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长长的路,慢慢的走。

廣胜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自打1975年招工回城我到沈阳铁西区玻璃厂参加工作以后,一心想回皇姑区三台子家乡的念头未曾断过,一颗动荡的心一直在不甘沉伦地飘浮着,其间虽有希望的火花曾闪耀,但都象天际流星,毫无终果的熄灭。世事因缘天注定,这就是命啊,不可抗争。</span></p> <p class="ql-block"><b>刚搬家到铁西时小女坐在高高被褥上兴奋的模样。</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光阴无情匆匆过,十一年后的1986年回老家绝望的我终于认命啦,于是便携妻带女将家搬到铁西。初时安顿在铁西区启工街十马路玻璃厂宿舍楼一楼北侧阴暗的房间里,后调配到启工街八马路玻璃厂宿舍筒子楼三楼阳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再后来在大姨姐帮助下,我妻子的工作也由皇姑区调到了铁西区,至此我们三口在铁西区安下了家。</span></p> <p class="ql-block"><b>曾经铁西家楼前楼后的学校、医院、公园。</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沈阳市铁西区居住的年月里,我们虽然曾经数次搬家,但是都没有舎弃离开过这个地方。这里南面有劳动公园,北面有建设公园环境相对优雅清洁,在老铁西区空气污染的年代,这里是少有的净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楼前启工三小,楼后的二十二中学,都是铁西区重点学校,孩子在这里就读,有良好的资源环境。楼侧有奉天医院(老八院)。离家不远,是曾经的铁西第六百货大楼。我们家楼西穿过马路是商品综合大厅,生活用品一应俱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楼下是农贸水果蔬菜超市,采购水果蔬菜方便。楼外大街两旁充斥着各种各样各式规格的饭店与便民网点。四通八达的公交线路增加了出行的便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里就医、购物、交通、生活环境俱佳,人际关系熟络,使我们对这里日久生情。直到拆了老楼盖完新楼后,我们又回迁到这个难舎难分的地方,真不知道将来,这里可曾是我此生永久的归宿地。</span></p> <p class="ql-block"><b>改造成功之后的玻璃厂。</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从1986年开始,我上班离家近了,沈阳玻璃厂技术改造的成功让我们告别了当初的“刀山火海”。人性化的四班三运转替代了连轴转“颠倒黑白”的日子。在工厂上班的工人师傅不再痛苦难熬,每天人人精神抖擞,精力充沛地在岗位上工作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正常作息的情况下,工人师傅们下班后有更多的时间,安排好有滋有味的家庭生活,幸福感指数节节攀升。</span></p> <p class="ql-block"><b>上图是三台子老家楼,下图是铁西老家楼,现在都早己被拆迁,埋没在历史的尘埃中,只是记忆犹新。</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从1975年到1986年,我在铁西区沈阳玻璃厂游戏人生,苦苦煎熬了十一年,虽然遗憾的是回皇姑区三台子老家愿望沒有实现,但是目前一家三口在铁西小家的日子还算幸福安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大致每个星期天我或是带着妻女,或是孤身自己回三台子探望年迈的父母,兄弟姊妹。现在想想,我好怀念那上有老下有小身在其中的温馨幸福时光。</span></p> <p class="ql-block"><b>好大一个家。上图拍照于五十年代,那时我大姐夫己经融入我家,总计13口人。光阴冉冉二十年后已形成三十多口人的大家族啦。下图是己经成长起来的一代人。</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时薄家九位兄弟姊妹,都已长大成人,有了固定的工作,嫁人、娶妻、生子,一个大家分九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岁月悠悠二十几年前我大姐率领我们薄家由锦州凌海迁至沈阳时的十一口之家现已发展为九支三十多口人啦。曾经的三台子老宅有爹妈镇守,成为了沈阳薄氏家族的聚集地。儿孙满堂,你来我往,薄氏家族发达兴旺。</span></p> <p class="ql-block"><b>北陵是我爹妈生前的最爱的地方,现在二老长眠於此,观长堤绿柳,听松涛阵阵。</b></p><p class="ql-block"><b>这桢照片是二老在北陵酒家长廊内幸福休闲交谈的拍照。</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为大家庭操劳一生的父亲七十年代便退休了,在沈阳退休后的日子里,唯独锺爱的是和我母亲,或领着我及弟弟、孙子,遛弯北陵。北门进去,绕至陵前“北陵酒家”,在朱漆长廊坐定,观苍劲古松,看翠绿植被,望鲜花美景,听业余京剧票友重弦高音。温馨惬意陶醉其中,兴罢归来脚步轻。那时我的父亲腰板挺直,伟岸、硬朗,双目神采,银发晶亮,让人欣慕敬畏,一副老干部模样。</span></p> <p class="ql-block"><b>这张珍贵的老照片是1976在北京我二姐二姐夫领着二老及两个孩子遊完故宫后小息时的拍照。</b></p> <p class="ql-block"><b>这張珍贵的照片是我四姐搀扶着母亲在北京中南海留影。</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那时我大姐一家已到贵州,二姐一家在北京工作,人虽离沈心相系,二位姐姐相继联手邀请我父母去家中坐客,出遊饱览名胜古迹,一路风光旎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那个年代的城市居民,生活虽不富裕,但已解决了温饱不再饥饿。在那些年里,我们父母家始终保持着一个优良的传统,儿女上班后,工资交家里,结婚后每人每月孝敬父母10元钱。有心的爹妈初时拿着这些钱为儿女筹办婚事,尔后便是做为预防万一的备用基金啦。都是从穷日子走过来的,手里有钱心里宽,儿女成家心有着落。(后来果然遇到了万一,在父亲又一次病倒的一年时间里,大笔花销都在此出,儿女们没有摊一分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顺应着大家的支持,两位女儿的邀请,那些年,我父母常去北京做客,颐和园万寿山留下影象,去上海,到苏杭,贵州苗寨赏风光。为儿女操劳一生的父母老来休息,享受着幸福的晚年时光。</span></p> <p class="ql-block"><b>都是曾经的老照片,尽管年代久远保管不当,但是仍然可以看出父母当年欣慰满足的笑容。</b></p> 谢谢欣赏 <p class="ql-block"><b>本篇插图部分来自网络。</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