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歌声里的故事(之十)《葡萄园夜曲》

依声灵

<p class="ql-block">夏去秋来,果园的葡萄由小变大,由翠绿变成紫色,又变成紫黑色,葡萄终于熟了。一串串紫黑色的葡萄挂在葡萄架上,像一串串黑色的珍珠,美丽而诱人。</p> <p class="ql-block">葡萄熟了的季节,让人回味无穷。葡萄架上爬满了茂密的绿色枝叶,枝叶中挂着一串串色彩不一的葡萄,有玫瑰红色的,紫色的,暗红色的,浅绿色的,有的葡萄还是两种颜色:左半边是暗红色的,右半边却成了淡淡的玫瑰红色,阳光透过枝叶斑驳地照耀在这些晶莹剔透葡萄上,发出五颜六色的光,美丽极了。</p> <p class="ql-block">唐 代诗人唐彦谦的《咏葡萄》 这样描写和抒发感情的。西园晚霁浮嫩凉,开尊漫摘葡萄尝。 满架高撑紫络索,一枝斜亸金琅珰。 天风飕飕叶栩栩,蝴蝶声干作晴雨。 神蛟清夜蛰寒潭,万片湿云飞不起。 石家美人金谷游,罗帏翠幕珊瑚钩。 玉盘新荐入华屋,珠帐高悬夜不收。 胜游记得当年景,清气逼人毛骨冷。 笑呼明镜上遥天,醉倚银床弄秋影。</p> <p class="ql-block">提起新疆吐鲁番的葡萄,就会想起那首《吐鲁番的葡萄熟了》的歌曲。这首脍炙人口歌曲的创作,还真有这么一段故事。1977年,为了创作声乐组曲《祖国四季》之中的秋季乐章,刘炽、郑秋枫、瞿琮等音乐家到新疆体验生活。在霍尔果斯的一个边防哨卡上,一个叫哈米提的战士拿出葡萄干让大家品尝,说是他女朋友从家乡寄来的。这个与爱情和哨卡有关的小故事给瞿琮了留下深刻印象。他回到乌鲁木齐后,正好赶上有人邀请他们去吐鲁番。适逢8月,正是瓜果飘香的季节,还没去过吐鲁番的瞿琮出发前就满怀激情地写出了歌词。</p><p class="ql-block">之后,瞿琮找了两位作曲家都被拒绝,他只好把词稿带回广州。没过多久,施光南到了广州,瞿琮把词稿给了他,施光南用一晚上完成了谱曲。瞿琮便找到女高音歌唱家郑韵演唱,但因曲调太平而未果。瞿琮只好又把歌曲寄给施光南。施光南便选用新疆的音乐素材,采用二部曲式,以新疆民族歌舞中手鼓的典型节奏贯穿全曲,完成了歌曲的最终创作,并于1978年找到罗天婵和关牧村演唱该曲。</p> <p class="ql-block">依声灵混声组合在训练过程中,老师推荐了一首题为《葡萄园夜曲》的混声合唱歌曲,立即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并且被歌曲的旋律所打动。那种混声的立体感,仿佛让大家陶醉在葡萄园夜色的美景里。《葡萄园夜曲》把月夜的沉静和人的内心情感抒发得淋漓尽致。描述一个朦胧月光下的夜晚,葡萄园里的微风吹起了葡萄树叶心中深深的思念,飘去了心中满满的话语。曾经荒凉的土地到现在绿色的山岗,曾经苦涩的汗水到现在鲜花朵朵,是爱把这一切描绘出来,是爱让这一切得到更改。这一个个镜头的特写,一个个画面的描绘,交织成一首作者对大爱描述的歌曲,曲子富有抒情性与歌唱性,女声轻柔的歌声将夜曲抒发得更为感人。</p>