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抗战歌曲老歌本

水鄉過來人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本有七十多年历史的手抄老歌本,是我父亲2005年7月去世时留下来的遗物。歌本取名《抗战史歌》,外面红色装订线已经有所散断,内部是在黄底绘图纸上抄录的115首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歌曲和部分苏联歌曲的简谱。这些歌曲中,有许多我们耳熟能详的著名歌曲,如《义勇军进行曲》、《大刀进行曲》、《松花江上》,也有一些是我们不熟悉甚至连名字都没有听说过的歌曲。在纪念抗日战争爆发70周年时这本歌本被我父亲所在的军队干休所征集展览,结果一去不复返,成为干休所展室的“镇馆之宝”。经过我们子女十多年坚持不懈的争取,最近才返还给我们。</p><p class="ql-block"> 在子女的眼中,我父亲任正亚是一个多才多艺的能人。他1921年4月出生,1938年9月从家乡奔赴延安参加八路军,1939年6月入党,先后进入陕北公学、抗大、延安军事学院炮兵队学习,以后基本上是一名我军的炮兵军事干部,但相信他在年轻时可能也表现出来过他有文艺天赋,以致在日本投降后随延安炮校到达东北后,调去担任了一段时间的吉林军区文工团团长(吉林军区文工团后来成为解放军总政文工团的一部分),那时他不过是一名刚刚25岁的“文艺青年”(当时笔名“彤云”)。但根据我父亲在这本歌本中的序言,歌本应该是1946年8月1日开始抄录的,此时他已经调任吉林军区炮兵营长并参加过了四平保卫战,歌本能够在战火中最终完成实属不易。</p> <p class="ql-block">歌本的扉页是剪贴的毛主席挥手像和延安宝塔山</p> <p class="ql-block">歌本目录(一)</p> <p class="ql-block">歌本目录(二)</p> <p class="ql-block">歌本目录(三)</p> <p class="ql-block">这两页是粘贴的是马克思、恩格斯和苏联领袖列宁、斯大林像</p> <p class="ql-block">第一首是四个声部的《国际歌》,歌谱中只有第一段的歌词,在歌谱后抄录了另外二段的歌词。这些歌词,显然与我们现在所唱国际歌的歌词是不完全一样的。</p> <p class="ql-block">第二首歌《快乐的人们》显然是一首外国歌曲,从旋律上看有俄罗斯风味,应该是一首前苏联歌曲,但却好像从来没有听说过。能够紧排在《国际歌》后,众歌之前,显然在当时是比较受大众欢迎的,也许是刚刚取得抗战胜利的原因吧。</p> <p class="ql-block">  这一页是我父亲写的抄录歌本的初衷,相当于介绍或序言。从介绍中可以看出,歌本抄录只是个人为了纪念艰苦抗战的那段难忘的历史。而歌本中抄录的歌曲,原稿都是在过去战争时期分散抄存的,有的甚至在战争中原稿遗失无存,仅凭记忆录出的。</p><p class="ql-block"> 抄录的开始时间和地点是1946年8月1日,地点吉东,而从百度上查,吉东是民国时期的一个专用地名,大抵在现在吉林省东北部和黑龙江省东南部一块,这就与我父亲担任过吉林军区炮兵营长一事相对榫了。</p><p class="ql-block"> 结束时间是1948年2月10日“牡江之滨 古老之塔城”,时间没有问题,而“牡江之滨”、“古老之塔城”搜索一下,“牡江”应该指今天黑龙江省东南部的牡丹江,是松花江干流右岸最大支流,发源于长白山脉白头山之北的牡丹岭,流经吉林省敦化市和黑龙江省宁安、牡丹江、海林、林口、依兰等县(市),在依兰县城西注入松花江,全长726公里。而“塔城”则应该是指今天位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的长汀镇古城村,过去这里叫“宁古塔”。在《宁古塔山水记》的《宁古台》一文中说:“宁古塔者,名其地也,其山则曰台,塔与台音相近也,或以山形如台,故名。”可见此处没有塔,只是以塔为名的古城。解放战争时期,黑龙江省的大部地区在我军的控制下,我父亲如果此时驻扎此地,有闲暇时间抄录歌本也就说得过去了。</p><p class="ql-block"> 另外,抗战歌曲很多,从歌本中所收进的范围看,除产生于上海的电影插曲外,偏重于延安,华北,山西,东北等地区的抗战歌曲和苏联歌曲,显然与我父亲在抗战时期所在或经过的地域有关。</p> <p class="ql-block">这页有两首歌,《送别》是常听到的,《桃李迎春》却是毫无印象的。</p> <p class="ql-block">《昭君出塞》,朱湘诗,丘望湘作曲</p><p class="ql-block">歌本中我父亲对每首歌的歌名尽量采用自创美术体予以装饰,空白处也多以剪贴画,尤其是当时流行的版画作装饰补白。少数几曲则是自己画的装饰画,《昭君出塞》这页的琵琶就是一例。</p><p class="ql-block">此外,在部分曲谱下方空白处我父亲还发表了抄录这首歌时的感想。</p> <p class="ql-block">《西洋镜 》, 施谊作词,赵元任作曲。施谊是抗战时期的歌词作者,曾经和冼星海合作《迎春曲》,和麦新合作《勇敢的小娃娃》。赵元任是中国现代语言学先驱,被誉为“中国现代语言学之父”,同时也是中国现代音乐学之先驱,他在音乐方面的代表作有:《教我如何不想她》《海韵》《厦门大学校歌》等。</p> <p class="ql-block">《渔光曲》创作于1934年,由安娥作词,任光作曲,王人美首唱,是同年上映的影片《渔光曲》的主题歌。</p> <p class="ql-block">《黄河之恋》是故事片《夜半歌声》中的一首插曲,田汉作词,冼星海作曲。</p> <p class="ql-block">《夜半歌声》是故事片《夜半歌声》中的主题曲,田汉作词,冼星海作曲。</p> <p class="ql-block">“迷途的羔羊”这个典故出自《以赛亚书》第五十三章6节: 我们都如羊走迷,各人偏行己路,耶和华使我们众人的罪孽都归在他的身上。所以迷途羔羊的寓意是不信上帝,迷失自己人生方向的世人。电影《迷途的羔羊》是1936年上海联华影业公司出品的儿童电影,也是中国第一部儿童电影。由蔡楚生执导,陈娟娟等主演。讲述了小三子一家的故事。这个曲子应该是电影《迷途的羔羊》主题曲。</p> <p class="ql-block">《淮河船夫曲 》 鲁藜作词,杜矢甲作曲</p> <p class="ql-block">唱黑龙江的歌很多,但在百度上找不到这首《黑龙江上》。编曲的“洛宾”是不是写“达阪城的姑娘”的王洛宾就不知道了。</p> <p class="ql-block">这首《松花江上》十分有名,是作者张寒晖1935年在西安目睹东北军和东北人民流亡惨状而创作的一首抗日歌曲。歌曲唱出了“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民众以至中国人民的悲愤情怀,被誉为《流亡三部曲》之一,风靡中华大地,后被评为“抗战十大歌曲”。</p> <p class="ql-block">《九一八小调》,崔嵬/钢鸣作词,吕骥作曲,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插曲之一。《新编九一八小调》后来成为1947年电影《八千里路云和月》插曲。</p><p class="ql-block">《长城谣》,潘孑农作词、刘雪庵作曲,1937年“七·七”事变后在上海创作,原为华艺影片公司所拍摄的电影剧本《关山万里》所作的插曲。</p> <p class="ql-block">《告别南洋》是话剧《回春之曲》的插曲,创作于1935年,作词:田汉 作曲:聂耳 由当时上海红星金焰首唱,风靡一时。</p> <p class="ql-block">《毕业歌》是电影《桃李劫》的主题曲,该曲于1934年12月16日随电影《桃李劫》的放映而发行,田汉作词,聂耳作曲。</p><p class="ql-block">《热血》又名《热血歌》,吴宗海作词,黄自作曲</p> <p class="ql-block">《开路先锋》是1934年联华影业公司电影《大路》里的一首插曲,孙师毅作词,聂耳作曲,1934年,电影《大路》公映,这是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由工人担任主人公的影片。</p> <p class="ql-block">《大路歌》是电影《大路》的主题歌,由聂耳谱曲,导演孙瑜填词。但歌本中的此页只有歌名而没有抄录曲谱,不知是何原因。估计当时抄录时因为考虑与《开路先锋》都是电影《大路》里的歌曲故留空,想着此歌比较普及推后再补,但到后来又忘了所致。</p> <p class="ql-block">《热血》为1937年电影《夜半歌声》的插曲。由田汉作词,冼星海谱曲。</p><p class="ql-block">下面一首《满江红》由岳飞作词,谱曲者不明。由于岳飞的这首词十分有名,唱法很多,这为其中之一。</p> <p class="ql-block">这首岳飞的《满江红》的曲子倒是在电影和电视剧里经常听到。</p><p class="ql-block">第二首歌《可爱的家乡》,下面署名是王震之。王震之是中国内地男编剧,抗战前在上海参加中国剧作者协会,后赴延安,历任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戏剧系教师、实验剧团主任,延安留守兵团部队艺术学校副校长,西北联防军政治部部队艺术工作团团长。1946年入东北电影制片厂任编剧。创作的电影剧本《白衣战士》《卫国保家》和《内蒙人民的胜利》,均由东北电影制片厂拍成电影。</p> <p class="ql-block">第一首《义勇军进行曲》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是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歌,被称为中华民族解放的号角,自1935年在民族危亡的关头诞生以来,对激励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起了巨大的作用,后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p><p class="ql-block">第二首《上起刺刀来》由施谊作词,周巍峙作曲。据说是东北军第三十二军军歌。</p> <p class="ql-block">第一首《中国红军歌》,也称《红军歌》,歌词作者不详,原歌曲调为苏联红军军歌《红军最强大》。</p><p class="ql-block">第二首《五月的鲜花》,歌词选自1935年5月光未然为汉口拓荒剧团创作的独幕剧《阿银姑娘》的序曲小诗。1936年5月,东北大学数学教师阎述诗以这段小诗为歌词,创作了这首歌曲。1937年5月,冼星海和光未然将《五月的鲜花》带到了陶行知在上海创办的山海工学团,教同学们演唱这首歌。当时正是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前夕,歌曲很快就在抗战救亡的学生中间引起了一场思想和情感上的风暴。</p> <p class="ql-block">第一首《青年进行曲》,田汉作词,冼星海作曲,是1937年新华影业公司出品的电影《青年进行曲》的主题歌。据说首映当日,正是“七·七”事变后的第三天,对鼓舞抗日斗争的热情,产生了积极影响和作用。建国后由于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歌迟迟未能面世,有些地方还把这首歌作为了“代团歌”。</p><p class="ql-block">第二首《民先队歌》。民先队全称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简称民先,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的青年抗日救国团体。1936年2月,由平津学生南下扩大宣传团发起在北平成立。1937年7月抗战全面爆发后,总队部先后移驻太原、武汉、西安,大批队员走上抗日前线。1938年8月,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总部迁至武汉后,被武汉卫戍司令部强令解散。1940年,在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民先组织并入青年救国会。</p> <p class="ql-block">《救亡进行曲》创作于1936年初,周钢鸣作词、孙慎作曲,与1935年诞生的《义勇军进行曲》同为抗战歌曲的姊妹篇。新中国成立后,该曲又由瞿希贤编配成合唱谱,作为影片《青春之歌》的插曲播出。</p> <p class="ql-block">《中国人不打中国人》在首歌没有查到出处,作者锐林也不知道是何人。但歌名和歌词可以判断是西安事变前后的歌曲,针对东北军的性质非常明确。</p> <p class="ql-block">这首《卢沟桥小调》查不到出处和作者,由于是我父亲注明“原歌无存,凭记忆录成”,故也不再深究。</p> <p class="ql-block">第一首《牺牲已到最后关头》麦新作词,孟波作曲,作于1936年,是当时比《大刀进行曲》还要风靡传唱的抗日歌曲。</p><p class="ql-block">第二首《全面抗战》 塞克作词,贺绿汀作曲。塞克原名 陈秉钧(1906~1988),是我国重要的诗人、剧作家、画家、翻译家,是中国抗战文艺的领军人物。贺绿汀是中国近现代音乐家、教育家,早年参加湖南农民运动和广州起义。解放后曾任上海音乐学院院长。其最著名的作品有《游击队之歌》。</p> <p class="ql-block">第一首《工人歌》为苏联歌曲(伏尔加民歌)。</p><p class="ql-block">第二首《囚徒歌》也是苏联歌曲,由苏联作家高尔基作词,塞克译配。</p> <p class="ql-block">第一首《光荣的牺牲》,又译作《受尽奴役的折磨》,俄罗斯歌曲,由玛契切特作词,作曲者佚名,是一首著名的俄国革命歌曲。这首歌原是为了纪念1876年一个死在监狱里的大学生、革命运动参加者车尔尼雪夫而写的。后来成为革命者的葬礼进行曲。</p><p class="ql-block">第二首《大刀进行曲》 ,孟波作词,麦新作曲。于1937年7月在上海创作的一首抗日救亡歌曲。此曲为歌颂当时在长城附近用刀杀日军的国民革命军第29军“大刀队”而作。</p> <p class="ql-block">第一首《团结抗战》,又名《救国军歌》,由塞克作词,冼星海作曲。这首歌的词作者陈凝秋(笔名塞克)早在日寇侵华初期,就在东北参加了抗日游击队,1935年成曲后被称作中国抗日救亡第一歌。</p><p class="ql-block">第二首《打回老家去》,作于1936年,安娥作词,任光(笔名:前发)作曲。在30年代抗日救亡歌曲中备受瞩目。</p> <p class="ql-block">《打回东北去》,沙梅词曲,1937年上海联华影业公司集锦片《联华交响曲》插曲。蓝萍曾在其中《两毛钱》中任主角。</p> <p class="ql-block">此页插有毛泽东和朱德的两吋老照片。</p> <p class="ql-block">《延安颂》原名《歌颂延安》,是由莫耶作词,郑律成作曲并演唱的歌曲,该曲创作于1938年。</p> <p class="ql-block">第一首《跟着共产党走》,1940年6月,抗大第一分校从晋东南长途行军,迁到沂蒙山区,时逢中国共产党成立19周年,受中共山东分局委托,同在抗大一分校工作的沙洪(作词)和王久鸣(作曲)创作了《跟着共产党走》。解放战争中,这首歌成为解放区广泛流传的革命歌曲之一。1949年10月1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上,军乐队奏响了《跟着共产党走》,万千群众齐声高唱。</p><p class="ql-block">第二首《团结救国》是陕北公学校歌,由成仿吾作词,吕骥作曲。1937年,为了实现全面的民族抗战,培养大批优秀抗战干部,党中央决定成立陕北公学。毛泽东同志为陕北公学题词:“要造就一大批人。这些人是革命的先锋队。这些人具有政治远见……是脚踏实地富于实际精神的人们。中国要有一大群这样的先锋分子,中国革命的任务就能够顺利的解决。”陕北公学也是现中国人民大学的前身,这首歌现为中国人民大学的校歌。</p> <p class="ql-block">第一首《抗敌先锋》,凯丰作词,吕骥作曲。又称《抗大校歌》,作于1937年11月。凯丰时为中共中央宣传部长。</p><p class="ql-block">第二首《青春之歌》为苏联歌曲,沙可夫译配</p> <p class="ql-block">第一首《毕业上前线》,成仿吾作词,吕骥作曲。又被称作《抗大毕业歌》。不过我认为成仿吾曾为陕北公学校长,该歌更可能是陕北公学毕业歌。</p><p class="ql-block">第二首《再会吧,在前线上》,词为高传纪1939年的原诗,作曲者不详。。1939年5月底高传纪到延安,后来进入陕北公学。1939年夏天陕北公学与其他几所学校联合成立华北联合大学,开赴敌后。高传纪要求到最艰苦的地方工作,被任命为平北抗日根据地龙赤联合县第四区区委书记。在一次反“扫荡”斗争中,高传纪与敌人相遇不幸被捕牺牲,时年仅19岁。</p> <p class="ql-block">第一首《西北青年进行曲》,成仿吾作词,吕骥作曲。</p><p class="ql-block">第二首《延水谣》,作于1939年,熊复作词,郑律成作曲。郑律成原名郑富恩,1914年出生于朝鲜(现韩国)全罗南道光州。19岁时郑律成来到中国,1937年“七七事变”后,郑律成结识了冼星海,并与其长期合作,出电影歌曲、灌制唱片。同年10月,郑律成奔赴延安,先后进入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学习。1938年,郑律成任抗大音乐指导、鲁迅艺术学院声乐教员。随后创作了《延安颂》《延水谣》《保卫大武汉》《生产谣》《寄语阿郎》《十月革命进行曲》《八路军进行曲》等大量歌曲。郑律成1950年加入中国国籍。</p> <p class="ql-block">第一首《日落西山》,该歌是1937年田汉为话剧新作《最后的胜利》写的词,张曙根据剧情,用民间山歌音调写下了插曲《日落西山》。张曙原名张恩袭,我国近代优秀的作曲家、革命音乐活家和歌唱家。</p><p class="ql-block">第二首《寄语阿郎》,肖夫作词,郑律成作曲</p> <p class="ql-block">此页为报纸剪贴</p> <p class="ql-block">《祖国进行曲》为苏联歌曲。1936年苏联电影《大马戏团》插曲。</p> <p class="ql-block">第一首《保卫祖国》,克铎作词,李焕之作曲。李焕之,中国作曲家、指挥家、音乐理论家,1938年8月进入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学习,任教。</p><p class="ql-block">第二首《向前进攻》是苏联歌曲。</p> <p class="ql-block">第一首《再上战场》,颜一烟作词,贺绿汀作曲。颜一烟(女)满族,历任鲁迅艺术学院艺术指导科教员,东北文艺工作团一团团委及编辑出版部部长、东北电影制片厂编剧。著有电影文学剧本《中华女儿》、《一贯害人道》、《烽火少年》等,话剧剧本《黄花岗》、《九一八以来》、《秋瑾》等。</p><p class="ql-block">第二首《为祖国战争》,贺绿汀作词。</p> <p class="ql-block">《抗战歌》,劳景贤作曲。</p> <p class="ql-block">《到敌人后方去》,赵启海作词、冼星海作曲。1938年9月,周恩来在武汉视察抗战宣传工作,对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第三厅所属演剧队全体人员作了一场关于形势与任务的报告。这场报告启发和鼓舞了在场的赵启海和冼星海,他们以高昂的热情创作了一系列以敌后抗日为主题的歌曲,《到敌人后方去》是其中传唱度最高的作品之一。</p> <p class="ql-block">《打到敌人后方》原曲是一首苏联歌曲《沿着高山,沿着平原》,现在改填了部分抗日内容,就成了抗日歌曲。但改填者不详。</p> <p class="ql-block">第一首《东迁进行曲》。1938年12月25日抗大一分校在陕西延长县成立,1939年初抗大一分校第一次东迁,东迁到山西壶关神郊村。1939年11月至1940年初,抗大一分校第二次东迁到山东沂水。该歌应为为此而作。</p><p class="ql-block">第二首《北方进行曲》,沙旅作词,郑律成作曲。沙旅时为抗大宣传干部(离休时为桂林陆军学院顾问)。该歌应与《东迁进行曲》同时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