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之将至

画石HSH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说起老之将至,首先敏感的是年龄。说文曰,“老,考也”。在甲骨文和金文中,考和老是同一个字,均像一老人举杖之形。考字用为年老之义。世界卫生组织(WHO)以及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对老年人的定义为65周岁以上的人群。我国实行健康档案以来对老人的定义是大于或等于65岁老人,实行老年人特殊管理。古人对不同年龄段的老人有不同称呼:“七十曰耆,八十曰耋,九十曰髦,百年曰期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老的状况,更多的是从身体上感受到的:“气力渐衰损,鬓发终以皓,昔为春月华,今为秋日草。”(晋·张载《诗》)一般来讲,进入老年的人生理上会表现出新陈代谢放缓、抵抗力下降、生理机能下降等特征。老年人最明显的特征包括:头发、眉毛、胡须变得花白。嵇康《养生论》:“集损成衰,从衰得白,从白得老。”《礼记》说,人到了五十岁就开始衰老,到了六十岁,饭没有肉就吃不饱,到了七十岁没有丝绵,就会感到身上不暖,到了八十岁,没有人暖被窝就睡不暖和,到了九十岁,即令有人暖被也睡不暖和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自古就对老年人高看一眼。“凡养老,有虞氏以燕礼,夏后氏以饗礼,殷人以食礼,周人脩而兼用之。”《礼记·王制》中记载:“五十养于乡,六十养于国,七十养于学,达于诸侯。”这句话说明了西周的养老制度,并且是和学校联系在一起的。古人重养生,护气息,慎节起卧。“诸药饵法,不废世务也。庚肩吾常服槐实,年七十馀,目看细字,须发犹黑。邺中朝士,有单服杏仁、枸杞、黄精、白术、车前得益者甚多,不能—一说尔。吾尝患齿,摇动欲落,饮食热冷,皆苦疼痛。见《抱朴子》牢齿之法,早朝叩齿三百下为良。”(《颜氏家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历史上嵇康、向秀争论“”顺欲养生”与“节欲养生”问题,对于养老也是有启发的:向秀认为,人生而有情,有情必应物,必有种种欲望,这是天理自然的事。要人为地抑制,不仅做不到,而且于身体有害。向秀的这种观点,把养生和人生价值联系了起来,嵇康的观点与之相反。他的养生观的最主要内容,就是主张去欲。去欲不是不要一切感情欲望,而是把感情欲望降低到人生的最低需要的水平上,意足即可。他的养生观,实质上也是一种感情的自我节制,也是以性制情的一种表现。老年人养老有所节制也是对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精神上不“衰”,对于养老十分重要。《韩诗外传》载,“楚丘先生披蓑带索见孟尝君,孟尝君曰,先生老矣,春秋高矣,多遗忘矣,何以教文?先生曰,恶将使而老哉?使我投石抜距乎,追车赴马乎,我则将死,何暇老哉。将是我慎计而远谋乎,设精神而决嫌疑,我乃始壮矣,何老之有”。有的人少年老成,未老先衰。有的人老当益壮,老而不衰。北大哲学系一位教授这段话给人以启发:“人到晚年,我想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享受生命,保持乐观,坚持奉献。我觉得,80岁、90岁乃至100岁,都不是人生的终点。我曾经写过一首诗:人生七十已寻常,八十逢秋叶未黄。九十枫林红如染,期颐迎春雪飘扬。我最爱尾句,即使到了100岁,人还会有新的春天。老年不应给自己的生命设立终点,生命不似一条直线那样有始有终,而是一个圆,终点又是起点,人从自然中来,又会回到自然中去,放开自己的心胸,融入宇宙和世界的大生命中去大生命是无限的,人融入其中,是与日月同光、与天地同寿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