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是一场旅程,学习是一种修行。为了提高开发区和高新区教师的教育素养、思想境界、教学理念和教学水平,聊城市教育和体育局开发区和高新区分局决定于 2022年8月8日举办“教育系统五师四有全员培训”活动,王建英省优秀班主任工作室接到通知后,工作室主持人王建英老师抓住本次培训契机,第一时间做出安排,对工作室全体成员提出明确要求。 <p class="ql-block"> 2022年8月8日聊城市教育和体育局开发区和高新区分局在高新区深圳路小学如期举办“教育系统五师四有全员培训”活动,工作室全体成员准时在各自学校集中参加线上培训。</p><p class="ql-block"> 本次培训邀请了梁永峰和邱子华两位专家进行报告分享,惠及两区的教育工作者。</p> <div> 本次培训共分为上午和下午两场,上午由梁承峰教授为大家作报告。报告的内容围绕提高课堂效率的方式方法,其中由思维导图的运用和注意事项,延展到图示图谱的运作原理,通过讲解,是我们了解了“发展是个体在与环境不断相互作用的重构过程”。<br></div> 知识的习得,是首先构建图谱,然后获取知识,在表象的知识中通过思维活动,进行抽取,从而达到信息抽取,完成知识的内化,进行迁移运用。 第一次接触到具身学习这个词,学习它建立在身心一体的观念之上,将学习视为个体经验的涌现,注重提高学习者身体参与的鲜活体验和促进知识意义的动态生成,重视个体的经历和体验。 报告中谈到关于学科课程设计,提出“关联和整合学科要以学科的独立性为前提,找出学科间的内在联系,关注只是的应用,而非形式。”其中以语文为例,出示了语文学科课程的图谱。 上午的课程既有理论的讲解,也有学科具体的操作;有文字描述也有图片辅助;由抽象的概念也有具体的实例。虽说有的概念理解起来有点儿吃力,却不枯燥不乏味。<div> </div><div> 下午的讲座是邱子华教授给大家培训。邱教授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讲解:(一)“五师四有”是什么?为什么要提倡“五师四有”?如何做到?二)具体的教育中谈到了1.在哪里(学科理解)?2,到哪里(学生理解)?3.怎么到(教学素养)?4.到了吗(评价素养)?(三)如何做一位研究型老师?1.研究意识。2.研究方法,3.研究功夫。</div><div> </div> <p class="ql-block"> 五师是指修师德、正师风、践师行、强师能、铸师魂。四有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其中有理想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本领是关键专业能力;有担当为必备品格,包含里道德情操和仁爱之心。</p> 很多老师之所以迷茫、焦躁、无奈,产生职业倦怠,根本原因是不能敬业、乐业,没有带着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来对待教育,而是把教育当成日复一日的苦役,何谈理想、何来快乐?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我们应该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这些都需要深入思考,然后明晰。 当前的教育早已摒弃了分数论,“立德树人”才是当下教育的目的,所以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既要智育,更要德育,就是既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这样才能培养出真正有益于家庭和社会的人。 从学科教学走向学科教育,突出了学科特点和学科的育人功能,学生除了学会知识,更是一种人生观的建立,对人生态度产生积极影响。通过学科特点,体现德育功能,为学科赋能,使其成为主要、朴素、无形的德育过程。 如何高效进行学科教育?通过在哪里(学科理解)——到哪里(学生理解——怎么到(教学素养)——到了吗(评价素养)四步来实现。 要想做人民满意的教育、学生欣然的教育,就必须要正确看待学生,要把学生看作一个独立完整的人,要尊重学生的人格,面对并接受学生的实际,深刻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要坚定信念:每个学生都很可爱;每个学生内心都有向上的需求;方法正确的话,每个学生都有能力成为更好的自己。 当下的形式,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成为研究型的教师,如何成为研究型的教师?邱教授从研究意识的培养;研究方法的点拨;研究功夫的修炼三个方面进行了高屋建瓴的分析,使我们知道应该做,怎么去做。 <div> 一整天的会议, 王建英省级优秀班主任工作室全体成员在各自单位全员、全程参会,本着“学非探其花,要自拔其根”的精神,工作室成员认真细致听课,深入思考研究,并用心作会议记录。</div> 笔记是对内容的梳理,是带着思考的记忆,大家非常珍惜本次培训机会,努力跟进专家的步伐,在专家高屋建瓴的理念中,工作室成员积极汲取精华,努力消化,尽力吸收,因为大家明确的知道做学问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才能够更好的“笃行之”。 <p class="ql-block">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虽然一天的培训结束了,但我们的学习还远远没有结束。只有不断学习,做到“博观约取”才能够“厚积薄发”。</p> <p class="ql-block"> 在工作室的大熔炉里,通过向专家学习、向书籍学习、工作室成员间的学习交流,切磋琢磨,思维的碰撞产生新的教育艺术和管理智慧,并在本单位各自做好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做到追求“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文稿:王秀荣 </p><p class="ql-block"> 摄像:全体成员 </p><p class="ql-block"> 编辑:王秀荣 </p><p class="ql-block"> 审核:王建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