,做到有的放矢、学以致用,切不可“学归学、做归做”。</p> <p class="ql-block">五、二篇典型时评</p><p class="ql-block">1.补好理想信念的精神钙质 </p><p class="ql-block">——为作风建设注入新动力 </p><p class="ql-block">人民日报 本报评论员 </p><p class="ql-block"> “思想受到洗礼,灵魂受到触动”,经历了教育实践活动的洗礼,很多党员干部都有这样的感受。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要打赢这场硬仗,思想上扶正祛邪、补好理想信念的精神钙质,始终是放松不得的“灵魂工程”。 </p><p class="ql-block"> 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已有两年,教育实践活动也开展了一年多时间,带来的最大变化是什么?于外在看,是党风政风持续向好、党员干部精神面貌为之一新;于内在观之,则是理想信念的筑底巩固。正是因为许多同志找回了群众观点,站正了群众立场,强化了宗旨意识,广大人民群众才能感到,办事不卡壳了,政策能落地了,能掏心窝子的党员、干部越来越多了。这启示我们,信念是本,作风是形,本正则形聚。抓好作风建设,需要抓住理想信念这个根本。 </p><p class="ql-block"> 改进作风,制度约束是外因,思想自律是内因,外因根据内因起作用。无论中央的纪律要求,还是廉洁勤政的制度设计,抑或是党组织的教育和提醒,都是来自外部的约束,能否在大家身上管用起来,关键要看能否唤醒每个人的自觉。思想生了锈,外在的约束便很难产生化学反应。由此观之,“不敢”“不能”和“不想”,“不想”最为紧要。作风改到深处,就要在思想和灵魂上动手术,让“不想”成为一种条件反射。当前,八项规定和各项党纪党规徙木立信的效果已经显现,我们需要做的,是往思想熔炉中持续添火,打好信念之铁、炼出意志之钢来。 </p><p class="ql-block"> 思想上的革命最具彻底性,也往往阻力最大、转变最难。教育实践活动基本结束后,有人还在眷恋那种“一张报纸一杯茶”的状态;制度完善起来了,有人还在想着怎样搞点变通、捞点好处;“人往基层走”的导向形成了,但有人还是放不下官架子,丢不掉特权意识……现实表明,思想上的除旧布新不会一帆风顺,各种政治微生物的侵袭时刻不断。俗话讲,天天洗脸净在其外,日日反省明在内心。清除思想尘埃,改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刻也不能停歇。 </p><p class="ql-block"> “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墨子观人染丝,禁不住感慨“染不可不慎也”。谁也不是生活在真空中,思想世界难免受到环境的习染。正因为这样,树立理想信念,就要勇于接受工作的磨砺、社会的考验,放之于小事小节去涵养,放之于实地实处去锤炼。大包小包送礼上门,能不能拒之门外?老百姓事有急难,能不能有求必应、敢于担当?执法遇到打招呼、求人情,能不能一碗水端平?理念信念不是写在书上、贴在墙上的,来不得坐而论道、凌空蹈虚,惟有体现到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从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党员干部方能平常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难时刻豁得出去。 </p><p class="ql-block"> 古人云:“临大利而不易其义,可谓廉矣。”我们讲的理想信念,往实里说,就是坚信共产党是为国为民的,党的事业就是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奋斗,这样的事业是崇高、正义的事业,从事这样的事业就是要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想清楚入党为什么、当官图什么、用权干什么,思想上返璞归真,党性上固本培元,我们共产党人就有了主心骨,就能够从容面对功名利禄、人世繁华,写下无怨无悔的人生篇章。</p> <p class="ql-block">2.给党员干部补精神之“钙” (节选)</p><p class="ql-block">新华网 陈俊松 </p><p class="ql-block">为啥要“补钙”? </p><p class="ql-block"> 目的很明确,“补钙”是因为部分党员干部精神上“缺钙”,剑锋所指的,是由此带来的种种“软骨病”。 </p><p class="ql-block"> 改革进入深水区,多元思想交流碰撞,诱惑与挑战花样翻新,一些党员干部的思想道德“防线”不断下滑乃至崩塌。十八大以来,200多名中管领导干部因腐败问题被审查,100多万人因违纪违规受到组织处理,约20万人因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被处理…… </p><p class="ql-block"> 这些党员干部被查处,究其根本都是因为理想信念出了问题,“软骨病”导致政治蜕变、经济贪婪、生活腐化,最后滑向违法犯罪的深渊。 因此,必须拧紧思想信念的“总开关”。《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明确提出,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开展党内政治生活的首要任务。 </p><p class="ql-block"> 补什么样的“钙”? </p><p class="ql-block"> 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那么,党员干部要从革命传统中学习什么?也就是说,应该补什么样的“钙”? </p><p class="ql-block"> 远大理想往往是朴素且明确的,而通往理想的道路并非坦途。克服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必须具备强大的精神力量,这是长征精神的内涵,也是孙中山精神的涵意。 </p><p class="ql-block"> 长征胜利80周年纪念大会,将伟大的长征精神凝练成五个方面: </p><p class="ql-block"> 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p><p class="ql-block"> 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提出要学习孙中山的“四种精神”,“我们对孙中山先生最好的纪念,就是学习和继承他的宝贵精神,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因素,为他梦寐以求的振兴中华而继续奋斗。” </p><p class="ql-block">今天,我们早已实现孙中山的宏大构想,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这个目标,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 </p><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前夕,党中央从西柏坡前往北京时,毛泽东提出了著名的“进京赶考”的命题。“60多年的实践证明,我们党在这场历史性考试中取得了优异成绩。同时,这场考试还没有结束,还在继续。”</p><p class="ql-block"> 长征永远在路上,“赶考”永远在路上,党的建设也永远在路上。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不竭的精神之“钙”。 </p><p class="ql-block">“钙”从哪里来? </p><p class="ql-block"> 党能战斗,能胜利,是因为“一切为了人民”的信念深深植根于党的灵魂。建党95年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的历史。没有与人民群众的鱼水深情,党就不会由小变大、由弱变强。 人民,是取之不尽的“钙”之源、精神力量之源。 </p><p class="ql-block">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总书记讲了一个故事:在湖南汝城县沙洲村,3名女红军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临走时,把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给老人留下了。老人说,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 </p><p class="ql-block"> 一切为了人民,力量源于人民,这是辩证法,也是党的历史、革命的历史一而再再而三地证明了的真理。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